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談結構類型(一)(1 / 3)

訓練要求

如果說,議論文的主題是它的靈魂,材料是;;它的血肉,那麼結構就是它的骨骼。合理安排議論文的結構。是寫好議論文的又一關鍵點。議論文的論述,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邏輯順序形成並製約著議論文的總體結構:引論——本論——結論。如果把“提出問題”看成是“總說”,把“分析問題”看成是“分說”,把“解決問題”也看成是“總說”,那麼議論文最基本的結構形式即可概括為“總——分——總”式。此外還有“層進式”,即專;各層關係由表及裏,逐層深入;“並列式”,各層條乏分縷析,齊頭並進;“對照式”,縱橫對照,發人深省。當然,結構方式的確定,應根據文章的需要。

(一)人生苦短,然而空歎“等閑白頭”並不能留住時間。要使有限的時光不虛擲輕耗,就必須抓緊時間。

宋朝歐陽修官至翰林侍讀學士,終日政務纏身,但是由於他利用“馬上、枕上、廁上”的零星時間考慮問題,構思作文,終於成為享譽文壇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法國有一個青年畫家向大畫家柯羅請教,柯羅指出了青年畫家作品中的幾個不足之處。青年畫家說:“明天我全都改過來。”柯羅生氣地說:“為什麼要等到明天?要是你今晚就死了呢?”

由此可見,古今中外卓有成就的人無不抓緊時間,抓緊時間的人身後才沒有遺憾,他的生命才沒有空白。

(摘自陝西王鵬《必須抓緊時間》)

簡析:這是一個“總一分一總”結構的議論段,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證了“必須抓緊時間”的觀點。

(二)

假如我名落孫山,我相信“榜上無名,腳下有路”,我將走入社會。雖然我的文化基點是低了些,但我的閱曆會更豐富,對生活的理解會更深刻。走入社會、接觸社會還將有利於我提起筆來描繪我們的生活。我要用筆來揭露醜惡現象,讓它無處藏身。還要用筆來歌頌光明,讓美好充滿人間。

假如我名落孫山,我一點也不會失望,一點也不會悲觀。一個人把“金榜題名”看作是唯一的出路,他的視野該是多麼的狹窄!當然,我知道,名落孫山的路會荊棘叢生、坎坷不平,但不管怎樣,我仍要堅持走下去,我相信“有誌者事竟成”。我要在生活道路上“不恥最後”,最終找到自己的合適位置。

(摘自《中學生作文寶典》》

簡析:這段文字是原文的本論部分,它以並列論證結構設立了兩個分論點,即每個自然段的第一句話,這兩句話是並行列舉的關係。

(三)首先,“學做人”是“學知識”的前提與基礎。當你還是一個幼童時,你已從父母的潛移默化或幼兒園老師的啟蒙中開始學做人了。上了小學,在各種課本中,你會發現一本“思想品德”課本,這正是在為你今後的道路做鋪墊,讓你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

其次,“學知識”是“學做人”的進一步發展。你知道要尊敬老師、要誠實……之後,你會感到不滿足,這時知識填補了這個空缺,你便開始了“學知識”的漫長曆程。這個過程,使你充實,令你更加聰明。但在此時,許多人往往會把前一階段的“學做人”一下子拋開,一門心思去“學知識”。殊不知,這將會成為你踏入社會以後的一個隱患。光有知識,不會做人,是無法立足於當今社會的。

由此,可以引出第三點,“學做人”與“學知識”相輔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在“學做人”的同時需要“學知識”,在“學知識”中也別忘了“學做人”。光會做人,沒有知識,不是“完人”;而光有知識,不會做人,同樣也不是“完人”。厚此薄彼是不明智的。看看我們的同齡人,不少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目前他們還不會遇到很多問題,但將來碰壁是不會少的。“學知識”和“學做人”就如同你的左右臂膀,斷了哪個,都是個殘疾。

(摘自江蘇朱敏《“學知識”與“學做人”》)

簡析:顯然,這是一個層進式結構的議論段,作者觀點鮮明,逐層深入論述“學知識”和“學做人”二者的聯係,指出二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四)

每個人都在努力地塑造自己,渴望攀登事業的頂峰,將軍、總裁、大師,都是人類的精英。拿破侖說:“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並不是每一個士兵都能成為元帥,沒有成為元帥的士兵也未必就不是好士兵。錢鍾書先生拒絕諾貝爾獎金,但誰也不能否認他在學術界的地位。楊絳先生在《隱身衣》中寫道:“假如是一個蘿卜,就力求做個水多肉脆的好蘿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實實的包心好白菜。”相反,有一些人有了一點錢,就自詡為“成功人士”;得了一點權,就傲視凡人,追名逐利,“得隴望蜀”,實在是狂妄固匝囹和無知!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無論處於社會的什麼位置,都努力創造人生的輝煌。

(摘自佚名《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簡析:這段文字以正反對照論證結構形式指出了一個人應當“老老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在自己的位置上“努力創造人生的輝煌”。

(五)

真正的友誼應該是前進的動力。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所謂友誼,首先是誠懇地批評同誌的錯誤。”朋友之間直言不諱,展開批評,才能及時做到彼此提醒,相互幫助,共同前進,這就是友誼的力量。話劇《年輕的一代》中的林育生怕苦,想離隊回上海,好友蕭繼業不講私情,嚴肅地批評他,熱情地幫助他,使林育生終於擺脫了個人主義思想,重返工作崗位。這雖是舞台上的故事,但現實生活中難道還少嗎?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作家卜伽丘說:“友誼真是最神聖的東西,不光值得特別推崇,而且值得永遠讚揚。”

(摘自路明《談茂誼》)

筒析:這段文字以“總一分”的結構形式闡述了“真正的友誼應該是前進的動力”,並列舉事實和引用名言論證了這一點。

1請在已學過課文的議論文中找出運用“總一分一總”結構或“總一分”結構的文章各一篇,並說說運用這種結構的好處。

2下麵是課文《想和做》中的一段,閱讀後請回答下列問題。

有些人隻會空想,不會做事。他們憑空想了許多念頭,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空話,可是從來沒認真做過一件事。

也有些人隻顧做事,不動腦筋。他們一天忙到晚,做他們一向做慣的或者別人要他們做的事。他們做事的方法隻是根據自己的習慣,或者別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這樣做,別人也要他們這樣做,一般人都這樣做,他們就“依萌蘆畫瓢”,照樣做去。到底為什麼要做這件事,為什麼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們從來不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