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要有點分析(二)(1 / 3)

所謂“始終如一”,是說要有一股“咬勁”。我們一旦確立了誌向,就要咬住不放,拚命刻苦地幹下去。“不恥最後”“不恥失敗”,在落後和失敗的情況下,仍保持猛烈的“咬勁”。倘是趕“時髦”、追“熱門”,朝三暮四,一再改變自己的誌向,那隻能是“空心稻草,燃得快,熄滅得也快”。所謂“分秒必爭”,盟··所謂“頑強拚搏”,

3下麵一段話是關於四位名人的父親怎樣教育他們的孩子,請你根據這段材料,用因果分析法寫一段四位名人成功的原因的議論。

諾貝爾的父親是個科學家,他對發明有著濃厚的興趣。

為全麵培養孩子,他請來高水平的家庭教師。讓諾貝爾三兄弟學習各種知識。諾貝爾長大後,父親覺得孩子老是呆在一個地方不利於他們的成長,應該鼓勵他們去接觸世界。

於是,在諾貝爾l6歲那年,父親送他周遊世界,並且明確要求去學習各國新的科學和技術。隻身離開3年後,諾貝爾回到父親身邊,這時他已確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標:要像父親一樣當個科學家。

日本最傑出的電影導演黑澤明在剛進幼兒園時,便開始跟著全家去看電影。當時社會輿論以為看電影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一向對子女要求嚴格的父親卻堅持看電影是受教育,經常帶著全家上電影院。父親的這種做法,在不知不覺中對黑澤明後來的事業選擇產生了積極影響。

加拿大華裔少女陳湘文在她年僅l6歲時,被評選為1996年度全加最有成就的年輕音樂家。在她很小的時候,父親陳宏滬原計劃親自教她小提琴,但女兒卻鍾情鋼琴。陳湘文深情地說:“父親從不強迫我做什麼,而是鼓勵我做自己想做的一切。”這種家庭氣氛對陳湘文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法國巴黎有個9歲的小孩子米羅·貝雷,從小父親就給他講述印第安人的故事。去年,父親帶他去了南美並定居在一個印第安人家裏。每天,他都記下一天的所見所聞和感想體會。與當地土著友好地生活了半年之後,米羅寫成40餘萬字的研究報告,專家認定這些材料很有學術價值。

以上4個人的成功都離不開父親的正確引導。這種輕鬆、民主的家庭氛圍,正是我們大多數家庭需要建立和培養的。

技法點撥

學寫議論文。學會分析十分重要,如果沒有分析,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說理。有些同學認為寫議論文隻要提個論點,加兩個事例論據,再來個結論就可以了。其實不然,寫議論文,要發表議論,對所舉事例要加以分析,才能使事例、論據和論點融為一體,真正起到證明論點的作用。如課文《事業篇》第四段,在概述了曆史上的孔子、司馬遷、魯迅、屈原、嶽飛、鄭成功等名人事例後,用一句話分析議論:“誰做了對人類有益的事業,誰就樹了一座人生的豐碑”,以此把所列事例同本段的論點“事業是人生的不朽豐碑”緊緊連結起來,進而論證了全文的中心論點:“偉大的事業使人生永存”。這種“倒敘”之後“議論”的話,可長可短,有時需要一整段分析議論,有時用一兩句“畫龍點睛”即可,視具體表達需要而定。這種“議論”的位置究竟怎樣擺呢?有的在事例之前,有的則在事例後。在課文《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一文中在列舉法拉第、歐立希的具體事例前有這樣的話:“倘若你想把一切錯誤都關在門外,那你也必將永遠被關在真理的門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敗,那你也必定永遠得不到成功。有人說若不讓錯誤出生,便不會有真理降世,這是有道理的。”用兩個假設複句、一句名言論述了錯誤同真理、失敗同成功的辯證關係。這是事例之前的“議例”。再如課文《理想的階梯》的第四段,舉了馬克思、諾貝爾的事例後,緊接著以“那些傑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種崇高的目標所鼓舞,才產生了驚人的毅力與忘我的精神,是理想的浪濤激勵著他們去刻苦奮鬥”這段評析把兩個事例論據同本段的論點“理想的階梯,屬於刻苦勤奮的人”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了論點。這是“議例”在後的典型。

要有點分析,還包括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適當地講些道理。用講道理的方法證明自己的觀點。其實,分析說理並不難。我們平時的習作,就常常在分析說理,如有個學生這樣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一個道理:能者為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許多人,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值得學習,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能者為師”是論點,其餘的都在進行分析說理。事實上,為了使立論站住腳,具有說服力,在闡述觀點的過程中,要緊緊抓住分析這個環節,著重闡明事物的因果關係,回答為什麼。l:女n梁啟超在《論蔽力》裏提出一個論點“有毅力者成,反是則敗”。為什麼呢?作者指出:“無論事之大小,而必有數次乃至數十次之阻力。”麵對阻力有兩種情況:沒有毅力,就會在層層阻力麵前挫敗下來;有毅力才能頂著阻力前進。接著文章進一步分析原因,指出逆境和順境是聯係在一起的,挫敗逆境,順境就會跟著出現。“小逆之後必有小順,大逆之後必有大順,盤根錯節之既破,而遂有迎刃而解之一日。”為了證明這個道理,文章又以行舟為例做了分析論證。這樣“有毅力者成,反是則敗”自然令人信服。

要有點分析。也應了解一些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是解剖分析、逐個考察法,這是分析的基本方法。它的基本特點是把分析的對象分解為幾個部分,然後分別考察,再找出其中的聯係,從而達到認識整體的目的。

第二種是因果分析法。作文中常常涉及到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事情,分析這些事情產生的原因和結果,就是分析因果論證法。使用這種方法時,有的隻分析原因,有的隻分析結果,有的既分析原因又分析結果,這需要根據具體題目和寫作內容來確定。

第三種是對照比較分析法。所謂對照比較分析,就是把不同的事例或相對立的例子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既可以是對同一事物正反兩方麵的比較,也可以是不同事物的有關聯的同一方麵的比較。運用這種方法,說理深刻,論證全麵,便於瀆者鑒別事物,決定取舍。

第四種是辯證分析法。世界的一切事物內部都存在著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麵,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一條基本原理。分析議論時應當遵循這一科學原理。如果分析時隻說了一個方麵,棚參匝叵而忘了另一方麵,就會犯片麵性的毛病。辯證分析法即從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麵來進行分析。如有一習作《我看明星崇拜熱》是這樣寫的:“中學生富於幻想,向往未來,對未來總有種種難以言傳的美麗憧憬,而明星本人那浪漫的生活、瀟灑的為人、出色的成就頗具誘惑力,中學生難免要崇拜。所以說,當今中學生崇拜偶像不單是社會條件影響的產物,也是新時期文化衝擊造成的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那種說中學生崇拜偶像是內心空虛、思想幼稚的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又說:“中學生崇拜偶像固然可以,但對偶像盲目地崇拜,為偶像死去活來,做出可笑的舉動,則是大錯特錯的”。這些運用辯證法的分析令人信服。

分析的方法還有一些,以上僅介紹部分,我們應當認真學習,逐步提高自己的說理分析能力。

請爸爸幫我改文章活動內容:修改文章。活動要求:

1爸爸準備一作文題。

2小明習作。完成文章。

3請爸爸修改,明確毛病所在。活動步驟:

1爸爸準備好作文題。

文題提供:

報載:一位家長給他讀重點中學的孩子安排了滿滿的一張“家庭日程表”,每天除了完成學校的作業之外,還須完成家庭布置的許多·哪多·數理化習題,自修一大堆數理化叢書;語文、曆史、地理,因為不屬“理科”,統統“靠邊”;甚至報紙也不看,文藝作品也不讀,孩子偶爾翻之,要遭到“還有心思看閑書”之類的斥責……請以上述文字為開頭,完成一篇《營養不足,焉能成“材”?》的駁論文。

2小明審題,完成習作草稿。

習作提供:

營養不足焉能成“材”?

家長望子成“材”,一片苦心,殊不知營養不足,缺乏多種“維生素”滋補,幼苗焉能成“材”?

現在,有些人鑽數字,不了解沈括、祖衝之;讀物理,不知道法拉第、開普勒;學化學不認得門捷列夫、羅蒙諾索夫,不讀點曆史和科普讀物行嗎?有的人對祖國的名山大川、資源物產、地貌風光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不讀點地理常識行嗎?至於中外古今優秀文藝作品,也決非“閑書”,讀一點,則可廣開眼界,增長見識,提高閱讀、分析和寫作能力。視野擴大了,才不至於成為目光短淺、孤陋寡聞的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