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識破營銷的噱頭:與商家的心理博弈(2 / 3)

超市的布局都是經過精心的設計,他們所做的一切無非就是為了促進超市的營業額,他們在布置超市的時候,已經將所有能考慮進去的因素都考慮進去了,所以,我們更應該理性消費。

羊群效應:小心中了榜樣的“毒”

小玉昨天去逛商場,忽然看見前麵有一群人圍在一起,似乎是有什麼促銷活動,聚集了這麼多人,說明促銷力度肯定很大。小玉急忙跑過去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新護膚品的促銷,隻要買一套護膚品就可以免費抽獎一次,而且商家保證是百分之百中獎。

由於大家對這個牌子的護膚品並不熟悉,所以隻是圍觀,沒有人購買。

這個時候,一個打扮時尚的女人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她先是十分驚奇,然後說到:“噢,這個牌子啊,在香港那邊很流行的,太好了,以後買它不用跑到香港了”。

時尚女人的一席話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是香港的品牌,怪不得不知道呢。一下子大家都來了精神,紛紛購買並參與抽獎。小玉見到這種狀況也急忙挑選了一些自己需要的護膚品,並參加了抽獎,結果隻抽中了末等獎,護膚品小樣一個。雖說沒抽到獎,可小玉覺得自己買到了香港貨,也很不錯了。可是,沒想到的是回到家裏一試,這些護膚品不但沒有包裝上說的那些作用,還讓她起了滿臉的小痘痘,真是苦不堪言,腸子都要悔青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種情況,超市的抽獎活動,商場的促銷活動,總會有那麼一個“消費者”走出來,引起大家的購買行為。其實,你猜的沒錯,這個消費者就是我們俗稱的“托兒”。在還珠格格中,小燕子在街上賣藝的時候,就要五阿哥做“托兒”,從而讓更多的人給他們付銀子。從古至今,這種找“托兒”的方法從未間斷過,而且百試百靈。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沒錯,是因為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說人們經常會受到多數人的影響,從而產生跟隨大眾的思想和行為,又叫做“從眾效應”。羊群效應是非常可怕的,法國科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一些鬆毛蟲聚集在一起,放在花盆的邊緣上,讓它們首尾相接,圍成一圈。在花盆的附近有鬆毛蟲最喜歡吃的鬆葉,但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這些鬆毛蟲隻是一圈圍著一圈地轉,直到最後它們累死為止。這些鬆毛蟲就是因為羊群效應的影響,一個跟著一個跑,誰也不願意改變,最後都餓死了。在實驗員的引導下,一隻鬆毛蟲改變了方向,吃到了鬆葉,剩下的鬆毛蟲也都改變方向,進而可以吃到鬆葉了。羊群效應就是有這樣的魔力,大部分人都不願意擔當“出頭鳥”,隻想跟著別人一起跑,因為他們認為這樣是最安全的。

在生活中,我們購物的時候一定要警惕羊群效應的影響。

很多商家在促銷的時候經常會安插一些“羊”,這些“羊”成為了人們的榜樣,他們來購買或是嚐試這些商品,引起人群中的羊群效應,讓大家紛紛來購買這種商品,從而提高銷售額。所以我們在購物時,一定不能跟隨其他人的行為來選擇購買,要有自己的主見。

我們應當給自己提個醒,不應該隻是學著別人怎麼做,自己就怎麼做,而應該看看那些成功者,他們都是敢於走一條自己的路,才會成功的。如果他們和你一樣,永遠跟隨大眾的腳步走,想必他們的結果也是一樣的。適當調整自己的心態,讓自己遠離“羊群效應”,不要總是跟著“榜樣”跑,如果你願意,說不定你也能夠成為“榜樣”,走出一條成功的道路來。不要否定自己,更不要覺得人多的地方就是安全的,人多的地方可能會帶給你安全感,但是絕對不會讓你走向成功。

警惕羊群效應,不要讓自己中了“榜樣”的毒,在購物消費的時候也好,在職場打拚也罷,你都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個有主見的人,你才能真正享受自己的人生,否則你的一生都將是碌碌無為、毫無創造可言。

別讓“免費”牽著鼻子走

和閨蜜去逛街,逛到中午的時候,兩個人都覺得肚子餓了,於是就想要找家餐廳吃飯,這條街上大部分都是以西餐為主,很多西餐廳都是大同小異,正在想要去哪一家好的時候,一家餐廳的宣傳小黑板映入眼簾,“免費續杯”,我們心想免費續杯不錯呀,兩個人吃完飯可以坐在這裏好好聊一聊,反正中午吃飯也是需要喝飲料的,於是,我們就走進了這家餐廳。

這家餐廳的確如他們宣傳黑板上寫的那樣,是可以免費續杯的,但是再一看他們的飲品類價錢,都要比同類的飲品高出一大截,一杯可樂賣到20 塊,一杯咖啡賣到了30 塊,一壺茶還要30 塊呢。但是,轉頭一想貴一點兒也是應該的,因為人家是免費續杯的嘛,於是心想著一定要多續幾杯,否則都不夠本兒的。於是,飯後我們兩個人每人又續了一杯之後,就再也喝不下了。走出餐廳都覺得這次就餐實在是虧大了,虧就虧在那個“免費續杯”上麵。

隻要我們在外麵轉一轉、看一看,就可以發現很多地方都標著“免費”的字樣,有的是免費試吃,有的是免費提供飲料,有的是免費續杯,有的是免費體驗等等。這些“免費”的字眼往往能一下子吸引住消費者的目光,是啊,誰不喜歡免費的東西呢?

不用花錢就可以得到商品或是服務,這樣的好事,豈不是天上掉餡餅?可是,不要忘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不以賺錢為目的,商家還不如去做公益事業呢,所以,商家之所以提出“免費”,是有著他們的目的的。

商家為消費者提供免費商品或是免費服務是新生的營銷方式,這種方式稱為“免費營銷”,他們抓住了顧客想要占便宜的心理,才不斷推出了“免費營銷”的銷售模式。

天津有一家餐廳,無論任何時候隻要你來就餐,就可以免費提供咖啡、可樂、雪碧三種飲品。這家餐廳的生意超級火爆,他們每天接待的消費者是附近同類型餐廳的兩倍。但是,免費提供咖啡、可樂、雪碧,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啊!私下裏向這家餐廳的服務員一打聽就可以知道,餐廳提供的咖啡都是買的咖啡粉衝兌的,一壺咖啡花費不到十塊錢,而他們提供的可樂和雪碧都是從超市購買的大瓶促銷裝,每天大概會用五、六瓶,價錢大概是不到四十塊,試想不到四十塊便可以讓餐廳的生意如此火爆,豈不是太劃算了。

而提供免費續杯服務的餐廳也是如此。雖然他們承諾可以無限次續杯,但是他們在飲品的定價上就已經高出了不少,再加上如果有顧客想要喝回本兒的話,也需要續杯好幾次。可是一般的顧客是喝不了那麼多杯的,即便是有人真的可以喝那麼多,也隻是極少數人罷了。總之,餐廳是穩賺的。

再有就是那些免費試吃的食物,一般來說提供免費試吃的食物,都是新產品上市,想要拓展市場。這個時候,提供免費試吃服務可是有很大的空間的。首先,這些食物肯定會符合一部分人的口味,他們試吃之後多半會購買;其次,即便是口味平淡,一些人礙於麵子,也會選擇少量購買。根據調查顯示,隻有極少部分的人在試吃之後選擇放棄購買,大部分人還是會買的,如此一來,商家豈不是又賺大了。

還有一些商家會免費提供雜誌、無線網等服務,這些商家一下子就把顧客招攬到自己的店裏了,買雜誌花不了多少錢,裝一年的無線網也花不了多少錢,但是卻可以為商家招攬許多的顧客,豈不是很值。

還有一些商品的免費體驗,如跑步機、按摩椅等一般都會提供這樣的免費體驗。

當你在免費體驗的時候,必定會有導購員前來給你講解,一旦你聽得多了,就有可能買下來。

不要讓“免費”牽著自己的鼻子走,你以為自己真的撿了便宜嗎?其實,根本沒有。一些提供免費飲品的餐廳裏,他們的菜價會比其他地方高那麼一些,實際上你還是為它們付錢了;一些免費續杯的餐廳裏,飲品都比其他地方貴,而你又不可能喝那麼多,自己還是吃虧的;那些免費試吃的食物,不管符不符合你的口味,你都會礙於麵子買下來;那些提供免費雜誌和無線網的地方,大多數都是高消費的地方,實際上你已經在為自己所享受的服務買單了;還有一些免費領取小禮品的地方,當你領取小禮品的時候,必定會留下你的聯係方式,然後各種亂七八糟的廣告就狂轟濫炸到你的手機上了……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所謂的“免費”隻不過是商家為了招攬顧客的障眼法而已,你應該學會識破這些“免費”,看到自己真正得到的是什麼。當看到“免費”的字眼時,不要著急衝過去,應該仔細思量,這些是不是自己需要的,是不是自己必要的,當考慮清楚了,再決定自己是不是要衝到這些“免費”麵前。

你中了“中杯效應”的計嗎

無論是肯德基還是麥當勞,或是一些連鎖的便利飲料站,我們都會發現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所有的飲料都分為小杯、中杯和大杯,你可能不以為然,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小杯自然是給孩子準備的,中杯是大人喝的,大杯是給一些可能喝的比較多的人準備的吧。這樣說自然是有道理的,可是,再看看對應的價格,你肯定會覺得有些奇怪。

杯子無論大小,裏麵的飲料必定是一樣的,那麼價錢應該是對應的量的多少。

可是,一般的定價都是這樣的,比如大杯的飲料是800ml,售價是12 塊,中杯的600ml,售價是7 塊,小杯的500ml,售價是4 塊。我們可以看出中杯的飲料隻比大杯的飲料少200ml,價錢卻相差將近一半。於是,大家就開始進行了計算,看上去似乎小杯的更便宜,可是小杯看上去又不太夠喝,於是,在大杯和中杯中做選擇,通過計算,中杯的又比大杯的實惠一些,於是毫不猶豫選擇了中杯。這就是中杯效應。

一個朋友去商場購買豆漿機,導購員向她推薦了兩種豆漿機,一種豆漿機可以製作幹豆、濕豆等豆漿,隻不過有一個塑料的外殼,售價是398 元,而另一種豆漿機功能上和398 元的豆漿機是一樣的,隻是多了不鏽鋼的外殼,售價是658 元。就在朋友馬上就要選擇398 元的豆漿機時,導購小姐馬上就給她拿出了第三種豆漿機,一款售價998 元的豆漿機,功能上和另外兩種差不多,隻是擁有一個液晶麵板,還有一個不鏽鋼的外殼。這下朋友有些犯迷糊了,豆漿機當然是不鏽鋼的好了,比起這個既有不鏽鋼外殼,又有液晶麵板的豆漿機,那款658 元的豆漿機似乎更合適一些,於是,朋友立即購買了658 元的豆漿機。可是,買回家之後,朋友又後悔了,原來她就是花了將近三百塊買了一個不鏽鋼的外殼。

這種情況也被稱為“中杯效應”。如果把同類型的商品分為A、B、C 三種,而A 的優點很顯然優於B,大家一般會選擇A,可是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個商品C 出現,而B 又比C 好得多,且B 身上有一個優點是A 沒有的,那麼,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B。

因為C 的出現,讓大家對B 重新進行了定位,也就讓更多的人選擇了B。實際上這是商家的計策,當他們想要重點推銷B 的時候,必定會做出C 這種商品,在C 的陪襯下,B 的優點就凸顯出來了。

其實,商家正是打了這樣的主意,就像是我那位朋友一樣,售價398 元和658 元相差的價錢不小,可是,功能卻是完全一樣的,當然大部分人會選擇便宜的豆漿機,可是,在998 元的豆漿機襯托下,讓658 元的豆漿機看上去更加實惠,於是大家都選擇了商家利潤更大的658 元的豆漿機。一般來說,商家之所以會製造出A 和C,就是為了讓大家購買B,因為B 的利潤更大一些。許多朋友仔細看一看家中的商品就會感覺到,自己其實真的是在中杯效應的作用下,購買了許多商品。自己家可能擺放小型號的冰箱,在價錢的誘惑下買了大型號的冰箱,結果很多空間用不到,白白浪費電;自己買的化妝品,明明每次隻用BB 霜就可以,卻在套裝的誘惑下,多購買了粉餅,自己不用也是白白浪費。

現在許多商家都打這樣一張“中杯”牌,為了能夠銷售出去自己利潤更高的產品,而多生產其他有對比性的產品出來。這些原本就是用於對比的產品,商家會少生產許多,也許你會問萬一有人正巧就會買貴一些的產品呢?那麼商家就會說:我們這一款商品賣得太快,存貨不多了。如此一來,還會讓消費者認為這款商品的確不錯,最起碼從銷量上可以看出來。甚至一些房產中介也知道充分利用中杯效應了。他們會帶著客戶看許多房子,在看房子的時候,他們絕對不會有任何怨言,因為他們知道這些房子不是白跑的,兩間條件差不多的房子,可能價錢相差許多,在強烈的對比下,看房者必定會抱著早些定下早些占便宜的心理,急躁簽單的。而那些價格高昂的房子,其實並沒有多少,隻不過是一些陪襯品,為了讓看房者及早簽單而已。

作為消費者的我們,應該看穿商家的陰謀,不要讓自己陷入中杯效應的圈套中。

小杯的飲料或許就可以滿足自己的需求,沒必要感覺中杯的更便宜而購買中杯,從而將喝不掉的飲料浪費掉。我們應該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商品,398 元的豆漿機明明就可以滿足我們的生活需求,何必多花將近300 塊來購買658 元的豆漿機呢?

他們就是這樣拉近你的心

在逛商場時,你總以為自己久經沙場,絕不會被推銷員的花言巧語忽悠住,可是,當你抱著推銷員推銷給你的大量商品回家,然後還和自己的老公炫耀自己撿了多大的便宜,買了多麼好的多功能產品,這個時候,難道你就不覺得自己已經被推銷員忽悠住了嗎?

在你不知不覺的時候,推銷員早已經攻下了你的防線,打入了你的內心,當推銷員在你心裏已經不是推銷員,而變成是你的好友在向你介紹推薦生活產品時,你就已經被推銷員拿下了。你可能回到家也沒覺得怎麼樣,還覺得自己占了便宜,發現了好商品,可是,回頭想想,那些產品真的是自己需要的嗎?自己真的撿到便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