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章 寫讀後感(三)(2 / 3)

提示:題目就是感點。永不滿足,精益求精,不怕困難,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優良品質本文可從正反兩方麵聯係實際談感想。

6讀下麵一則文言短文,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為題,寫一篇讀後感。

羊子……遠尋師學。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日:“久行懷思,無它異也①。”妻乃引刀趨機④而言日:“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生),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⑤織也,則捐失成功⑥,稽④廢時日。夫子⑧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複還終業。

注④意思是:沒有別的意外的事。②引,拿;趨,快步走。③機,織布機;杼,織布的梭子。④累,積累。⑤斯,此,這。⑥意思是失去成功的機會。⑦稽,遲延。⑧夫子,古代婦女對丈夫的尊稱。⑨意思是:每天學到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亡,通“無”。意思是,用以成就(你的)美德。懿,美好(多指德行)。終業,修完(自己的)學業。

提示:求知的過程,就是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不能中斷。可聯係古今中外名人苦學的事例,聯係自己學習的感受談感想。

1閱讀《三國演義》的《失街亭》部分,與家長共同討論戰前形勢、人物態度、戰後處置等有關問題,共同分析《失街亭》中的人物,並談談對諸葛亮、馬謖的看法。

2認真閱讀《讚馬謖》一文,並回答文後的問題:

讚馬謖——《失街亭》讀後

街亭一戰,對蜀魏雙方都至關重要;諸葛亮權衡再三,派參軍馬謖領兵去守街亭,誰知馬謖卻違背諸葛亮的戰略戰術,輕敵自恃,拒絕王平忠諫,一意孤行,占山為寨,失卻要路,致使蜀軍陷入無法解脫的困境,終於丟失街亭。

自馬謖拒諫失街亭,孔明揮淚斬馬謖之後,一時輿論紛紛:“馬謖言過其實”“剛愎自用”“徒有虛名”“庸才”……真是眾口爍金,馬謖簡直體無完膚了。但我認為,馬謖雖然丟失了街亭,但他仍不失為一個鐵骨錚錚的好漢。

街亭之戰前夕,敵軍來勢凶猛,勢如破竹,而街亭既無險隘可憑,又無城堡可據,要固守談何容易?街亭失守,蜀軍必危。當孔明驚呼:“誰敢領兵去守街亭?”帳下勇將卻無人敢應,惟獨馬謖挺身而出,慨然一聲:“某願往!”

馬謖在大兵壓境的緊急關頭,不是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赴困難,並“乞斬全家立下軍令狀”,堅決請纓,這該具有何等的膽璐,何等氣慨,又是多麼的偉大!真可謂公而忘私,為國而忘家。

街亭失去後,馬謖臨危不懼,奮勇當先,生為蜀漢將,死為蜀漢鬼。這時馬謖沒有屈膝投降,求一官半職,也不是遠遁他處,全性命於亂世,而是重整殘部,突出重圍,保存了一部分有生力量,返回大營。

莫非他不怕孔明按軍法從事?非也,因為他是一個胸襟坦蕩,光囝-匿叵明磊落的大丈夫,不以個人生死榮辱而拋棄一片報國之心,馬謖忠心可鑒,光照千秋!

敗後的馬謖,也不是死不改悔之徒,他知罪伏法,自縛於孔明帳前:“某之死罪,實已難逃。”絲毫不強調客觀原因替自己辯護,更沒利用與孔明私交甚厚這一點徇私,而是堂堂正正地受刑,沒有一句怨言,而且托孤孔明,讓兒子繼承父誌,報效國家,也就“雖死亦無恨於九泉!”多麼寬廣的胸懷,多麼高尚的情操,多麼忠貞的愛國之誌!更何況“勝敗乃兵家之常事”,我們決不能以一次失敗論英雄,不能“以一眚掩大德”。

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毀其節。馬謖為我們留下了白玉般純潔的情操,翠竹般高尚的氣節。當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國,改革進行中不可避免地要走彎路,甚至犯錯誤,但我們決不能因為怕失敗就放棄改革,而應不斷總結、改進和探索,隻有這樣中國才有騰飛的一天。這就是我們從街亭之失中對馬謖人物分析得到的啟示。

馬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壯哉,馬謖!忠哉,馬謖!

(1)請選擇該文的感點,合適的一項是——

A真可謂公而忘私,為國而忘家;

B馬謖忠心可鑒,光照千秋;

c多麼寬廣的胸懷,多麼高尚的情操,多麼忠貞的愛國之誌;

D但我認為,馬謖雖然丟失了街亭,仍不失為一個鐵骨錚錚的好漢。

(2)寫出作者讚馬謖的內容:①_②一③

(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詩句出自的作者、文題合適的一項是——

A羅貫中

《三國演義》

B杜甫

《蜀相》

C蘇軾

《赤壁懷古》

D諸葛亮

《出師表》

(4)以第3、第4自然節為一片段,試找出現該片段的寫作方法合適的一項

A夾敘夾議;

B先概述,然後夾敘夾議;

C有概述、有引用;

D敘議結合,以敘為主。

(5)本文在議論中間抒情,可說是文情並茂。請你寫出你最讚賞的一個議論抒情語段:

(6)本文主題升華,你認為合適的一句是——

A馬謖雖然丟失了街亭,他仍不失為一個鐵骨錚錚的好漢;

B我們決不能以一次失敗論英雄,不能以掩大德;

C“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D當代改革洪流席卷全國,但我們決不能因為怕失敗就放棄改革,而應不斷總結、改進和探索,隻有這樣中國才有騰飛的一天。

3讀後感的開頭我們已學了兩種,一種是概述式,一種是引用式。還有兩種,一種是反駁式,一種是設問式。請閱讀下麵兩段開頭,回答文後問題。

A有很多人說:要知足常樂。又有人反彈琵琶,說:要不知足常樂。這兩種觀點到底哪一種對呢?要看具體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生活需求上不知足就會貪婪,甚至犯罪;在求知上、事業上知足就會滿足已取得的成績,從此止步不前。正確的觀點是:既要知足,又要不知足。

B有人說:如果全國每個人都節省一根火柴的價值給我,那我就是一個擁有二十萬人民幣的富翁了。這個想法實在太妙了,一根④——火柴算得了什麼,有時不小心弄丟一盒火柴也不可惜。被索取的人也會毫不在意地說:拿去吧。殊不知,這正是索取者的狡猾之處。

(1)判斷A、B兩段開頭的方式:A段B段(2)請將8題的內容用A題的寫作形式改寫在下麵:4閱讀下麵提供的材料,寫一篇讀後感,題目自擬。

求美斷弓

一個青年獵人,從他父親那兒繼承了一張絕世良弓。青年獵人身強力壯,把弓拉成滿月以後,射出去的箭又準又狠,能百步穿楊,千步中雁。每次出去打獵,總是飛禽走獸滿載而歸。當他背著這些獵物經過另一個獵人門前時,便引起了這個獵人的嫉妒。這獵人對他說:“兄弟,你這張弓看起來多平常啊,你該在上麵刻些花紋人物什麼的,再塗上一層金粉,光亮亮的,那才跟你這好獵手相稱呢!”青年獵人動心了,果然請工匠在弓上大大地鏤刻了一番。第二天。他昂著頭挺著胸背著弓從村裏走過時,高興地想:“我這張弓是天下最美的。”第三天,他興致勃勃地拿這張弓去打獵,一拉弦,“啪”的一聲,這張華而不實的弓就斷了。

李白詩給我們的啟示

鬱賢浩

李白,是青年少熟悉的唐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前人稱他的抒情詩尤其是七言絕句達到空前絕後的地步,是天才的創作。那末,他的詩究竟好在哪裏?我們可以從中學習些什麼?讀了下麵兩首詩,就可以得到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