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春分一樣,每年秋分來臨之際,我國很多地方都要在這天舉行“豎蛋”的趣味活動。所謂的“豎蛋”是說選擇一個光滑、勻稱、剛生下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地在桌子上把它豎起來。為什麼會選擇在春分、秋分這兩天把雞蛋豎起來呢?因為這兩天雞蛋比較容易立起來,一是春分和秋分是南北半球晝夜平分的日子,地球地軸與地球繞日公轉的軌道平麵處於一種力的相對平衡狀態,有利於豎蛋;二是春分和秋分時值春季和秋季的中間,天氣不冷不熱,身心舒暢,動作利索,這樣豎蛋相對平時就更容易成功了。

秋分吃秋菜這個習俗流行於嶺南地區,“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在秋分這天,人們都喜歡去采摘秋菜,那些嫩綠的、細棵的、巴掌長短的就是比較好的秋菜。采回去的秋菜一般是加上魚片來“滾湯”,這叫“秋湯”。還有順口溜說:“秋湯灌髒,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至秋,人們祈求的都是家宅平安,身體健康。

至於說送秋牛這個習俗呢,就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的農曆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的圖樣,就叫“秋牛圖”。送秋牛圖的人大多都是些民間善於說唱的人,他們挨家挨戶給人送圖的時候都會說些和秋耕相關的吉祥話,說得主人樂了,就給他們點賞錢。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分節氣以後就真正進入到了秋季,天氣越來越寒涼,在這種時節裏我們該注意些什麼呢?秋季養生重在益肺潤燥,飲食方麵可以多喝水,多吃清潤、溫潤的食物,如糯米、蜂蜜、梨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陰生津的作用,這也符合“秋冬養陰”的做法。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嚐螃蟹的大好時光,不過螃蟹是大寒之物,不宜多吃。

秋風颯爽,金秋逐漸來臨,我們也做好準備踏入秋冬時節吧。

寒露·褭褭涼風動,淒淒寒露零

白居易有首《池上》詩描寫了寒露時節的寥落景象:“褭(niǎo)褭涼風動,淒淒寒露零。蘭衰花始白,荷破葉猶青。獨立棲沙鶴,雙飛照水螢。若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秋風變冷,露珠泛著冷光,蘭、荷等植物也變得殘敗,一片蕭索之景。

金文·寒

“寒”,金文字形從宀(mián)從茻(mǎng)從人,“宀”表示房屋,“茻”表示眾草,整個字形像一個人生活在房屋裏,周圍裹滿了草,表示天氣很冷。

小篆·寒

小篆字形繼承了金文的寫法,《說文解字》解釋為:“寒,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草薦覆之,下有仌(bīng)。”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凍當作冷。”因此“寒”的本義就表示寒冷,如《史記·刺客列傳》中就有:“風蕭蕭兮易水寒”,《荀子·勸學》中也有:“冰,水為之而寒於水”。在表示溫度時,“寒”常常和燠(yù)、暄等對舉。

小篆·燠

“燠”的本義就是熱、暖,《說文解字》解釋說:“燠,熱在中也。”《詩經·唐風·無衣》:“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意思是難道說我沒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親手做的,既舒適又溫暖。“暄”,《廣韻·元韻》[11]解釋為:“暄,暖也。”因此它的本義就是溫暖,如《淮南子》:“口鼻之於芳臭也,肌膚之於寒燠也,其情一也。”意思就是口鼻對於香味和臭味的感知與肌膚對於寒暖的反應本質都是相同的。我們也常說“寒暄”一詞,“寒暄”既可指冷暖,也可指冬夏,用於動詞則表示問候起居寒暖。

由於冬季是寒冷的,所以“寒”還可以表示冬季,而在表示季節的時候,“寒”與“暑”是相對應的,“暑”指夏季的濕熱,也指夏季,如《易·係辭上》:“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列子·湯問》中也有:“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至於“露”字,我們在講“白露”時已經有所了解,它的本義就是指露水。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七個節氣,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是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特征的節氣。在古代把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時候“露凝而白”,而寒露的意思則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麵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如果說白露節氣標誌著炎熱向涼爽的過渡,暑氣尚不曾完全消盡,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則是涼爽向寒冷的轉折。正如俗語所說的那樣,“寒露寒露,遍地冷露。”民諺有“露水先白而後寒”之說,意為經過白露節氣後,露水從初秋泛著一絲涼意轉為深秋透著幾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隨著寒氣增長,萬物也逐漸蕭索,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寒露時節有三候。“初候鴻雁來賓”,從白露節氣開始,鴻雁南飛,到寒露時應為最後一批。古人稱先至者為主,後至者為賓,因此稱初候為“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傳說雀鳥在深秋感知寒冷後,潛入大海變成蛤蜊。古人認為蛤蜊的貝殼花紋與雀鳥相似,還以為是雀鳥變的。“三候菊有黃華”,“華”即“花”,草木皆因陽氣而開花,唯獨菊花因陰氣而開花,其姿色正與晚秋之時相應。唐元稹《詠廿四氣詩·寒露九月節》就將寒露時節的景象與物候特點融於詩中:“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千家風掃葉,萬裏雁隨陽。化蛤悲群鳥,收田畏早霜。因知鬆柏誌,冬夏色蒼蒼。”

俗語雲:“吃了寒露飯,單衣漢少見。”寒露之後,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雲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寒露與重陽節相近,因此寒露時節也有登高、賞菊、飲菊花酒等習俗。在華南,人們除了賞菊花,還要吃螃蟹、釣魚。有個說法叫“釣秋邊”,到了寒露,氣溫下降,深水處太陽已經曬不透了,魚兒便遊向水溫較高的淺水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釣秋邊”。寒露還是北京、杭州等地市民鬥蛐蛐的高潮期。蛐蛐兒也叫促織,一般聽見蛐蛐兒叫也就意味著天氣轉涼變寒了,因此也有“促織鳴,懶婦驚”的說法。

寒露時節還有“吃花糕”的習俗,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細花糕等。糙花糕,就是粘些香菜葉為標誌,中間夾上青果、小棗、核桃仁之類的幹果;細花糕有三層、二層不等,每層中間都夾有較細的蜜餞幹果,如蘋果脯、桃脯、杏脯、烏棗之類。

寒露到了,天氣由涼爽轉向寒冷。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養生理論,這時人們應養陰防燥、潤肺益胃。於是,民間就有了“寒露吃芝麻”的習俗。在北京,與芝麻有關的食品都成了寒露前後的熱門貨,如芝麻酥、芝麻綠豆糕、芝麻燒餅等。

寒露是秋收、秋種、秋管的重要時期,寒露的到來意味著許多農事需加緊進行,否則會影響來年的豐收情況。在北方有“寒露時節人人忙,種麥摘花打豆場”的說法,老百姓忙於播種小麥、采摘棉花、刨紅薯等農活的收尾工作,所以就有“寒露種小麥,種一碗,收一鬥”、“晚種一天,少收一石”的諺語。北方產棉地區進入最後的棉花采摘時期。棉花怕霜凍,因此隻要天不下雨,棉農們就下地趕在霜前抓緊采摘棉花,以防棉花遭霜打質量降低,棉花減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寒露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此外,紅薯對霜凍也十分敏感,易因受凍出現薯塊“硬心”現象,導致紅薯減產,所以人們也多在寒露期間收獲完畢。

霜降·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相信大家都讀過張繼的《楓橋夜泊》,這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以倒敘的筆法,先寫拂曉時的景象: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以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意境清幽寂遠,詩人旅途中的孤寂憂愁之感撲麵而來。詩中的“霜滿天”,給人一種肅殺淒寒之感。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二十四節氣中的“霜降”。

小篆·霜

“霜”是形聲字,從雨相聲。《說文解字》解釋為:“霜,喪也。成物者。”意思就是霜能使萬物衰敗,也能成就萬物。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解釋為“霜降而收縮萬物”。我們知道,霜其實是靠近地表的氣溫降到0℃以下時,所含的水汽附著在地麵上或靠近地麵的物體上,而凝結成的白色晶體,很容易形成“枯草霜花白”的景象,所以有“霜降殺百草”一說。霜降時節,氣溫下降,植物逐漸凋零,候鳥南飛,冬眠的動物也在為安然過冬做準備。為什麼又說霜是成就萬物的東西呢?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說:“夫春生夏長,至秋而收。古人論及歲功,至秋而止,要皆以農事為準。”所以“喪與成,似相反而實相成”。

甲骨文·降

再來看“降”字。“降”字的甲骨文字形其中一邊為“阜”,葉玉森《文字編》對“阜”的解釋是“象土山高峭”。即有階級的山坡。另一邊是一前一後的兩隻腳,腳趾所指的方向是向下,即下山的方向,因此“降”的本義就是從高山上走下來,即下山。

小篆·降

小篆字形左邊為“阜”,右邊的“夅”(jiàng)當是由甲骨文字形中的兩隻腳訛變而來,《說文解字》解釋為“下也”,也是其本義的引申義。《荀子·議兵》:“若時雨之降,莫不說(悅)喜。”意思就是如同下了一場及時雨,沒有一個人不高興。因此霜降,古人就認為是天氣漸冷、開始降霜的意思。

俗話說“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寒露後十五日為霜降。霜降節氣,時值每年公曆的10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10度。“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12]此時天氣漸冷、初霜出現,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人們一般把秋季出現的第一次霜叫早霜或初霜,而把春季出現的最後一次霜稱為晚霜或終霜。從終霜到初霜的間隔時期,就是無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花霜的,因為此時菊花盛開。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有詩曰:“千林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13]《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人認為“霜”是由露凝結而成,所以霜降是表示天氣寒冷,大地將產生初霜的現象。

唐元稹《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一詩描寫了霜降時節的物候:“風卷晴霜盡,空天萬裏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詩中寫了霜降時節雲盡天高、木落雁飛的景象,也寫到了“豺祭獸”的典故。

顧名思義,霜降是一個反映物候變化的節氣。我國古代將霜降分為三候。“一候豺乃祭獸”,豺狼殺獸而陳之,宛若祭祀,是說豺狼將捕獲的獵物先陳列再食用,就像祭祀一樣。“二候草木黃落”,是說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陸遊就有詩描寫霜降將至的景象:“草木初黃落,風雲屢闔開”。[14]“三候蟄蟲鹹俯”,蟄蟲就是藏在泥土中過冬的蟲豸,霜降之後,蟄蟲也全部藏進洞中,不動不食,進入冬眠,正如黃庭堅在《謫居黔南十首·其二》中所描寫的:“霜降水反壑,風落木歸山。冉冉歲華晚,昆蟲皆閉關。”有一個成語就叫鴻飛霜降,鴻雁為候鳥,每年深秋歸飛,其時開始霜降,因而用以指時序的變化和年歲的更換。清蒲鬆齡《與張曆友書》中就有:“鴻飛霜降,不知幾度,雲樹之思,無日忘之。”

飲食養生方麵,霜降時節也適宜進補,民間有諺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強調霜降進補的重要性。中醫養生學提出“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素問·髒氣法時論》曰:“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應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薑、蔥、蒜、辣椒等,多吃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檸檬、山楂等。此外,霜降時還適合吃柿子、栗子、蘿卜、梨、洋蔥等。有些地方有霜降吃柿子的習俗,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元好問《懷益之兄》中就有“春雨蔬成圃,秋霜柿滿林”的描寫。

這一時節還是出遊觀景的好時機。霜降過後,楓樹、黃櫨等樹木經曆秋霜,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難怪杜牧會有“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15]的感慨。

【注釋】

[1] 《聊齋誌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著名小說家蒲鬆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

[2] 宋·吳文英《唐多令·惜別》: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縱芭蕉、不雨也颼颼。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垂柳不縈裙帶住,漫長是、係行舟。

[3] 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二: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4]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懷》: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池上秋又來,荷花半成子。朱顏易銷歇,白日無窮已。人壽不如山,年光忽於水。青蕪與紅蓼,歲歲秋相似。去歲此悲秋,今秋複來此。

[5] 出自宋朝蘇泂的《長江二首》其一。

[6] 出自劉禹錫《秋詞二首》其一。

[7] 《說文中之古文考》,商承祚著,利用大量傳世和出土文字對《說文》古文進行全麵疏證。

[8] 《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東南飛》,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敘事詩。

[9] 白居易《南湖晚秋》: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風多,衰荷半傾倒。手攀青楓樹,足踏黃蘆草。慘澹老容顏,冷落秋懷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萬裏何時來,煙波白浩浩。

[10] 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11] 《廣韻》,北宋陳彭年、丘雍編修,是一部韻書。

[12] 宋·葉夢得《水調歌頭·九月望日與客習射西園餘偶病不能射》:霜降碧天靜,秋事促西風。寒聲隱地,初聽中夜入梧桐。起瞰高城回望,寥落關河千裏,一醉與君同。疊鼓鬧清曉,飛騎引雕弓。歲將晚,客爭笑,問衰翁。平生豪氣安在,沈領為誰雄。何似當筵虎士,揮手弦聲響處,雙雁落遙空。老矣真堪愧,回首望雲中。

[13] 蘇軾《和陳述古拒霜花》:千林掃作一番黃,隻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14] 陸遊《霜降前四日頗寒》:草木初黃落,風雲屢闔開。兒童鋤麥罷,鄰裏賽神回。鷹擊喜霜近,鸛鳴知雨來。盛衰君勿歎,已有複燃灰。

[15] 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水始冰,

地始凍,

雉入大水為蜃。

虹藏不見,

天氣上升地氣下降,

閉塞而成冬。

鶡鴠不鳴,

虎始交,

荔挺出。

蚯蚓結,

麋角解,

水泉動。

雁北鄉,

鵲始巢,

雉始雊。

雞乳,

征鳥厲疾,

水澤腹堅。

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唐·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

立冬·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1]秋收冬藏,西風漸緊,進入農曆十月之後,立冬也就到了。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都表示新季節的開始。今天我們就來繼續了解“立冬”這個節氣。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陽曆11月7日或8日,此時太陽位於黃經225度。關於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這樣解釋的:“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此時,“立”表示建始、初始之義,“冬”是終了的意思。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端。

小篆·冬

《說文解字》對“冬”的解釋為:“冬,四時盡也。從仌(bīng)從夂(zhōng)。”此時的“冬”表示四季中的最後一個季節。“夂”是“終”的古文,“仌”古同“冰”。“冬”字中加“仌”,即表示冬季寒冷的特點。

由於立冬是冬季的開始,所以古人常在此時用占卜的方法來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淩(寒冷);立冬陰,一冬溫(溫暖)”。

古時人們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一候水始冰”,也就是水已經能結成冰。“二候地始凍”,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是形聲字,本義指大蛤,《說文解字》解釋為:“雉入海化為蜃。”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因而古人就認為雉變成了大蛤。

唐代詩人元稹《詠廿四氣詩》中有《立冬十月節》一詩:“霜降向人寒,輕冰淥水漫。蟾[2]將纖影出,雁帶幾行殘。田種收藏了,衣裘製造看。野雞投水日,化蜃不將難。”詩中就巧含了立冬三候。前幾句寫天寒水凍,霜降冰結,月影瘦、雁南飛,農作物收獲,寒衣也已製成,後兩句則是化用了立冬第三候。

古時立冬這天還有“迎冬”與“賀冬”的習俗。“迎”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解字》解釋說:“迎,逢也。”《方言》卷一記載:“逢、逆,迎也。自關而東曰逆,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因此“迎”的本義就是迎接的意思。《禮記·月令》有記載:“孟冬之月,以立冬前三日,太史謁於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親率公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呂氏春秋·孟冬》也有記載:“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古人以冬與五方之北、五色之黑相配,因此在立冬這天,天子率領百官出北郊祭祀黑帝,迎接冬日的到來。《後漢書·祭祀誌》中也說:“立冬之日,迎冬於北郊,祭黑帝玄冥,車旗服飾皆黑。”祭祀之後,就賞賜為國家邊疆安定而征戰犧牲的勇士的子孫,撫恤孤兒寡婦等窮苦之人。

再來看“賀冬”。賀冬也叫拜冬,《說文解字》裏說:“賀,以禮相奉慶也。”東漢時期,賀冬習俗已然興起,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冬至這天,人們飲美酒食佳肴,攜禮拜見前輩尊長。到了宋代,朝廷朝會慶賀,店肆罷市,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如同年節,更為隆重。

雖然立冬已是“萬物收藏”,但是許多農事活動並未停止,還有很多民間流行的農事諺語,如“立冬之日起大霧,冬水田裏點蘿卜”、“立冬種豌豆,一升還一鬥”、“立冬天氣冷,翻地不能停”等,特別是冬小麥要及時搶播了。

在飲食養生方麵,民間諺語有“立冬補冬,補嘴空”,勞動了近一年的人們,立冬這一天要犒賞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冬季也是進補的好時機,曆來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說法。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冬季應少食生冷,宜有目的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如蘿卜、青菜、豆腐、木耳、銀杏果等。

自古立冬多詩情,秋收冬藏,時節轉換,最易觸動人的情思,引起對生命意義的感發。如宋末元初的仇遠在《立冬即事二首》中曰:“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小雨帶來寒意,但還沒冷到結霜,房子前麵的樹,葉子已經一半綠一半黃了。寒冬中聞到梅花飄香,似乎又已經嗅到了春意。立冬節氣到來,意味著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作準備。所以詩人因景生情,生發出一番感慨。

小雪·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

魯迅先生曾經細致地描寫過江南雪景的柔美和北方雪景的壯美,他說:“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後,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如果你已經見過南北方的雪景,那你更喜歡哪兒的雪呢?立冬過後,天氣一天比一天冷,氣溫逐漸跌破0℃,有的地方已經開始降雪,這就迎來了小雪節氣。

每年11月22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240度的時候,小雪節氣就到了。進入這節氣以後,北方開始降雪,但是雪量不大,所以才稱為小雪。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邊說的:“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群芳譜》中也說:“小雪氣寒而將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小孩子常常疑惑地問:“雪是怎麼來的?”魯迅先生曾說“雪是雨的精魂”。

雪其實是水在空中凝結再落下的自然現象,西漢時的《韓詩外傳》裏就提到雪的形態:“凡草木之花多五出,雪花獨六出。”這是說雪在自然萬物中形態是很特別的,它是六角形的冰晶,像花兒一樣好看,所以也叫雪花。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西風頌》裏邊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眼前雖是嚴冬,是冰天雪地,可人的思緒、情感卻可以突破時空,仿佛能預見春天一派生意盎然的景象。唐代詩人韓愈就有兩句詩說:“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3],那白雪似乎嫌棄春天的腳步太慢了,春色來得太遲了,竟然紛紛揚揚,像飄落的花瓣一樣穿過庭院中樹木的枝丫,自己裝點出一派春色來。這就是我們說的景物聯想,這是雪與花的微妙關係。我們的漢字就像一幅圖畫把這景象細致地描繪下來。

我們常常說冰天雪地、冰雪消融,北方人吃冰棍,南方人吃雪條,那麼冰和雪有什麼不同呢?

金文·冰

“冰”的金文像不像今天我們看到的冰塊呢?左邊是“水”,右邊有兩塊凍結的冰塊。其實“冰”的古字寫作“仌”,《說文解字》解釋說:“仌,凍也。象水凝之形。”段玉裁注解說:“象水初凝之文理也。”意思是說這字形就像水剛剛凍結、凝結成冰時候的紋理。所以有人說這就像是冰花的簡易畫。

小篆·仌

金文·仌

後來為什麼寫成“冰”呢?因為古時候“仌”這個字形很容易和其他字相混淆,所以人們就借用“冰”來表示“仌”了。

小篆·冰

“冰”的小篆,左邊自然是“仌”,右邊是“水”,《說文解字》解釋說:“冰,水堅也。從仌從水。”所以,“冰”的本義是水凝結成堅冰,是動詞,比如《禮記·月令》:“孟冬之月,水始冰;仲冬之月,冰益壯;季冬之月,冰方盛……”這裏邊的“冰”就表示凝結、凝固。又《公羊傳·成公十六年》:“春王正月,雨,木冰。”這“木冰”就是說樹上結了一層冰。後來,名物化之後,“冰”才表示水在零度以下凝結而成的固體。比如陸機的《苦寒行》:“凝冰結重澗,積雪被長巒。”這裏邊的“凝冰”就是指凍結之冰。這樣一來,“仌”和“冰”的用法就融而為一了。

簡單來說,由水凍結而成的固體就叫冰。我們看冰多是透明無色、光滑的,所以常常用來比喻人心地純淨忠貞,清廉正直。比如王昌齡的兩句詩:“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4],這是詩人表明心誌,要是洛陽的親朋好友詢問我的近況,那請告訴他們我依然冰心一片,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而雪呢,它是由天上的水汽和塵埃結合而成的,有花一樣的形狀,所以有雪花這一說,它又是白色的,所以有個詞兒叫雪白。

回到小雪這一節氣上來。除了天氣寒冷,開始下點小雪這個時節特征以外,我們還可以從哪些物候來觀察小雪節氣的到來和演進呢?我國古代將小雪分為三候:“一候虹藏不見,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彩虹是雨後空氣中含有無數水滴,折射太陽光形成的,這時候雨季過去,飄下的隻有雪花,彩虹自然就不會再出現了。所以唐代徐敞就有這樣兩句詩:“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5]這就是小雪的初候。二候天氣上升地氣下降,三候閉塞而成冬,是說這時候由於天空中的陽氣上升,土地中的陰氣下降,導致陰陽不交,天地不通,天地閉塞,轉入嚴寒的冬天。河流結冰,莊稼不長,萬物失去了生機。

小雪過後,天寒地凍、冰天雪地,動物要蟄伏起來冬眠,同樣人們也要儲備一些糧食、蔬菜來過冬了。華東江浙一帶會在小雪時節醃寒菜。清代厲惕齋在其《真州竹枝詞引》中曾描述此情景:“小雪後,人家醃菜,曰‘寒菜’。”除此之外,人們還把糯米炒熟儲存起來,以供寒冬時泡開水吃。小雪後氣溫迅速下降,天氣變得幹燥,是加工臘肉的好時期,所以一些農家也開始自己做香腸、臘肉,等到春節時正好拿出來享用。而在北方,小雪時節,一般人家都要吃涮羊肉。也有人小雪日開始釀酒,稱之為“小雪酒”。

小雪天一到,就提醒著人們該禦寒保暖了。小雪節氣期間可以適當減少戶外活動,避免陽氣的消耗。天氣寒冷時,人體容易患呼吸係統疾病,比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等等,尤其是小孩子,在這個季節裏,氣候變化明顯,一不注意穿衣保暖,就容易引起流感和支氣管炎。在小雪時節可以繼續遵循“薄衣法”,也就是慢慢加衣,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厚太臃腫。注意保暖的同時,也不能穿多了冒汗,因為汗孔大開,就容易引風邪寒氣侵入人體。除了禦寒保暖,增加人體的熱量是非常必要的。在這個時節宜吃一些溫補的食物,比如羊肉、牛肉、雞肉等等,也可以多吃些益腎的食物,比如腰果、山藥、栗子、白果等等。

小雪天常常是陰冷晦暗的,容易讓人悶悶不樂,這時候不妨出門看看雪,聽聽音樂,不見雪景的話也可以吟誦幾首古人賞雪的詩歌,過一個詩情畫意的冬天,讓心情愉悅起來。白居易的這首詩就在寒天雪地裏洋溢著熱烈歡快、溫馨熾熱的氣氛:“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6]小雪時節邀二三好友相聚暢飲,秉燭夜話,談天說地,也是人生一大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