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個世紀的英國,幾乎每一個女性熱衷於社交活動,期望能夠成為社交的寵兒,在她們看來那是倍感榮幸的事情。對於現代的女人來說,社交是必不可少的,那些宅在家裏的“女神”,是不會呼吸到外麵新鮮“空氣”的。女人,都應懂一些社交心理學,無論是職場還是生活,這些都是非常受用的法寶。多一點兒交際,多一點兒智慧,多一點兒人脈,這對於你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適當寒暄:寒暄不是一種虛偽,而是一種需要走在街上,到處可以聽到老熟人之間的寒暄。
“吃了嗎?”
“這是去哪兒啊?”
“這是打哪兒來呀?”
“幾天沒見又漂亮了啊!”
“這件衣服真漂亮,剛買的吧?”
……
街頭巷尾的寒暄,總能讓人感覺很親切,最起碼在這個人來人往的世界中,不會令人覺得孤單和寂寞。可有人覺得寒暄是一種虛偽,為什麼呢?仔細品味寒暄的那些話就知道,沒有一句是有營養和有價值的話,無非是一些走哪兒、去哪兒和吃飯、誇獎的話。有些人就說了,說這些話有意義嗎?你問我吃沒吃飯,我要是沒吃,你請我吃飯嗎?你問我去哪兒,我去哪兒和你又有什麼關係?你說我最近漂亮了,無非也隻是客套話罷了,根本沒有意義。於是,有些人就說了,與其說那麼幾句廢話,還不如閉上嘴,讓自己消停一會兒了呢。
其實,寒暄並不是虛偽。相反,它是一種社交的需要,是人與人交往的必需品。
男人與男人之間,一支香煙、一壺酒,就可以將感情維係好,可是,女人靠什麼呢?
沒錯,就是寒暄。你可能覺得寒暄沒有這麼大的魅力。可是,你仔細想想,自己最好的閨蜜是怎麼得來的?可能上學時你和閨蜜是同桌,從不理不睬到無話不談,可能工作後你和閨蜜是室友,從互不相識到形影不離。這些變化是通過什麼改變的呢?
就是寒暄。兩個人一開始可能隻是互相寒暄幾句,也就是說幾句不痛不癢的廢話,而後慢慢變得熟悉起來,聊的越來越多,也就成為了閨蜜,所以,真正的閨蜜就是寒暄得來的。
不喜歡寒暄的人,通常都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冷漠、沒禮貌、獨來獨往。如果是你,你肯定也不喜歡和這樣的人來往吧,你不理我,我又何必理你呢?而喜歡寒暄的人,通常都會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熱情、大方、懂禮貌、喜歡交朋友。如果是你,你肯定也喜歡和這樣的人來往,你喜歡和我說話,我才喜歡和你說話嘛。
和自己的鄰居寒暄幾句,能夠讓你鄰裏和睦,遠親不如近鄰,說不定什麼時候真的需要鄰居的幫助呢;和自己的同事寒暄幾句,能夠讓你和同事相處融洽,說不定她還真的能夠幫到你呢;和自己的上司寒暄幾句,能夠改變上司對你的看法,說不定上司就會委以重任給你呢;和自己曾經的同學偶爾寒暄幾句,說不定哪天真的需要這些老同學的幫助呢!
寒暄是維係感情一個十分重要的工具。但是,寒暄可不是隨隨便便地說話,也是需要注意一些問題的。
一、停下腳步,以示尊重。無論是在路上遇到熟人,還是在逛街的時候碰到了朋友,不要急匆匆地打個招呼就過去了,哪怕自己再著急,也需要停下腳步,這表示對人的尊重。否則,寒暄還不如不寒暄呢。
二、看著對方的眼睛。低著頭,或是眼睛一掃而過,都會給人一種輕蔑、不重視的感覺。所以,在停下腳步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一定要看著對方的眼睛,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真誠,也讓對方看到自己的真實和自信,這也是在提升自己的修養。
三、微笑,熱情。很多人在和別人寒暄的時候,麵無表情,好像寒暄是在例行公事一樣,匆匆了事就完了。其實,這樣的寒暄會給人一種十分冷漠的感覺。在停下腳步的時候,要綻放笑容,顯得熱情一些,要讓別人知道自己不是例行公事,而是真心實意地想要跟自己交流一下。
四、語言不涉及隱私。女人的好奇心是很可怕的,有時對別人的隱私特別感興趣,但是這一點是極其令人反感的。有些人見麵就詢問你兒子打架的事怎麼樣了?你公公和你婆婆打架和好了沒有?你老公公司的事解決了沒有?這些問題都是令人十分討厭的。所以,在寒暄的時候要盡量控製自己的好奇心,不要說多餘的話,更不要問多餘的問題,說話一定不能涉及到別人的家事,更不能涉及到人家的隱私。哪怕你真的是關心他人,也會給人一種多管閑事看熱鬧的感覺。還是小心為好。
雖然寒暄可以給人帶來很多的好處,可以將一個人的感情維係好,但是,寒暄也是需要適度的,過度的寒暄不但起不到任何效果,還會帶來反作用。有些女人看見朋友了,拉著人家的手說起來沒完沒了,這是一定要提起注意的。或許人家現在真的不想聊天,或許人家現在有要緊的事著急去辦,或許人家剛發生一件不愉快的事情,這些都不會表現在你麵前。寒暄幾句之後,你就應該說,那好咱改天再聊吧,你有事就趕緊去吧。這樣既讓人覺得貼心,又達到了自己寒暄的目的。
在女性的社交圈子中,寒暄是必不可少的,不要覺得說幾句無關痛癢的話沒有意義,要是你從來不和自己的鄰居寒暄,當你遇到麻煩事,想必鄰居也不會理會你。所以,還是學會寒暄吧,抱著一種輕鬆的態度,把它當成生活中的樂趣,相信,你會從中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東西。
釣魚理論:最適用的“攻心”法則比起男人的理性,女性是感性動物,無論是做什麼事情,都會摻雜一定的感情因素在裏麵。正因為如此,在人際交往中,女性更應該抓住自己的優勢,充分利用女性的感性。如何利用感性呢?那就是從“心”入手。女人若是想要在社會中站住腳跟,那就一定要學會“攻心”,從“心”入手,穩固感情關係,這樣才能讓自己在社交中如魚得水。
不知道有多少女人會釣魚,或者了解釣魚,想必熟悉釣魚的人都知道,釣魚分為三個最基本的部分。
第一個部分就是做鉺和下鉤。想要成功釣到魚,那就一定要在做鉺和下鉤上做功夫,比如說什麼魚喜歡吃什麼樣的魚餌,以及下鉤的地點和合適的季節等。第二個部分就是守竿,在守竿的時候一定要有耐心,不能急功近利,除了耐心,守竿時還需要冷靜。魚也是很聰明的,它們可能會試探環境的安全性,並不急於咬住鉤子。第三個部分就是收鉤,這個部分是最關鍵的,也是最危險的,很多人釣魚都是在這個時候功虧一簣的,不能急,要深藏不露,當鉤子被咬的很深時,才能及時收回鉤子。
或許你會很納悶,釣魚和社交有什麼關係呢?在社交中有一種理論叫做釣魚理論,也就是將釣魚的方法適用於社交生活中。想要學會“攻心”,那就一定要掌握釣魚理論的要領,將釣魚理論充分運用到實際中,才能達到“攻心”的目的。或許你並不覺得社交和釣魚有什麼聯係,可是,你仔細品味一下,二者還真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首先是做鉺和下鉤。你想要交到朋友,就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這是一個“做鉺”的過程,如果她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你偏偏在她耳邊嘰嘰喳喳說了沒完沒了,很顯然,你的“餌”並不適合她。當你知道對方的“口味”,也就到了“下鉤”的時刻,選擇合適的場合、合適的時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她正在會談一個重要客戶,你在這個時候打擾她,她對你的印象必定會跌到穀底的,你必須知曉何時、何地和她交談才不會打擾她。
其次就是守竿。當你已經做好魚餌,也下了鉤,那就應該學會等待了。三番五次的打擾,是不會讓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的,所以一定要學會等待。如果你的“魚餌”
奏效,你選擇的“下鉤”地點和時機也準確無誤,那就好好等待,你肯定會等到對方主動上鉤的。這個時候耐心加冷靜是最好的選擇,耐心地等,冷靜地等,偶爾對方會做出試探,看看你是不是別有用心,如果你一心急必定會暴露自己,所以耐下心來,好好等待吧。
最後也就是收鉤的時候。這對於釣魚來說十分關鍵,對於社交也是極為關鍵的,能不能和對方交上朋友就得看最後的收鉤了。這一階段最重要的就是穩,不能因為魚咬鉤了就欣喜若狂,要表現得深藏不露,喜怒不形於色,一旦稍顯急促,可能自己就離失敗不遠了。在收鉤的階段,一定要學會隨機收放,張弛相宜,當對方已經完全上鉤時,方可及時收鉤。
看到了吧,社交和釣魚是有很大相通性的。牢牢掌握了釣魚理論,對於你的社交生活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你現在還不是很明白,也不要著急,與人交往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仔細推敲,循序漸進,慢慢來,你就會找到訣竅。
此外,還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想要讓自己在社交生活中如魚得水,還需要做到這樣幾點:放長線釣大魚、釣到的魚也要喂魚餌、隻見魚餌不見鉤。放長線釣大魚,是說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不要盯著眼前的一點兒小利益,眼睛要向前看,隻要關係牢靠了,才能進行更多的互動;釣到魚也要喂魚餌,可能你聽到這些會覺得可笑,誰釣到魚之後還會給魚喂魚餌呢?這聽上去似乎是有些好笑,可是如果釣上魚來不再給魚魚餌,那終究是一次性的買賣,不會再有第二次了,如果你想維持關係,想要可持續性發展,那你還是需要給魚喂魚餌的,魚隻有在有魚餌的情況下才會繼續和你保持關係的;隻見魚餌不見鉤,在這個社會上誰都不是傻子,如果太輕易讓人看到自己的目的,那最終也是功虧一簣的,你做好了魚餌,但一定要把魚鉤掩飾好,如果叫人既看到魚餌,又看到魚鉤,那麼,哪隻魚還會吃你的魚餌,上你的鉤呢?所以,魚鉤千萬不能暴露。
女人在社交中要充分掌握釣魚理論,將釣魚理論熟記於心,學會舉一反三,讓自己立於社交不敗之地。或許你一時無法掌握,但是隨著社會經驗的加深,相信你會總結出自己獨特的一套社交方法。
對等心理:誰都想交到“有用”的朋友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正是在這句俗話的影響,很多人都十分熱衷於交朋友,我們交朋友的目的是什麼?是希望自己將來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是希望自己孤單的時候有人陪伴,是希望自己快樂的時候有人分享,是希望自己失落的時候有人鼓勵。那麼,我們為什麼要交朋友呢,因為朋友“有用”。
前些日子,一個表妹找到了我,她說自己十分苦惱,苦惱的是交朋友的問題。表妹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子,她很喜歡交朋友,在上學的時候人緣也不錯,可工作之後,她再交朋友卻覺得是那麼困難。她說自己覺得同公司的小李不錯,小李是人事部門的,表妹不喜歡自己的崗位,總想著換工作,如果和小李關係好的話,說不定能第一時間得到人事的消息,可聯係沒兩天,小李就不理她了;後來她覺得樓下那家公司也挺好的,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換到樓下的公司去工作,偶爾在電梯裏遇見那家公司的一個職員,兩個人就聊上了,可一段時間之後,那個職員就再沒聯係過她。
表妹覺得自己說話辦事還是挺靠譜的,為什麼自己這麼主動去交朋友,卻總是交不上朋友呢?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叫做對等心理,說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對等的,你希望得到的結果和對方希望得到的結果擁有對等性。說得通俗一點兒就是,你希望對方什麼樣,對方就希望你是什麼樣的。那麼,當你抱著很強的目的性去交朋友時,對方也是希望達到她的目的的,如果你達到了目的,而對方達不到目的,這樣的朋友關係自然維持不下去了。就像表妹那樣,她總是希望從朋友那裏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而她並沒有反饋給對方相應的信息,人家自然不願意再理會她了。
每個人都想交到有用的朋友,每個人身邊的朋友也都是有用的。你可能會說:我的朋友就不全是這樣的,我有許多朋友並不能夠幫助我升職加薪,也不能夠幫助我跳槽找工作,隻是會陪我聊聊天、逛逛街而已。但是,你仔細推敲,難道陪你聊天逛街,不是在陪伴你度過孤獨的時間嗎?這麼說來,這樣的朋友還是有用的朋友。你想交到有用的朋友,別人自然也想交到有用的朋友,隻有雙方的目的都能達到的時候,這場關係才能維持下去,而如果有一方的目的達不到,這場關係就會宣告失敗。
正因為對等心理的存在,很多朋友關係都宣告失敗了,那麼,我們將如何在對等心理的影響下交到有用的朋友呢?
首先,不要抱著強烈的目的性去交朋友。你想要接近這個人自然有你的目的,可能對你升職加薪有幫助,可能對你興趣愛好有幫助,可能對你休閑娛樂有幫助。無論你是抱著什麼樣的目的,在和別人交朋友的時候千萬不要讓別人看出自己是抱著這些目的來的,否則你交朋友時注定會失敗。想要隱藏自己的目的性,就不要太著急交到這個朋友,還沒認識兩天,立馬求人家辦事,一下子就把自己暴露了,這樣肯定沒戲。所以,循序漸進,一點點地去觸碰對方的底線,等成為真正的朋友,再來透露自己的目的。
其次,要記得對等交換原則。你交朋友是有目的的,對方同意和你做朋友也是有目的的。所以,當你達到了目的,一定要記得對方的目的。你請求別人幫忙,別人忙了你,反過來別人請你幫忙,你卻百般推脫,那這場關係也就停止在此了。你想要繼續維持這場關係,就一定要滿足對方的目的。一旦對方的目的沒有達到,那你立刻就成為了“沒用”的朋友,那人家交你這個朋友還有什麼用呢?
最後,你可以先滿足對方的目的。當你想要交朋友的時候,如果想盡快和對方熟絡起來,那就先試著去滿足對方的目的,當你滿足了對方的目的要求,很有可能對方已經把你當做朋友了,這個時候你再提出你的請求,他可就義不容辭了。通常情況下,對方的目的先得到了滿足,會十分珍惜你這個朋友的,將來兩個人的關係也能夠維持得更好。
當你抱著一定的目的性去交朋友的時候,不要忘了別人肯定也會抱著同樣的目的性來交朋友。誰都想交到有用的朋友,你是這樣,別人更是這樣,所以要懂得如何維持這樣一個朋友關係,更要懂得如何利用這樣的關係來交朋友,比如說朋友想要通過你認識別人,你大可以大大方方地為朋友牽線;比如說朋友想要你幫忙介紹工作,即便是你沒那麼大本事,也要盡自己最大努力;比如說朋友想借用你的東西,你也應當義不容辭。總之,當朋友知道你是一個“有用”的朋友時,他便放下心和你交往,而如果你任何事都拒絕他,為他幫不上任何忙,你也就淪為“無用”的朋友,既然無用,何必維持這段朋友關係呢?
隻有你真正了解了對等心理的真諦,你才能夠掌控這些關係。
立場效應:多說“我們”少說“我”
當你去商場購物的時候,或許會經常聽到導購員熱情地說“這位美女,咱們家店裏新到的裙子很適合你,要不要看一看”“美女,咱家店現在正在促銷呢,原價800多的商品打完折才400 多”“不好意思啊,咱們家的特價商品是不可以退貨的”……很多時候,你就是這樣聽著聽著,不知不覺就購買了導購員推薦的商品了。從以上這些話中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特點,那就是導購員從不說“我”,而說“我們”或是“咱們”。
當你聽著這些“我們”“咱們”的時候,不知不覺就萌生出信任感,也就不知不覺買回了商品。其實,她們的這些“我們”“咱們”可不是隨口說的,這可是有心理學依據的。沒錯,在心理學上有一個“立場效應”,說得通俗一些,就是“自己人效應”。
想必大家都知道什麼是自己人,自己人就是和自己歸於同一類人的人,大部分人會對“自己人”說的話更加信賴,也更加容易接受。這個效應很好理解,相信許多人也會有這樣的親身經曆。當對方和自己說“你們……”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說話的人和自己是不同的團體,代表著不同的立場,而如果對方說“我們……”或者“咱們……”
的時候,給你的感覺是對方和自己是一個團體,是相同的立場,一下子就拉近了兩個人的關係。這就是“自己人效應”的魔力。
你看,你是不是更願意購買那些稱呼“我們”或者“咱們”的導購員的商品呢?
所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也應該利用“自己人效應”為自己的人際加分。簡單來說,就是多說“我們”或者“咱們”,而少說“我”和“你”。當然了,當我們說“我們”
時容易引起歧義,這個“我們”既可以表示你和我還有其他人,又可以表示去除掉“你”
之後的“我們”,所以,有時候為了避免被別人誤會,還是換成“咱們”比較好。
剛入職的小職員不熟悉公司的情況,你和她說“咱們辦公室在5 樓”“咱們的打印機經常壞”“咱們這邊經常堵車,早上可要提前一點兒出門”……這些話如果是你聽見了,也會覺得心裏很暖和的,無形中你已經給新來的職員留下了好印象,他們會自然而然和你非常親近的。
和自己的領導彙報工作,“咱們公司去年的盈利多了三個百分點”“咱們公司新來的這批職員都幹勁十足”“咱們公司最近有反應福利不太好,是不是改善一下”……你這樣的陳述,會給領導留下很好的印象,從你說“咱們”就可以看出,你對公司很有歸屬感,在領導眼中,你必定會是一個全心全力為公司奉獻的好職員。
關心同事的時候,可以這樣說“咱家那裝修的怎麼樣了,哪天去看看呀”“咱家孩兒考試是不是又得了第一名呀?”……無形中拉近了自己和同事之間的距離,消除了對方之間的隔膜,更容易發展兩個人的友情。
和剛認識的朋友說話,可以這樣說“咱都別站著了,進去喝點兒咖啡吧”“咱們都是老實人,坑蒙拐騙的事幹不出來”“咱們一會兒去吃點兒什麼呀,我請客”……很多時候朋友的熟絡就是靠著這些“咱們”才開始的,就好像是向人表明了真心,“我和你是一路的”,誰不願意和自己一路的人交往呢?
雖然,多說一些“我們”和“咱們”可以拉近兩個人的關係,但是偶爾在一些情況下“自己人”效應也是有反作用的。比如說當你和對方第一次見麵就“咱們”、“咱們”的說個沒完,對方肯定會覺得你是在和她套近乎,或者是有利可圖,這樣對方就會心存芥蒂,即便是你並沒有什麼歪心思,也會讓別人誤會。所以想要讓“自己人效應”在自己身上產生正能量,還是提防一些不受用“自己人效應”的人。
有哪些人不受用“自己人效應”呢?
首先是初次見麵的人,第一次見麵一般來說還是不要這麼親近,否則會讓人覺得假情假意,給人造成不好的印象。其次是天生戒備心很強的人,這一類人你越是要和他親近,他就越是會覺得你要害他似的,所以和這類人打交道還是不要搞得那麼親密。
再有就是同公司比自己職位高的人,在私底下交流時不適宜用“咱們”或是“我們”,這類人一般都會覺得自己比較權威,你彙報工作時用“咱們”,那是表明自己的歸屬感,私底下還是用“咱們”的話,就會讓這類人覺得很沒麵子,或是失去了自己的權威。
如果把“自己人效應”運用的好,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你的人際關係,會讓你成為很多人信任的人,但是如果運用不好的話,你就會變成“拉關係”“套近乎”“不把自己當外人”的形象了。所以任何一個心理學上的效應都不是那麼簡單的,想要將其恰當地運用到人際關係上麵,還需要多總結、多觀察、多實踐,別怕麻煩。
互惠定律:有來有往,互惠互利
艾霖十分喜歡逛街,因此也結交了一些和她一樣愛逛街的好姐妹,大家走在街上,討論著今年流行的款式和顏色,逛得累了鑽進咖啡廳裏喝上一小杯,十分愜意。艾霖的這些好姐妹都是單身,自己吃飽全家不餓,每個月的花銷就全都在逛街上,都是愛漂亮愛打扮的主兒。可命運就是如此捉弄人,艾霖墜入愛河並結婚了,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艾霖就是愛的死去活來,結婚之後除了想踏踏實實過日子沒什麼別的想法。沒錯,艾霖開始安心工作,幾乎不再逛街了,更不會買一些奢侈品。
告別逛街之後,艾霖幾乎也不怎麼和姐妹們逛街了,每當姐妹約她,她都是推脫有事不能去。偶然一次,艾霖想要換工作,想起這幫好姐妹來了,她們工作都不錯,便想讓她們幫個忙,誰知道打了十幾個電話,大家不是說沒時間,就是說沒什麼關係,總之推的幹幹淨淨。艾霖十分詫異,這幫小姐妹都是怎麼了?一個個都好像是和自己沒有關係似的,當初一起逛街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
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朋友可以一直維持下去的話,那這種朋友關係必定是建立在互惠定律上的。什麼是互惠定律呢?互惠定律就是說給予就會被給予,剝奪就會被剝奪,信任就會被信任,懷疑就會被懷疑,愛就會悲哀,恨就會被恨。而運用到社交中,通俗一點兒就是說朋友應該建立在互惠互利的關係上,如果你一味地索取,而不付出,關係就會崩塌。如果某一個人得不到“惠”,關係也將瓦解。隻有達到了“互惠”,這段關係才能繼續維持下去。
故事中的艾霖和姐妹們的關係正是因為達不到“互惠”,所以才失去聯係的。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都是單身,一起逛街是因為彼此都需要人陪,而艾霖結婚之後,她告別了逛街,也就是說其他小姐妹已經在她這裏得不到她的“陪伴”了,那麼,她們還有什麼樣的理由繼續維持這段關係呢?
這樣說來,很多人可能接受不了,似乎感覺世界上的友誼都是和利益掛鉤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豈不是每個人都沒有真正的朋友,世界上也沒有什麼真正的友誼了嗎?當然不是,“惠”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它不僅僅指我們通常所說的“金錢”、“後門”、“物質”等,它還包括情感類的物質,比如說:分享、陪伴、傾聽、理解等。想想看,你和閨蜜不就是這樣嗎?閨蜜可能沒辦法幫助你升職加薪,但是卻可以在你難過的時候陪伴你,在你開心的時候一起和你分享,而你也是這樣做的,所以你們關係一直很好。倘若有一天,閨蜜難過了,你沒有陪伴她,她開心了,你沒有和她一起分享,那麼就已經達不到“互惠”了,時間久了,感情就淡了。
那麼,如何在我們的社交生活中將互惠定律運用起來呢?
首先,想要交到朋友,就需要讓朋友在自己的身上看到“惠”。也就是看到對他們有利的東西。這個東西可能是你的獨特氣質能夠吸引人積極向上,可能是你的人脈寬廣能夠幫助別人,也可能是你善解人意能夠寬慰別人。總之,要讓別人看到你是一個身上有“惠”的人,這樣別人才願意和你交往。
其次,人家帶著“惠”來,你也要送人家點兒“惠”。有些朋友主動送上門的時候,可千萬不能丟掉交朋友的好機會。當然了,人家主動和你交朋友,必定是帶著“惠”
來的,如果你願意交這個朋友,你也要送人家點兒“惠”。中國人的傳統,這叫禮尚往來。隻有這樣,這段關係才能維持下去。
最後,沒有“惠”,也要客套兩句。每個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別人能幫你的大忙,你不一定也能救人於危難之中。這個時候,當你實在捉襟見肘,已經拿不出“惠”給別人的時候,一定要記得客套兩句:下回有機會肯定好好謝謝你。或者幹脆請人家吃頓飯什麼的。但是,要記得欠人家的人情一定要還,否則你在你的圈子裏真的就沒法待了。你在大事上可能幫不了人家,小事上總應該可以的吧,沒事幫點兒小忙也能讓人看到你的真誠。但是,謹記不要一味客套說虛話而不做實事,否則時間長了,這段關係也沒辦法維持了。
隻要你在社交中始終遵循著互惠定律,你就能讓自己的社交關係處於良好的狀態。
交朋友不是做買賣,不能存在僥幸心理,你這次占了這個人的便宜,轉頭就跑,下次占了那個人的便宜,也轉頭就跑,久而久之,大家都會知道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想想看,誰還會與你交往呢?真誠地付出,才能得到真誠的回報,不要投機取巧。社交不是一錘子買賣,社交是需要你真誠地付出的。
缺陷效應:你的“完美”,可能嚇走別人生活中,我們或許會有這樣的發現,當你身邊出現一個十分完美的人時,自己內心發出的不是讚美之情,而是由內而外的排斥心。尤其是女人,這種現象十分明顯。
一個美麗的女人,身材極佳,能力也超強,可是她很難交到朋友,甚至沒有女人願意理會她,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小巧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女人。個子高挑,臉蛋白淨,五官端正,算得上是大美女了。都說漂亮的女人沒腦子,可小巧偏偏就是個例外,她很聰明,剛一進入自己的部門就迅速進入角色,上司很快就發現她的才能,剛來一個月就得到了晉升的機會。
小巧是一個十分活潑開朗的女孩子,她很希望和新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一個月後她升職加薪了,想請大家吃個飯,可結果大家都推脫有事不去,辦公室裏隻有兩個男同事,他們兩個倒是願意去,可是見到別人都不去,他們也就隻好找個借口說不去了。
小巧十分鬱悶,心想著自己剛來,就要請大家吃飯,這個舉動未免有些唐突了,就打算和大家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再請客。可是,工作中,小巧發現,自己的同事們都不是十分願意理會自己,更別提答應自己去吃飯了。而另外的女同事請客,大家都會去,卻唯獨不邀請她。
於是,小巧意識到自己被排斥了。可是,究竟為什麼呢?她自以為自己做的很好了,沒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妥,為什麼會遭到排斥呢?
其實,小巧並沒有做錯什麼,隻是她太完美了,她的錯正是她的完美。女人天生就有嫉妒心,很少有女人會真心實意地羨慕、崇拜另外的女人,當看到有的女人比自己優秀時,內心出現的是嫉妒。不用感歎女人為何如此,女人天性就是這樣的。所以,在人際交往中不要擺出一副自己“完美無缺”的樣子,要適當表現出自己的缺點,這樣才不至於讓自己落得連個朋友都交不到的下場。
社會心理學家通過對社交中的這些“完美現象”進行分析,得到了這樣的結果,那就是一個十分完美的人,應該適當暴露自己的缺點,這樣既不會影響自己的形象,還可以獲得較好的人緣,這也就是心理學中的“缺陷效應”。
一般來說適當暴露自己的缺點,會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就是,會讓你身邊的人覺得你還是一個普通人,你並沒有超能力,會覺得你比較好相處,其實,換做是自己也知道,誰願意和一個完美的人在一起相處呢,和完美的人在一起隻會讓人感到十分壓抑,讓人覺得自卑。第二個好處就是,更容易讓人感覺到你的真誠,最起碼在別人麵前,你不做作、不作秀,別人也就更願意真誠地和你交往了。
誰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是有缺點的。你可能會覺得要設法藏起自己的缺點,把自己的優點展示出來。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當你第一時間展示的全部都是自己的優點,而慢慢才把缺點暴露出來,這會讓人覺得你十分做作呢?而且,一開始給別人留下的好印象全都毀於一旦了。而如果交換一下,先暴露出自己的一些缺點,讓人逐漸去發現自己的優點,是不是更容易讓別人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敬可愛的人呢?
生活中有許多人是很喜歡運用“缺陷效應”的,有一所小學的校長,在和自己手底下的老師交往時,就將自己馬虎、愛喝酒的缺點展現在老師麵前,所有的老師都不把他當做校長,而是當做一個可愛的小老頭,老師們和校長的關係都很好,學校也處於十分融洽的狀態。可是,校長畢竟是校長,他之所以坐到校長的位子上必定有他的殺手鐧,他治學嚴謹,工作起來一絲不苟,讓很多老師又十分信服。而有些學校的校長一味在老師麵前顯示自己的優點,樹立自己的威信,結果讓老師都敬而遠之,校長無法和老師打成一片,隻要是有校長的地方,那就是十分嚴肅的地方,這讓校長自己和老師都覺得十分別扭,對於治學來說,更別提有什麼好處了。
缺陷效應適用於許多地方,和同事的交往,和上司的交往,和下屬的交往,和合作公司的交往等等,都可以將缺陷效應運用進去。暴露自己的缺點是藝術,要暴露缺點,但又不是暴露全部的缺點,學會適可而止,如果自己的全部缺點都暴露在別人麵前,別人或許就會覺得自己滿身缺點,一無是處,也就沒有交往的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