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談前程,先從禮儀開始禮儀,不僅反映著一個人的外在形象和內在素養,更反映著一個國家整體的國民素質,反映著一個民族整體的精神文明狀態。禮儀,作為一門人生必知的學問,對工作、生活都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是不同時代、不同人士為人處世的通則。遺憾的是,出於對禮儀的敬畏或不看重,很多人隻是偶然學得一點皮毛便止步了。其實,禮儀就在我們身邊,表現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之中。隻要我們掌握了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就可以成為懂禮儀的社交高手。
你的儀容“禮”做主
在社交場合中,一個人留給他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由他的儀容儀表決定的,其中包括他的服裝、佩戴的飾品、舉止等諸多方麵。在一個禮儀社會,很難想象一個不注重儀表的人會得到他人發自內心的尊重,好的儀表才能讓人發揮自身的形象魅力,從而打開一扇完美的交際之門。
儀容的基本要求
一個人的儀容由三個方麵組成:第一,人的先天條件,也就是我們的容貌、身材、形體等。這些方麵是由遺傳條件決定的,並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雖然我們不提倡以貌取人,但是我們也承認先天美好的儀容儀表會給人帶來賞心悅目的愉快感覺。第二,人的後天修飾。每個人的先天條件千差萬別,但這並不意味著先天條件可以決定一切,通過對儀容的良好修飾,揚長避短地進行修護、設計和塑造,同樣可以打造出美好的個人形象。第三,源自心靈的內在美,也就是每個人展現出來的氣質修養和文化素質。
社交中儀容一般有四個基本要求:衛生、自然、協調和美觀。衛生是儀容美的關鍵,是禮儀的基本要求。一個人不論形貌多好,服飾多華貴,若滿臉汙垢,渾身異味,必然會破壞一個人的美感。因此,每個人都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做到入睡起床洗臉、腳,早晚、飯後勤刷牙,經常洗頭又洗澡,講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掃個人衛生”。自然是指人的外表表現得真實、生動,各種修飾與本人的氣質、身份相應,而不讓修飾“喧賓奪主”,破壞了自身的協調性。協調是指個人的儀表與所處的環境、場合相適應。比如在職業場所、辦公地點需要端莊典雅,不可過分暴露;在休閑宴會上,淡妝濃抹可以隨意搭配;在追悼會、莊嚴會議等場合,需要素衣淡妝等。美觀是指在社交場合中保持一份漂亮、美麗的外觀儀容,這需要在把握自己的臉部特征和正確的審美觀下進行。
頭發美化
發型是儀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自然美與修飾美的結合,不僅反映了人的物質、文化生活的水平,還展現了一個人的精神風貌。一個好的發型能給人整潔、大方、莊重、活潑等感覺,所以儀容修飾往往應該從“頭”做起。
發型的修飾和打理應該本著清潔第一、長短適宜和得體自然三個原則進行。首先,頭發應該定期做好日常的清洗護理工作,特別是頭皮屑多、油性發質的人,更是要對頭發勤於梳洗,這樣既能保養頭發,還能消除異味、去除異物。如果忽視了頭發的清潔工作,整日蓬頭垢麵、滿頭異味,個人形象也就無從樹立。其次,頭發的長短應該適宜。雖然頭發的長度是個人自由,但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喜好問題,從社交禮儀的角度來說,頭發的長短也受性別、年齡、身高、職業等條件的限製,也要遵循得體適宜的規矩。比如女性可以留短發,但是寸頭和光頭並不適宜女性的身份;男性可以留較長的頭發,但披肩長發並不適宜男性的身份。最後,頭發的修飾應該得體自然,不要過分修飾,也不要不修不飾。
在具體的發型選擇上,應該按照臉形、身高等自身的條件進行發型設計。橢圓形臉的人,適合采用中分的發型,左右均衡、略顯蓬鬆的發型可以襯托出臉形的線條,更添美感。圓形臉的人,適合將頭發安排在頭頂或前部,用劉海將雙耳和一部分臉頰遮住,這樣可以在視覺上衝淡臉圓的弧度。長臉形的人,適合用俏皮些的發型衝淡臉形過長的感覺,最好的發型是將劉海下梳,適當遮擋前額,兩頰的頭發可以適度蓬鬆,但千萬不能將頭發後梳,也不適合梳成中分發型,而要盡量將頭發橫向梳理,以發型的寬度來衝淡臉部狹長的感覺。方形臉的人,燙發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將頭發盡量向下和兩邊梳攏,用劉海將額頭遮住,營造出臉部較窄、柔順的視覺效果。梨形臉的人,將頭發均勻覆蓋住前額和兩頰,用帶波浪的頭發遮蓋住前額,造成寬額頭的效果。此外,發型和身材的搭配也很有講究。身材高大的男子,應避免樣式複雜、呆板生硬的發型,盡量選用健康大方、簡單灑脫的發型;身材高瘦的人,適合留較長的發型,還可以增加些頭發裝飾物,以增加橫向的感覺,而不應當將頭發盤起;身材矮小的人,適合留短發或者將頭發高高盤起,增加小巧精致的感覺,而要避免留長發,避免對比性地凸顯身高的劣勢;身材較胖的人,適合將頭發向上梳起,兩側頭發削薄,露出脖子,給人以瘦些的感覺,而要盡量避免留波浪形頭發或者兩頰蓬鬆、過長的頭發,這樣會增加胖的感覺。
服裝的選擇
中國有句俗話“佛靠金裝,人靠衣裝”,這並不是在宣揚“先敬衣服,後敬人”的錯誤觀點,而是說人的衣著服裝在社交場合能起到巨大的作用。就像英國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曾經說過的“服裝可以表現人格”,得體的著裝可以幫助我們將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表彰於最外層,在心理學上會影響到自我激勵和自我肯定的作用,幫助我們便捷地進行溝通和交流。這裏的得體並不是指越昂貴、越華麗越好,而是要根據自身的身材、年齡、氣質、修養而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服裝的選擇要采用以下四項原則:
第一,“TPO”原則,這裏的TPO是時間(Time)、地點(Place)和目標(object)三個單詞英文的首字母縮寫,這個原則是日本男裝協會在1963年提出的一個理論,是指人們在服裝穿著方麵不但要考慮自己的個性、風格和身體條件,還必須適應不同的時間、地點和行為的具體要求。這裏的T代表時間,泛指早中晚、四季的時間變化,穿著必須注重這些因素,早晨不能穿晚禮服、晚上不能穿晨禮服,春裝、夏裝、秋裝和冬裝也要按季節穿著,超前和滯後都是有損禮儀的行為。這裏的P代指地點,穿著必須根據不同的地點和場所進行選擇,在工作、社交和休閑狀態分別選擇正裝、便裝和休閑裝。這裏的O代表目標,是指根據你想達到的目標進行穿著,通過合適的穿著來促進融洽的氣氛和目的的達成,比如參加酒會或社交晚會,應該選擇成熟穩重、典雅端莊的服裝;和朋友踏青遊玩,應該選擇休閑、輕便的服裝,等等。
第二,適己性原則,也就是服裝的選擇要根據自身的年齡、體形和職業進行。從年齡上講,年輕人適合穿著鮮豔、活潑、個性化的服飾;老年人適合穿著穩重、深沉、理性的服裝。從體形上講,體形較胖的人適合穿深色調或縱向條紋的服裝,使人顯得消瘦一些;體形較瘦的人適合穿淺色調或暖色調或橫向條紋的服裝,使人顯得豐滿一些;身高較高的人適合穿上下顏色不同的服裝,身高較矮的人適合上下穿顏色一致的服裝。從職業上講,科研、教育、醫療工作者和公務人員適合穿著典雅、莊重的服裝,切忌穿著妖豔暴露、新奇野特的服裝;商務人員和企業高管,適合穿著優雅、穩重、幹練的服裝;文藝工作者、演員適合穿著時尚、浪漫的服裝。
第三,整潔性原則,也就是不論穿著什麼類型的服裝,整潔都是第一要素,布滿褶皺的襯衣、落滿灰塵的皮鞋、油漬汙垢的外套都是邋遢的象征,是社交禮儀中的大忌。
第四,合理搭配原則,外衣、襯衫、鞋襪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要講究呼應和搭配,這樣才能產生和諧的效果。因此,著裝要講究合理搭配,遵循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規矩,比如穿著西裝時應搭配皮鞋,而不能配運動鞋、拖鞋或布鞋。
服裝選擇除了要注重以上四項原則外,色彩搭配也相當重要。根據色彩學的原理,色彩因為色相不同,給人的視覺感受也不盡相同,紅色、黃色能給人以溫暖的感覺,所以被稱為暖色調,藍色、黑色能給人冷靜、平息的感覺,所以被稱為冷色調。具體到生活中的服裝色彩選擇時,體形較胖的人應該盡量選擇冷色調的服裝,這樣能起到視覺收縮的作用,能夠使體形顯得苗條些;體形較瘦的人應該選擇暖色調的服裝,這樣能起到視覺擴張的作用,能夠使體形顯得豐滿些;皮膚較黑的人應該選擇藍色、綠色、銀灰色、米色等淺色調的服裝顏色,能增加整體的明快感;膚色發紅的人應該選擇冷色或淺色的服裝顏色,而避免選擇綠色、藍色等顏色,皮膚較白黃的人應該選擇紅色、黃色等顏色,以映襯出皮膚的紅潤感。
西裝的穿著禮儀
在眾多的服裝中,最具有社交禮儀用途的正裝就是男士的西裝和女士的西裝套裙了。西裝是一種國際性的正裝,是男士必備的正統服飾,無論是辦公場所,還是出入晚宴,抑或是去劇院欣賞音樂會,西裝都是最佳的選擇。
西裝造型美觀,很能展現男士的身材和風貌,所以穿著西裝也有一些必須遵守的要求。第一,穿著西裝必須搭配合適的襯衣。作為西裝最重要的配件,襯衣一般有白色、純色、淺色等幾種,其中最為百搭的還是白色襯衫。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襯衣,都必須保持整潔幹淨,不要翻在西服之外,襯衣的下擺要紮入褲腰之中,襯衣袖子的長度要超過西裝袖子的長度。第二,穿著西裝必須係好領帶。領帶同樣是西裝的重要配件,一般在正式的社交場合活動時,必須係領帶。如果襯衣和西裝之間還穿有毛背心或羊毛衫,領帶必須紮在這些服裝的裏麵,而不能紮在外麵。特別要說明的是,如果穿著的是雙排扣的西裝,則不能紮領帶,而要紮領結。第三,學會係領扣。一般來說,西裝的領扣可以不全部扣上,兩顆領扣的可以隻扣上麵一顆,三顆領扣的可以隻扣中間一顆。第四,鞋襪搭配要適宜。穿西裝時一定要搭配皮鞋,而不能穿休閑鞋、運動鞋、拖鞋。皮鞋的顏色應當與西服的顏色相配套,深色西服搭配黑色皮鞋,淺色西服搭配褐色皮鞋。
穿著西裝有很多講究,除了以上四個方麵還有一些小細節必須注意。第一,袖口的商標要剪掉。名牌西裝上衣的左袖口一般都有一個商標,一旦剪掉就不能再複原,按照國際慣例,穿上之前應該剪掉,否則就有賣弄品牌的嫌疑。第二,口袋裏不要放太多東西。第三,穿西裝時內衣不要穿得太多。襯衣外邊可以穿一件毛衣或背心,但盡量選擇緊身的類型,以免顯得身體過於臃腫。
飾品佩戴禮儀
在社交活動中,佩飾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不但可以展現佩戴者的過人風采,還可以體現佩戴者的知識、閱曆和審美品位。在社交場合佩戴飾品一定要遵守禮儀規則,這樣才能發揮飾品應有的作用。
戒指,是一種戴在手指上的古老佩飾,一般由黃金、白銀、白金製成。在現代社會,戒指是愛情的信物,一般來說戒指應該戴在左手手指上。在西方社會,戒指戴在食指上表示正處於單身狀態,戴在中指上表示已有意中人,戴在無名指上表示已婚,戴在小拇指上表示獨身到底,大拇指一般不佩戴戒指。
項鏈是一種戴於頸部的佩飾,一般以金銀、鑽石、瑪瑙、水晶、珍珠等材料製成。項鏈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短項鏈長約40厘米,適合搭配低領上衣。第二種是中長項鏈長約50厘米,可以搭配各種服裝。第三種和第四種分別是長項鏈和超長項鏈,分別長約60厘米和70厘米,適合於正規的社交場合。
耳環是一種較為普遍的佩飾,具體又可以分為耳釘、耳環、耳墜等。一般來說,耳環講究成對佩戴,也就是每隻耳朵上各佩戴一隻,最好一隻耳朵不要同時佩戴多隻耳環。男性佩戴耳環,一般隻在左耳上佩戴一隻,右耳不戴。耳環的佩戴應該與整體的服裝一致,穿著鮮豔服裝時,應該佩戴同色調或淺色調的耳環,比如身穿紅色的晚禮服時,適合佩戴紅寶石的耳環或鑽石耳環。
交往禮儀要規範
交往禮儀是社交禮儀中重要的一環,人們的一站一坐、一顰一笑、一言一語都在交往禮儀的範疇之內。一個合乎禮儀的稱呼、一次合乎禮儀的握手、一個充滿尊重的電話、一次和諧完美的介紹,都蘊含著很多禮儀規則,所以我們必須重視交往中的禮儀,做到以禮待人,以禮服人。
稱呼他人要合“禮”
稱呼是人和人交往時對對方的稱謂語言,是表達個人情感的重要手段。在社交活動中,合適的稱呼不但能體現自身的教養和對他人的尊重,還能促進雙方關係的發展,所以稱呼他人時要注意合乎常規和入鄉隨俗這兩點。一般來說,稱呼他人時要根據對方的年齡、身份、職業、地位以及和自身的關係決定稱呼的方式。比如遇到德高望重的老人時,可以稱呼其“您”“某老”,而不要稱呼“你”或直呼其名;遇到領導、客人時,要采用尊稱,而不要直呼其名;采用職務稱呼有多項職務的他人時,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在多人交談的場合,要按照先上後下、先長後幼、先女後男、先疏後親的原則稱呼他人。
在生活中稱呼自己的家人時,應當親切得體,遵循約定俗成的規矩。父親的父親應當稱呼祖父,父親的祖父應當稱呼曾祖父,姑舅的子女應當稱呼表兄弟、表姐妹,叔伯的子女應當稱呼堂兄弟、堂姐妹,夫妻雙方可以稱呼對方父母為嶽父、嶽母、公公、婆婆,也可以親切地統稱為爸爸媽媽,以示親切。在生活中稱呼朋友和熟人時,可以使用“你”“您”等稱呼;如果為了表示親切和熟悉,可以在稱呼前加上“老”字或“大”字,像“老劉”“大李”。對於那些剛剛認識,並不熟悉的點頭之交,可以稱呼其為“先生”“女士”,或者直接稱呼其職務、職稱以及其他對方容易接受的稱呼。
工作中稱呼他人時,要遵循得體、端正、規範的稱呼原則,一般可分為五大類。第一類是職務性稱呼,即以對方的職務相稱呼,以表示自身的敬意,這也是職場上較為普遍的稱呼方式。一般來說,職務性稱呼還可以分為三種,即僅稱呼職務,比如“主任”“經理”“市長”;在職務前加上姓氏,比如“張總裁”“王董事長”“趙書記”;在職務前加上姓名,比如“布什總統”“布萊爾首相”“拉賓總理”。第二類是職稱類稱呼,以增加對方的學術權威性。這類稱呼也可以分為三種,即僅稱呼職銜,比如“教授”“會計師”“鑒定師”; 在職銜前加上姓氏,比如“張律師”“王總編輯”“李工程師”; 在職銜前加上姓名,比如“張載道教授”“羅文明工程師”。第三類是學術職銜類稱呼,這類稱呼也可以分為三種,即僅稱呼學術職銜,比如“博士”;在學術職銜前加上姓氏,比如“張博士”;在學術職銜前加上姓名,比如“郝大鵬博士”。第四類是行業性稱呼,比如“段護士”“孫警官”。第五類是姓名性稱呼,比如“李光”“趙大海”“老錢”“小孫”等,這種稱呼一般隻適用於熟人之間。
介紹自己要準確
在社交活動中,介紹自己按照方式、對象和場合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式介紹和非正式介紹、自我介紹和他人介紹、個人介紹和集體介紹等幾種。
自我介紹是介紹中主要的一種形式,我們在公共場合或社交場合,為了結交一些朋友或者主動接觸他人時,都需要采用這種介紹方式。在較為正式的場合,自我介紹的內容由四個要素構成:本人單位、本人部門、本人職務和本人姓名。在自我介紹時,語態、措辭要適度,既不要過分炫耀自己的身份或部門,也不要過於自我貶低,應該盡量用自然、誠懇、坦率、大方、友好的態度進行介紹,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賴。自我介紹時的基本程序是先向對方點頭示意,得到對方回應後,再向對方報出自己的姓名、職務、部門和單位,同時還可以遞上表明自己身份的名片,眼睛要保持注視對方,整個介紹時間應控製在半分鍾到一分鍾以內。
他人介紹是經過第三人對彼此不認識的雙方進行引見,也是介紹的一種方式。在他人介紹中,介紹人應該注意手勢、站姿、內容、介紹順序等方麵的情況。介紹人的站姿應該標準,右臂肘關節微曲向前伸出,四指並攏,拇指張開,手臂指向被介紹的一方,眼睛注視被介紹的一方。在介紹另一方時,應將自己的視線轉移過來,態度應該熱情友好。他人介紹的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順序,比如將職務低的人先介紹給職務高的人、將年輕的人先介紹給年長的人、將男士先介紹給女士、將熟悉的人先介紹給初次見麵的人、將同事先介紹給客戶、將未婚者先介紹給已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