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妙用生氣(3 / 3)

小張的丈夫已經徹底失去了控製,他在妻子的罵聲中順手抄起一隻啞鈴擊碎了剛買不到一年的電視機——日本進口的大屏幕電視,將近一萬元。

工作中的麻煩導致的情緒低落是這場戰爭的潛在心理因素,以妻子打碎了一個杯子為突破口開始了一場災難性的夫妻大戰。在小張心裏,她認為自己現在已經做得夠好的了,丈夫不但不領情,反而因為一個杯子責怪自己,於是反感情緒立即被點燃。雙方的爭吵從杯子轉移到兩個人的相互攻擊,夫妻戰爭的不斷升級可以說是不可避免的,最終的後果是當初雙方都難以預料的。

唯一可以避免這種災難性後果的前提條件是:在事情發生後,必須有一方主動做出退讓。當丈夫責怪小張的時候,如果小張主動退讓的話,丈夫立即就會覺得這樣對待妻子是不公平的,他會覺得內疚和後悔。同樣,如果當時小張說一些類似於“你說話別那麼難聽好不好,我又不是故意的”能夠讓丈夫接受的話,丈夫又能“就坡下驢”、主動退讓的話,小張就會體諒到:丈夫的心境不太好,自己應該理解他,甚至因為自己的不小心而打爛了杯子,又給丈夫增添了更多的煩惱而感到自責。

像這種因小問題而逐漸導致激烈衝突的情形,也並非隻發生在家庭之中。由於雙方都不肯退讓,許多小事最終發展成悲劇的事情,常見諸於報端。在生活中碰上類似情況,如果對方正在氣頭上,聲音高了點兒,話說得難聽了點兒,你應該保持冷靜,而不應火上澆油,甚至發展到魚死網破的地步。我們一定要謹記“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的道理。

臥薪嚐膽

對於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來說,無事不能為。

——海伍德

汽車大王亨利·福特曾說過,自己之所以能有如此的成就,是與在一家餐廳發生的一件小事分不開的。

在亨利·福特還是一個修車工人的時候,有一次剛領了薪水,他興致勃勃地到當地一家高級餐廳吃飯。

年輕的亨利·福特在餐廳裏呆坐了五分鍾之久,竟然沒有一個服務生來招呼他。最後,餐廳中的一個服務生看到亨利·福特獨自一人坐了那麼長時間,才勉強走到亨利·福特桌邊,問他是不是想要點菜。

亨利·福特連忙點頭說是。這時,服務生用十分不耐煩的態度將菜單粗魯地丟到他的桌上。亨利·福特剛打開菜單看了幾行,就聽見服務生用輕蔑的語氣說道:“菜單不用看得太詳細,你隻適合看右邊的部分(意指價格),左邊的部分(意指菜色)對於你這樣的人就不必費神去看了!”

亨利·福特十分驚愕地抬起頭來,他的目光正好對向服務生臉上滿是不屑的表情,於是他變得很生氣。一怒之下,亨利·福特真想點最貴的大餐。可轉念一想,那一點點可憐的薪水實在來之不易。不得已,他還是咬了咬牙,隻點了一個漢堡。

服務生從鼻孔中“哼”了一聲,傲慢地收回亨利·福特手中的菜單。口中雖然沒有再說話,但臉上的表情卻很清楚:“我就知道,你這窮小子,也隻不過吃得起漢堡罷了!”

服務生走了以後,坐在那裏的亨利·福特並沒有因為花錢受氣而繼續惱恨不休。他反倒冷靜下來,仔細地想著,為什麼自己隻能點一個漢堡,卻不能點自己真正想吃的大餐。

亨利·福特當時便立下了誌願,一定要成為社會中頂尖的人物,要讓別人看得起自己。從那之後,他便開始朝著自己的夢想不斷前進,憑自己的努力與智慧,從一個平凡的修車工人逐步成為叱吒風雲的汽車大王。

我們也可以把自己遭遇的不如意當成能夠帶來更大收益的種子,埋入內心充滿潛能的沃土中,這樣成功將會變得指日可待!

每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人們很可能會出現負麵的情緒,當然也會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用“借酒消愁”的方式來解決,往往是原來的問題沒解決,又因酒後自我控製能力差,大腦在失控的情況下隨時隨意地發泄,很有可能會做出更加不理智的事,為自己增添了新的煩惱。在生活當中,對自己不要太過於苛求,必須要有一個清醒而又正確的認識。認為自己遭遇不公而生氣,不僅影響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對事業也十分有害,造成事業難以成功。最高明的辦法是化憤怒為力量,在遇到挫折時,不屈服於挫折,不怨天尤人,而是靜下心來想一想,多從自己身上找毛病,去迎接新一輪的挑戰,這樣自然也就沒有時間去生氣了。

生活本來就是一個複雜的人生過程,我們不要為一些小事情而生氣,當遇到讓我們憤怒的事情時,我們要學會化憤怒為力量。

“我算什麼,他們怎麼會重視我?”長歎一聲,懷才不遇的傷感溢於言表。

“他算什麼,對我擺什麼酷?”痛罵一陣,遭到錯待的心情可想而知。

何來的怨氣,又何來的怒氣呢?其實有多少埋怨、多少憤怒不是由於自己太多慮、丟不開、放不下、觀察太過細致造成的呢?我們可能無法領悟生活的真諦,更談不上說清生活的意義,但我們應該明白:對待生活絕不可以吹毛求疵、太過苛刻。很多時候,“知足者常樂”不隻是弱者無奈的借口,“阿Q精神勝利法”也不僅是失敗者可悲的自慰。

不被重視時沒必要唉聲歎氣、怨天尤人,遭人錯待時也犯不著拍案而起、怒發衝冠。丟掉怨氣、平消怒氣,化埋怨化憤怒為動力也未嚐不是為自己出氣的一種較好的方式。

在生活的瑣事中,我們不必費力地去深刻地了解別人的心態,也無須費心地去挖掘別人莫須有的潛在含義。某些時候,“知己知彼”顯得那麼費事與多餘。

有人說:生命中填塞的東西越少,就越能發揮其潛能。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學會減輕自己的負擔呢?

最聰明的做法就是:把精力集中於所從事的事業,化憤怒為動力,精神有所寄托,無暇旁顧,怒氣自消。

以退為進

朝一個方向前進,差不多是以從另一個方向向後退作為代價的。

——羅曼·羅蘭

在人情關係學中,有一條不可多得的錦囊妙計: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即先表現出以他人的利益為重,實際上同時也為自己的利益開辟出了一條寬敞的大道。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就有可能取得十分好的效果。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讓自己的利益和意圖絲毫不露,讓對方感到因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願做你要他做的事。

尊重並突出別人的觀點與利益,這是我們欲求與他人合作的最有力法寶。人們常常不會正確使用這個法寶,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了,如果我們過分強調自己的需要,那麼別人即便對此是有興趣的,也會因為你而改變態度。

要想感動別人,就得從他們的需要入手。你必須要明確,讓一個人做好任何事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他自己情願。與此同時,還必須記得,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癖好和偏愛。隻要你能夠認真地探索出對方的真正意向,特別是與你的計劃相關的,你就可以依照他的偏好去說服他。你首先應當讓自己的計劃適應別人的需要,隻有這樣你的計劃才有實現的可能。比如說服別人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巧妙地誘導對方的心理或感情,使其就範。如果說服的一方特別強調自己的優點,企圖使自己占到上風,這樣反而會使對方加強防範心。要先點破自己的缺點或錯誤,暫時使對方產生一種優越感,同時注意不要用一本正經的態度去表達,隻有這樣,才不會激起對方的對抗心理。

有些被別人所求的人,認為自己幫助了別人,有恩於別人,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優越感,說不定還要對求助者數落一番。麵對這種人,當你認為自己可能會被指責時,你不妨搶先數落自己一番,當對方發覺你已經承認錯誤時,也就不好意思再指責你了。

美國著名政治家帕金斯,在30歲那年升任為芝加哥大學校長。有人懷疑,他那麼年輕能否勝任大學校長的職位。他知道後隻說了一句:“一個30歲的人所知道的是那麼少,需要依賴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長的地方是那麼的多。”就這麼短短一句話,使那些原來懷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下心了。

很多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往往會盡量表現出自己比別人強,或者努力地證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幹的人,然而一個真正有能力的領導者是不會自吹自擂的,“自謙則人必服,自誇則人必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以退為進是聰明人常用的一種方法。諸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放長線釣大魚”之類的哲語,都體現出了一種大智慧。戰國時田忌同齊王賽馬,田忌一開始就以劣馬出賽,齊王認為這是田忌屢戰屢敗、破罐破摔的表現。齊王就驕傲起來,仍按上馬、中馬、劣馬的老套路出馬,雖然勝了第一場,卻連輸了後兩場。暫時的勝利往往會蒙蔽人的眼睛,使之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這樣也就失去了最佳的彌補和挽救時機。

那麼,如何才能做到以退為進呢?要緊緊地抓住“退”和“進”、“失”和“得”之間的辯證關係。“退”並不是一味的忍讓、敗退;“進”更不能不假思索,急躁冒進。必須切記:退應有底線,進要有節製。至於“底線”和“節製”則因事而異,需要我們靈活地判斷和處理。抓住以退為進的最佳機會,果斷出手,絕不能拖泥帶水。

因此,真正的以退為進就是因時而異,隨勢而動。

換湯不換藥

生活中的所有事物,既有有利的一麵,也有其不利的一麵,這就需要我們正確地看待。

——拉塞爾

一個聰明的人會在怒火中燒的時候選擇讓步,這種讓步是表麵上作出讓步,實際上卻暗中進了一步。所謂“換湯不換藥,還是老一套”,又所謂“新瓶裝舊酒”,即換了瓶子向對方作退步,可酒還是老酒,酒力反而更大,而這個時候,對方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了。

侯波是世界上著名的滑稽演員,一次他在表演時說:“我住的旅館,房間又小又矮,連老鼠都是駝背的。”當時那個旅館老板認為侯波詆毀了旅館的聲譽,十分生氣,還說要控告他。

這時,侯波想用一種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能堅持自己的看法,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於是,他在電視台發表了一個聲明,向對方表示歉意:“我曾經說過,我住的旅館房間裏的老鼠都是駝背的,這句話說錯了。我現在鄭重更正一下:那裏沒有一隻駝背的老鼠。”

那句“老鼠都是駝背的”,從表麵上來講是說旅館小而矮;而“沒有一隻駝背的老鼠”雖然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裏有老鼠,而且很多。侯波用這樣的道歉說法,明看是在對自己以前所說的話進行更正,實質上都是在批評那個旅館的衛生情況,諷刺程度反而比以前更深了,而且還堅持了以前的看法。

艾爾弗雷特是英國牛津大學的一個學生,因能寫點詩而在學校小有名氣。一天,他在同學麵前朗誦自己的詩。有個叫查爾斯的同學說:“艾爾弗雷特的詩我非常感興趣,它是從一本書裏偷來的。”當時艾爾弗雷特要求查爾斯當眾向他道歉。

查爾斯經過仔細考慮後,答應下來。他說:“我以前很少收回自己講過的話。但這一次,我認錯了。我本來以為艾爾弗雷特的詩是從我以前讀的那本書裏麵偷來的,可是我回到房裏翻開那本書又看了看,我發現那首詩還在那裏。”

“它是從一本書裏偷來的”,指的是艾爾弗雷特抄襲了那首詩;“那首詩還在那裏”,指的是被艾爾弗雷特抄襲的那首詩還在書中。兩句話雖說表麵上不同,但意思沒有變,而且進一步肯定了那首詩是抄襲的。

辯論技法要有明確的目的,同時它也是為辯論目的服務的。運用“新瓶裝舊酒”法,其意圖是在辯論局勢不利的情況下,靈活機動地換一個角度,進一步堅持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如果背離了辯論的主旨,就會變為純技巧性的東西,即成為了語言遊戲,失去了價值與意義。

“舊酒”裝“新瓶”,這種“裝”法要突出“巧”。

“舊酒”裝“新瓶”方法很多,一個“裝”字是關鍵。以上兩例均很巧妙。例一是抽象地否定、具體地肯定,否定了旅館的小和矮,但還是肯定了旅館有老鼠,而且還很多,衛生條件差,隻不過巧妙地轉換了一個角度。例二是巧換同義詞句。同義詞句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組詞句,詞句雖異,但含義相同或相近,就像查爾斯所說的一樣,雖說前後兩句話均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但最後得到的效果卻不相同。

“新瓶裝舊酒”可以以假掩真,虛實不定,令對手難以捉摸,感到防不勝防,而且在表麵上看來是退,但實際上是以退為進的高超技術和策略。

妙用精神勝利法

真正的快樂不見得是愉悅的,它多半是一種勝利。

——哈裏·愛默生·佛斯狄克

自從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問世以來,阿Q精神一直都被人們認為是非常可笑的。也許沒有人想過,撇開阿Q身上落後、無知的部分不談,單就阿Q精神勝利法而言,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為人處事方麵,阿Q精神值得提倡。

善於自我安慰,是阿Q精神勝利法的最大特征。不管肉體上受到多大折磨,精神上受到多大淩辱,阿Q總能找出種種借口,求得心理平衡。俗話說,境由心造。人的一生沒有一帆風順、萬事如意的,在路途當中總會遇到挫折、疾病,這個時候就要看自己的心態了。是怨天尤人、整天沉溺在失敗的痛苦之中,還是辯證地看待一時的不利?顯然應該是後者。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有時候我們雖然失敗了,但是精神不能敗,此時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在逆境中尋找成功通道的一個好方法。

有一個女孩子,每當聽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話時,總是感覺是對自己最大的嘲諷,因為她很胖!每當人們有意無意地在她麵前談論起這句話的時候,她總覺得他們的眼神裏帶著一絲敵意,讓人感覺怪怪的,不舒服。後來,她調整了自己的心態。胖怎麼了?胖也是錯嗎?她開始不再計較人們的言談,也不再因為任何人或善或惡的言論而自卑,她總是對自己說:“我胖是胖了點兒,但我很健康啊。”

人生在世不可能隻有喜沒有憂,“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當然是可喜之時,但是對於“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意宮女麵,下第舉人心”這種事情,雖說是可悲的,卻也未必可悲之極。“富貴本無窮盡,登一級複有一級在前。隨時安分,便是安樂法。”古人對養生的理解,以無心最妙,推崇曠達,“常有小不快事,最好消息。若事事稱心,即有大不稱心者在後。如此理,可免憂怨”。“誌趣曠達,市朝亦覺幽靜;名利縈牽,山水皆歸臭濁。”對於在生活當中發生的一切不如意、不稱心,一味失望,悲觀的情緒也由此而生了,唯一可行的處置方法就是“盡人謀之後,卻須泰然處之”。像阿Q這種曠達樂天的精神勝利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有些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受不得半點委屈與挫折,總會為了一些雞毛得失而唉聲歎氣,稍遇不利便悲觀失望,聽天由命,放棄生活的勇氣。尤其是有些年輕朋友,總是活在大喜大悲當中,一旦遇上落榜或是失戀之類的事情,就會感到自己要完了,從此一蹶不振,更可怕的是還有輕生的人。這些人就需要補充一點阿Q精神。

阿Q精神勝利法不僅有較強的實用性,而且還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待外貌的小瑕疵,我們不妨用“此乃特點”來為自己解嘲。對待貧富,可以相信:“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如果受辱,不妨用“不與小人一般見識”來自我解圍……許多事情,關鍵在於心境。“樂處樂,非真樂,苦中樂得來才見心態之真機。”在生活當中,對於許多不如意之事,不防用精神勝利法去化解。

用自嘲調節心理天平

自責往往被人信以為真,自讚卻不會被人相信。

——蒙田

日常生活中,人們的心理好比一個特別敏感的天平,如果稍有變化,就會失去先前的平衡。而運用自嘲可以使心理的天平保持平衡。

自嘲可以傾吐心中的鬱悶。當一個人遇到不公正的待遇或受到不合理的評價,心中的氣憤又不便直接說出口時,自嘲不失為一種好辦法。比如有位家庭拮據的大齡青年,見過好幾個對象都失敗了。當有人責怪他擇偶太挑剔時,他自嘲道:“論模樣咱屬‘三等殘疾’,說家境咱是‘第三世界’,我哪敢挑剔?”很顯然,這個青年是采用自嘲口吻回答別人的誤解,既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相親失敗的真正原因,又傾吐了自己內心的鬱悶,從而達到了為自己“正名”的目的。

自嘲可以擺脫一些因不必要的事而產生的尷尬。一個男孩兒愛上了一個女孩兒,追了兩年時間竟然沒有一點成效。有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取笑他沒本事,他答道:“這兩年她總說我是美男子,她配不上我,那就算了吧!誰讓我太帥了呢?”一番話使眾人都欣然地笑了,把難堪的局麵化解了,這個男孩兒的自尊心也通過自嘲得到了安慰和保護。

自嘲還可以增加幽默感。著名漫畫家韓羽是禿頂,他寫了這樣一首自嘲詩:“眉眼一無可取,嘴巴稀鬆平常,唯有腦門膽大,敢與日月爭光。”讀後令人忍俊不禁,展示了韓羽先生樂觀、大度的處世態度。

通常有幽默感的自嘲是對自己缺陷的誇張,頗能表現出一個人坦誠的品格,因此能得到他人的信賴和好感。

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的,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疾病都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麵引起的。”所以,掌握心理平衡對人的身體健康特別重要。

生活中,誰都會遇到一些使人十分難堪的局麵。當遇到窘境時,該怎樣冷靜地應對,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情呢?自嘲就是一劑平衡自我心理的靈丹妙藥。

古時候,有個文人名叫梁灝,在少年時曾立下誓言,不考中狀元誓不為人。最終卻因時運不濟,屢試不中,受盡別人的譏笑。但梁灝並不在意,他總是自我解嘲地說,考一次就離狀元近了一步。他在這種自嘲的心理狀態中,從後晉天福三年開始應試,曆經後漢、後周,直到宋太宗雍熙二年才考中狀元。他寫過一首自嘲詩:“天福三年來應試,雍熙二年始成名。僥他白發頭中滿,且喜青雲足下生。觀榜更無朋儕輩,到家唯有子孫迎。也知少年登科好,怎奈龍頭屬老成。”自嘲使梁灝走過了漫長的坎坷,終於走向了成功,實現了當年的誓言。自嘲還讓他走向了長壽,活過了古代人難以逾越的九旬高齡。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舞會上,有一個身材比較矮的男子,去邀請一位身材高挑的女孩兒跳舞。那女孩兒禮貌地拒絕說:“我從不與比我矮的男人跳舞。”男子聽了沒有發火,也沒有指責對方,隻是淡淡一笑,自嘲地說:“我真是武大郎開店,找錯了幫手?”那女孩兒聽後臉紅耳赤,反而不自然起來。自嘲使那位男士走出窘境,保持了自己心中失去的平衡,並把尷尬拋還給了那個傷害自己的女孩兒。

運用自嘲穩定情緒的方法有許多。比如:當一個人在經濟上受到不合理待遇時、生理缺陷遭到別人的嘲笑時、無端受到別人攻擊時,不妨采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吃虧是福、破財免災等調節一下自己失衡的心理;在一些非原則問題上,可以裝裝糊塗,為心靈增加一層保護膜;當時機成熟,可以適當幽默一下。

自嘲是宣泄積鬱、製造心理快樂的一種良方,也是一種反嘲別人的武器。一個人學會了自嘲,就可以使自己擁有平穩、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體魄。

期望值不要太高

人要是發脾氣就等於在人類進步的階梯上倒退了一步。

——達爾文

劉小傑剛剛大學畢業時,手持一大摞專業證書找工作,自我感覺非常好。在人才交流中心的招聘會上,小傑碰了幾次釘子之後才感到自己應該麵對現實,重新調整自己的情緒。最後他進了一家服裝專賣店當起了營業員,並從營業員、領班一直做到店長。後來他又進了一家頗為著名的服裝企業,從縫紉工做起,打樣、檢驗……摸爬滾打數年,現在已是這家企業裏非常有經驗的服裝設計師。

無獨有偶,一家汽車製造企業招聘員工,幾位汽車製造專業的畢業生前去應聘,最後隻有一人馬到成功,當場簽約。原因是其他人應聘的都是“員”,隻有他應聘的是“工”,自願去當生產線上的工人。情願“屈尊低就”的原因有二:一是初進這種現代化大公司,誰都得先去一線見習,與其被動下去鍛煉,還不如主動去當工人;二是自信比其他工人更具理論基礎和發展潛力,在現代化管理的人才選拔機製下,相信“是金子總有發光的時候”,隻不過是早晚而已。

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屢屢碰壁。思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去求職。在較短的時間內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對他來說,這可謂是“大材小用”,但他依然幹得一絲不苟。沒過多長時間,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一般程序輸入員根本不能與他相比。這時他才亮出了自己的學士證,老板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對口的工作。過了一段時間,老板又發現他在工作中能不斷地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遠比一般的大學畢業生高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老板見後又提拔了他。再過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一番,這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此時,老板對他的能力已經有了全麵的了解和認識,自然而然地就重用了他。

赫蒙是著名的礦冶工程師,畢業於美國的耶魯大學,又在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但當赫蒙帶齊了所有的文憑去找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時,卻遇到了麻煩。那位大礦主是個脾氣古怪又特別固執的人,他自己沒有文憑,因此也不相信有文憑的人,還特別不喜歡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當赫蒙遞上文憑時,滿以為老板會因此而樂不可支,但赫斯特很不禮貌地對他說:“之所以不想用你,主要是因為你曾經是德國佛萊堡大學的碩士,你的腦子裏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這裏可不需要什麼文縐縐的工程師。”聰明的赫蒙聽了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如果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我或許還會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於是赫蒙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並沒有學到什麼,那三年就好像是稀裏糊塗地混過來一樣。”想不到赫斯特聽了笑嘻嘻地說:“好,那明天你就來上班吧。”就這樣,赫蒙在必要時運用了巧妙的策略,輕易地在一個特別頑固的人麵前通過了麵試。

或許有人會認為赫蒙這樣做有些不合適,但赫蒙的作法既沒有傷害別人,又把問題給解決了。有什麼不可以呢?赫蒙貶低的是自己,他的學識到底怎樣,當然不在於他自己的評價。即使把自己的學識抬得再高,也不會使自己真正的學識增加一分一毫;反過來,縱然自己把自己貶得再低,也不會使自己的學識減少一分一毫。

通過這些故事可以看出:人不怕被他人看低,怕的恰恰是他人把自己看高了。看低了自己,可以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示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對你刮目相看,你的形象就會慢慢高大起來;可被人看高了,剛開始讓人覺得你多麼了不起,對你寄予種種厚望,正所謂“希望越多,失望越大”,經過一段時間後,一旦讓他人感到失望,他人就會越來越看不起你。

善於溝通

世界上誰也無權命令別人信仰什麼,或剝奪別人隨心所欲思考的權利。

——蘇格拉底

在很多時候,發火的原因是互不了解、有失溝通。在這樣的情況下,得理的一方千萬不能夠因為對方的錯怪而以怒製怒。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加解釋,想辦法溝通,或者道歉,或者勸慰,從而跟對方達成諒解或是共識。

在一家醫院裏,病人擠滿了候診室。有一個病人排在隊伍當中,他已經把手裏的一摞報紙都看完了還沒有挪動一步,便火冒三丈,敲著值班室的窗戶對值班人員大聲地喊:“你們這是什麼醫院?這麼多人排隊你們看不見嗎?為何不想辦法解決?我下午還有急事呢!”值班人員麵對病人的怒火,耐心地解釋說:“非常抱歉,讓你等了這麼長時間。是這樣的,醫生去開刀了,搶救一個危重病人,一時不能夠脫身。我再打電話問一下,看看他還要多久才可以出來。謝謝你的耐心等候。”患者排大隊不能得到及時診治,責任並不在那個值班人員身上,可是麵對病人的錯怪,她卻沉住氣一麵解釋一麵勸慰,這就比以怒製怒、火上澆油的回答好多了。

夫妻吵架,也不一定是為了講道理,而是在“短兵相接”中比誰的話說得快、誰的話講得多、誰的嗓門大。

在幸福的婚姻中,夫妻之間的吵架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甜點”。看看下麵這個故事,就可以清楚如何看待夫妻吵架了——吵完了,隻要互相之間退讓一步,就能夠和好如初,畢竟夫妻之間沒有隔夜的仇。

一個周末,王某因為要出差,便早早地起床。她匆匆地洗漱完,就跑到早市為丈夫買豆漿、油條。本來打算跟丈夫一起去郊遊,但卻被臨時安排出差耽擱了。為此,他倆昨晚還吵了一架。王某高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想象丈夫看到早點後興奮的樣子。

但當王某端著豆漿、油條趕回家的時候,發現床上被褥淩亂,人卻不見了。王某用手摸了摸被子,尚有餘溫,可見丈夫剛離開沒多久。他能跑到哪兒去呢?第一個反應是他在跟自己捉迷藏,所以王某找遍了家裏每一個角落,卻沒有看到他的蹤影。難道他去晨練了?不會的,他從來沒有這樣的好習慣。不會是賭氣離家出走了吧?想到這裏,王某就把早點往桌上一扔,一腳踢醒了正在酣睡的小狗,一個人坐在沙發上生起了悶氣。

幾分鍾後,王某感覺不對勁。丈夫的外套還掛在門廳,包還在沙發上。王某又開始著急了,趕緊拿起電話打丈夫的手機:“老公,你在哪兒呢?”丈夫回答說:“哎!你怎麼在家裏呢?我還以為你昨天跟我吵架,今天一大早帶著氣跑了。我趕緊跑到火車站追你。”王某的眼淚都快掉下來了:“我早早起床給你買早點,為的是能夠給你一個驚喜。”丈夫埋怨地說:“我怎麼會想到你去買早點呢?你應當給我留個便條呀!我馬上打車回家!”

丈夫掛上了電話,王某怔怔地坐在沙發上。過了一會兒門開了,丈夫回來了。王某撲上去緊緊地抱住他,哭得一塌糊塗。丈夫笑著拍了拍王某的頭,說:“老婆,拜托你等一會兒再抒發感情好不好?你買的早點呢?我都快要餓死了!”

溝通是非常重要的,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家庭中,溝通可以讓別人了解你,讓你了解對方,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溝通是生活保持平衡、保持穩定的基礎。如果沒有很好的溝通方式和方法,遇到問題和摩擦後就很容易轉化為矛盾,甚至發展到爭吵、大打出手的地步。

如果你煩躁、怨恨、埋怨、不滿,就應該用你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是憤憤的指責,也可以是眼淚,是發泄。這樣就會得到很好的調節,同時也可以讓周圍的人感受到你的不滿,從而作出判斷並采取合理的行動去解決。

沉默不語會使溝通有障礙,會讓自己更傷心、憤恨、委屈,同時也讓周圍的人猜疑、擔心。特別是讓當事者更加為難,甚至長時間地自責。這種自責最後會變成壓力,影響更多人的情緒。

一個人一天中60%~80%的時間花在與親人、朋友、下屬、同事或顧客間的溝通上。通過研究10000個成功者的案例發現,一個人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隻占成功因素的15%,其餘85%取決於良好的人際關係和與人溝通處世的能力。

為此,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傾聽他人

他人講話時,聆聽是一種禮貌和誠摯的表現。此外,客觀地替對方著想,聽聽對方的內心感受,對於了解他人是十分必要的。即使你不同意他人的意見,也要聽他把話說完。

第二,善於表達

對每個人來說,說話水平的高低,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同一件事情,有的人磨破嘴皮卻白費口舌,有的人寥寥數語便能化幹戈為玉帛。會說話是需要不斷學習的。平時細心體察,心領神會,用時方能滔滔不絕、切中要害。

第三,興趣廣泛

平時培養多方麵的興趣,使自己在與人說話時言之有物,左右逢源。俗話說,物以類聚,隻要與別人在思想、人品、興趣以及愛好等方麵有共同之處,就不會無話可談,溝通起來也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第四,與人為善

與人為善,有利於營造輕鬆愉快、心情舒暢的環境和良好的溝通氛圍,以便消除對方的戒備心理,使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為對方所接受。隻要平時注意實踐和積累,不斷提高自身的協調能力和公關能力,就能體會與人成功相處和交往的樂趣,從而感受到與人溝通也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