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林奇在選股的時候更加偏愛中小型成長股。他說:“賺錢的最佳策略,即把資金投入一家優秀的中小型成長公司,因為這種公司會在幾年內持續成長壯大,持續盈利。”他覺得中小型公司的股票實現增值要比那些大公司容易得多,在投資組合當中隻要有那麼一兩個隻股票收益很高,就算別的股票全賠了,也不會使投資組合損失慘重。找到這些中小型成長股的要點是看這個公司是否還有擴張的空間。基於這個理論,他提出了投資的“72原則”:72÷年投資回報率=資產翻倍的年數。比如,某公司的投資年回報率是25%,那麼資產翻倍的年數就是72÷25%=3。
再次,他擁有與眾不同的投資智慧。基於股票研究的需要,林奇在沃頓商學院的時候選修了曆史學、邏輯學、政治學、心理學、希臘哲學等社會類學科,而非通常人們以為的數學、財會等自然科學類學科。那時候林奇已經開始確定了這樣一個理念,即股票投資是一種藝術,學習曆史、哲學等非科學類學科對股票投資的決策作用更大。
最後,林奇發明了常識投資法。他非常注意觀察生活,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那些有潛質的股票。比如,每次妻子和女兒購物回來的時候,他都會跟她們聊上一會,並從中發現她們的購物習慣。有一次,他看到妻子買了一件“萊格斯”牌的緊身衣,經過了解,他得知,原來最近女士們都很喜歡這種衣服,於是他立刻買入了這種衣服的生產廠家漢斯公司的股票,沒多久,漢斯的股價就翻了6倍。再比如,他發現自己的同事們由於工作緊張,很多人都有胃病,經常吃一種治療胃潰瘍的藥——“泰胃美”,於是他買進了生產這種藥的美國史克必成製藥公司的股票,結果該股票自1976年上市到1986年股價翻了10倍。
在彼得·林奇的投資理念中,成功投資的秘籍並不是那些華爾街專家們的建議或是理論模型的結論,他覺得普通人隻要勤於觀察生活,利用生活常識照樣可以成為股市中的常勝將軍。
投資啟示錄
彼得·林奇從一個小球童成長為一位世界投資領知名的投資大師的真實經曆告訴我們,普通人也可以製勝投資領域。林奇的勤於實踐、善於觀察生活以及博學多識等優點,值得每一位投資者學習。
最“窮”富人的快樂財富觀——馬克·紮克伯格
馬克·紮克伯格,1984年出生,20歲考入哈佛大學。2004年創建Facebook(臉譜)社交網站,被譽為“蓋茨第二”。2008年以15億美元身價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單身富豪。2011年,Facebook的估價超過500億美元,紮克伯格的淨資產也因此達到了135億美元,成為《福布斯》億萬富翁排行榜上最為年輕的富翁之一。
雖然在外人看來紮克伯格非常富有,然而他自己卻不以為然。他生活很簡單,事實上,自從2004年他將Facebook從哈佛大學的宿舍搬到矽穀的時候,他就一直和女友在一個租來的小公寓生活,據媒體報道,他租住的房子是個一居室,屋裏陳設相當簡單,一個床墊、兩把椅子以及一張電腦桌即是他的全部家具,雖然外界傳聞那時候他已經有了69億美元的財富。直到2011年5月9日他才購買一套房子,準備結束長達7年的租房生涯。成名之後的紮克伯格依舊是一副學生打扮,普通的T恤、破爛的牛仔褲外加一雙阿迪運動鞋。難怪他的對手們嘲諷地說:“紮克伯格是我這輩子認識的最窮的富人。”
紮克伯格的財富觀是與眾不同的,他認為財富並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快樂才是。下麵我們一起來看看他的財富觀吧!
(1)金錢不是目的,快樂才是。對於Facebook的未來發展,紮克伯格有自己的戰略。2006年雅虎前CEO特裏·塞梅爾曾開價10億美元想要收購Facebook,但是被紮克伯格斷然拒絕了。塞梅爾回憶說他從來沒遇見過能抵禦10億美元誘惑的人,“這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然而紮克伯格卻表示這跟金錢毫無關係,他更在意網站的未來。在接受哈佛大學學生報就這件事訪問時,紮克伯格說:“我真正在意的並不是那些東西(金錢,物質財富等),也就是說,我可以賺到很多錢,不過這並不是我的目的,興趣和快樂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