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 女人就是這麼奇怪:消費中的趣味心理學(2 / 3)

為什麼最後你買的還是第一眼看到的?

昨天陪一個朋友去逛街,她要過生日了,想要買一條時髦的呢子大衣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現在這個季節,買一件呢子大衣可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商場裏各個展櫃,各種品牌、各種款式的呢子大衣都有。剛一進商場,還沒逛多久,朋友的目光就被一件桃紅色的呢子大衣吸引住了,左看右看很喜歡,穿在身上也覺得無論大小還是款式,都很符合自己的氣質。朋友想買下來了,又害怕後麵還有更好的,再加上感覺這件呢子大衣的顏色淡了些,太愛髒了。於是,我們便開始了尋找類似款式顏色稍深的呢子大衣之路。

在商場裏兜兜轉轉,來來回回看了十幾件呢子大衣,她也試了差不多十件大衣,可是始終找不到她滿意的衣服。她怎麼看都覺得還是那件桃紅色的好。於是,我們又回到了那家店裏,買下了那件最開始看中的桃紅色呢子大衣。朋友嘟著嘴感歎:要知道最後還是買這件,剛才就直接買下了,何必轉這麼大一圈呢。

“這個不好,還是買剛才那個吧。”

“還是第一次看上的那個好。”

“算了吧,還是回原來的店買剛才看上的那個吧。”

很多女性在購買商品時,左挑挑,右看看,最後繞了一大圈,還是買下了最開始自己看中的商品。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在最後我們總是會購買自己第一眼看中的物品呢?這是因為首因效應在作祟。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首因效應。首因效應也叫首次效應,是指人們在第一次與某種物品或者某人接觸時,在自己心理留下的深刻印象,這個印象會對以後的社會認知產生最重要的影響。當我們購買物品時,第一眼看中了這個物品,那麼這個物品就在我們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後即便是再有類似的物品,甚至是更好地物品也很難打破最初這個物品在自己心裏留下的深刻印象。

打一個比方,兩個學生的試卷,每份試卷有三十道題,第一個學生的試卷答對了前十五道題,而第二個學生的試卷答對了後十五道題,但是,大部分人看到這份試卷的時候,第一感覺就是第一個學生的學習成績要比第二個學生的成績好,自然而然也就對第一個學生的印象要好一些。同樣是答對了十五道題,當人們看到第一個學生的試卷時,首先看到的是他答對的題目,印象自然要好,而看到第二個學生的試卷時前十五道題都是錯誤的,第一印象已經很差,即便是他後十五道題都答對了,人們對他的印象也不會改變太多。

在購買商品時也是如此。你第一眼看到了一個自己心儀的商品,心裏十分喜歡,即便是它有一些小小的瑕疵,你也不會在意,當你再看到類似的商品時,也很難改變第一眼看見的那個商品給自己留下的好印象,所以,你最後買來的商品還是自己第一眼看到的那一個。

可是,我們為什麼在看到第一眼十分中意的商品時,不直接買下,而是繼續看其他的商品呢?這就歸結於人追求十全十美的心理,可能這個商品是不錯,可是再仔細看的時候,因為追求十全十美的心理,人們總能挑出讓自己稍微有一些不滿意的地方,也許是商品本身的問題,也許是價錢的問題,所以,人們總要繼續尋找能夠讓自己更滿意的商品。

最終的結果想必大家也都知道,就像是小熊掰玉米,總想找到一個最大的,卻發現自己掰下來的玉米越來越小,總是不如之前那個大。其實,未必是後麵掰到的玉米不如之前的大,而是自己內心已經有了一個定位,有了一個期待值,認為下一個會比現在的大,於是下一個玉米和現在手上的差不多大,抑或是稍微大一點兒,隻要是沒有達到自己的期待值,就會認定這個玉米沒有之前那個玉米大。人也是如此,人們不斷相信後麵還有更好的,不斷害怕自己會錯過更好的,於是也就不斷尋找那“更好的”,在這種“更好”地期待下,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之後看到的商品也就更難讓自己滿意了。

聰明的商家總能從人的心理上去尋找銷售的答案,許多商品從外觀上做足了功夫,總是能夠讓人眼前一亮,讓你第一眼就喜歡上了,之後再怎麼看,也覺得不滿意,最後還是買下了它。

當你逛街買東西的時候,不要被自己的第一感覺迷惑住,要理性購物。盡管克服心理這種狀態很難,可是如果不想辦法克製,就會造成自己買回來的東西既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性價比最高的,最重要的是浪費了自己大量的時間。在這裏交給大家一個方法,那就是帶上自己好友去買東西吧,而且這個好友一定是單純地陪你買東西,正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她必定會給你重要的參考意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自己逛街很難買到合適的商品,或者買回來之後通常都會後悔,而和自己的好友去逛街,買回來的商品總是越看越愛的。

為什麼商品越亂,越能聚集人群?

還記得在讀大學的時候,因為資金短缺,又想買到高品質的衣服,就會去大商場裏轉轉,許多店鋪的外麵經常會擺出一個展架或是一個展櫃,如果是展櫃,上麵的衣服則是重重疊疊地放著,有時候衣服都攪和在一起,要費很大的勁兒才能抽出來;如果是一個展架,上麵的衣服也不會好到哪裏去,通常都不會分門別類地放好,有幾件就掛上幾件,亂七八糟的,通常都需要人們從第一件擺弄到最後一件。這些衣服大多都是斷碼或是過季的衣服,雖然擺放地很亂,可經常會看到好多人過來挑選,在裏麵挑挑揀揀,這些衣服當中有的還真是貨真價值、物美價廉的高檔貨,因此深受資金不足又喜歡高品質衣服的大學生的喜愛。當年在這些展架或是展櫃前,還真是如淘寶一般,淘到了不少自己心愛的衣服。

可是,如果是擺放整齊的話,不是更易於人們挑選衣服嗎?這些衣服如果擺放整齊的話,會不會賣的更好一些,甚至可以提高一些價格呢?其實,商家打得就是一個“亂”的旗號,這也是他們銷售的戰略之一,商品越亂,反而能聚集更多的人,讓商品賣得更快。

細心的你肯定會發現,即便是專賣店也時常會推出這樣“亂”的展櫃來,鞋子、衣服全都堆放在一起,讓顧客自己在裏麵挑挑揀揀,可能半天的功夫這些衣服和鞋子就售罄了。據說天津還有這樣一條商品街,賣的都是一些外貿的鞋子、衣服、包包等,這條街所有的店鋪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亂。擺在外麵的小攤雜亂不堪,有店鋪的也不會整齊到哪裏去,你想要買衣服,就需要一件一件的“刨”,一件一件的“找”。雖然亂,可這條商品街從早上十點開始到下午五點結束都是人來人往,即便不是周末,也會有大批人來到這裏“淘寶”。

究竟是為什麼,讓亂的商品聚集了這麼多的人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大概有這樣幾點原因。

一、顧客的“淘寶”心態。大部分女性都會有這樣的心態。這和女性喜歡逛淘寶網的心態差不多。大家為什麼喜歡逛淘寶網?因為網上的商品琳琅滿目、魚龍混雜,輸入一個商品名稱可能就有一百頁以上的商品出現。女性們都有這樣的心理,那就是用最少的錢買最好的東西,如果哪個女人在自己的朋友圈裏說自己用幾十塊淘到了一件超漂亮的蕾絲裙,那必定會有不少朋友點讚的。亂的攤位也是如此,很多女性看到這樣亂的攤位都在想,這裏或許會有很漂亮的衣服壓在最底下,不如找一找,沒準真能用較少的錢買到心儀的衣服呢,正是抱著這種心理,所以,不斷有人走到了亂的攤位前。

二、求廉心理。凡是有些購物經驗的女性都知道,但凡是裝潢高檔、衣服擺放整齊的服裝店,都是價值不菲的,不是一般人能夠消費得起的,而反言之,那些隻靠一個展櫃就可以搞定的攤位,再加上雜亂不堪的商品,這些都是一些斷碼的商品,或是快要換季的一些庫存貨,它們是價格十分低廉的。在人們的求廉心理下,必定會奔向這些攤位。曾經有一個飯店的故事,就是說老板總覺得生意不好,便請人過來給分析一下,人家便說裝潢太高檔了,一些人感覺自己消費不起,肯定是不會進去的,可你的菜價又不高,有錢人進來又覺得跌麵子,自然也就不來光顧了。於是,老板把店麵弄得簡單一些、大眾一些,生意立馬就好了起來。

三、從眾心理。不僅是女性有這種心理,中國人的一個共性就是喜歡從眾,什麼是從眾呢?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喜歡隨大流,別人幹什麼,自己就要幹什麼。當有一兩個人在雜亂的攤位前挑挑揀揀時,有人看到之後立馬就會想,她們在找什麼?這裏麵肯定有價錢實惠又漂亮的好衣服,自己也去湊湊熱鬧,慢慢地,雜亂的攤位前也就聚集了許多的人。這就好像是當年的淘金熱,起初隻有一個人覺得這個地方有金礦,慢慢地許多人都覺得這裏有金礦,於是很多人都抱著這種湊熱鬧的心理,一起去挖金礦了。

所以,現在很多商家正是利用女性的心理特點,故意把攤位弄得很亂,給人造成價錢低廉的錯覺,當很多人聚集過去,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商品時,老板的報價並不低,可自己挑挑揀揀這麼久,要是不買可就白費功夫了,所以,大部分人礙於麵子,也不願意浪費時間,於是就把東西買下來了。不過,有些商品真的是因為商品已經斷碼不好賣了,或是過季了需要清倉上新貨了,如果確實是因為這些原因,那亂的攤位的確值得淘一淘。要提醒廣大女性朋友的是,在購物時一定要擦亮雙眼,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為什麼商品的價格提高反而賣得更好?

北方有個小夥子從南方的服裝批發市場購進了一批十分便宜的衣服,租了一家店麵便開始出售,衣服的售價大多在30-50 塊,這個價錢已經十分便宜了,他本以為自己會大發一筆,可沒想到就開業的時候有那麼幾個人來光顧,之後就沒什麼人再走進店鋪了。他十分懊惱,請教了自己的一個朋友,朋友給他出了一個主意,讓他把店鋪重新裝飾一下,裝飾得漂亮一些、優雅一些,然後把所有的衣服都提高到200-300 塊,小夥子心想便宜的衣服都沒有人要,價錢翻了好幾倍,更不會有人要了,可禁不住朋友的勸說,他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把店鋪做了重新裝修,搞出一副港範兒十足的樣子,還給衣服貼上了提高好幾倍的價錢標簽。如此一來這家店的身價可就不一樣了。

這個時候,奇跡真的發生了,同樣的衣服,賣幾十塊的時候沒人要,而價錢漲到幾百塊的時候,一下子便生意興隆了。可是,回頭想想看,這些衣服不還是那些賣不出的便宜貨嗎?價錢提高了,竟然會賣得這麼好。於是我們都十分疑惑,為什麼同樣的東西,將價錢提高之後,反而會賣得更好了呢?

商品價格提高,反而賣得更好,包含兩方麵的內容,但是無一不是和人的心理有關係的。

首先,商品在提高價格之後,本應需求量是下降的,可是有一些商品在價格提高之後,需求量也得到了提高,這一類商品被稱為吉芬商品。這是著名的經濟學家羅伯特·吉芬做出的定義,他對愛爾蘭的土豆進行了研究,發現當愛爾蘭的土豆提高價錢之後,反而賣得更好了。經過分析他得出,土豆原本是十分廉價的蔬菜,是人們在不富裕時才會選擇的蔬菜,當土豆的價格一成不變了,很少有人問津,而當土豆漲價時,人們潛意識覺得土豆的價格還會漲,於是早點兒下手,便搶先買下了漲價的土豆。很多人都是抱著這樣的心態,認為這個東西漲價了,之後還會再漲,現在不買更待何時呢?這才會買下提高價錢之後的商品。說白了,這還是人的求廉心理在作祟,生怕自己之後花多了錢。

很多商家抓住這個特點,人為地製造了一些“吉芬商品”,綠豆的漲價,食鹽的漲價,大米的漲價等。很多都是商家人為製造出來的,為了製造出還要漲價的假象,讓消費者們紛紛囤貨,買了大量的商品堆積在家裏。作為消費者,一定要謹防商家的這些陰謀,這是他們的營銷策略之一,很多商品在滯銷一段時間,或者銷售量一直上不去的時候,商家便會提高一些價錢,讓消費者提起注意,從而提高銷售量。

其次,人們認為價錢代表價值。為什麼小夥子把衣服賣到幾十塊的時候沒人買,而當價錢提高到幾百塊,反而生意好了呢?幾十塊的衣服在女人們的定義中那就是地攤貨,而隻有在店鋪中賣到幾百塊、幾千塊的衣服,那才叫高檔貨。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價錢高的衣服自然是品質好得多。再加上女人們紮堆在一起,總是會攀比,我這個衣服幾百塊,那個衣服一千多塊,女人們就喜歡比來比去以彰顯自己的價值和品位。現在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即便是這個衣服真的和地攤貨衣服一模一樣,價錢擺在那裏,也不會有人質疑這個衣服的品質和檔次。同樣一件衣服,放在地攤上幾十塊,放在高檔的商場裏就上百塊,這件衣服的價值並不取決於衣服的本身,而是取決於它所在的位置和它的價格。在女性的定義中就是如此,它們自然想要價值高的衣服,以便讓自己有麵子。

商家自然不會放過女性的這些特殊心理。如果是一個愛逛街的女人必定能夠覺察到,大商場裏賣得許多衣服和那些小攤販、小店中賣得衣服完全是一模一樣的,可是價錢卻差了好幾倍,但仍舊有人放棄小攤販、小店,而選擇商場裏所謂的“高檔貨”。

即便是自己從心理上認為小攤販的衣服和自己從商場買的衣服一模一樣,自己嘴上也不會承認的,必定會為高價商品找一個合適的理由,或許是品牌的原因,也或許是製作工藝上的問題吧。

價錢真的代表價值嗎?這可是不一定的事情。如果是一個百萬富翁送給自己心愛女人的禮物,就算是花了幾十萬,它的價值也不過是討心愛女人一笑。而一個窮小子花光自己一個月的薪水,為自己心愛的女人買了一件裙子,價錢雖然不高,可價值卻是無限的。

女人真應該好好警醒自己,買一件衣服或是一雙鞋子,究竟是為了自己舒服好看,還是為了價錢貴,令人高看一眼呢?當你自認為買了一件價錢昂貴的商品,會為自己臉上貼金時,殊不知有些人正在嘲笑你的愚蠢,花多了好幾倍的價錢,卻隻是買了一件小攤販上的商品罷了。所以,當我們購物時,不要過多在意商品的價錢,而應該多在意一下商品的價值。這件衣服,做工精細,自己又喜歡,即便它是小攤貨,也值得你擁有,而如果一件衣服,做工一般,自己又不是特別喜愛,即便是大商場裏的“高檔貨”,也不值得你購買。

為什麼廣告惡俗,銷售依然火爆?

走在步行街上經常會遇到發傳單的,那天接到一張廣告傳單,立馬被上麵的內容逗笑了,這是一家新開的拉麵館宣傳單。一般來說,麵館的宣傳單都會印一些大的碗,裏麵裝著各式各樣美味的麵,而這家店的宣傳單上,你猜印的是什麼?一個碩大的碗裏,有一坨大便,宣傳語是:吃的是麵,拉的是便。店的名字是便麵館。除了一個地址和電話外,再也沒有其他內容。這樣一張宣傳單,真是夠簡單和惡心的。

吃的東西和大便扯上關係,多少會令人感到惡心,吃飯的時候提到大便,也是中國人十分忌諱的。可是,在步行街上遇到這家麵館的時候,卻發現這家麵館十分火爆,需要排隊等候才能吃上一碗他們家的麵。好奇之下,我也進去試了試,這才了解到他們這廣告還真是打得很不錯,首先講的是方便的“便”,這家店十分快捷,即便是人很多的時候,等上十分鍾,你的麵也就做好了。再有就是做麵的材料,都是精挑細選的優質雜糧,搭配的蔬菜也很新鮮,湯料也是十分講究,吃上這樣一碗麵,不僅不會便秘,還會疏通腸道,第二天的排泄會十分順暢。如此一來,可以看出他們的廣告語和廣告設計確實做得很不錯,很貼切實際。

很多人都是看到了他們家的宣傳廣告才來光顧的。這樣的惡俗廣告竟然能產生這麼大的魅力,讓人不禁愕然。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惡俗廣告帶來的產品銷售火爆現象比比皆是,最成功的莫過於腦白金的廣告了,可是,外界再怎麼評價腦白金的廣告惡俗,腦白金依舊銷售領先。還有斯達舒膠囊,“斯達舒”和“四大叔”的交替出現,哪怕是街上的小朋友都能喊出“胃痛、胃酸、胃脹,交給斯達舒膠囊”。

那麼,什麼是惡俗廣告呢?惡俗廣告一般來說都緊扣住“惡”和“俗”兩個字,別的廣告總是想要表現人世間的真善美,惡俗廣告卻偏偏要把“醜”和“惡”的一麵表現出來,且用十分通俗的語言和表現方式來表達,通常隻有一兩句台詞,卻能讓人記憶深刻。再者就是惡俗廣告的播出率十分高,觀眾越是不想看見這些廣告的時候,這些廣告偏偏就要反複出現,令人十分厭煩。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惡俗廣告大獲成功呢?

首先,這是一種用紅花襯托綠葉的藝術。電視機裏播出的廣告多的數不勝數,大家都在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廣告更美觀更充滿藝術感,如果是一個有藝術氣息、有審美感的廣告出現,觀眾會記得住嗎?答案是不會,這就好像是把一個美女放在了許多美女中間,根本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可是,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一個惡俗的廣告,就會令人眼前一亮,甚至讓人能夠一眼就記住。把一個醜女放在一堆美女中間,自然就能讓人一眼就看出來了。商家如此打廣告,正是利用了紅花襯托綠葉的藝術,讓所有具有藝術氣息的廣告來襯托自己的惡俗廣告,從而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就像一些很惡俗的歌曲那樣,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都令人十分厭煩,可是過不了多久,人人都會唱了,不少歌手都是通過這些歌曲紅遍大江南北的。

其次,用通俗的廣告語。很多廣告追求美觀,追求藝術,廣告語太多,讓人無法記住,有些則是十分拗口,令人很難理解,更別提記住了。而惡俗廣告的廣告語通常隻有一兩句話,且都選用了通俗易懂的語言,就像是一句順口溜一樣,讓人讀來朗朗上口,甚至聽一遍就記住了。在文學中有陽春白雪和下裏巴人之分,大部分人還是更喜歡下裏巴人的藝術,因為陽光白雪太高雅,太難理解,還是下裏巴人的藝術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更通俗一些。

再者,就是因為壞的事物更容易令人記憶。美國有一位名叫普利布拉姆的心理學家,他通過研究發現壞的記憶更容易讓人產生購買的意願。這是因為對於人來說,遺忘功能要比記憶功能更重要。惡俗廣告的不斷重複就會讓人的心理產生不適。對於好的東西,人們很有可能很快就忘記了,可對於這些心理不適,人們可就很難忘記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於過去不開心的事情記得那麼清楚,而開心的事情卻很少能夠記得。

不得不說,現在惡俗廣告、惡俗歌曲越來越流行。其實,隻要是觀眾喜歡,隻要是能帶動銷售,這就足夠了,何必那麼較真呢?

為什麼商家不多設收銀台解決排隊難題?

前些天和自己的一個女閨蜜去逛超市,女人逛超市總是一邊聊一邊逛,逛著逛著就快到中午了,我們便推著手推車準備結賬,正討論著中午去哪兒吃飯,發現收銀台的隊伍已經排到了貨架的地方了。今天是周末,逛超市的人原本就很多,正巧現在又快到了吃飯的時間,大家都想著買完東西去吃飯,所以這個時間結賬的人特別多。

我和閨蜜還好,覺得兩個人還可以聊聊天,不至於等得不耐煩,可是人實在是太多了,閨蜜便說過了這個高峰期,人估計就少了,再到超市裏麵轉轉吧,一會兒再回來。於是,我們又折回超市裏,這樣又溜達了一圈才回來結賬。結賬的時候發現超市裏明明還有一些收銀台是空著的,在高峰期竟然也不開放,閨蜜生氣地說:明明就需要更多的收銀台,超市偏偏不開,太氣人了。

不僅僅是超市,還有一些大型商場都有這個問題,收銀台的數量根本無法滿足結賬的顧客數量,他們卻從不會多開設一些收銀台來解決排隊的難題。大多數人可能覺得是因為超市或者商場太摳門了,多設置收銀台,那就會多增加收銀人員,多增加收銀人員,那可就要多增加一份工資支出啊。其實,這隻是一方麵的原因,之所以不多設收銀台,還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首先商家這是利用了消費者不願意等待的心理。誰願意在超市的收銀台處排隊等待呢?即便是每天無所事事的大媽們也會等得不耐煩的。於是,就會產生我和閨蜜那樣的現象,因為不願意等待,便又回到超市裏轉一轉。很多人都知道在超市裏購物,並不是這個東西需要才會購買的,很多東西明明不急著用,都被裝進了購物車裏,這些東西包括一些打折促銷的實惠裝,一些剛上市的新產品,一些沒見過的新奇產品,隻要看見了,拿起來,就有可能被裝進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