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識破營銷的噱頭:與商家的心理博弈(1 / 3)

這個時代有一個詞語是人們時

常念叨的,那就是營銷。再好的商品,不懂得營銷策略,隻能是壓在庫裏的過期品;再差的商品,隻要懂得營銷策略,也能賣得一件不剩。所以,幾乎所有的商家都在絞盡腦汁思索營銷策略,諸如如何留住消費者,如何吸引消費者等。此時可能你已經淪為商家的囊中之物了,噓,讓我來告訴你如何規避。

商家的價格障眼法

前天一大早,同事就在辦公室裏炫耀,說自己在逛街的時候,恰好碰上商場裏的童裝店打折,折扣最高的甚至達到了原價的兩折,她顯得十分興奮,因為她可是大包小包買了一大堆,給自己的寶貝女兒來了一個由裏到外大換新。也因為商家表示那是最後一天促銷,這讓同事覺得自己真是幸運,撿了一個大便宜。結果,另外一位同事也湊了過來,詳細詢問了一下這位同事購買的商家的地址在哪兒,結果兩個人發現,她們都從這家店裏買了童裝。可是,仔細比對了一下價錢才發現,這位原本以為自己占了大便宜的同事,其實花了更多的錢。

同事十分氣憤,決定下班之後再去商家看看,找他們說理去,明明說是打折促銷,結果自己沒少花錢,還多花了錢。可是,當她回到那家店的時候,發現他們依舊在促銷,她便詢問商家前幾天不是最後一天了,怎麼還在繼續促銷呢?商家的導購小姐笑了笑說:促銷原本是清倉甩賣,可前些日子根本沒賣完,就把促銷期延長了一下。同事不禁愕然,這商家未免太聰明了,之前覺得自己占了大便宜,沒想到實際上是吃了大虧。

無論是在豪華的商場中,還是在街邊的小店中,我們隨處都可以看到“打折”“促銷”“清倉甩賣”“換季促銷”“低至一折”,甚至還有“跳樓價”等字眼的出現。正是在這些字眼的吸引下,消費者才會去看,在大家的潛意識中,這類商品一般都是非常實惠的,你想想看,如果是兩折的商品,原價十塊,現在隻要兩塊,換做是誰,都會去買的。可是,這些商品真的如此實惠嗎?

正所謂無商不奸,商家是不會做賠本的買賣的,他們隻是用了價格障眼法,來誘導消費者購買商品罷了。下麵讓我們來看看商家都有哪些障眼法呢?

一、永遠都在促銷。很多商家總是打著促銷的旗號來吸引消費者,但是,實際上他們一直是以這個價格銷售,從未以“原價”銷售過。尤其是電商,他們經常會搞團購或是聚劃算之類的活動,傳統意義上的團購和聚劃算都是十分實惠的。人們爭前恐後地購買,可是,等團購或是聚劃算結束後,你就會發現這款商品原本就是這個價錢。

想要避免這個障眼法,平時還需要多看、多比較,千萬不能怕麻煩,否則隻能掉入商家的圈套中。

二、貼上雙重標簽。很多商品商家都打出了降價的通知,可是,當你滿心歡喜地買回家時卻發現原來標簽下麵還有一個標簽,實際上你購買的價格並沒有比原價低,有的甚至還高於原價。比如說一件衣服80 塊,商家說直降30 塊,你以50 塊的價格購買下來,會發現下麵的標簽上標價原本就是50 塊。或者一件衣服100 塊,商家說七折出售,於是你花了70 塊錢買了下來,結果下麵的標簽卻寫著80 塊錢。雙重標簽是商家常用的障眼法,想要避免這個障眼法,還需要細心一些,仔細觀察一下標簽下麵是不是還有標簽,或者有沒有撕下標簽的痕跡,如果發現了蛛絲馬跡,那還是放棄吧,因為你根本沒買到實惠。

三、特價專櫃摻雜平價商品。在商場或者超市中,經常會出現特價專櫃,上麵貼著“特價銷售”的標簽。這些商品往往沒有一定的擺放順序,經常都是雜七雜八地堆放在一起的。但是,在這些特價商品中經常會摻雜一些平價商品,一不小心顧客就會把平價商品拿走,等到結賬才發現自己拿錯了,可是已經為時已晚,想要退貨的話,程序複雜,很多人也就全當吃了啞巴虧了。很多平價商品都是摻雜在特價專櫃中銷售出去的。想要避免這個障眼法,還需要一雙火眼金睛,要麼自己仔細觀察,要麼仔細詢問,一旦拿錯,那可就被商家給糊弄住了,自己也就隻能吃啞巴虧了。

四、漲價卻不改標簽。這個障眼法經常被超市采用,有些商品明明已經漲價了,標簽卻沒有改,標價一塊錢的商品漲到了一塊五,等到結賬時拿到收銀小票才看到,詢問收銀員得到的答案卻是還沒來得及改標簽,消費者也隻好接受了,而且有很多人都不看收銀小票,直接扔掉就完事了。

五、收銀和標價不符。有些商品標價是一個整數,結賬時卻發現它的標價竟然多出了幾分錢,收銀員對此的解釋是如果最後的付款中存在幾分錢,商家是會直接把這幾分錢去掉,付款金額隻計算到0.1 元,不會收取顧客那幾分錢的。這樣看上去似乎對你來說沒有損失,但是,你想想看,很多人在超市都是一下子購買許多商品,幾乎很少有人逛超市隻買那麼兩三樣商品的,多有幾個這樣的“幾分錢”不就湊足了一毛錢嗎?每天逛超市的人那麼多,積少成多,這種小伎倆,超市可是不少掙錢呢。

在生活中消費,一定要警惕商家的價格障眼法,他們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手段,讓消費者感到自己占了便宜,搶了實惠,實際上真正占便宜的是這些商家。在消費中,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一定要多看、多想、多分析,切不可一看見“打折”“促銷”“特價”的字眼就衝上去買個沒完。你的錢可不是大風刮來的,可不能就這樣被商家白白騙去了。

商家都喜歡打出“最後”的通告

小張的老婆是個非常會過日子的好女人,因為小張的老婆特別會買東西,她買回來的東西全部都是趕在商家打折、促銷、最後清倉的時候購買。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小張卻十分鬱悶,原因還出在他的老婆買東西上麵。秋末換季,小張的老婆抓住這個好時機去購物。許多的服裝店都打出“最後幾天清倉”“換季促銷倒計時”的旗號,小張的老婆一看機會來了,瘋狂購買。這幾天,她購買的商品已經把家裏堆得滿滿的了,把小張兩個月的工資都花光了。再看買回來的那些商品,真的是物超所值嗎?全部都是一些過季的商品,價錢上也沒見便宜多少。可是,小張的老婆卻還是幹勁十足,每次遇到清倉的最後通告,都會衝上去,先搶下再說。

隻要你在街上走一圈,你就會立即發現許多商家都打出“最後三天”“最後一天清倉”“賣完不幹了”等旗號,而且通常情況下,商家打出這些旗號之後,生意都會變得非常的火爆。很多女人就像是小張的老婆那樣,爭相前去購買這些“最後”的商品,希望可以搭上“最後”的“實惠”列車,讓自己真正享受到實惠的商品,即便是沒有購物的打算,也會在這些商家的旗號麵前躊躇片刻,最後鑽進去挑個痛快。可是,真的是最後一天嗎?商家真的是賣完就不幹了嗎?幾天後再去看,這些商家都好好的,完全沒有要歇業的意思,可是,他們為什麼要頻繁打出“最後”的通告呢?

在消費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稀缺效應。稀缺效應就是指人們把“物以稀為貴”

引起的購買行為進行提高的變化現象。心理學家普遍認為,一旦設定了最後的期限,就會給人造成機會稀缺的假象,從而令人產生強烈的購買欲望,在選擇商品時就會擁有強烈地占有欲。所以,商家通常會打出這樣的“最後”通告,利用稀缺效應來吸引顧客前來消費。

現代人的通病就是機會越少、越難得的東西,我們就會越加地珍惜,為了不讓自己錯過這些“最後的期限”,人們往往會產生“就是它了,一定不能錯過”的心理,於是蜂擁而上,和其他消費者展開了瘋狂的較量。不得不說商家的“稀缺效應”是十分有效的,很多商家在打出“最後清倉”“最後一天打折促銷”的時候,原本賣不出的商品一下子就會被搶光,原本無人問津的商品也時不時會有顧客前來詢問價錢。

當商家發現稀缺效應之後,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銷售的好機會,一些商家開始認為,銷售就是製造稀缺,於是商家們頻繁製造出“稀缺商品”,比如某款汽車限量發行,打出“全球限量多少輛”的旗號,很多人覺得限量發行的汽車必定性能超前,如果自己擁有別人沒有,該是多麼令人羨慕的一件事情,於是許多人開始瘋狂搶購;比如某款手機在線預約,打出“數量有限,排隊購買”的旗號,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手機性能超群,一定要買上,於是許多人開始瘋狂排隊;比如一些電影的上映,打出“獨家放映,放映三天”的旗號,很多人覺得這樣的電影必定是大片,於是許多人開始瘋狂買票。在大家的傳統意識中,少的就是好的,為了這些好的東西,大家自然會不顧一切向前衝了。其實,當你瘋狂購買的時候,商家卻在一邊偷笑,因為他們的稀缺效應又成功了。

可是,當我們不斷追逐“最後清倉”“限量發售”“獨家放映”的時候,我們有沒有回過頭來看看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最後清倉的時候,花了不少的錢,買回了不少的商品,可是這些商品我們卻遲遲找不到合適的用處,衣服過季了明年才會穿,可明年就過時了:生活用品太多,一時半會用不上,可能用上的時候已經過期了;食品太多,一次性解決不掉,隻能送人或是扔掉。限量發售搶購來的商品,通常價格不菲,可是商品質量卻不過如此,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最後,我們發現自己苦苦追求的那些稀缺商品,隻不過是打著“稀缺商品”的普通商品罷了,最後是花了錢也沒享受到應有的品質,何必呢?

所以,還是理性消費,不要覺得“最後”的就是最好的、最實惠的,這些打出“最後”“限量”旗號的商家隻不過是想促進自己的銷售罷了。商品還是原來的商品,價錢也還是原來的價錢,你能不能買到實惠,無從知道,隻有商家是實實在在做到了銷售爆棚,這才是真的。理性消費,絕不跳入商家“最後”的陷阱中。

超市的布局激起顧客“潛在消費”

很多女人都喜歡逛超市,無論是買生活用品,還是買零食,超市無疑是最佳的選擇。超市的商品齊全,完全是為了方便大家才存在的,但是很少有人能夠意識到,在無形的便利當中,超市已經讓我們多花了錢。不信你可以在下次逛超市之前給自己列一個清單,寫好自己要買的東西,等你從超市回來,將超市小票和自己的清單進行對比,你會發現自己至少多買了好幾件商品。沒錯,超市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在你不知不覺地時候,就已經把你的錢從錢包裏掏出來了,而且還會讓你覺得自己占了便宜。

超市的布局基本都是大同小異,比如說一些特價商品都擺放在超市的通道上,陳列著方便麵的貨櫃附近一般都有糧油區,牛奶、酸奶等飲品的冰櫃附近一般都有糕點區,還有就是收銀處擺放的商品大多都是口香糖、安全套、紙巾、巧克力,而且大部分收銀處還會擺放著一個小型的冰櫃,裏麵陳列著可樂、雪碧、冰紅茶等最常見的飲品。

可能有人會說這些超市都是一個個照搬別人的,一點兒都沒有創意性。實際上,超市的布局是十分有講究的,他們之所以布局成這樣,是因為這樣的布局可以引發顧客的“潛在消費”。也就是說,在這種布局下你放入購物車裏的東西,和別的布局下你放入購物車裏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英國有一家超市在統計各類商品銷售情況時,發現啤酒和尿不濕竟然同比增長,於是一位聰明的營銷經理發現,很多人晚上會看足球比賽,家裏有孩子的就必定會給孩子買尿不濕,但是有些人在購買啤酒時並不會記得買尿不濕,於是超市便把啤酒和尿不濕放在一起了,結果第一周的情況是啤酒和尿不濕同步售罄。還有一家服裝店分別銷售男裝、女裝和童裝,起初把女裝放在左邊,男裝放在右邊,而把童裝放在後麵,可是很多女人在買衣服的時候都傾向於向右走,因此當她們走到男裝區發現走錯後便轉頭走掉,不會再去看女裝和童裝了,後來服裝店把男裝和女裝交換了位置,結果很多女人在買完自己的衣服後,都習慣性地看看男裝和童裝,隻要看了,那就有可能買下來。結果最後的數據顯示,女裝的銷售和平時差不了多少,而男裝和童裝的銷售額則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

你看,這就是不同布局引發的不同銷售。下麵就讓我們具體看一下,超市的哪些布局可以讓我們多花錢。

一、過道裏的特價商品。幾乎每個超市都會有定期的促銷活動。每當有特價商品出現的時候,它們出現的位置永遠都是在過道裏,那麼它們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裏呢?

毋庸置疑這個位置很醒目,每當你推著購物車的時候一定會看到它們,一看價錢很低,說不定隨手就放進了購物車裏,而且這些商品的出現會造成過道狹窄,必定會造成擁堵,在你等待過去的時間,說不定多看兩眼商品就買下了。隻要你看,你就有可能買下,你停留在商品身上的時間越長,你購買商品的幾率就越大。

二、隱蔽處的隱私商品。女士內衣、男女內褲等的銷售地點都會在超市中比較隱蔽的地方。就拿女士內衣來說,如果看到內衣在一個十分顯眼的地方,她們就會止步,選擇去內衣店購買。如果她們發現內衣所在的地方十分隱蔽,她們就會停下來去裏麵挑選。

三、相互搭配的商品。很多商品具有相關性,比如說爽膚水和保濕霜,牛奶和麵包,米麵和糧油,蔬菜和水果等,將這些商品安排在比較近的地方,無形中提醒了消費者,引發了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比如說周末買些麵包宅在家裏,當看到牛奶或者酸奶的時候,就會想到自己還需要一些飲品,而如果看不到的話,恐怕一部分消費者就會忘記自己還需要買相互搭配的食物。

四、收銀處的商品。收銀處的商品可為超市增加了不少的營業額。比如說放置飲品的冰箱,當人們排隊結賬的時候,來一罐飲料是多麼地愜意,尤其是夏天的時候,不少人會選擇在這裏拿上一罐飲料。口香糖、巧克力等也是因為等待的時間實在是太煎熬了,不如給自己找點兒事情做,最終放在了購物車裏。泡泡糖、棒棒糖等商品的存在,是因為有些時候顧客消費的錢數會找回一些零錢,許多顧客都十分討厭零錢,所以直接就拿一塊棒棒糖或是泡泡糖代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