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八章 寫一事一議(二)(1 / 3)

此段所舉兩種現象都屬於習慣問題,故此論據不具有典型性。

以下三段舉了三個事例,但對這些事例論據缺乏分析,所以選用這些事例的目的、意義不明確,使觀點和事例之間脫節,材料不能真正為論點服務。

一、三兩個事例說明:最簡單的事往往易被人忽視而掉以輕心,所以做不好。第二個事例說明:做最簡單的事要有恒心,才能做好。所以這三個事例論據排列的順序也不合理。結尾再次強調論點。本文最突出的毛病是論點和事例論據互相脫離,缺乏“分析”這座“橋梁”。論據不能有力得證明論點,也就失去了論據的作用,論點也就沒有立足的餘地。這種沒有分析的材料議論文,論點再正確,也是孤立的論點;論據再充分,也是一堆零碎而無用的材料。本文的不足之處是學生寫議論文常犯的毛病之一,也是寫作中的難點所在。

比較訓練

1“上榜佳作”中的三篇文章的標題作用有什麼不同?劃出三篇文章的論點,並說說這三篇文章提出論點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2“上榜佳作”中的三篇文章在開頭引材料時所用的主要表達方式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

3“上榜佳作”中的三篇文章所采用的論證方法有什麼不同?

4給“片段薈萃”一文列舉兩個正麵的典型事例來證明該文的論點,要求用精煉的語言敘述事例。把這兩個事例插在文中,並給文章寫出“結”的部分,使它成為一篇完整的文章。

5“片段薈萃”(二)還給你什麼啟示?請你另外確定一個角度,寫一篇一事一議的議論文。

技法點撥

一事一議的文章屬於議論文,文章的寫作目的是表達作者對事情、現象和所讀材料的看法和主張。要寫好一事一議的文章,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讀懂材料

作者的觀點是在充分分析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所以準確分析材料是寫好文章的前提。讀懂材料不僅要全麵分析所敘事件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人物的主次和相互關係,還要明確事件的思想意義,分析表象的淺層意義,理解本質的深層意義。隻有準確把握材料的主旨才是讀懂了材料。在分析材料時,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1寫一事一議i·④·如問:發生這件事的原因是什麼?人物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再進一步問:這件事、人物的行為說明了什麼?給人們的啟示是什麼?這樣的分析就把材料中所給的個別現象推及到一般現象,從而提煉出具有普遍意義的觀點。

2選準角度

一個事物常常包含幾個方麵的道理,可以提煉幾個論點,而寫一事一議的文章隻能選取其中的一個,不能麵麵俱到,也不能將不同角度的觀點雜糅在一起。確定角度的原則有三:①立異求新;②有針對性,要為現實服務;③自己要有體會。學生還處在學習階段,生活閱曆淺,對事物的看法較單純,因而寫作時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積累最豐富,且與原材料最吻合的話題展開議論,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忌為了標新立異而去寫自己不熟悉的話題。所以選好角度就為提煉觀點確定了最恰當的突破口。

3提煉觀點

提煉觀點,就是從提供的材料中,合情合理、審時度勢地歸納出事件本質和人物行為的思想意義、社會意義,並對之做出評價。這個評價就是觀點,觀點要求正確、深刻,同材料的中心思想保持一致。

4正確命題

一事一議文章的命題難度較大。首先,題目要緊扣所給材料的內容。由於這類文章的觀點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所以題目又必須與論點一致,和論題一致。其次,題目還要符合議論文體裁的要求,一般帶有標誌詞“論”“議”“說”等。再次,題目還要言簡意賅,應用最少的文字高度概括文章的論點或論題,讓人一看文題就知道文章是議論什麼,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5基本結構形式

一事一議的文章的基本結構形式是“引——析——點——聯——結”。

①引:將材料中最能提煉觀點或最能加以引申和發揮的中心語句引入文中,使文章內容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做到緊扣提供的材料展開議論。④

②析:對所給的事情、現象或材料,從不同角度,由結果到原因,從現象到本質進行分析,為提出觀點作好鋪墊。分析時避免就事論事。

③點:在分析所給材料的基礎上,亮出提煉出來的論點。論點力求鮮明、深刻,語句力求概括凝煉。

④聯:緊扣論點聯係實際,運用典型論據,或舉實例或講道理展開論證。這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要詳寫。

⑤結:對論述過程的內容加以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做到既符合所給材料的主旨,又緊扣材料中提煉出來的觀點。

文章結構形式的示意圖是:引述有關材料。

議論分析所引材料根據有關材料提煉觀點。由此及彼聯係現實,深入進行議論上歸納總結,呼應開頭,突出論點

6選擇論據

從原材料中提煉出中心論點以後,就要用道理和事實去論證它,以使觀點正確,有說服力。這就有一個“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問題,“論”是講道理,“述”是擺事實。對事實論據有以下要求:①用例要準確,要針對觀點,所選用的事例隻有與之相一致,才能充分證明觀點是正確的。②用例要真實,作為論據的事實材料必須真實可靠。③用例要典型,所選事實必須最能揭示事物的本質,最具有廣泛代表性。④用例要簡潔,作為“擺事實”的用例要求簡潔、概括、準確、清楚。對掌握的事例應予以篩選,提煉和概括,在不失原意的前提下刪去與中心論點無關的語句,以概括的方法引出事例。

7有點分析

舉例之後對事例所隱含的意義要用概括性的語言作簡要的分析和衍化,以揭示事例與論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一、活動內容:家庭看電視討論會

二、活動要求:

1家長和孩子一起看中央或地方台的電視新聞節目,各選一則新聞發表自己的看法。

2看新聞時選自己認為值得議論而且感受深的事情做簡要記錄。

3討論時家長和孩子都要各抒己見,而且要互相評論。

4由於孩子的認識水平有限,家長在討論中要適當引導。

5討論後,孩子按一事一議文章的寫作要求,把自己對事情的看法寫成文章,讀給家長聽,並征求意見。三、活動步驟:

1看新聞,選話題。

2定話題,做記錄。

3討論可圍繞幾個問題展開。

①所記的事情有哪些地方值得議論?

②你對哪一點感受最深,為什麼感受最深?

③用一句話把你對這件事的看法說出來。

④看記錄對事情的簡要敘述是否緊扣觀點,如沒做到,可修改。

⑤每人找一至兩個事例證明自己的觀點。

舉例:

看電視新聞時,家長所記的事情是:建國五十周年建設成就展在北京展覽館舉行,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參觀後人們激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