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審題和立意(二)(1 / 3)

四、比喻型題目的審題。

有的議論文題目以自然物、自然現象或者自然規律來命題,命題者的意圖是要求作者通過對自然物、自然現象或自然規律的闡述論證,來揭示人類社會、人類活動中的深層哲理,這就是比喻型題目。如《路標》《初生之犢不怕虎》《滴水可以穿石》《千裏之堤、潰於蟻穴》等。對這種類型的命題審題時首先要弄清題目的表層意義,弄清比喻物本身的性質、特點、規律以及內部的自然哲理。還要進一步地挖掘出題目的深層含義,如“綠色”,表意是一種顏色或綠色植物等,深一點揣摩,它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欣欣向榮、生機盎然、自由輕鬆、和平寧靜、真誠樸素等等。

五、供料議論文的審題。

對這種類型的題目的審題是有一定難度的。怎樣進行審題呢?

第一是要讀懂材料,理解材料,做到全麵、深入地弄懂這些材料。請看下麵一則材料:

有人穿著皮鞋趕路,不小心右腳絆著了一塊石頭,折斷了半截鞋跟,接著走,邊高邊低的,很不舒適。可將就了好些天後,倒也漸漸習慣,並不感到有什麼不適。後來他到鞋匠那兒把折斷的部分又補上了,恢複了原樣。再穿上走路時,反倒感到一隻腳高,一隻腳低,有種一瘸一跛的感覺。

他不禁自疑:這到底是咋的?

對這則材料,可以有幾種理解:

1一隻鞋跟折斷了,將就著走了一段時間後,漸漸地就適應了,並無一高一低的感覺。由此聯想到生活中的這類不正常現象,是一個人漸漸養成了一種壞習慣後,就並不以為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了。可得出論題:習以為常。

2明知鞋跟折斷後,走路肯定一高一低,習慣後也無所謂不適,但心裏明白,這並不好,於是去修理補平,可穿上後反倒有一瘸一跛的感覺,這到底咋的啦?可得出論題:根除壞習慣決非易事。

3一隻鞋根折斷後,過了一些時間才去修補,於是感覺不自在。可得出論題:糾正錯誤應及時。

4一隻鞋根折斷後,修補後感到不自在,因此得出結論:修補起來的東西穿來當然不自在。

縱觀以上四種理解,第4種看法就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結論是錯誤的,這說明沒有能真正讀懂材料。

第二,對一段材料的閱讀,不能就事論事,而要從中歸納出一個道理來,從而使讀者更深刻地把握客觀規律。

第三,還要揣摩題意,明確要求。很多材料作文除材料外還附上一定的要求,在審題時務必看清弄懂,按要求去做。

以上是對幾種不同類型的議論文進行審題的方法,其他還有如“隨感型題目的審題”“駁論文的審題”就不在這裏詳述了。關於“看圖議論文的審題”在“看圖議論文”單元裏細述。

下麵再談談立意問題。所謂立意,對於議論文來說,就是根據題目或材料。選取適當的角度,確定議論的觀點。語文特級教師喻旭初同誌曾對命題議論文的立意說過這樣一段話:

“立意要健康、積極。一篇議論文,讚成什麼,反對什麼,提倡什麼,批評什麼,都要通過立意來表現。‘意立得如何,直接關係到文章的格調和品位。在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述的前提下,就文章內容而言,每位考生必須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正確。即所寫內容要符合國家的大政方針,符合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②要積極。即所寫內容應令人感奮,催人上進,而不能調子低沉,精神不振。③要現實。即所寫的內容要貼近生活,要有時代色彩和現實意義。如果在舉例論證過程中列舉兩個以上的事例,那麼至少要有一個當代的新鮮例子。”

對命題議論文的立意有如此要求,對供料作文也不例外,從特定材料中提煉觀點,更應該考慮“求準”“求深”“求新”了。下麵介紹幾種立意的方法:

1抓主旨求準法:即從材料和題目中體現出來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意思人手來確定作文的立意,力求準確無誤地把握材料主題或命題意圖。如題目《成功與失敗》可立意為:失敗乃成功之母。

2反方向求異法:在審題立意時,運用逆向思維,從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傳統看法,提出與之相對或相反的觀點。再如命題《成功與失敗》可立意為:成功後驕傲自滿,聽不進正確意見,甚至一意孤行,往往會導致失敗。

3多角度求新法:一個角度一個角度地分析、思考,然後避開眾人的思路,選擇一個別人沒有寫過,人們不易想到的新角度立意。如命題《論牽牛花》可立意為

角度一:因為不能自立,所以隻好依附在他人身上

角度二:過強的依賴性使它總是按別人指導的方向前進。

角度三:無論多麼艱難,隻要有一點可能,就不停地攀登。

角度四:善於借助外物,所以總比外物高出一截。

角度五:無論攀到多麼高,根還紮在泥土裏,因此能開出美麗的花。

4縱挖掘求深法:對於一則材料、一個題目,透過它的文字表層,逐層深入地進行剖析,從而提煉出蘊含在事物內裏的深層的意義,據此立意。如對下列材料的立意。

萬名運動員參加馬拉鬆賽跑,他們明知金牌隻有一塊,有9999人得不到金牌,而且有些人明知自己就是得不到金牌的人,可他們還是參加了,並且還拚命地跑。

第一次挖掘:參加馬拉鬆賽跑,並不是為了金牌,而是為了鍛煉身體和意誌。

第二次挖掘:拿不拿金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參與。在越來越多的人的參與下,此項活動將得到不斷的發展。

第三次挖掘:參加馬拉鬆賽跑,可以不拿金牌,但不能沒有金牌精神,金牌精神比金牌本身更有價值。它的價值就在於在金牌的激勵下,每個人都達到自己前所未有的速度;而且,隻有這9999人拚命地跑,才有可能產生出那一個高水平的奪金牌的人。

5橫聯係求廣法:有些材料,本身道理已較明確,就材料論材料,價值不大;還有些問題,就事論事,立意過於平凡。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采取類比聯想的方法橫向聯係,結合現實生活,指出它的普遍意義。如命題《橋的啟示》可立意為:南京長江大橋溝通了長江天塹,方便了兩岸交通;“理解”可以清除人們心靈上的隔閡,溝通兩輩人的“代溝”;人民代表大會製度,使得人民的意見順利上通,政府的政策指令及時下達;政治協商製度,加強了共產黨與民主黨派、無黨派人的聯係。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橋”。

立意的方法也很多,作為初中學生,能掌握上述方法並能運用就足夠了。家庭辯論會活動內容:對在公共自行車棚裏亂堆私家雜物問題的看法。活動要求:

1全家人都參加。組成甲乙雙方辯論隊。

2各自要亮出自己的觀點,要能以理服人。

3由父親當主持人,最後要能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由小明執筆寫一份建議書。活動步驟:

1晚飯以後,父親宣布開一個家庭辯論會,由爺爺、小明作正方,奶奶和媽媽作反方,爸爸為主持。

2爸爸提出辯論事由:樓下大院裏有一個由本單位建造的公共車棚,本是給職工們擺放自行車用的,現在有的人競把家的雜物搬進了車棚,而且越堆越多、越堆越高,大家的自行車已無處“蹲身”了,這件事我們該不該管?

3雙方展開辯論。

正方:這件事我們應該管,自行車棚本來就是給大家擺放自行車的麼,怎麼能亂堆雜物?

反方:不要管吧,大家都是一個單位裏的人,抬頭不見低頭見,說了都不好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