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要求:
論證方法是指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是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聯係紐帶。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很多,初中階段主要學習以下幾;=_:種:例證法,引證法,歸謬法,比喻論證法,對比論證法。在單元裏,主要談運用典型事例來論證論點(即例證法)的方法。這一單元要學習除例證法外的四種論證方法。
(一)
革命前輩林伯渠有這麼一句話:“風識正邪帆好張”,確是金玉良言。在行船中,借助順風,船速就能加快;遇到逆風,如不調整處置,非但不能前進,往往還要後退。如果遇到惡風狂卷,還可能將船葬身河海呢。所以,對於社會上的風,我們青年人不可糊裏糊塗地跟著跑。每當一股風來了,都應辨一辨正邪,審慎對待。有些青年同誌對“風”不善於“識正邪”,他們崇尚的往往是新奇、怪異、色彩斑斕的東西,追求的往往是時髦之風。他們以得風氣之先為得意,以聞風而動為自豪。其實,這正表明了他們政治上的幼稚。德國學者羅伯特·舒曼說過:“一切時髦的東西都會過時,所以倘若稱追求時髦,那麼你老了以後,就會變成一個誰也不肯信任的徒有外表的人。”追求生活上的時髦,把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以華麗的東西裝飾自己的外表上,那麼你就會虛度年華,使自己成為一個可憐的空殼。小說《天山深處的“大兵”》中,鄭誌桐有這樣一段話:“當年你留個男式分頭跳忠字舞好像最革命,今天披頭散發跳搖擺舞又是最解放。天天刮風步步緊跟哪!”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人不是經常可以見到嗎?
(摘自肖光《談“時髦”》
簡析:這裏運用“引證法”援引林伯渠和羅伯特·舒曼的話來論證怎樣正確對待“時髦”這個問題。頗為有力。
(二)
這種追求名利的虛榮心,不但是一支麻醉劑,令你的精神麻木,更是一個錯誤的路標,把你引上歧途。當年加拿大短跑選手約翰遜就是前車之鑒。為了虛榮,他競然服用興奮劑,欺世盜名。當他的醜聞被揭露以後,麵對的就不再是鮮花、掌聲,而是舉世的鄙視與痛斥。“浮名”也許能得逞一時,但絕冪就得逞一世。那不可思議的所謂“百米記錄”成了約翰遜的恥辱,葬送了他的一生。誰青睞“浮名”這塊石頭,誰就終究會砸了自己的腳,落得個受人唾棄的可悲下場。
虛榮心是枷鎖,它能鎖住你的聰明才智,鎖住你的謙虛謹慎,鎖住你前進的腳步,因此,曆來大有成就的人都淡泊於名利,不做“浮名”的奴仆。著名作家錢鍾書的母校無錫二中,欲以“鍾書樓”來命名新落成的圖書大樓,卻被錢老婉言謝絕了,因為他不願將母校的莘莘學子誤導到追求個人名利的歧途上去。已經出現的中學生的名片與錢老的不圖名利形成了多麼大的反差呀!
(摘自黃興《說“虛榮心”》)
筒析:以“麻醉劑”“路標”“枷鎖”作比喻物,闡述了虛榮心是一種極壞的思想意識,它會引人誤入歧途的道理。這是典型的“喻證法”。
(三)
前些日子,一些地方、一些單位的不正之風為什麼屢禁不止,甚至越禁越烈?我認為一些領導人的廚師作風是一個重要原因。他們隻會“廚師罵貓”式地發文件、作報告,卻沒有得力的措施和實際行動,用中央的話來說是“說得多,做得少”,那些“貓L,G”自然不肯把嘴裏的“雞”放下了。現在,黨中央、國務院動了“真格的”,決定近期要做七件事,這是廉政建設的新起點。公安部日前通報了四起嚴重索賄、受賄案,地委副書記、公安處長等“大塊頭”被攔下了馬。前幾天《人民日報》又報道了海南省省長因以權謀私而被查處的消息。“做”初步顯示了它的威力,真是“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人們不禁要三呼“做”字萬歲!
(摘自李明《“做與不做”》)
簡析:這段文字采用“對比論證法”批判了一些單位的不正之風——“說得多,做得少”,讚頌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動“真格”。
(四)
魯迅先生曾說:“要做就做,與其說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與其說待二十世紀剖撥戮屍,不如馬上就給他一嘴巴。”這是行動的主張,快人快語,一切有誌者都應該立即起來實行。這樣說,並非主張把將來要做的事提到現在,而是說,下決心現在要做的,應該馬上去做。即使將來的目標,也可以從現在開始創造條件,做準備。
《孟子》中有這樣一則寓言:一個人每天從鄰居家偷一隻雞,有人對他說:“這不是君子應該幹的。”偷雞的人說:“請允許我少偷一些,一個月偷一隻,等到明年就完全不偷了。”孟子評論說,既然這個人知道了偷雞“非君子之道”,就應該立即洗手不幹,何待來年?這可作“要做就做”的反麵典型,而世界上有多少事正是壞於“要做不做”、拖拉遲疑啊!
(摘自廣西陳三《要做就做》)
簡析:這段文字運用“引證法”和“喻證法”從正反兩個方麵論證了“要做就做”的道理。
(五)
東漢時有一少年名叫陳蕃,獨居一室而庭院齷齪不堪。他父親的朋友薛勤見狀批評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回答說:“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當即針鋒相對地反問:“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一句話——“勿以善小而不為”。我們中國人一向喜歡“大”字當頭,都願意幹大事,而不屑做小事。這種觀念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我們更應看到“大”與“小”的另一種關係。人們常說不該“揀了芝麻丟了西瓜”,我不完全同意這種看法。芝麻雖小,卻可以“粒米成蘿”“聚沙成塔”。在某種情況下,芝麻也是不該小瞧的。我認為,“大”與“小”在一定奈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正像芝麻聚多了會勝過西瓜一樣。
意大利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就喜愛繪畫。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名師佛羅基奧那兒學藝。老師並不是先教他創造什麼作品,而是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幾天。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是小事情,很容易做。其實,一千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形狀完全一樣的。即使是同一個蛋,看的角度不同,形狀也就不同了。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地表現出來,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後來,迭·芬奇謹遵師囑,用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宗師。他的成功真可謂是“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
(摘自吳木《勿以善小而不為》)
簡析:這段文字采用了“歸謬法”,論證了“勿以善小而不為”的道理。指出應當從小事做起,才能成就一番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