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尋找和陌生人的共同點法則(1 / 3)

《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印象整飾法則,察顏觀色

一、印象整飾效應

印象整飾,亦稱印象管理,是指一個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別人形成的對自己的印象的過程,即個體進行自我形象的控製,從而使他人印象符合個體期待。

印象整飾是個體適應社會生活的一種方式,也是社會互動的一個根本方麵。在現實生活中,在不同的情境,每一個體都承擔不同的社會角色。而在每一種情境中,個體要為他人、公眾與社會所接受,其行為必須符合社會期待。人們在交往中也總是力求創造最適合自己的情境同一性。為了更好地適應並達到這種統一性,個體就要實施有效的印象整飾,這種技巧是自我調節的一個重要方麵,也包括了與他人的社會互動,是自我認知觀點的核心和人類的一種基本動機是:不論個體在組織內部還是組織外部都渴望被別人積極看待,避免被別人消極看待。

二、印象管理的過程

印象管理的過程通過包括兩個階段,一是形成印象管理的動機,二是進行印象建構。

1.印象管理的動機。

印象管理的動機是指人們想操縱和控製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的意願程度。個體印象管理的動機水平將取決於以下三方麵的因素:

(1)印象與個人目標的相關性。

越是與個人目標相關密切的印象,個體進行印象管理的動機就越強烈。在組織中,個體的工作能力與工作方式形象,與個體的目標關係密切。

(2)這些目標的價值。

越是有價值的目標,個體進行印象管理的動機就越強烈。例如,提升對個體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目標,而上級和同事對自己工作能力與工作方式的印象,則直接影響個體的提升,因此,個體會非常在意使上級和同事形成有關自己工作能力與工作方式的好印象。

(3)一個人期望留給他人的印象與他認為自己已經留給他人的印象之間的差異。

這種差異越大,個體的印象管理的動機就越強。例如,某人希望上級賞識自己的能力,下級認可自己的工作方式,當認為上級過去已形成有關自己能力的不良印象,或者下級已形成有關自己工作方式的不良印象時,個體改變這種印象,對自我印象進行管理的願望就會更強烈。

2.印象建構。

印象建構是指個體有意識地選擇要傳達的印象類型並決定如何去做的過程。印象建構又包含兩個過程,即:

(1)選擇要傳達的印象類型;

(2)決定如何去做。

要傳達的印象類型不僅包括個人的人格特征,也包括態度、興趣、價值觀或物理特征等。研究發現,有五個因素影響到我們選擇試圖要傳達的印象類型,這五個因素是:自我概念;期望或不期望的同一性形象;角色限製;目標價值;現有社會形象。

當人們選擇了要傳達的印象類型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決定如何去傳達這一印象。但很少有研究探討人們是如何選擇合適的方式來影響他人形成對自己的印象的。例如:是以直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有能力,還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傳達自己有能力,哪種方式更好?

不同的人進行印象建構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可能比別人更善於建構自我形象。例如,研究發現:高度自我監控的管理者對協調其自我表現或印象更加敏感,反應更強。而這些高度自我監控的人也被認為更有可能獲得提升,也更有可能流動。

三、印象整飾技巧的策略

在不同的人際交往中,互動的雙方都知道對方在不斷評價、判斷自己,從而產生各種印象,它會影響對方的反應。所以個體往往選擇恰當的言辭、表情以期給對方留下一個好的印象。印象整飾是一種社交技巧。其策略大致有:

1.按社會常模或以對方的好惡整飾自己。人的外表最容易為他人所知覺,因此個體往往留意修飾外表,尤其在異性麵前更是如此。

2.隱藏自我。個體的真實自我也許不受他人和公眾歡迎,為使他人對自己產生良好的印象,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個體常常把真實的自我隱藏起來,好比戴上一副“麵具”。

3.按社會期待整飾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角色的社會規範。例如,教師在學生麵前作出符合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行動。

4.投人所好。個體為了得到他人的好評,形成良好的印象,往往投其所好,采取自我暴露、附和、諂媚、施惠等手段。

其實,印象整飾的策略遠不止於這四種,筆者認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印象整飾方法,隻要個體采用的方法為他人、公眾所認可,且達到預期的目標給他人一個好的印象形成即可。願每個個體都擁有成功的印象整飾方法。

四、我們麵對陌生人時如何運用印象整飾

在陌生人麵前最難做到合體優雅,那麼我們如何運用印象整飾原理使得自己的交往更加順暢和輕鬆呢。

第一種是常規模式下的印象整飾。比如,大家都喜歡漂亮的外形,那麼,都來減肥瘦身吧,或者見麵的之前化妝打扮吧。若在常理範圍內,適當地減肥瘦身以及梳妝打扮並無不妥。予人歡喜,自己歡喜。同時穿著專業得體。不論你在不在乎流行,合宜的打扮絕對是必要的。不過,萬一過頭了,反而會造成反效果;例如:身為電腦工程師,卻總打扮得像國際巨星,這就不免讓人懷疑,到底他是把時間花在電腦桌前,還是穿衣鏡前?

第二種印象整飾是戴上麵具掩飾自我。比如,一個常常急噪虛浮的人,在特殊場合,為了掩飾自己,會裝得斯文柔和,很多人在這個場合溫文爾雅,在另一個場合就頤指氣使了,因為,溫文爾雅是他的麵具,而頤指氣使是拉下麵具後他的習性。很多外表彬彬有禮的人,內心也許禽獸不如,外人看他完美無缺,家人看他可能諸多重要毛病。如果你注意觀察,會發現很多人的麵具根深蒂固地長在臉上。這種人很難識別,需要造化。

第三種印象整飾是抬高自我。通常,抬高的自我都懂得自誇,更高明的抬高自我的人會在自誇之前先自貶,露出自己一些無關緊要的弱點與瑕疵,再抬高自己的優點與長處,那往往會使對方對自己印象更深刻更真實。這種人相當危險,城府太深。

第四種印象整飾是投其所好。比如順從、謅曲、逢迎、恭維、施惠,這些都是很多人喜好的,但不表示就是人們自己喜歡的,所以,那個笑眯眯地聽你說話的人,也許心裏在罵你傻瓜,而那個送給你金錢的人也許心裏在嘲諷挖苦你。

除上述四種技巧之外,還有如下幾種不可以忽視的小技巧:

1.充滿自信愉快。

一個人的形象,除了靠衣裝,更得靠心裝;也就是說,如果隻有外表的精致,卻缺乏內心的能量來撐出個人魅力,那麼別人隻會記得你是個衣架子,對整體形象的幫助恐怕不大。抬頭挺胸、目光堅定、神情愉快的表現,則能傳達出令人印象深刻的豐采。

2.盡量談論事件的品質相關議題。

最佳的印象整飾話題,不是高談自己的豐功偉業來彰顯一番,而是談論與工作品質相關的話題,例如:如何能增加工作效率,提升自己的工作品質;以及如何能更快提供同事所需要的協助等等,表現自己對工作的在乎,便會牽引出高成就動機的正麵印象,絕對比嘰裏呱啦、自吹自擂來得討人喜歡。

3.樂於助人。

管理研究上發現,最受歡迎的人是有團隊精神、樂於助人的人。因此,去關心相關陌生人的需要,主動給予協助,不吝傳授自己的專業,並且時時鼓勵及讚美對方,提供情緒上的支持等等,這些做法會讓你成為優秀的一個人,並讓人感到溫暖及值得信賴。

4.在壓力下表現冷靜。

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到底有多大能耐,就是看他如何麵對巨大壓力。如果能在壓力中表現沉著冷靜,展現高度EQ,不但有助於問題的解決,同時也能讓對方對你的印象分數,大大加上好幾分。

隻要能善用自己的特長,呈現出最好的一麵,你就能成功地做印象整飾,在麵對陌生人時上得到應有的肯定,而能更有效率、更充滿鬥誌地樂在生活和交流。

2、暗示效應,以話試探

一、暗示效應

心理學中,在無對抗條件下,用含蓄、抽象誘導的方法對人民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從而使人們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動或接受一定的意見,使其思想、行為與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這種現象稱為“暗示效應”。這個效應中所謂的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個體發出信息,個體無意中接受了這種信息,從而做出相應的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

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化、最典型曲條件反射。然而隨著研究的深入,人們發現暗示就像一把“雙刃劍”,它可以救治一個人,也可以毀掉一個人,關鍵在於接受心理暗示的個體自身如何運用並把握暗示的意義。

二、如何利用暗示效應進行心理調節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認真對待各種語言暗示、行為暗示、信譽暗示、情境暗示、表情與動作暗示等。當我們感覺到來自他人的暗示,甚至已經因此而導致自己身心發生改變時,一定要注意分析暗示的來源、原因以及對自己的作用,盡量做到接納積極暗示,摒棄消極暗示。

當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如果發現他人有可能受到自己的暗示時,也要注意暗示的方式和度,盡量使他人接受積極的、適度的暗示,防止因為暗示而導致他人心理甚至行為方麵出現不必要的問題。

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讀過心理學,也說不出“暗示效應”的專業術語,但他們卻會運用暗示效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曹操有次率兵遠途跋涉,天氣炎熱,官兵們又累又渴,偏偏又找不到水井和溪流。於是曹操大談:“前麵山上有一片梅林……”因為梅子是酸的,所以一提到梅子,“酸”的心理暗示便發揮了作用,於是,人們的口腔便大量分泌唾液,起到了暫時解渴的效果。你看,曹操不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而且還是一位“心理學家”,他不自覺地運用了暗示效應。

趙本山,範偉的小品《賣拐》,也是暗示效應的幽默體現。買者說,自己雖然“臉有點兒大”,但自己的腿沒問題。賣者則說,“臉大,那是腿部末梢神經壞死,把臉憋大了”。買者說,“自己的左腿沒毛病,隻是小時候右腿摔過”。賣者說,“那是轉移了,你把左腿跺麻後走一圈兒,肯定會有不適應感”。“末梢神經壞死”,以及“轉移”等,都是醫學的常用語,有極強的暗示效應。結果,買者對自己的“左腿有病”便深信不疑,於是,一場騙局便大功告成,《賣拐》也成了小品的經典之作。

望梅止渴,賣拐,分別出自小說和小品,很可能是作者的虛構,但它們卻藝術地反映了生活真實。

三、暗示的分類及運用

桌子生活中,我們可以將暗示分為兩大類,即無意識的暗示和有意識的暗示。

無意識的暗示往往是沒有明確目的,是在無意中使對方產生暗示效應。比如如有一個2歲半的男孩家裏來了一個陌生的客人,初次見麵客人就很喜歡這男孩,拉著他的手說:“這孩子真乖,叫什麼名字呀?”男孩偷看了客人一眼,馬上跑到母親的背後不響,媽媽說:“還說他乖哩,又不肯叫人”,媽媽再三催他叫叔叔,孩子就是不叫。這是由於暗示引起的認生,這種暗示是屬於無意識暗示中的反暗示,這種暗示者(母親)將被暗示者(孩子)在無意中判定為不肯叫人的孩子,百被暗示者則不知不覺地也就扮演成一個不乖的,不叫人的角色。

這種暗示在與陌生人交談過程中起著潤滑劑的作用,在對方不經意見就能發揮作用。

有意識的暗示是有明確目的性,是有意識的暗示,使他產生預定的效應。暗示表現的方式,一般是通過語言的形式來進行的,但也可以通過手勢、表情或其他暗號來示意。這種的暗示需要你在暗示前有一個計劃,要暗示的是什麼,如何暗示,暗示有沒有歧義等等,技巧是可以通過彼此都熟悉的事件、人物、心理等進行轉化,修飾,補充,將自己要暗示的部分添加進去,盡量讓對方未聽出你是在采取暗示的方法,以免引起反感。接著就是完善暗示後的結果,使其向著你所預期的結果發展,而達到了最終的目標,就可以說暗示成功。

其實很多時候說話不是要表明什麼觀點,而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或者試探別人的態度。生活在社會中的每一個人,其實經常使用著暗示,或暗示別人,或接受別人的暗示,或進行自我暗示。積極的心態,如熱情、激勵、讚許或對他人有力的支持等等,使他人不僅得到積極暗示,而且得到溫暖,得到戰勝困難的力量。反之,消極的心態,如冷淡、泄氣、退縮、萎靡不振等等,則會使人受到消極暗示的影響,使人承受的不僅僅是暗示帶來的痛苦與壓力,而且還會波及到人的身體健康。

學會暗示,我們都會成為聰明的交流者。

3、發動自己的思維,揣摩談話

一、察言觀色是與陌生人交往中的基本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