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要有點分析(一)(1 / 3)

訓練要求

一位偉人曾經說過:“我們現在有些文章,神;氣十足,但是沒有貨色,不會分析問題,講不出道理,沒有說服力。”中國有句古語,叫“論如析薪,;貴能破理”。意思是說,議論就好比劈柴,可貴之;處是能抓住理。由此可見,要想使議論有說服;力,就必須學會分析。;

本單元要求認識學會分析在議論文中的重;要性。學會分析,能使事例論據同論點融為一喜體,克服用敘述代替議論的毛病,更好地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

學會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善於就事論乏理,善於把道理講清楚、講充分、、講深刻。

學會一些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如“解剖分析,逐個考察”等。

(一)驚歎雲蒸霞蔚的山峰,卻害怕荊棘刺叢,畏首畏尾,缺乏勇氣和自信,這隻能使人蜷縮山腳,望峰興歎。須知“無限風光在險峰”。時代需要攀登者滿懷自信,豎立起這架登山的雲梯。當年炮火紛飛中,麵對五嶺、烏蒙、岷山,自信的毛澤東唱出了多少支攀登之歌!他高唱“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他高唱“同心幹,不周山下紅旗亂”;他高唱“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他高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他高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字裏行間,充滿著自信者的豪氣!

當然,有了自信這架雲梯,攀援者還須具備堅強的體魄、充足的體能和靈巧的技術,才能把紅旗插上峰巔,否則老大才流,隻能一事無成。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投資300萬美元,在我國西部打了7口井而毫無所獲,於是美國大學的布萊克威爾教授斷言:中國絕不能產生大量石油。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他反唇相譏:美孚的失敗並不能證明中國無油可采。在這種強烈的自信心地支配下,李四光找油30年,終於發現多處大油田,並總結出地質沉降理論。他憑借自信這架雲梯登上了地質學的峰巔,讓“地質之光”大放異彩。人們在讚美他自信之果的同時。更欽佩他的自信之本——淵博的知識、縝密的思維、科學的方法……

(摘自江蘇曹曙《自信——登山的雲梯》)

簡析:作者把“自信”比喻成“登山的雲梯”,並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闡述了這一看法,在擺事實之前或之後均作了必要的分析。第二段屬對照分析。

(二)

我們知道,團隊中包括許多個體,正是這些個體的有機組合才形成團體。在團體中,個別的作用固然不可忽視,但個體之間相互聯係的有序、合理則更為重要。因此要處理好個體間的關係,調整好個體間的布局,從而使整體作用大於個體作用之和。當然,能否使整體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也是“團隊精神”的一種體現。正如去年的世界杯足球賽,巴西隊雖然擁有天皇級的球員、龐大的強勁陣容、得勝的最高呼聲,但他們內部卻不合作,每個球員都想讓綠茵場成為盡展自己球技的舞台。最終,由於隊員各自不同的夢想而輕易地打破了不可戰勝的神話。而與之截然相反的是法國隊團結協作,最終贏得了勝利。我們不否認巴西隊實力的強大,但巴西隊中顆顆耀眼的明星卻並沒有讓眾人企盼的夜晚熠熠奪目。我想在巴西隊痛失冠軍後定然會意識到:“團隊精神”才是克敵製勝的法寶。

當今世界,科技飛速發展,科學的分支越來越繁多,社會分工也隨之越來越精細。個人的智力、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通曉,麵麵俱到,而加強合作無疑可以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但合作中絕不能逞強好勝,爭奪名利,否則就出現類似巴西隊的悲劇。

(摘自天津於潔洋《團隊精神》)

簡析:這段文字觀點鮮明:“‘團隊精神才是克敵製勝的法寶”,對巴西隊的失敗這個反麵事實作了詳盡的因果分析說理,從而得出論點。

(三)

有這樣一個“小太陽”,他的父母為他準備好三個雞蛋,作為帶去旅行的午餐。他回來時,三個雞蛋又原封不動帶回家了。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三個雞蛋一個都沒有縫,我怎麼剝開呢?”多麼可笑而又發人深思的話!他和那個餓死在果實累累林子中的鸚鵡又有什麼兩樣呢?!

這些“鸚鵡”被禁錮在“籠子”裏,絲毫不了解“籠子”外麵,如果我們把“籠子”比作一個家庭的話,那麼“籠子”外麵的“林子”,不正是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嗎?家長們把孩子關在“籠子”裏,孩子隻能在家庭範圍中活動,在家長的幫助下生活,自己根本不能獨立,既不了解社會,又缺乏社會經驗,一旦離開家庭的小圈子,就會遇到“難題”。

一些父母隻是一味地溺愛孩子,在物質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他們認為孩子將來前途無量,可以出國深造,現在使孩子們充分享受物質生活是必要的。要是讓孩子受點兒累,身體垮了可怎麼“出國深造”?可是,他們想到過孩子離開家怎麼生活了嗎?做父母的能夠處處陪著他們的孩子嗎?

要有點分析

這就是“籠子”帶來的危害!這個危害在形成過程中是看不見的,一旦形成,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所有從“籠子”裏出來的鳥兒,都缺少最基本、最重要的本領——自立,到了“林子”裏,隻有等著“餓死”,這幕悲劇的導演者,不正是“籠子”的精心製造者——那些把孩子當作“掌上明珠”的父母們嗎?

(摘自雲南李恰《“生於籠死於林”的啟示》)

析:開頭引述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事例,對此進行了辯證分析論證,使人們看到“籠子”的危害,即“缺少最基本、最重要的本領——自立,……”。

1找出“片段薈萃”(一)(二)(三)的分析部分(隻要在文中劃出即可),並想一想這樣的分析起什麼作用?

2下麵是課文《發問的精神》中的一段文字,請指出其中進行分析論證的一段話。

發問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動機。一切知識的獲得,大都從發問而來;新發明、新創造也常常由發問開端。能發問、勤發問的人,頭腦自然會日益豐富,眼光自然會日益敏銳。別人不肯動腦筋的地方,他偏會想出驚人的見解;別人以為平常的事物,他偏會看出不平常的道理。這樣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蘋果落地,是多麼平常的事情。牛頓看見了,卻要問出個所以然來,結果創立了“萬有引力”說,支配了人類思想。

壺水滾沸,誰不常常見到?隻有瓦特把它當作問題研究,因而發明了蒸汽機,使人類至今蒙受其利。

生、老、病、死,都是極普通的人生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個解答。他因此拋棄尊位和家庭,獨自去潛修靜想,終於創立了佛教。

我們中國的孔子,也是個好問的人。他到太廟裏去,看見每樣事物都要問。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問禮。他能夠成為萬世景仰的聖人,難道真是天生的嗎?

夠了,夠了,不必多舉了。舉出這幾個人物,無非要證明發問精神的可貴。我們雖然不一定人人都能成為大科學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識,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明道理,處處都會碰到問題。不能勤於發問。是多麼可惜啊1

3在課文《治學的秘訣》裏作者為了論證“精細、嚴格的科學精神是取得科學成就的基本保證”這一觀點,列舉了下麵幾個事例,請你用自己的話對它們作一點分析(放在事例的前或後均可),並將它們串聯成一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