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俗話說:“小雪封山,大雪封河。”小雪節氣過後,便迎來了大雪節氣。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一個節氣,也是入冬之後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冬時節的正式到來。這個節氣雖名為“大雪”,卻未必一定下很大的雪,在南方甚至還見不到雪的蹤跡。

“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這是毛澤東有名的《沁園春·雪》裏邊的詞句,寫的正是北國壯闊的雪景:北方的風光,千裏萬裏都是冰天雪地,雪花紛飛。望長城內外,隻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的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與老天爺比比高。於北方而言,大雪節氣一到,就意味著寒冬的到來,雪花飄飛的季節又到了。《禮記·月令》關於大雪節氣有這樣的解釋:“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大雪,顧名思義,就是雪量大,這就是古人說的“大者,盛也”,到了這個節氣,雪往往下得大了,範圍也廣了。

雪是怎麼來的呢?我們知道當空氣中的水汽冷卻到0℃以下的時候,就會有部分凝結成冰晶,從空中降落下來,這就是雪。雪似乎自古以來都是受歡迎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甲骨文·雪

金文·雪

小篆·雪

“雪”的甲骨文,上邊是雨,一象天,冂(jiōng)象雲,水零落、徐徐從雲下落而來的就是雨了。下邊的部分,有人說像柳絮、像羽毛、像鵝毛大雪,《世說新語》裏就說“白雪紛紛何所似,未若柳絮因風起”,但其實它是“彗”字。

從西周晚期的金文來看,就更加清楚了,上邊是雨,下邊是彗。《說文解字》解釋說:“凝雨,說物者。從雨彗聲。”意思是說,雪是凝結的雨,那麼什麼是“說物者”?段玉裁注解說:“說,今之悅字。物無不喜雪者。”也就是說,“說”是“悅”的通假字,雪是能給人們帶來喜悅的。對小孩來講,堆雪人、打雪仗,這是玩耍的樂趣;對農民來講,“瑞雪兆豐年”,“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這是來年的希望;對於詩人來講,雪花紛紛落下,大地一夜之間變了顏色,詩情也就湧動了。這就叫“悅物”,帶來喜悅之物。詩人可以在詩歌中借雪花來抒情,可喜可悲,全憑當時的心情。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7]壯士當年離家出征時,還是楊柳春風,如今終於歸來,卻已是大雪紛飛的寒冬。短短十六個字,你就能從中體會到生命的流逝,多少的情思、哲思蘊藏其中。又比如“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是唐朝邊塞詩人岑參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詩句,寫出了北國突降大雪時的情景,這一片白雪皚皚、銀裝素裹的景象,就像是一夜春風吹來,漫山遍野的梨花盛開了。這一比喻新穎貼切,非常形象地繪出了北國的雪景,不僅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也仿佛給寒冷的冬天蒙上了一層暖暖的春意。

囊螢映雪也是很有名的典故。晉代的孫康聰明好學,卻家境貧寒,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發現窗縫裏透進一絲亮光,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裏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還當上了禦史大夫。

除了感性的體會之外,古人對大雪節氣也有著理性的認識,他們將大雪分為三候:“一候鶡鴠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鶡鴠(hédàn)是一種什麼樣的鳥呢?春秋時期師曠所著的一部鳥類誌《禽經》裏邊有這種鳥的記載,說:“鶡,毅鳥也。似雉[8]而大,有毛角,鬥死方休,古人取為勇士,冠名可知矣。”宋代陸佃的《埤雅》亦雲:“黃黑色,故名為鶡。據此,本陽鳥,感六陰之極不鳴矣。”意思是說,鶡鴠是一種陽鳥,在大雪節氣到來時,感到陰氣漸長,嚴寒將至,便停止了鳴叫。它為人們帶來了報寒的信號,所以它又叫寒號鳥。“二候虎始交”,是說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大雪節氣是陰氣最盛的時候,也是陽氣有所萌動的時候。老虎是一種猛獸,古人認為可以避邪魅,在大雪之際,它們靈敏地感受到微微的陽氣,開始進行求偶交配。“三候荔挺出”,這裏的“荔”當然不是指荔枝,荔挺是蘭草的一種,《說文解字》記載說:“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同樣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在大雪節氣到來時,不同地方有不同的習俗,其中之一就是大雪醃肉。俗話說“小雪醃菜,大雪醃肉”,“未曾過年,先肥屋簷”,說的就是大雪節氣一到,家家戶戶都忙著醃製肉食,在門口、窗台上都掛滿了醃肉、香腸等各種臘味。

那大雪醃肉的習俗究竟從何而來呢?這和鞭炮的來曆很相似,都與民間神話傳說中的年獸有關。“年”在古代被視為長著尖角(犄角)的凶猛怪獸,長年深居海底,但每到除夕,就會上岸來傷人。人們為了躲避它的禍害,每到年底就足不出戶,於是想出了將肉食醃製存放的方法。

大雪另外還有一個習俗就是觀河捕魚。大雪時節,北國風光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由於氣溫越來越低,很多河流逐漸出現了封凍現象,人們可以在岸上欣賞封河的壯闊風光。而在南方,雖說大雪已至,卻難以見到雪的蹤影。大雪時節還是捕獲烏魚的好時機。從小雪時節開始,烏魚群就慢慢地進入台灣海峽,到了大雪時節,因為天氣越來越冷,烏魚群沿水溫線向南洄遊,彙集的烏魚也就越來越多,整個台灣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產量非常喜人。

大雪也是“進補”的好時節,素來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有助於體內陽氣的生發,促進新陳代謝,緩解畏寒等老毛病。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這個時節適宜溫補助陽、養陰益精。可以常喝薑棗湯抗寒禦寒,適量吃些橘子消痰止咳等。

冬至·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俗話說“冬至大過年”,冬至真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常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冬至一般是在農曆十一月中旬,也就是陽曆的12月22日或者23日前後。這一天太陽正好照在南回歸線上,是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甲骨文·冬

我們看這個“冬”字,甲骨文字形很簡單,就是一條繩子兩端打了個結。所以“冬”原來就是終了的意思。郭沫若先生在《金文從考》[9]裏麵說過,金文中的這個“冬”字,其實都是通假用為“終”的。說明古文字的這個“冬”,表示終結之意,在過去是非常常見的。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裏有句話:“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就是說狂風不會連續刮一個早晨,暴雨也不會持續下一整天。這個終結、終了也就是“冬”的本義。

小篆·冬

小篆階段,“冬”字的構架發生了變化。我們看《說文解字》的解釋:“四時盡也,從仌從夂。”“夂”這個字頭其實就是四季中最後一個結繩、祭祀到了終了的季節。那它底下為什麼還有個“仌”呢?它其實就是碎冰。《說文解字》說“仌”是什麼呢?“凍也,象水凝之形。”表示水凝成冰的形狀。《詩經·小雅·四月》裏麵說:“冬日烈烈,飄風發發。”烈烈的“烈”是通假凜冽的“冽”,形容特別寒冷;發發,你聽冬天那個風嗖嗖急速吹過去,這就是冬天的意思了。《詩經·邶風·穀風》裏麵還說過:“我有旨蓄,亦以禦冬。”就是我儲備了特別豐富的、鮮美的食物,準備用來抵禦寒冬。

那麼冬至的“至”又是什麼意思呢?“至”的甲骨字寫成這個形態:

甲骨文·至

大家看,像不像遠方射過來的箭?箭頭戳在地上,就是到了的意思。“至”本義就是到達、到來。冬至就是冬天的高峰,冬天的極致,到達了冬天的頂點。還記得背《二十四節氣歌》的時候,最後一句是什麼嗎?“冬雪雪冬小大寒。”第一個“冬”指的便是立冬,立冬過後,冬季便開始了。過了小雪、大雪,然後是冬至。雖然說冬至在冬天這一季裏麵,是至極寒冷、白晝也最短的一天,但在古代,冬至反而是計算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它也是非常重要的節日,所以才會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冬至一般被稱為亞節,就是僅次於春節的重要節日,也叫消寒節、一陽節。也就是說,萬眾期待的陽氣要在此後慢慢升騰起來。從周朝起,就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歲”的記載,其實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天子也是要率眾臣去迎接的。大家看,古代人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仍是特別有敬畏之心的,不敢辜負天時,更不敢耽誤了農耕節令。所以每逢大節的時候,是要去迎接的。在周朝時候,冬至和春節是沒有區別的,一直到漢武帝的時候采用了夏曆,才把冬至和春節分開。所以人們就認為“亞節”冬至的重要性僅次於春節。漢代每逢冬至,官府都有盛大的賀冬儀式,儀式持續三天,百官朝賀,君王也不再聽政了,民間歇市三日。熱熱鬧鬧,洋溢著濃鬱的節慶氣氛。

這樣的習俗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明清,還有“肥冬瘦年”的說法。這說法特別形象,就是冬至這一天大家要過得特別歡暢,以至於反襯得那個“年”,好像都不那麼熱鬧了。唐代詩人白居易寫過一首著名的詩《邯鄲冬至夜思家》,裏麵就說道:“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我們了解了冬至這個節日有多重要,就很容易理解詩人寫詩的心情了。本來冬至是個親人團聚的大日子,但是詩人卻獨自夜宿邯鄲客棧,一個人縮在那裏抱著膝蓋孤燈照影。你看他寫得多形象,“抱膝燈前影伴身”,那種寒冷淒清躍然紙上。詩人遙遙想著,家裏的人今天是會歡聚到半夜吧?也許還會聊起我這個遠行人吧?這就是冬至思家的心情。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裏麵說:“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什麼是至此而極?就是“陰氣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中國哲學最基本的道理是陰陽平衡,那麼冬至這一天陰氣已經到達極盛的頂點了,接下來要走向衰萎;而衰萎的陽氣要從這一天上升,這就是陰陽在一歲之中平衡的一個交界點。冬至之後,白天一天比一天長了,陽氣越來越上升了,這是個吉日。

冬至也被稱為消寒節,因為這個時候冷,北方的孩子從小都會念“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凍開,八九燕歸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從“一九”到“九九”的計算是從冬至開始的,從冬至這一天起進入“數九”,冬至這天又稱為“交九”。此後,以九天為一個單位,過完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是“出九”,那時候就春暖花開了。大家知道在中國的數字裏麵,“九”是一個至高的陽數,中國人對很多重大事件都用“九”來衡量,所以才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

我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說蚯蚓這個東西是陰屈陽伸的生物,一候期間,陽氣雖然有那麼一絲絲生長,但陰氣依然十分強盛,所以蚯蚓盤結蜷縮著身子。麋跟鹿是同科的,可是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鹿角向前伸,麋角向後伸,鹿為陽,麋為陰。而從冬至起,陽氣逐漸旺盛,陰氣要消歇,麋的那個角就開始鬆動,要脫落了。“三候”天氣逐漸回暖了,山中的泉水也要開始解凍,流動起來了。

那老百姓過冬至的習俗是什麼?其實到今天,大夥兒還保留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說法。這是北方冬至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你說餃子跟耳朵有什麼關係呢?因為大夥兒總說餃子的形態像耳朵。“冬至餃子夏至麵”,這是北方的講究。據說這還是為了紀念東漢的醫聖張仲景[10]。傳說張仲景醫術高超,手到病除。他辭去長沙太守職務之後,回到家鄉南陽,看到老百姓食不果腹、寒無暖衣,過著苦日子,所以就在冬至這一天,在南陽城東關外麵搭了個大棚,支起大鍋,把辣椒、驅寒的草藥都放在鍋裏麵煮。煮到爛熟以後,用麵皮包上羊肉,熬成“驅寒嬌耳湯”,施舍給老百姓,來治大家的凍瘡。後來人們覺得小麵皮包羊肉這麼煮著也挺好吃,這個東西“嬌耳”,就演化成了餃子。冬至時候家家戶戶吃餃子驅寒、進補,這個習俗就這麼一代一代傳下來了。

過去老百姓常說,“餃子就酒,越喝越有”。吃餃子圖個吉利,聚個團圓。天寒地凍,自個兒家裏熱氣騰騰,親自動手包頓餃子,一家人聚個人氣,總比煮那點速凍餃子更有儀式感吧?從冬至這一天往後,天會越來越長了。為了又一個溫暖明亮的春天的到來,我們是不是應該回家包餃子了呢?

掃一掃 聽於丹老師講節氣節日

小寒·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

《二十四節氣歌》雲:“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其中“小大寒”指的便是小寒和大寒。“天寒人寒,大寒小寒。熱則普天匝地熱,寒則普天匝地寒。”[11]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小寒這個節氣。

先來看看“小”字。《說文解字》解釋:“小,物之微也。從八,丨[12]見而分之。”就是說“小”表示物體微小,從八(表示分別)。

甲骨文·小

其實“小”的甲骨文字形很像塵沙等小物的形狀,本義是指細碎的塵沙微粒。關於“小”的字形,商承祚《殷墟文字類編》中也說:“卜辭作三點,示微小之意,與古今文同。”“小”可引申為微小、低微、輕視、小看等義。“小”與“大”相對。“寒”字我們已經在“寒露”節氣中有所了解,這裏簡單說一下。

“寒”的本義表示寒冷。我們今天經常“寒”“冷”連用,它們之間有區別嗎?“冷”和“寒”的區別在於,“冷”多表示人對溫度的感覺,“寒”則多表示客觀的溫度。所以“寒”和多表示客觀溫度的“燠”、“溫”等對舉使用,“冷”則多和表示感覺的“熱”、“暖”對舉使用,如常說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大雪紛飛,河水封凍,寒風凜冽,小寒如期而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雲。”《曆書》中也說:“鬥指戊,為小寒。時天氣漸寒,尚未大冷,故為‘小寒’。”但是小寒的冷意常常會勝過大寒,數九歌裏的“三九四九冰上走”也恰好是小寒節氣。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三個節氣,在公曆的1月5日前後,從公曆來看,卻是每年的第一個節氣。此時太陽位於黃經285度。小寒節氣過後,我國的部分地區便進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時期。隆冬時節,數九嚴寒,俗語中也有“小寒大寒,凍成一團”的說法。

從字麵上理解,人們會以為大寒冷於小寒,但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可以說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冷的節氣,因此又有“小寒勝大寒”之說。為什麼小寒時的氣溫要比大寒低呢?小寒的上一個節氣冬至,地麵得到的太陽熱量最少,但土壤深層還有一些熱量可以向上散發,所以冬至並不是全年最冷的時候。到了小寒,土壤深層的熱量散失到了最低點,盡管白天稍長,太陽的光與熱也略有增加,但實際這是最入不敷出的時期,於是成為全年最冷的時節。《全宋詞》中有無名氏的詞句:“小寒時節,正同雲暮慘,勁風朝烈。”正是寫小寒之冷。既然小寒更冷,為什麼要在小寒之後又加一個大寒,而不是先大寒再小寒呢?中國傳統文化講究“物極必反”,大寒之後迅速回暖,於是人們就將大寒時節作為寒之極致,置於小寒之後。

小寒亦有三候。《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於小寒的三候是這樣表達的:“一候雁北鄉,二候鵲始巢,三候雉始雊(gòu)。”一候陽氣已動,大雁開始向北遷移,但還不是遷移到我國的最北方,隻是離開了南方最熱的地方。喜鵲此時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築巢。“雉”即野雞,“雊”是野雞叫的意思。《詩經·小雅·小弁》中有:“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因此“雉始雊”就是野雞感到了陽氣的滋長而鳴叫。寒為陰,小寒陰盛,陰盛則陽起。古人認為,冬至之後,陽氣便開始萌動。至小寒時節,陽氣較冬至時的“一陽生”高出了些許,到了“二陽”的程度。“白日隱寒樹,野色籠寒霧”[13],這寒氣其實就是陽氣上升,逼迫陰氣所為。

唐代元稹《詠廿四氣詩·小寒十二月節》就描寫了小寒時節的景象:“小寒連大呂,歡鵲壘新巢。拾食尋河曲,銜紫繞樹梢。霜鷹近北首,雊雉隱聚茅。莫怪嚴凝切,春冬正月交。”我們平時所說的“黃鍾大呂”,是中國古代十二律中的頭兩個音律,“黃鍾”對應十一月,“大呂”對應十二月,所以詩中說“小寒連大呂”。後幾句正是我們所說的小寒三候。

“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換年芳”[14],在這個天寒地凍、萬物蕭索的極寒時刻,應期而來的風帶來開花的音信,正是所謂“花信風”。小寒時節,次第開放的是梅花、山茶、水仙。近代詩畫家吳藕汀有首《小寒》詩:“眾卉欣榮非及時,漳州冷豔客來貽。小寒惟有梅花餃,未見梢頭春一枝。”把梅花的冷豔與小寒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小寒節氣正值三九嚴寒,“畫圖數九”的民俗也與此相關。數九計數,書法描紅,既能求得消寒,也是冬日裏一種消遣怡情的養生方法。在故宮養心殿後殿,掛有一幅圖,上書“管城春滿”,下麵九宮格內從右至左寫有九個雙鉤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個字都是九筆,這便是“九九消寒圖”。“管城”是毛筆的別名,有筆成春滿庭之意。每年冬至節前掛在室內,從頭九第一天開始填起,逐日填廓,每天一筆,每填寫完一字,便是一九,句成而九九八十一天也就過完了。除文字外,“九九消寒圖”還有銅錢形、梅花形、葫蘆形等。

在養生方麵,民諺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這說明了冬季鍛煉的重要性。在這幹冷的日子裏,宜多進行戶外的運動,如早晨的慢跑、跳繩、踢毽子等。精神上要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心態平和。

大寒·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

俗話說:“過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二十四節氣的最後一個節氣,在陽曆的1月20日前後,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00度。到了大寒,春節也就不遠了。

小篆·大

甲骨文·大

金文·大

首先從文字角度來看一下“大寒”這兩個字。“大”是象形字,其甲骨文、金文、小篆字形就像兩臂伸開、兩腿分立的正麵人形,因此“大”的本義指大人。《說文解字》中雲:“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意思是天大、地大都無法取象為字形,因此就用人形來表示大。人是萬物之靈,所以人們將天、地、人並稱為三才,並用人形表示“大”。“大”還可引申指那些品德高尚、知識淵博、技藝精湛的人,如《孟子·盡心上》中有“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意思是高明的工匠不會因為技術拙劣的工人改變或廢棄規矩。

“大”在古代同“太”,《廣雅·釋詁》:“太,大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意思是說,後世人們凡是用“大”字來形容事物而仍感到不夠充分的就用“太”,可見“太”比“大”程度更甚,比如“太學”就是指最高學府。

另外,我們要注意“大夫”中的“大”有兩讀的情況。在奴隸製社會中,國君之下設卿、大夫、士三級,秦漢以後有禦史大夫、諫大夫、中大夫、光祿大夫等,這些“大”字都與官職有關,讀作dà。宋代以後稱醫生為“大夫”,這裏的“大”就隻能讀dài.

“寒”字在講解寒露、小寒時已有解說,我們也都知道,“寒”字的本義是指“寒冷”。

《群芳譜》上對“小寒”解釋為:“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極也”,而對“大寒”則說:“大寒,寒威更甚”,“大者,乃凜冽之極也”。古人認為大寒冷於小寒,所以說大寒是“寒氣之逆極”,但是在氣象記錄中,小寒卻比大寒冷。也就是說,就大寒和小寒兩個節氣的寒冷程度而言,名為“大”者實為小,名為“小”者實則更大。

從冬至開始“數九”,“三九四九不出手”,大寒已進入了“四九”,六七天後即進入“五九”,整個“五九”都是在大寒節氣中。九九歌裏唱道:“五九六九,河邊望柳。”從河邊望柳,隱隱已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跡象,所以不會像冬至到小寒這段時期那樣嚴寒。當然,這是對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以北而言。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均按照季節有規律地活動,也被看作是區分時令節氣的重要標誌。我國古代將大寒分為三候:“一候雞乳,二候征鳥厲疾,三候水澤腹堅。”

甲骨文·乳

“一候雞乳”,“乳”的甲骨文字形像母親抱著孩子喂奶,表示哺育之義,這裏表示繁殖的意思,也就是說到大寒節氣便可以孵小雞了。“二候征鳥厲疾”,“征鳥”多指鷹隼之類的鳥,“厲疾”表示迅猛,此時鷹隼之類的禽鳥正處於捕食能力極強的狀態中,盤旋於空中到處尋找食物,以補充身體的能量抵禦嚴寒。“三候水澤腹堅”,朱右曾在《逸周書集訓校釋》中解釋說:“腹堅,言層冰堅固凸出如腹。”在一年的最後五天內,水域中的冰一直凍到水中央,而且最結實、最厚。

作為二十四節氣的壓軸節氣,大寒的天氣和農業有著緊密的聯係。有農諺說“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如果大寒這一天天氣不太冷,那麼寒冷的氣候就會向後展延,來年的春分時節天氣就會相對寒冷。還有“大寒見三白,農人衣食足”,意思是在大寒時節裏,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蟲的幼蟲凍死,來年的農作物才會豐收,農人們就可以豐衣足食了。大寒到立春是新舊太歲交承之時,每到大寒時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布新,醃製佳肴,準備迎接新年。祭灶、除夕等節日也處於大寒之中。

“祭灶”就是祭祀灶神,通常在農曆的臘月二十三,民間就有“二十三,祭灶官”的說法。舊時,百姓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為灶君司命或司命菩薩,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灶王神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麵或東麵,中間供上灶王的神像。農曆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這一天,家家戶戶用玉米或小米做“祭灶糖”,晚上敬獻祭灶,意為堵住灶王爺的嘴,免得他上天後瞎彙報。這一天還會燃放鞭炮送灶神等。灶神是民間富有代表性和廣泛群眾基礎的神,寄托了勞動人民辟邪消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大寒這一節氣在詩歌等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也非常高,如唐代白居易有一首著名的《村居苦寒》:“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紛紛。竹柏皆凍死,況彼無衣民。回觀村閭間,十室八九貧。北風利如劍,布絮不蔽身。唯燒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歲,農者尤苦辛。顧我當此日,草堂深掩門。褐(hè)裘覆絁(shī)被,坐臥有餘溫。幸免饑凍苦,又無壟畝勤。念彼深可愧,自問是何人。”其中“褐裘”是指粗布麵的裘衣,“絁被”是指粗綢麵的被子,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連五天大雪紛紛,竹子柏樹都被凍死了,何況那缺少寒衣的農民,遍觀村裏所有人家,十戶有八九戶小家貧寒。寒風吹來好似利劍,農民們衣衫單薄不能遮身,隻有點燃蒿草取暖,終夜愁坐盼望清晨。我才知道大寒年歲,農人更加痛苦辛酸。我穿著皮袍蓋著棉被,不論坐臥都有餘溫。慶幸免遭饑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想起他們我很慚愧,叩問自己算是何人?自己無壟畝之勤,卻過著優裕的生活。詩人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白描的手法,把農民的窮苦與自己的溫飽作對比,表達了對下層人民貧苦生活的同情、愧疚和自責。

【注釋】

[1] 宋·紫金霜《立冬》: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黃楊倔強尤一色,白樺優柔以半疏。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擬約三九吟梅雪,還借自家小火爐。

[2] 傳說月中有蟾蜍,故“蟾”即為月的代稱,《古詩十九首》之十七就有:“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蟾兔”即代指月亮。

[3] 韓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4]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5] 唐·徐敞《虹藏不見》:迎冬小雪至,應節晚虹藏。玉氣徒成象,星精不散光。美人初比色,飛鳥罷呈祥。石澗收晴影,天津失彩梁。霏霏空暮雨,杳杳映殘陽。舒卷應時令,因知聖曆長。

[6] 出自唐·白居易《問劉十九》。

[7] 出自《詩經·小雅·采薇》。

[8] 雉俗稱野雞,毛色五彩斑斕,尤其雄性色彩豔麗,尾巴細長。

[9] 《金文從考》,郭沫若於1932年撰,是一部銅器銘文研究著作。

[10]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他撰寫的《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我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

[11] 宋·釋祖欽《偈頌一百二十三首》:天寒人寒,大寒小寒。熱則普天匝地熱,寒則普天匝地寒。熱不自熱,寒不自寒。紅日上三竿,當陽仔細看。

[12] 丨,象形字,讀作gǔn,意為上下貫通。

[13] 元·王寂《望月婆羅門元夕》:小寒料峭,一番春意換年芳。蛾兒雪柳風光。開盡星橋鐵鎖,平地瀉銀潢。記當時行樂,年少如狂。宦遊異鄉。對節物、隻堪傷。冷落譙樓水淡月,燕寢餘香。快呼伯雅,要洗我、窮愁九曲腸。休更問、勳業行藏。

[14] “白日隱寒樹”出自南朝江淹詩《劉太尉琨傷亂》,“野色籠寒霧”出自唐王勃詩《秋日別王長史》。後人將它們組合在一起,用來形容小寒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