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要以理服人(一)(1 / 3)

訓練要求

寫駁論要求以理服人,那麼怎樣做到以理服人呢?

首先要針對錯誤的論點加以批駁,解決不在“理”的問題。要在“理”,就須先明理,即針對某一現象、某一問題、某一論調發表正確的見解。這樣就有了說理的基礎,才能發現對方理偏在哪裏、歪在哪裏,然後進行批駁。

其次要有分析,避免沒有“理”的空洞說教。既然是分析,就應與其他議論文一樣擺事實講道理。例如舉典型事例說理、引述導師名人的著名;論斷說理,要避免產生歧義或不能有效論證自己的論點的論據。

第三在批駁敵論時,不能以罵代駁,而要將專說理提到一定的高度;批駁敵論一定要抓本質、乏抓要害,讓讀者感到有說服力。

(一)這樣想當然是錯了,耗子是對人類有害的動物。我們應該把它消滅幹淨,不管是用老鼠藥,還是用滅鼠器,或者是用其他的辦法。狗拿耗子又有什麼過錯呢?它看見主人的拳西被老鼠咬破了,或被老鼠吃掉了,就撲上去捉老鼠,這是盡忠盡職的表現,因為這樣而認為“狗”多管閑事,顯然是錯誤的。

不知什麼時候,人們又把它編成了“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的貶義歇後語。於是乎,有人就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用一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教室裏紙屑到處都是,可就沒人出來管;看見小偷行竊,睜一隻眼閉一眼,管它呢,反正不是伸向自己的口袋;公共汽車上遇見老人、小孩、病人、孕婦也不讓座;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張膽地進行勒索,搶劫,行凶,而大家視若無睹……

可見,狗拿耗子不是閑事,而是於國於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見到耗子不拿,見到壞事不管,隻會害人害已,以致國無寧日,民無寧日。

(摘自山西林子育《孢拿耗子一多管閹事嗎》)

簡析:這段文字針對謬論“狗拿耗子——多管閑事”進行了有力的批駁,指出“狗拿耗子不是閑事,而是於國於民都有益的正事”。

(二)

孔子,在封建社會裏被奉為“至聖”,可算是大名人了。然而他的弟子宰予,懶惰成性,晝夜貪睡,整日昏昏沉沉,以致給後世留下了“晝寢宰予”這樣的成語,極言人之懶惰。孔子也對他發出了“朽木不可雕”的歎息。若名師出高徒,宰予是什麼樣的高徒呢?

諸葛亮,“臥龍”之名,飲譽一時。“得臥龍即得一半天下”也非戲言。可是蜀之劉禪,雖得諸葛藏悉心扶持也難逃亡國之厄運,以致給後世留下了“扶不起的劉阿鬥”這樣的笑柄。若名師出高徒,劉阿鬥豈非賢明之君?

鬼穀子,春秋時著名的隱士,博學多才。名噪天下的《孫臏兵法》的作者孫臏便出自他的門下。他的另一個弟子龐涓卻陰險毒辣,由於妒賢嫉才而投敵求榮,陷害孫臏致殘。雖後被孫臏設計殺了,但作為名人鬼穀子的學生,恐怕對於“名師出高徒”也是個莫大的諷刺吧!困·圈》·

看來,名師未必出高徒!

有了名師尚需嚴師,嚴師還要徒勤、徒賢。師要悉心教導、嚴於執教,徒要認真聆聽、細心鑽研;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曉義、告理、交心,徒也要勤——勤於學業,賢——賢明知理。

(摘自上海楊波《名師未必出高徒》

簡析:這段文字以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夾敘夾議的方式提出了“名師未必出高徒”的看法,分析得言簡意賅,一針見血。

(三)

……是我要告訴他們:失敗並非都是成功之母。

何以見得?

如果不符合客觀規律去辦事,那麼失敗的後麵仍然是失敗。違反了客觀規律,本身已鑄成大錯,無論你為做錯的事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會進入“多做多錯”、“錯上加錯”的死胡同。經典力學的創始人、偉大的科學家牛頓,他前半生經過上千次的失敗,創立了“萬有引力”定律。因為他的實驗是符合規律的。而他在後半生卻致力於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結果一切隻是徒勞,他仍然是失敗。為什麼?因為他違反了客觀規律,違反了人是動物進化而來的這條客觀規律,這是他迷信“上帝造人說”的錯誤學說所造成的。

如果失敗之後不吸取教訓,不去尋找失敗的原因,不是積極地對待失敗,而是消極地認為“失敗乃是成功之母”,那麼其結果仍然是失敗。某同學期中考試考砸了,便以“失敗乃是失功之母”自慰。一碰到學習中的困難,不是去想辦法克服困難,而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對待學習,結果到期終考試,他仍然是個“不及格者”。

(摘自上海張浩燕《失敗並非都是成功之母》)

簡析:人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本段文字卻通過牛頓的後半生事例及“假設失敗之後”的分析從逆向指出“失敗並非都是成功之母”的道理。理說得恰如其分。

同步訓練

1“片段薈萃”中三個片段的作者各自提出了什麼觀點?是怎樣來論證自己的觀點的?舉例說明。

2根據上一單元所學的知識,認真閱讀課本例文《勤能補拙》,依題填補:

(1)《勤能補拙》一文所舉四例屬於通過視聽獲得的有——例,——例,——例,屬於切身生活的有——例。

(2)四例的排列順序是——、——、——

(3)後麵兩例,一例為——例,一例為——例。

3《學語文要下苦功夫》(課本例文)一文,先舉三例,然後講道理。請你說說該文所用論據是如何證明論點的?

答:

4認真閱讀“名師範文”中《“八”與“發”的反調》,說說這篇駁論是如何緊扣論題論證的?答:

5作文

文題:《析“言多必失”》

提示:采用直接批駁敵論點的方法:指出:“失”不在於言多,而在於觀點、認識、見解的錯誤,在於“多言”時講話的方式方法的錯誤;隻要觀點正確,方法不誤,言再多,也不會失。再結合實例加以反駁。

如用反證法,可用“言多未必失”的觀點來寫作。可以列舉陳毅在首都大學畢業生會上的講話,季米特洛夫在國會縱火案審判時的發言等事例來證明。

佚名

1987年1月,75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在巴黎集會。有人問一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您在哪所大學、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些什麼呢?”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周圍的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這位學者的答話,代表了到會科學家們普遍的看法。

有一個良好的習慣,能夠使人在一生中都得到好處。像文中所舉的那位獲獎者,從小就受到了各種良好的教育:和別人處好關係,慷慨大方,辦事有條有理,講究衛生,對周圍的事情多加以觀察。這些都是人們應具有的品德,有了這些品德,人們是會受益的。

古往今來,具有良好習慣而最終受益的人和事例是不勝枚舉的,毛澤東同誌在少年時期就養成了辦事專心的習慣。每天早晨,他專揀那喧鬧的地方去讀書,經過長期的訓練,任何幹擾也不會使他讀書分心,這無疑對他以後的革命生活起了重要作用。

再如,倫琴射線的發現者倫琴,如果不是他平時養成了善於觀察的習慣,他也肯定會像他前人那樣,讓不易察覺的射線偷偷地從自己的視線中溜掉。

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如果不是養成了遇事善於思考的習慣,怎麼會從蘋果落地這一普通現象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呢?總之,凡是生活中受益、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良好的習慣。

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會使我們擁有更多的良師益友;養成良好的翻參1習慣,會使我們的生活更有條理;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使我們更加健康的成長;養成良好的習慣,能使我們在事業上更有成就。

因此,我們應在青少年時期就養成各種良好習慣,這對我們將來的生活不無裨益。

評點

這是一篇一事一議的議論文。

開頭亮出觀點。在說理過程中,作者列舉了三個典型事例。毛澤東少年時專揀喧鬧的地方讀書,任何幹擾也不會使他分心,最後成為一代偉人;倫琴平時善於觀察,終於發現了倫琴射線;牛頓養成了遇事善於思考的習慣,因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總之,凡是在生活中受益、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良好的習慣。”接著更進一層,用一組排比句總結出養成了良好的習慣的好處,由表及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