第35章 投資大師們的經驗和教訓:跟著大師學理財(4)(2 / 2)

(2)堅持理想,不為財富所動。幾乎每個美國人都期盼著Facebook上市,然而紮克伯格卻表示公司在近期不會上市。他希望能夠專著產品研發以及用戶體驗和效用,以實現建立世界上最大社交網站的願望,而上市很可能會阻礙著一點,因為上市以後要麵臨的事情太複雜了,華爾街、季度財富報告以及股價等都會對公司的發展形成約束。況且目前Facebook的私人投資很多,沒有必要通過上市來圈錢。紮克伯格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自己不會按照任何人的想法做事,理想比財富更加重要,除非這個人和我誌同道合。

(3)“窮二代”致富,創新最重要。Facebook的成功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成功的典型案例,而紮克伯格的成名之路實際上也是一個“窮二代”致富的典型。

(4)財富是用來回饋社會的。2010年12月9日加入了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建立的“裸捐俱樂部”,表示將來會捐出自己的大多數財富。紮克伯格說:“有些人等到事業晚期才想到回饋社會。但是現在就有很多的事情等著我們去幫助,為什麼要等待呢?在我們中間的一些人,也許年輕的時候就開始這麼做了,這是見證慈善的最佳做法。”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過於看重財富,而忽視了生活中另一件更為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快樂。金錢並不是萬能的,有很多東西都不能通過金錢買來,比如健康、愛情、友情、親情、快樂,等等,而這些恰恰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要素。

同是哈佛出身的世界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幸福公式(幸福=效用÷欲望)顯示,我們所謂的幸福生活,就是要過上“令人滿意”的生活。當欲望不變時,幸福就取決於效用,這時,效用越大,人就越幸福,反之則會認為不幸福;而當效用不變時,幸福就取決於欲望,這時,欲望越小,人就越幸福。總之,效用越大越幸福,欲望越小越幸福。因此,財富和幸福並不成正比例關係,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富人的幸福感反倒不如窮人的幸福感強的原因。

哈佛出身的紮克伯格就很明白這一點,他擁有巨額財富之後並沒有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和學生時代一樣穿那些普通年輕人喜歡的牛仔褲和休閑T恤,每天早晨喝那種超市裏最普通的麥片,和女友手牽手逛街看電影,為了帶女朋友到中國旅行,他每天堅持學漢語,騎自行車或是走路上班,依舊租住在一個小公寓裏……曾經有媒體問他:“你的生活方式和之前變化大嗎?你看起來不大像是會買奢侈品牌衣服的有錢人。”他大笑著說:“當然,我肯定不會買。我租了一個一居室,買了一個床墊,那現在是我的家!”這種幽默和風趣正源於他對待財富的平常心。

總之,對待財富擁有一顆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國古代文學家範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無論擁有多少財富都不改變自己的心態,擁有正確的財富觀,這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投資啟示錄

紮克伯格認為財富並不是第一位的,快樂、理想、創新以及慈善事業等都高於金錢。正是因為這種正確的財富觀,才使得他從創業之初到現在始終受到私人投資的青睞,才使得他能帶領Facebook走向一個又一個發展高峰。倘若他貪圖錢財,將Facebook賣給雅虎或是微軟等大公司,那麼很可能現在的Facebook已經不再是藍白色調了,而紮克伯格本人也不會獲得如今的成就。

由此可見,對待財富的態度往往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在現實生活中,擁有很多財富固然好,但是沒有財富也不要感到氣餒,也不要一味地為了掙錢而掙錢,擁有正確的財富觀,才能獲得幸福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