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綜合訓練(一)(1 / 3)

訓練要求

通過本單元的綜合訓練,使學生會寫簡單的議論文,如“一事一議”“讀後感”“短評”“小駁論”,還有辯論稿、演講稿等。文章力求做到感情真實、思想健康、內容具體、中心明確、條理清楚、文字通順,能用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來證明論點。弄懂最基本的幾種論證方法,對文章能作一些分析,並了解議論文的基本結構方式,學會一≠乏些審題、立意的方法,為以後寫好議論文打下較紮實的基礎。

片段薈萃

(一)

有一次在病中,我偶然在中藥方上看到一味“酸棗仁”,不禁有些好奇,查書才知道,酸棗大都產於山區,果小味澀,入藥能養心安神。

由酸棗想到紅棗,它們同出一祖,在人工培養下,酸棗樹逐步進化為紅棗樹。紅棗果大,甘美,營養豐富,因此頗得人們喜愛。

酸棗生長於貧瘠的土地,艱難的環境,使它不能結出紅棗般豐碩的果實。它的果實形小,昧酸澀,遠不及紅棗。在以前,隻是在缺糧時,才以之代糧,可見身價不高。然而,它卻是味良藥,對人類的裨益也不小。

由紅棗與酸棗的異同,我想到了人才的成長。

處於良好的社會環境中,按成才途徑前進,不少人自然會同紅棗一樣,人生的果實碩大、甘美。但是也總有一些人,由於種種原因,不得不獨自在崎嶇的小路上,在險惡的環境中探索、奮鬥,這時,又應該怎樣對待這個嚴峻的現實呢?

不妨學學酸棗的精神吧!

酸棗的環境條件遠較紅棗的惡劣,山高地險,氣候寒冷,土質貧瘠,但是它卻不氣餒,不自卑,頂著風沙雨雪,頑強地生長。它萌生著,伸展著,開放著點點的花朵,開放著自己的希望。用自己全部的血汗、全部的激情,結出獨特的果實,供人們食用,為人們醫療。這就是酸棗的精神。

(摘自上海張鬆鬆《紅棗·酸棗·人生》)

簡析:這是一個“一事一議”的片段,從中藥上的一味“酸棗仁”聯想到紅棗,再聯想到人才的成長。

(二)

在對待社會矛盾的問題上,《愛蓮說》為我們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出淤泥而不染。世上有邪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邪惡麵前退縮。這個“出”字濃縮進了一種敢於同邪惡勢力鬥爭而不被其玷汙、能夠潔身自好的精神。我驚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當中競有如此相似的事物:蓮,隻有出淤泥、濯清漣之後才更顯得潔淨、美麗,才更有君子氣;一個人,隻有經過同邪惡的鬥爭,經過一番磨練,才更堅強,更正直,更能保持自己的清白。這就是潔身!這是主動的,積極的。

也許有人說,隱身使自己不同邪惡接觸,不是更能保持自己的清白嗎?一個逃避邪惡、不敢與邪惡作鬥爭的人,很難想象不會被邪惡玷汙、征服。樹木不去惹蛀蟲,照樣會被蛀蟲侵蝕。

潔身勝於隱身。我們身處一個激烈變革的時代,時代要求我們要有頑強的進取精神,要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德。或許在封建社會,隱居避世是一種時髦,是一種保持自己清白的有效方法。然而今天,在改革浪潮洶湧澎湃、改革已是人心所向的今天,麵對種種邪惡,隱身不僅不是什麼時髦,而是一種愚蠢、懦弱的表現。也許是過去時代造就了像陶淵明、鄭板橋那樣一批隱士,而今天,時代允許也需要我們正視邪惡,做敢於鬥爭、不怕汙身、善於潔身、有所作為的“弄潮兒”!

(摘自山東王慧《潔身勝於隱身——重讀(愛蓮說)有得》)

簡析:這是一個“讀後感”的片段,其感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指出一個人也應如此,同時論述了“潔身勝於隱身”的道理,立意較高。

(三)

“君子不聞他人之過”這句話至今仍為一些人所信奉。這句話乍聽起來似乎有理,並且有一種清高、脫俗之氣,但仔細一想,便不難看出,這是一種利己思想和明哲保身的態度,至少也是逃避現實的做法。

這些“君子”為什麼在“他人之過”麵前采取“不聞”的態度呢?原因很簡單,對別人的過錯批評、指責或勸阻,有時會招致別人的怨恨。這對“君子”當然是不利的,因此就采取了“不聞”的態度。

那些在歹徒行凶時裝聾作啞的人,那些需要為受害者作證而猶豫不決的人,那些對待朋友的錯誤諱莫如深的人,不正是這樣的“君子”嗎?他們無意間成了歹徒的幫凶,貽誤朋友的罪人。這樣的做法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啊!

假如在我們的社會中,人人都是“不聞他人之過”的“君子”,那麼還會有見義勇為嗎?還會有舍己救人嗎?還會有真正的友誼嗎?……如果沒有這些,還會有社會的安寧、個人的幸福嗎?

(摘自遼寧王林《談“君子不聞他人之過”》)

簡析:本段文字對“君子不閹他人之過”這句話進行了批駁,通過逐層分析論證,揭示了“君子”的實質,很具說服力。

同步訓練

1“片段薈萃”(一)是“一事一議”還是“讀後感”?“一事一議”有什麼特點?“讀後感”的基本結構是怎樣的?片段中所述的“酸棗精神”是一種怎樣的精神?

2“片段薈萃”(二)是讀《愛蓮說》後的一段話,請你就這段話談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為什麼說“潔身勝於隱身”?

3“土榜佳作”(三)《風雅也有“附庸”時》這篇文章要告訴我們什麼?你對作者的觀點有什麼看法?是讚同還是反對?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一群人也在“附庸風雅”,你對他們抱什麼態度?

4讀下麵一篇短文,回答後麵問題。

有人說:“教師是給茫茫大地帶來光明、傳播文化科學知識的普羅米修斯(普羅米修斯: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給人類帶來幸福的自由神)。”

這個嘉獎並不過分。多少卓越人才不都是教師培育出來的嗎?長沙鐵道學院侯振挺教授在科學上為中國人第一次獲得“戴維遜獎”,就是與他中學時期的數學老師張金山的耐心教誨和嚴格要求分不開的。發明“物質守恒定律”的羅蒙諾索夫,也是由他的老師沃爾夫教授嘔心瀝血培育扶植起來的。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羅蒙諾索夫都受到了沃爾夫教授的支持,就連那篇批判沃爾夫的文章,也是沃爾夫教授主動推薦給雜誌社發表的。很難想象,如果沒有沃爾夫教授的支持和培養,羅蒙諾索夫能在科學上有那樣偉大的成就嗎?教師的功績,《易經》中所言極是:“蒙以養正,聖功也。”我們隻有充分肯定教師的功績,才能讓教育戰線上的千裏馬更多地湧現出來!

(1)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

(2)這篇短文采用的論證方法是()。A舉例論證B道理論證C對比證論D引用論證(3)用“∥”在文中劃出層次,並歸納層意。(4)文中所舉事例,在敘述中哪個詳,哪個略?作用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