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reference_book_ids\":[7233322913842072588]}],\"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楓橋夜泊》reference_book_ids\":[7198054720013863947]}],\"6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3,\"start_container_index\":6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8},\"quote_content\":\"《淮南子》reference_book_ids\":[6883401921206422542]}],\"16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16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9},\"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155407612274543652,7267108881812163642]}],\"2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2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古詩十九首》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17490445]}],\"2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2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春雪》reference_book_ids\":[7084161014232517663,7260811473792797731,7086767621965614088,7267077381754457149]}],\"5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17,\"start_container_index\":5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13},\"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22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22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quote_content\":\"《問劉十九》reference_book_ids\":[7187950320629058560]}],\"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立秋》reference_book_ids\":[7010633538538048520]}],\"8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鬼狐傳》reference_book_ids\":[69591243448238766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8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6552677543730744327,717658682984235321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南宋詩人劉翰曾經寫過《立秋》這首詩,詩裏說“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這個時候小烏鴉它的叫聲都散盡了,隻有玉色的屏風,空空的,寂寞的,還立在那兒。突然之間起風了,習習的秋風送來了那種清爽新涼,就好像床邊上有人用絹扇給你扇著一樣。朦朦朧朧聽到了秋風至,但起來去找的時候,什麼都找不見。就看見滿階梧桐葉,溶在朗朗月色中。這是個多麼美好的境界啊!所以這樣的時候中國人寫落葉,這是秋天獨有的意象。

我們很多人都讀過元代散曲作家徐再思寫的那首小令:“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落燈花棋未收,歎新豐孤館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這就是聽見了梧桐雨,一聲梧葉一聲秋,秋天來了。接著聽見了雨打芭蕉,一點芭蕉一點愁,愁起了。三更歸夢三更後,他鄉客子,半夜夢斷人還沒走,一看燈花已經快要滅了,殘局棋還沒有收,人就在一個小旅館裏麵,這一瞬間內心的悲涼。“枕上十年事”,這是夫妻之情。“江南二老憂”,這是對父母的惦記到心頭。想自己的妻兒,想自己的父母,但是人在他鄉。

為什麼秋天人格外思鄉呢?是因為一年的奔波行走,到了秋天沒回來,基本上這一年又見不著了。因為冬天的寒冷,交通的不便利,幾乎沒有人會選擇在風險很大的冬天回來。所以秋天是歸來的時節,秋天也是憂傷的時節。你看“愁”字怎麼寫?“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2],分離的人心上壓著的朦朧秋色,放不下的惦記牽掛就是愁起處。

立秋的時節已經來了,我們的心裏還有什麼樣的眷戀牽掛呢?秋天是一個色彩濃鬱繽紛、最為美麗的季節,是一個碩果累累、最為豐碩的收獲季節。但秋天也是一個悲涼的季節、肅殺的季節,也是一個詩詞歌賦像碩果一樣蓬勃而出的季節。在這個秋天,你有什麼樣的感受呢?立秋了,整理整理我們入秋的心情吧。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處暑·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立秋已經過去,天氣應該逐漸轉涼了,但是有好多地方,特別是南方,還是會出現秋老虎的現象。過去我們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可是老話還有一說:“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暑毒賽過虎。”也就是說,處暑其實是秋天最熱的時候。秋老虎指什麼時候呢?是指立秋以後有很短一段回熱的天氣,往往在處暑的尾聲。“暑”這個字,咱們以前講過,是炎熱的意思,所以俗語裏麵有“爭秋奪暑”的說法。也就是說,在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段,雖然秋天從季節意義上說已經來臨了,但夏天的暑氣還沒有消退下去。

前麵我們講過小暑和大暑,現在要說到處暑了,這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處露秋寒霜降”的第二個字,排在立秋之後。交節的時間點是在公曆的8月23日前後,也就是說出了末伏了。太陽這個時候到達黃經150度。民諺中就說:“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處暑八月間。”

那為什麼要稱為處暑?我們看看這個“處”字。

金文·處

金文的字形,看上去好似頭戴虎皮冠的一個人,在茶幾旁邊坐著休息。《說文解字》裏麵解釋說,處就是“止也,得幾而止”。在這個小茶幾旁邊停下來了。所以“處”的本義就是停止、止息。後來又引申為居住、居處的意思。處暑是什麼?就是暑熱終止,開始進入秋高氣爽的時節。

我們翻翻古文獻,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麵就解釋說:“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在《群芳譜》裏麵解釋得更形象,說:“陰氣漸長,暑將伏而潛處也。”季候走到這個時候,暑熱已經潛伏起來了,不再像大暑小暑時那麼肆虐,剩下的就是餘熱了。

處暑有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什麼叫“鷹乃祭鳥”?古人稱鷹為義禽,秋氣肅殺,鷹感覺到殺氣了,磨利了爪子,眼睛明亮,開始大肆捕獵鳥類。但是它在吃獵物之前,一定要像祭祀那樣把食物陳列開來,所以稱為“祭鳥”。

到第二候,什麼叫“天地始肅”?現在經常形容天氣說“肅殺”,這個“肅”是衰落、萎縮的意思。到這個時候,天地間萬物由盛夏的蔥蘢蓬勃開始走向凋零,逐漸有了肅殺之氣。所以你看詩人筆下這個時候的秋天是個什麼樣子呢?劉禹錫就曾經寫過,“山明水淨夜來霜”[3],就是說天地都是清淨的,開始帶上霜了。“數樹深紅出淺黃”,你看山上的楓葉黃櫨,都是深深淺淺的黃色與紅色的交疊。人感覺到天地的這種肅殺之氣,心情是爽朗的,反而不像春天那些花花朵朵擁擠在一起,讓人心裏麵發狂。這就是二候“天地始肅”,秋意漸濃,天地肅殺。在這個時候,人也應該順應自然,開始收斂了。

“三候禾乃登。”這個“禾”泛指黍、稷、稻、粱,這些農作物都算是“禾”。“登”是什麼意思?還要從字的本義來看。

甲骨文·登

大家看到甲骨文這個字形了嗎?像不像兩隻手,捧著食物的器皿在進獻的樣子?所以“登”字的本義就是進獻。在祭祀的時候,人們用獲得的種種新稻穀來祭祀神靈,所以“登”字就引申出了成熟的意思。要不然怎麼有“五穀豐登”這個說法?諺語裏麵也說“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廩倉”。廩倉,就是米倉、糧倉。還有一個說法叫“家家場中打稻忙”,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打稻子,就是為了讓它及時收入倉庫。

有一句俗話說,“處暑過,暑氣止”,天上那些雲彩也就逐漸疏散了。為什麼說“秋高氣爽”?因為天空顯得格外高遠、遼闊,人呼吸的空氣也仿佛幹爽、明快了許多。你看天上,不再像夏天的時候有大朵大朵成塊的濃雲,更多時候雲彩像薄薄的棉絮片一樣,撕成一絲一縷的。所以民間說“七月八月看巧雲”,巧雲的樣子就是這樣輕盈靈巧的。

“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暑氣消散,涼風吹拂,一池秋水,半是荷花半是蓮子。寫得多生動,這就是白居易寫的《早秋曲江感懷》[4],也是中國古人應時而動寫出來的詩篇。

處暑節氣前後,民間有一些重要的民俗活動,往往跟祭祖、迎接秋天有關。我們經常說的“中元節”,俗稱“七月半”,就是在陰曆這個時候。舊時候民間從七月初一開始,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所以“七月半”在中國民間也叫“鬼節”,有很多人家會在中元節的夜晚燒紙。這種濃重的祭祀氛圍會持續一個月,所以很多地方要搭建一些祭壇、祭棚。直到今天,在這個時候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習慣還在延續。

七月還有放河燈的習俗。河燈也叫“荷花燈”,就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者蠟燭,上麵做成荷花或其他樣子,然後在中元節的時候,亮亮堂堂的,放在江河湖海中,讓它隨波漂流。過去放河燈有一個說法,是為了普度那些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人間給的這一點明亮、溫暖、牽掛、指引,代表著一份善意。而現在有很多小孩子放河燈,則純粹是覺得好玩兒。

跟人們的勞作收獲有關的,還在於這個時候漁民也遇見了大日子,那就是“開漁節”。因為此時海域裏麵的水溫還是偏高的,沒有完全冷下去,魚群還沒遊走,停留在這片海域裏。特別是經曆夏季之後,魚蝦貝類發育都很成熟、飽滿。這個時候人們是可以享受到很多海鮮的,這是一個大大的開漁節。

到了這個時節,天氣正好在由熱轉涼之際,自然界蓬勃飽滿的陽氣,逐漸轉向收斂了,人體裏的陰陽盛衰,也要趨於平衡了。過去有個說法叫“春困秋乏”,大季節轉換的時候,人還是要給自己一個適應期的。天短了,人的睡眠要充足,這樣才能緩解秋乏。

飲食方麵,處暑的時候因為天氣幹燥,人還是要吃一點潤燥滋陰的食物。少吃辣的,多吃點酸性的食物,增強肝髒的功能。像西瓜這種大寒的瓜果,這個時候就不能像夏天吃得那麼多了。但是像蘋果、梨,特別是葡萄都是滋陰的,這個季節正好是最甜的時候。

這個時節宜吃清熱、降燥、安神的食物,比如民間特別看重的銀耳百合蓮子羹,至今還常常是家裏麵自己做的小甜點。再有,大家總說吃鴨子是涼血的,而做鴨子的方法五花八門。在北京,無論請外國的朋友,還是請遠方的親戚,總要吃頓烤鴨吧?如果在南京,就會吃鹽水鴨、老鴨煲。各地都有自己做鴨子的辦法,而在秋天這個時候無疑都是最合適的。所以俗話裏有這麼一說:“處暑送鴨,無病各家。”

都說“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5],暑熱終於要散盡了,一個燦爛的金秋如期而至。馬上要走到秋天了,我們看見了那種簫瑟悲涼,不如一起來念一念劉禹錫的詩:“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6]你的詩情準備好了嗎?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白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詩經·蒹葭》有雲:“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詩歌在開篇采用起興的寫作手法,“白露”這一意象將整首詩歌籠罩在感傷的意境之中。白露是典型的秋季節令,反映了自然界的氣溫變化,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解釋為:“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這個時候氣溫下降,由於地麵溫度降低,水汽凝結成了小水珠。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然而凝結在地麵或者物體表麵的露水經過清晨陽光的反射,看上去就像白色一樣,露水凝聚而色白,故而取“白”字來形容秋露,這也成為其最具代表性的物候特征,因此就把“白露”定為節氣的名字。也就是說,“白露”二字分別取白色、露水之義。接下來我們結合具體字形來看。

甲骨文·白

關於“白”字的構形一直有爭議,一說為象形字,象拇指之形;一說“白”本義為白米粒,《說文解字》怎麼解釋呢?說“白”為“西方色也”。按照陰陽五行說,西方屬金,當為白色。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7]中也有:“從日銳頂,象日始出地麵,光閃耀如尖銳。天色已白,故曰白也。”

“白”常用的就是白色這個意思,如《詩經·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苗。”“白駒”就是小白馬。“白”還可引申為明亮,如“雄雞一唱天下白”,還可引申為明白、辯白等義,如《楚辭·九章·惜誦》:“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也。”什麼意思呢?心情鬱鬱難以傾訴暢達,君王受蒙蔽無法表明忠心。“白”還有“告訴”的意思,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8]:“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你現在就可以去稟告婆婆,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但是“白”與“告”還有所不同,“白”帶有懇切的色彩,有剖析、說明的意思,而且“白”是陳述,所以多用於下對上,也用於身份相近的人。

小篆·露

我們再來看“露”字。“露”字的古今字形並沒有大的改變,《說文解字》解釋為:“潤澤也,從雨路聲。”本義應當就是指露水,表示“潤澤”義應當是引申義,露水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時變成水珠附著在固體上,古人以為天將似雨,因此從雨。此時“露”讀為lù,“露”是個多音字,還可讀作lòu,常用於口語中,如“露馬腳”等。

我們知道,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時值每年公曆的9月7日前後,此時氣溫開始下降,天氣轉涼,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白露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氣溫逐漸轉涼,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禮記·月令》中描述白露的景象是:“(仲秋之月)盲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盲風”也就是疾風,“養”是貯藏,“羞”同“饈”,即食物,意思就是八月開始刮大風,大雁從北方飛來,燕子向南方飛去,群鳥開始貯藏過冬的食物。上述物象變化在《逸周書·時訓解》中演變成了白露節氣的“三候”:“白露之日,鴻雁來;又五日,玄鳥歸;又五日,群鳥養羞。”一候“鴻雁來”,這個時候,北方變冷了,候鳥大雁就成群結隊地飛到南方過冬了。二候“玄鳥歸”,燕子也要飛到溫暖的南方啦。三候“群鳥養羞”,此時,很多鳥兒開始儲存食物,以備在寒冷的冬天食用。《逸周書·時訓解》還稱:“鴻雁不來,遠人背叛;玄鳥不歸,家室離散;群鳥不羞,下臣驕慢。”如果上述的“候應”不能如期而至,相應地就會有丈夫背叛、家庭離散、臣子驕縱等事情發生。

白居易《南湖晚秋》[9]一詩中就有描寫白露三候的情景:“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寫出了白露時節蕭索的湖中景色。唐代元稹還有《詠廿四氣詩·白露八月節》:“露沾蔬草白,天氣轉青高。葉下和秋吹,驚看兩鬢毛。養羞因野鳥,為客訝蓬蒿。火急收田種,晨昏莫辭勞。”詩人以白露的三候為鋪墊,最後聚焦於農家的收秋。

古人的詩文作品中經常出現“白露”的意象。如杜甫《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這首詩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這一年的九月正值安史之亂,由於戰事阻隔,與親人音信不通,杜甫顛沛流離,備嚐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月夜憶舍弟》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杳無音信,在異鄉的戍鼓和孤雁聲中觀賞秋夜月露,隻能倍增思鄉憶弟之情。“露從今夜白”,既是寫景,也點明了時令,那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寒意頓生。

此外,魏晉時期政治家曹丕《雜詩》中有“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詩》中有“迅風拂裳袂,白露沾衣襟”;唐代詩人李白《玉階怨》[10]“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白居易《效陶潛體詩十六首》“清光入杯杓,白露生衣巾”等等,都是引情入境的佳句。由於秋季早晚溫差變大,露水形成在半夜和清晨,故而詩歌中多寫到白露與夜的互依,這既是自然現象的寫實,更是詩人們在這樣的季節中參透的感傷。

秋分·落花聽雨,折桂香遠

俗話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在春分或是秋分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地球赤道,所以全球各地晝夜等長。正如古籍《春秋繁露》裏邊說的:“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而秋分過後,太陽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也就是說秋分是我國晝短夜長開始的分界點。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的時候,就進入秋分節氣了。關於“秋”和“分”字的造意和詞義的曆史演變,我們之前在說“立秋”和“春分”的時候已經講過了,那麼秋分除了將晝夜均分之外,還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在秋分這一天,晝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等長,都是12小時,這是其中一層意思。另外呢,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的季節劃分方法,立秋是秋季的開始,霜降是秋天的結束,而秋分日恰好處於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中間點,平分了秋季,這就是秋分節氣的兩層含義。那麼這時候,會有一些什麼特點讓我們察覺到秋分時節的來臨呢?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而秋分後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二候蟄蟲坯(pī)戶”,就是說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並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三候水始涸”,《禮記》注解說:“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意思是說秋分時節降雨逐漸減少,天氣開始變得幹燥,水汽蒸發快了,所以湖泊與河流的水量也變少,一些沼澤、水窪甚至變得幹涸。凡事都是有跡可循的,古人強調天人合一的觀念,根據對大自然細微變化的觀察,便能清楚知道季節的變遷和節氣的特點了。

《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裏邊對秋分時節的特點有著十分到位的認識:“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金風送爽,雁字橫秋。草木染黃,涼蟾光滿。落花聽雨,折桂香遠。石榴滿坼,木樨清露,別有微涼。”秋分時節,北方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晴空萬裏,正是秋高氣爽、桂花飄香的時節。涼爽的天氣總是帶給人舒爽的體驗,那麼何謂“爽”呢?我們今天常說的清爽、爽朗、爽快這些詞語似乎都給人一種明朗、利落、痛快的感覺。

小篆·爽

甲骨文·爽

金文·爽

“爽”這個字,它的甲骨文像什麼呢?很明顯有一個人,這個人正麵站立,張開雙臂,他的腋下有兩團火(也有人說像兩盆火),合起來就表示明亮的意思。而商代到西周時候的金文,這人還在,可他腋下的兩團火卻不那麼像了,筆畫越來越簡單。後來的小篆,基本就是今天的寫法了。

《說文解字》解釋說:“爽,明也。”也就是說“爽”的本義是明亮。比如《孔子家語·五儀》裏邊說的:“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就是說天快要亮的時候就起床,把衣帽都穿戴整齊。後來“爽”引申出明快、開朗的意思。今天不少人看到“屢試不爽”這個成語就容易望文生義,誤解為試了很多次都覺得不爽,都不成功。其實隻要聯想一下《詩經·衛風·氓》裏的“女也不爽,士貳其行”這兩句詩就知道,這裏的“爽”並不是爽快、痛快的意思,而是指差錯。這是棄婦控訴丈夫負心把她拋棄,說“我做妻子也沒有差錯,你做丈夫卻太無情”。這是“爽”的引申義——差錯,所以“屢試不爽”應該是多次試驗都沒有差錯的意思。

那麼在秋分日這一天,民間都有哪些流傳至今的習俗呢?

廣為流傳的風俗活動當數祭月了。古時候有“春祭日,秋祭月”這個說法,根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根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秋分這一天的,不過由於這一天在農曆八月裏的日子每年都不同,看到圓月的可能性變動比較大,而祭月的時候沒有月亮或是沒有圓月那真是大煞風景。所以,後來就將祭月節從秋分日調到中秋了。

除了祭月之外,秋分日還有候南極、豎蛋、吃秋菜、送秋牛等傳統習俗。這候南極的習俗到了今天知道的人是少之又少了,那它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習俗呢?這要上溯到幾千年以前,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裏邊就記載說:“南極老人,治安;常以秋分時,候之於南郊。”這南極老人,其實就是指南極星,也是我國傳統神話傳說裏的南極仙翁。相傳他是元始天尊座下大弟子,主要負責凡人的壽元,所以人們也稱他為壽星。古時候把南極星的出現看成是祥瑞的象征,唐代張守節給《史記》作注解就說:“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極,為人主占壽命延長之應。常以秋分之曙見於景,……見(xiàn),國長命,故謂之壽昌,天下安寧;不見,人主憂也。”所以古代帝王就會在秋分這一天的早晨,率領文武百官到城外南郊迎接南極星。根據天體運行的規律,生活在北半球的人,一年裏隻有在秋分以後才能看到南極星,而且南極星一閃而逝,極難看到,春分過後,那是完全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