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reference_book_ids\":[7236307400490224696,7234082226822974479,7185526065354247226,7220723696556575804,6838936304063876104,6890728371928435725,7220723696376220675,7257453146656476200,7268600161616530491]}],\"2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2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古詩十九首》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17490445]}],\"2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29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泊船瓜洲》reference_book_ids\":[7080130228420348959]}],\"1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2,\"start_container_index\":13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7},\"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8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8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荊楚歲時記》reference_book_ids\":[7213282763162520608]}],\"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東京夢華錄》reference_book_ids\":[7222920246678522914,7267077381997726755]}],\"3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8,\"start_container_index\":30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4},\"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634816449549,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0438698533293070,68743868109784381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50,\"start_container_index\":30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6},\"quote_content\":\"《易經》reference_book_ids\":[7208392286533585959]}],\"2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2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南歌子》reference_book_ids\":[7163549781485161480]}],\"15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quote_content\":\"《周禮》reference_book_ids\":[72248593973426288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2,\"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6},\"quote_content\":\"《風俗通義》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858168657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21,\"start_container_index\":15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6},\"quote_content\":\"《麗人行》reference_book_ids\":[7263045563858291752,7172080377329110023]}],\"2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3,\"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7},\"quote_content\":\"《西京雜記》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731437680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97,\"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2},\"quote_content\":\"《長恨歌》reference_book_ids\":[6943539712799804447,6895687801254185992]}],\"2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西京雜記》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73143768071]}],\"9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6,\"start_container_index\":9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2},\"quote_content\":\"《爾雅》reference_book_ids\":[6883377560021896205]}],\"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荊楚歲時記》reference_book_ids\":[7213282763162520608]}],\"3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0,\"start_container_index\":3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4},\"quote_content\":\"《西京雜記》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373143768071]}],\"31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3,\"start_container_index\":31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8},\"quote_content\":\"《醉花陰》reference_book_ids\":[691510366489805108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元旦·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元旦來了,大家互相都在問候“元旦快樂”、“新年快樂”。元旦就是每年陽曆的1月1號,咱們現在過的這個新年,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在過。但是大夥兒知道嗎?在古代的時候,元旦不是指這一天。那我們今天就從漢字來了解一下元旦。這個舉世歡慶的節日,在中國經過了什麼演變呢?
這個“元”字,遠在商代的時候就開始使用了。你看這個字形,像不像一個側麵的人形,突出了人頭?所以“元”的意思就是一個圓圓的人頭。《說文解字》解釋是“元,始也”,表示開始的意思。這是從“元”的本義引申出來的。
甲骨文·元
金文·元
《孟子·滕文公下》裏麵說過:“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也就是說有誌之士、勇猛之士為國家戰鬥而死,自己喪身溝壑、丟掉腦袋都是不怕的。所以你看“喪其元”,這個“元”的本義就是頭。但是現在我們能看見的文獻典籍裏麵,“元”解作“頭”這個意思不大常用。常用的是“元”的引申意思,表示為首的、開始的、第一的。《詩經·魯頌·閟宮》裏麵就有這樣的句子:“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也就是說周威王給周公頒發詔令,敕封周公的長子到魯這個地方去開拓疆土,輔佐周王室。這裏麵的“元子”就是指長子。
說完了“元”,再來看看“旦”。有的學者認為新石器晚期出土的龍山文化黑陶,表麵刻畫的紋理中,就出現了最早的“旦”字。
你看這個字,像不像一幅畫?很複雜的一幅畫,能分出三個層次來,一點都不像現在的簡體字。據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考證,這個字是早晨的太陽從山峰上升起來的形象。上麵這個圓形的部分是太陽,中間這一塊是雲彩,雲氣托著初升的太陽。最下邊是連綿起伏的山峰。山峰上有雲氣,雲氣上出太陽。到了甲骨文時期,就簡化多了。上麵還是日,下麵表示大地,雲氣消失了,表示從地平線上,太陽冉冉升起。
甲骨文·旦
再看金文,其實跟甲骨文非常相似,“日”下麵的這個部分填實了,結構上還是相同的。
金文·旦
再往後演繹,小篆的字形寫成這樣:
小篆·旦
《說文解字》說:“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太陽從地上升起來。也就是說,許慎認為“旦”的本義就是明亮,從大地上升起明亮的光。其實這應當是“旦”的引申義。太陽從地平線上露出來,乍隱乍現的那個時分,叫作“旦”。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海上看日出的經驗,你會看見一輪小小的紅日從海上升起,越來越明亮、越來越鮮豔,最後那個紅紅的、圓圓的太陽似乎是往上一跳,“嘣”一下躍出了海平麵。在太陽將跳未跳,還沒離開海平麵的那一瞬間,大概就是“旦”。而它那一跳,表示一天開始了。所以“旦”在時間上表示夜的結束,晝的開始。
《木蘭辭》裏麵說:“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早晨從家出發了。這個時候是一天正式的開始。在時間上,“旦”有時候也指明天、次日。比如《戰國策·齊策》裏麵就說:“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這個“旦日”是指轉過天,第二天的清早。《史記·項羽本紀》裏麵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也是指準備好第二天一早大家吃好飯以後出擊。
我們講了“元”和“旦”是這樣的來曆,它們合在一起是個大日子,是新年的第一個早晨。
“元旦”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到了南朝,蕭子雲[1]《介雅》中說:“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2]裏麵說道:“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農曆每月初一不就是朔嗎?滿月之時為望,初一為朔。那麼第一個月的初一就是元旦,是開啟新一年的大日子。那大家發現了嗎?過去的元旦是農曆的正月初一,那不就是現在的春節嗎?也就是說中國最隆重的大年初一,在過去叫元旦。當然它在不同的朝代稱呼不一樣,先秦的時候叫上日、元日、改歲,這個挺有意思,都是說歲月更迭的意思。兩漢的時候叫歲旦、正旦、正日。到了魏晉的時候呢,叫元辰、元日、元首。到了唐、宋、元、明的時候,逐漸穩定下來就叫元旦,也叫列日、新正。清代的時候也叫元旦,還叫元日。難怪有那麼多的詩詞都是感懷元日,原來那個元日和元旦指的就是春節。
宋代王安石寫《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什麼叫“新桃換舊符”?就是我們的門上要換新的春聯了。這裏說的“屠蘇”,是指喝屠蘇酒,這是古代過年的重要習俗。用屠蘇泡過的酒是用來驅邪、避瘟,求人長壽的,大年初一,全家合飲。所有這些習俗都是在元旦,其實就是現在的正月初一來慶賀。這也是一個祭祀的大年頭,要祭先祖、寫福字、舞龍燈。這個時候還要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反正現在你在春節看到的習俗,那個時候隻有比現在更多,不會更少的。
正月初一,過去叫元旦,什麼時候元旦改成現在的陽曆年了呢?是從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就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也就是過陰曆年。同時把陽曆的1月1號定為元旦,一直沿用至今。元旦這個吉慶的節日,不隻是中國慶祝,世界上很多國家,比如埃及、朝鮮、意大利、泰國、日本等都過元旦節。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所以他們有一個很詩意,也吻合天時的名字,叫作“漲水新年”。在埃及的很多地方,元旦這一天祭祀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這些農作物的顆粒,還得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嫩芽,以祈禱豐收。獻的東西越多,人們就覺得這一年收獲的希望越大。
現在新年和春節是中國人過的兩個很重要的大節日。新年是紀元的更迭,我們看一個日曆撕到底了,很多上學的孩子們,對新年感受更深。當然中國的老人家們還是認為最重要的日子是春節。那是農耕民族祭天法祖,在寒冬中休養生息的大日子裏,盤點這一年的收獲。有趣的是過去的曆史中,過大年叫元旦,而在今天,一個紀年的更迭叫元旦。無論是過去的用法,還是現在的用法,你說“元旦”這兩個字是不是都很重要?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注釋】
[1] 蕭子雲,南朝梁南蘭陵人,字景喬。通文史,善草隸。著有《晉書》、《東宮新記》。
[2]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著。成書於南宋末年,敘述整個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浙江杭州)情況,其中記錄了不少關於民俗和民藝的材料。
節日篇
元旦·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
元旦來了,大家互相都在問候“元旦快樂”、“新年快樂”。元旦就是每年陽曆的1月1號,咱們現在過的這個新年,世界上很多國家也在過。但是大夥兒知道嗎?在古代的時候,元旦不是指這一天。那我們今天就從漢字來了解一下元旦。這個舉世歡慶的節日,在中國經過了什麼演變呢?
這個“元”字,遠在商代的時候就開始使用了。你看這個字形,像不像一個側麵的人形,突出了人頭?所以“元”的意思就是一個圓圓的人頭。《說文解字》解釋是“元,始也”,表示開始的意思。這是從“元”的本義引申出來的。
甲骨文·元
金文·元
《孟子·滕文公下》裏麵說過:“誌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也就是說有誌之士、勇猛之士為國家戰鬥而死,自己喪身溝壑、丟掉腦袋都是不怕的。所以你看“喪其元”,這個“元”的本義就是頭。但是現在我們能看見的文獻典籍裏麵,“元”解作“頭”這個意思不大常用。常用的是“元”的引申意思,表示為首的、開始的、第一的。《詩經·魯頌·閟宮》裏麵就有這樣的句子:“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爾宇,為周室輔。”也就是說周威王給周公頒發詔令,敕封周公的長子到魯這個地方去開拓疆土,輔佐周王室。這裏麵的“元子”就是指長子。
說完了“元”,再來看看“旦”。有的學者認為新石器晚期出土的龍山文化黑陶,表麵刻畫的紋理中,就出現了最早的“旦”字。
你看這個字,像不像一幅畫?很複雜的一幅畫,能分出三個層次來,一點都不像現在的簡體字。據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考證,這個字是早晨的太陽從山峰上升起來的形象。上麵這個圓形的部分是太陽,中間這一塊是雲彩,雲氣托著初升的太陽。最下邊是連綿起伏的山峰。山峰上有雲氣,雲氣上出太陽。到了甲骨文時期,就簡化多了。上麵還是日,下麵表示大地,雲氣消失了,表示從地平線上,太陽冉冉升起。
甲骨文·旦
再看金文,其實跟甲骨文非常相似,“日”下麵的這個部分填實了,結構上還是相同的。
金文·旦
再往後演繹,小篆的字形寫成這樣:
小篆·旦
《說文解字》說:“旦,明也。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太陽從地上升起來。也就是說,許慎認為“旦”的本義就是明亮,從大地上升起明亮的光。其實這應當是“旦”的引申義。太陽從地平線上露出來,乍隱乍現的那個時分,叫作“旦”。我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海上看日出的經驗,你會看見一輪小小的紅日從海上升起,越來越明亮、越來越鮮豔,最後那個紅紅的、圓圓的太陽似乎是往上一跳,“嘣”一下躍出了海平麵。在太陽將跳未跳,還沒離開海平麵的那一瞬間,大概就是“旦”。而它那一跳,表示一天開始了。所以“旦”在時間上表示夜的結束,晝的開始。
《木蘭辭》裏麵說:“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早晨從家出發了。這個時候是一天正式的開始。在時間上,“旦”有時候也指明天、次日。比如《戰國策·齊策》裏麵就說:“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這個“旦日”是指轉過天,第二天的清早。《史記·項羽本紀》裏麵說:“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這也是指準備好第二天一早大家吃好飯以後出擊。
我們講了“元”和“旦”是這樣的來曆,它們合在一起是個大日子,是新年的第一個早晨。
“元旦”這個詞最早出現於《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到了南朝,蕭子雲[1]《介雅》中說:“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宋代吳自牧在《夢粱錄》[2]裏麵說道:“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農曆每月初一不就是朔嗎?滿月之時為望,初一為朔。那麼第一個月的初一就是元旦,是開啟新一年的大日子。那大家發現了嗎?過去的元旦是農曆的正月初一,那不就是現在的春節嗎?也就是說中國最隆重的大年初一,在過去叫元旦。當然它在不同的朝代稱呼不一樣,先秦的時候叫上日、元日、改歲,這個挺有意思,都是說歲月更迭的意思。兩漢的時候叫歲旦、正旦、正日。到了魏晉的時候呢,叫元辰、元日、元首。到了唐、宋、元、明的時候,逐漸穩定下來就叫元旦,也叫列日、新正。清代的時候也叫元旦,還叫元日。難怪有那麼多的詩詞都是感懷元日,原來那個元日和元旦指的就是春節。
宋代王安石寫《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什麼叫“新桃換舊符”?就是我們的門上要換新的春聯了。這裏說的“屠蘇”,是指喝屠蘇酒,這是古代過年的重要習俗。用屠蘇泡過的酒是用來驅邪、避瘟,求人長壽的,大年初一,全家合飲。所有這些習俗都是在元旦,其實就是現在的正月初一來慶賀。這也是一個祭祀的大年頭,要祭先祖、寫福字、舞龍燈。這個時候還要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反正現在你在春節看到的習俗,那個時候隻有比現在更多,不會更少的。
正月初一,過去叫元旦,什麼時候元旦改成現在的陽曆年了呢?是從辛亥革命,孫中山先生為了順應農時,便於統計,就把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也就是過陰曆年。同時把陽曆的1月1號定為元旦,一直沿用至今。元旦這個吉慶的節日,不隻是中國慶祝,世界上很多國家,比如埃及、朝鮮、意大利、泰國、日本等都過元旦節。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所以他們有一個很詩意,也吻合天時的名字,叫作“漲水新年”。在埃及的很多地方,元旦這一天祭祀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這些農作物的顆粒,還得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嫩芽,以祈禱豐收。獻的東西越多,人們就覺得這一年收獲的希望越大。
現在新年和春節是中國人過的兩個很重要的大節日。新年是紀元的更迭,我們看一個日曆撕到底了,很多上學的孩子們,對新年感受更深。當然中國的老人家們還是認為最重要的日子是春節。那是農耕民族祭天法祖,在寒冬中休養生息的大日子裏,盤點這一年的收獲。有趣的是過去的曆史中,過大年叫元旦,而在今天,一個紀年的更迭叫元旦。無論是過去的用法,還是現在的用法,你說“元旦”這兩個字是不是都很重要?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注釋】
[1] 蕭子雲,南朝梁南蘭陵人,字景喬。通文史,善草隸。著有《晉書》、《東宮新記》。
[2] 《夢粱錄》,南宋吳自牧著。成書於南宋末年,敘述整個南宋時期的臨安(今浙江杭州)情況,其中記錄了不少關於民俗和民藝的材料。
臘八·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俗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寒冬臘月,確實想喝碗熱騰騰的粥,讓人暖和起來。臘八,顧名思義,臘月初八,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今天我們從“臘”字說起。
《說文解字》上解釋說:“臘,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從肉巤(liè)聲。”意思是說冬至之後的第三個戌日,就是臘祭之日。這一天要舉行祭祀百神的活動,把獵來的獵物拿去祭祀。“臘”字之所以是肉月旁,就是用獵物的肉來進行冬祭。大家也許會疑惑,許慎介紹的那個“臘”字多難寫,跟我們今天寫的肉月旁加一個往昔的“昔”字——臘,這兩個字之間有什麼關係?
簡單來說,今天我們用“臘”作為“臘”的簡體字。在古代,這確實是兩個不同的字,讀音、意義都不相同,隻在臘肉、幹肉這個意思上是相通的,所以就采用了“臘”字作為“臘”的簡體字。
小篆·臘
其實過去的“臘”字,是指古人在一歲終了的時候舉行的祭祀百神活動。祭祀是它的本義。關於古代臘祭,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左傳·僖公五年》裏麵寫的“宮之奇諫假道”[1]這個故事。公元前655年前後,當時很強大的晉國向小國虞國提出假道的要求,就是借你們一條道,我從你們國家穿過去,攻打跟你挨著的虢國。其實經過虢國,順手也能把它給滅了,也就是想著趁其不備一石二鳥、一箭雙雕,把虢國連帶著虞國都拿下。那虞國的大夫宮之奇看清了晉國的野心,力諫虞公,他說虞國和虢國的關係是“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就像嘴唇和牙齒,嘴唇要是沒有的話,牙齒自然就在冷風中凍著了。宮之奇已經看出,虢國如果被滅,虞國也將不複存在。但是,虞國的國君聽不進勸諫,一意孤行,貪圖小利,答應了晉國使者的要求,同意晉國借路去打虢國。
宮之奇於是帶著自己的族人離開了,臨走之前他很傷感地說:“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什麼意思呢?虞國恐怕等不到今年年終祭祀的時候了,它的滅亡近在眼前,連今年的大禮都舉行不了了。晉國這一次行動就能把我們虞國徹底剿滅,不會再次出兵了,隻是順道、順手的事情。你看古人的感慨多簡潔,就是說虞國就要滅亡了,今年祭祀祖先神靈的祭典再也不必舉行了。
再來看看“臘”。這個“臘”字原來不讀là,而是讀xī。你看它右邊的音旁,是往昔的“昔”,甚至“臘”原來的寫法也是“昔”。
甲骨文·昔
金文·昔
我們看,“昔”的各種字形裏都有的部分是什麼?是太陽和波紋。關於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說,這個小波紋,就是遠古時候洪水泛濫的情形。所以“昔”的本義應該是指洪水暴發的時期,它既可以指洪荒的遠古,又可以指剛剛過去的昨天,那就是往昔了,我們今天不也用這個意思嗎?《莊子·齊物論》裏說,“昔者十日並出,萬物皆照”,當年後羿沒射日,天上有十個太陽的時候,那可太早了,所以“昔”指遠古神話傳說時代,這是一種解釋。我們今天說的“今非昔比”,還有《詩經·小雅·采薇》裏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裏的“昔”指的都是一般意義上的往日、過去。
另外一種說法,有人說這個小波紋不就是肉片嗎?和“日”合在一起,就是太陽曝曬肉片的意思,這個“昔”本義就是曬幹的肉。《說文解字》解釋說:“昔,幹肉也。從殘肉,日以晞之。”也就是一片一片零星、殘餘的肉,太陽曬著它,把它給曬幹,保存起來。那個時候沒有冰箱、沒有防腐劑,打一次野獸不容易,所有的肉都得留著,就得放到太陽底下曝曬。從這個解釋來看,當“過去”、“往日”等意義講的“昔”就應當隻是同音假借。而且春秋早期的“昔”字,在金文裏就有這種寫法:
金文·昔
你看,在原字的基礎上加了肉月旁,所以“昔”字後來有了另外一個讀音,就是“臘”了。我們現在管冬天醃製、風幹、熏幹的肉也叫臘肉。
從古至今,臘八節這一天,民間各式各樣的飲食,那可真是豐富。咱們一開始說的臘八粥,最早其實就是紅小豆粥。後來結合不同地方的特色,材料越來越豐富。《燕京歲時記》裏清代北京怎麼熬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豇豆、去皮棗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紅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鬆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這樣看來,基本原料就已經九種了,點綴的原料又有九種,這加在一塊都十八種了。臘八粥為什麼這麼流行?因為裏麵有很多講究,首先是要敬神祭祖,然後要饋贈親友,而且給人送臘八粥,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之後才是全家人吃,吃剩下的臘八粥要存著吃好幾天,還能剩下才是好兆頭。
你沒聽小孩子們老是唱那首小歌謠,“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孩盼過年,就是因為這個時候好吃的特別多,打從臘八就一直在吃。這時節天寒地凍,還有很多窮苦的人吃不上飯呢,所以臘八還有舍粥的傳統,熬一大鍋熱氣騰騰的粥,一勺一勺給乞丐、吃不上飯的那些人,這是積德行善的善行。所以臘八粥不光是時令的美食,也包含著過去中國人的道德感。
到今天,遺憾的是很多人家都隻在超市裏買臘八粥,用配好的豆子,甚至就買一罐一罐的八寶粥,家裏都懶得熬了。應該說,這麼好的習俗,家裏還是恢複一些儀式感吧。現在各種煲粥的電鍋,各式各樣能用的東西,比過去要方便多了。其實熬熬臘八粥,過過這個節,過去過年的那點人情味還能回來。不知道今年,大家熬不熬臘八粥呢?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注釋】
[1] 《宮之奇諫假道》:晉侯複假道於虞以伐虢。宮之奇諫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從之。晉不可啟,寇不可翫。一之謂甚,其可再乎?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
除夕·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個晚上,又稱大年夜、除夕夜、歲除、除夜等,“殘臘迎除夕,新春接上元”[1],除夕是辭舊迎新、一元複始、萬象更新的節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了解一下這個喜慶又隆重的節日。
小篆·除
為什麼稱這個節日為“除夕”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為:“除,殿陛也。”“殿”就是宮殿的意思,什麼是“陛”呢?《說文解字》解釋為:“升高階也”,本義指台階。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解釋為:
“本為階之通名,後乃用為殿陛之專稱。”由此可知,“除”本義為宮殿台階。《史記·魏公子列傳》中,“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於魏,無功於趙。”這是魏公子竊符救趙故事中的片段,趙王親自打掃宮殿台階,以主人身份把魏公子接到了王宮,趙王請魏公子從西邊的台階上去,魏公子謙讓隨趙王之後從東階進入,聲稱有罪過,竊符救趙這件事對魏來說是一種背叛,對趙也沒有什麼功勞。《禮記·曲禮上》有記載:“主人就東階,客就西階。客若降等,則就主人之階。”在古時,主客各就東西兩階,是並肩平等而上的,如果客人就東階隨主人之後而上就是“降等”,魏公子自覺內心有愧,便從東階隨趙王之後而上。其中“掃除”即是打掃台階,可引申為清除、清理、更替等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殿謂宮殿,殿陛謂之除,因之凡去舊更新皆曰除,取拾級更易之義也。”“除夕”之“除”的意思也來於此。
甲骨文·夕
“夕”字我們已經很熟悉了,“夕”的甲骨文字形像月出之形。“夕”與“月”本來是同一個字形,後來才分化成兩個字。《說文解字》:“夕,莫也。”“莫”即“暮”,“夕”的本義就是傍晚的意思。所以舊歲至此夕而除,第二日即新歲,因此就名為“除夕”。
民間還流傳著有關除夕的傳說。相傳“夕”是古時一隻四角四足的惡獸,冬季天寒地凍,食物短缺,“夕”就到村子裏麵尋找食物,由於“夕”體型龐大,脾氣暴躁,凶猛異常,給村民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每到臘月底,人們便扶老攜幼到附近的竹林裏躲避“夕”。老人們想到惡獸可能會怕紅布,於是四處掛滿了紅布條。冬季天寒,大家便在竹林裏燒火取暖,村民們把剛砍下的竹節扔進火中,潮濕的竹節遇到燃燒的烈火紛紛爆裂,發出劈裏啪啦的響聲,“夕”聽到響聲掉頭鼠竄。於是人們便在每年的臘月三十燃燒竹節,懸掛紅布條,以防“夕”的到來。這就是“除夕”緣起的傳說。
讓我們來看看不同時期除夕風俗傳統的演變與流傳。據《呂氏春秋·季冬紀》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鬁(lì)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東漢時,始見“除夕”二字,應劭《風俗通義·祀典》中記載:“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
晉時有了分歲、守歲之俗,為送舊、延年之意。南北朝時,守歲這一習俗就已普遍形成,如“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2],“肴蔌”即魚肉菜蔬,也就是備魚肉菜蔬,團聚守歲以迎新年。唐代又增加了庭燎、銅刀刻門等。到了宋代,度歲成為年終大事。吳自牧《夢粱錄》:“十二月盡,俗雲:月窮歲盡之日,謂之除夜。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遇夜,則備迎神香花供佛,以祈新歲之安。”即在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打掃房屋,更換門神,貼春聯,祭祀祖先等。
春聯又稱門對、門帖,俗稱對子。最初的形式是桃木,漢代的時候演變為桃人,魏晉時發展為桃符,也就是長七八寸、寬一寸餘的桃木板,上麵書寫神荼、鬱壘二名,意為鎮鬼。五代時就已經在桃符上題寫詞句了,傳說後蜀國君孟昶自題:“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據說這是我國最早的春聯。到了宋代,春聯開始用紙書寫。“春聯”之正式命名始於明太祖朱元璋。明清守歲之風更盛,除了貼對聯、年夜飯、庭燎等,還增加了許多新名目,如在北方,就有送玉皇、迎灶神、門簷窗台插芝麻秸等習俗。到了近現代,為了增添樂趣,守歲時又增加了下棋、拚七巧板、解九連環、打相思結、猜字謎、擲骰子等娛樂活動。
文獻中有很多關於守歲的詩歌作品。除夕處於歲月輪回的樞紐點,標誌著舊年的結束和新歲的開始,極易觸動人們的情思,與此同時,除夕詩的創作也豐富了節日的文化意蘊。南北朝時期已有守歲詩流傳下來,如梁代徐君倩的《共內人夜坐守歲》:“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裏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詩中描繪了詩人和妻子美酒細斟,歡樂待曉的守歲情景。
陸遊有首著名的《除夜雪》:“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小詩寫出了詩人喜迎新春的歡欣與激動:四更天初至時,北風帶來一場大雪;這上天賜給我們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來,昭示著來年的豐收。盛了半盞屠蘇酒的杯子還沒有來得及舉起慶賀,我依舊在燈下用草字趕寫著迎春的桃符。
戴複古也有一首《除夜》,描寫除夕夜時的習俗活動,表達內心的喜悅:“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生盆火烈轟鳴竹,守歲筳開聽頌椒。野客預知農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除夕夜是家人歡聚的時刻,而漂泊在外的遊子此時的心境則又是另一番滋味。
唐白居易有《客中守歲》一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畏老偏驚節,防愁預惡春。故園今夜裏,應念未歸人。”此時恰逢除夕佳節,詩人獨自身處千裏之外,孤獨寂寞的愁緒,對故鄉親人的思念,時光荏苒催人老的恐慌,使客居他鄉的詩人不禁淚水漣漣。
唐高適也有一首《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淒然。故鄉今夜思千裏,愁鬢明朝又一年。”除夕之夜,寒燈隻影,詩人眼看著外麵家家戶戶燈火通明,歡聚一堂,而他卻遠離家人,身居客舍,“故鄉今夜思千裏”,既是自己思念家鄉親人,又是親人在思念著自己。這首詩既寫出了作者獨身一人的孤苦,又表達了對千裏之外故鄉親人的思念,以及對時光流逝的感歎。
【注釋】
[1] 宋·鄧深《懷清曠兄弟》:殘臘迎除夕,新春接上元。常進陪內集,排日醉芳樽。歲月驚殊穀,關山隔故園。談邊應記我,頻嚏怪黃昏。
[2] 出自《荊楚歲時記》,南北朝梁宗懍撰,記述荊楚歲時節令風物故事,自元旦至除夕,凡二十餘條,保存了一些古代的神話和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