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漫畫家錢海燕評說: “我們可以躲開一頭大象,卻躲不開一隻蒼蠅。”使我們不快樂的,常常是一些芝麻小事。
神亦說,在日光之下沒有新鮮的事,婆媳衝突在哪裏,總結為兩個字:小事!不信,請看!
角色的難以適應
衝突根源在於老媽、老婆和夾心三方角色之間難以很快適應。
對男士而言,婚前的角色:在外是心愛女友的“戀人”,在家是媽媽身邊的“孝子”。婚後兩個角色馬上會變化,他必須是個愛太太而且有男人氣概的“老公”,同時也應該是如同往昔般既聽話又孝順的“兒子”。但這的確很難同時麵麵俱到。
對新婚的女士而言,既是可向老公任意撒嬌的“太太”,也同時是家中婆婆的溫順的“媳婦”。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對於婆婆呢?她可能第一次感到家裏權威女性地位的動搖,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受到一個“外來女子”的左右。
老人與下一代畢竟出生的年月相差很遠,上一代的人因為生活歲月的艱苦,她們吃盡了各種苦頭,懂得節約與珍惜;而作為媳婦的下一代卻因為生活環境的優越,很多人都沒有經曆過苦難的日子,她們大多比較鋪張也浪費,再加上現在時代的生活節奏加快,物質與精神生活不斷完善,年輕的女人們追求時尚新潮,她們的“奢侈”生活讓老人特別看不慣也接受不了,所以常常會在兒媳婦麵前嘮嘮叨叨,數落不停,這時候如果做媳婦的來一兩句對衝,那一場婆媳之間的唇槍舌劍肯定少不了。
婆媳糾紛就是這些“小事”引起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家庭出生,對同一件事物都有可能產生不同’的看法和做法。上輩人的思想觀念和見解與年輕的一代存在著一條鴻溝,再加上老年人一般都比較固執,嘴裏愛嘮叨,所以通常老人的一些觀念和做法讓兒媳婦反感,繼而出現隔閡。若是溝通不良,雞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爆大衝突。對那些家裏莫名而的“戰火”,男士既要“擺平”又要“安撫”,也不是一件易事。在處理妻子與母親之間的爭執時,常常因為男士這種毫無彈性的解釋與處置,使得事情日趨惡化。男士所受的“夾板氣”也成為家常便飯了。
婆媳問題之所以複雜正是根源於在這幾種角色的衝突中,三方都很難同時擺平來自各方麵的壓力。
婆媳心理問題
生活中,人們常議論婆媳關係。廈門話說:“達家(婆婆)心不(媳婦)相處,十個有九個要冤家(吵架)。”婆媳關係是家庭人際關係中最難相處的,婆媳關係緊張幾乎是普通現象。我曾經聽一個婆婆向人訴苦說:“媳婦與我相處了四年,我們之間的感情仍是那麼疏遠。”後來,我又聽她媳婦說:“雖然我口裏叫婆婆為‘媽媽’,可是我心裏,一直認定隻有娘家的母親才是我自己的媽媽,我跟婆婆從來沒有親如母女的感覺,所以我從來也不指望婆婆待我如親生女兒。”如此心中執意要保持距離地相處在一起,彼此的關係又怎能有所進展呢?最多也隻是不斷地意會到“她是別人,我要客氣一點”,如此而已。的確,有些媳婦對待公婆,隻是在表麵上保持一份應有的禮貌,或盡一份兒媳婦應盡的孝道,並沒有像對待親生父母那樣親近。到底問題出在哪裏呢?當然,做媳婦的也有做媳婦的苦處。
有一次,我到一位女性朋友家中拜訪,那正好是晚餐後,我與朋友坐在客廳裏聊天,還可以聽到家中老太太在廚房裏洗碗的聲音,這時,我的朋友歎了口氣向我說:“我的婆婆年紀大了,兩腳時常感到乏力,走路也不大方便,因此從前常常一個人自怨自艾,總認為人老了,沒用了,不能自由地到處走動,倒不如死了好,叫我們做兒孫的聽了好難受。她的脾氣也變得古怪而難以侍候。”
我還聽過一個年輕媳婦如此不耐煩地對人說:“家裏如果沒有老人的話,我們都可以買第二台電視機了。”這怎能不惹起家庭矛盾呢?所以有些老人傷心地對人說:“人老了連一台電視機都不如。”
還有這樣一個事例,康老師無論在單位,還是在鄰裏,與人們相處得都不錯,唯獨與媳婦合不來。退休在家後,與媳婦住一處,更是格格不入。其媳婦在外工作積極,人際關係也不錯,常被評為先進。但兩人還是矛盾不斷,都為此苦惱極了。
兩代同處日久,在日常生活中,不論兩代之間如何自我克製,總難免有些難以言傳的疙瘩存在,所以有些表麵美滿的家庭實際上也是小矛盾不斷。
心理學家認為,婆媳之間產生矛盾有曆史遺留下來的原因,有些人受“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的舊思想、舊觀念的影響,認為自己當媳婦時受到婆婆的不公待遇,如今自己也當上了婆婆,有補償心理效應。
另外,由於婆婆與媳婦來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經曆不同,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各異,比較難溝通。加上生活在一起後,二者在家庭開支、小孩撫養、家庭管理,甚至爭奪兒子(丈夫)的感情等方麵易起衝突,雙方又缺乏母女間的血緣之情,容易心存芥蒂。
遇上都愛告狀的老媽老婆
很早以前還沒有結婚時我這麼想過,覺得隻要老婆當老媽是媽老媽再當老婆是女兒不就和母女關係一樣了嗎,有什麼難處的?
結婚後,尤其有了孩子之後,我才明白千古流傳的婆媳關係難處所在。為什麼自古有丈母娘愛傻女婿,而婆媳就很難相處呢?最主要的矛盾根源在於婆媳均為女性,而女性心思敏感,喜歡關注細節,對人對感情都有很強的占有欲。
結婚之前,我就告訴女友,結婚後必須和媽 媽住在一起,因為我4歲時爸爸就去世了,媽媽 帶我很辛苦,要報答她,孝敬她。女友滿口答應, 以為這是很簡單的事情。 可是婚後有一天,我晚上問老婆,你白天是不是說要睡覺,不陪媽媽去超市?老婆吃了一驚,你怎麼知道的?我沉默,老婆一下子就明白了,原來老媽告狀了。
新婚燕爾,老婆經常忍不住跟我撒嬌,靠在我肩膀上。有一天我對她說,以後你注意一點,媽媽在的時候,不要跟我太親熱。次數多了,老婆也開始學會了告狀,老媽給她臉色看了、老媽偷聽她打電話等等。終於有一次戰爭由暗轉明。一個周末,老婆讓我陪她回娘家,可老媽卻非要兒子陪她去見一位老朋友。老婆責備我,說是上星期就說好的,老媽也責備我,說沒有孝心。麵對兩個愛自己的女人,作為“夾心層”的男人我,漸漸覺出個中的痛苦來。
遇上了兩個都愛告狀的老媽老婆,夾心太直率,做了個沒漏篩的傳聲筒,引發衝突升級,往往是婆媳衝突的一大禍根!
老媽的幹預太多了
韓劇(《澡堂老板家的男人們》、《看了又看》、《人魚小姐》、《黃手帕》)當中有一個共同的情節,就是父母幹涉子女的婚事,尤其是以母親幹涉兒子的婚事最為嚴重,幾乎每一位母親都是從自己的觀念和角度出發,希望找一個能使自己而不是兒子滿意的兒媳婦。韓劇中這一共同的情節不僅提出了一個古老的話題——婆媳關係問題,而且母親對兒子婚姻的幹涉,表明婆婆和媳婦的對立從媳婦進門之前就產生了。
也許做老媽的會覺得“難道我看著會像這麼愛操心的人嗎?”話雖如此,但看到辛辛苦苦帶大的兒子被別的女人用裙子兜走時,還是免不了“變態”。其實人總是到什麼時候說什麼話的,就像《看了又看》當中的老奶奶說的“青蛙從來不提當蝌蚪時候的事”,做兒媳婦時說媳婦的理,當婆婆後說婆婆的理。
婆婆剛來的時候,小雨就明顯感到婆婆的“活動範圍”太大,整個一個“生活指導員”的角色。早上七點,小雨夫婦開車出去上班,到晚上七點進門的時候,小雨差點認不出自己煥然一新的“窩”。首先,臥室被徹底整理過,床單枕頭套都換了,床頭的擺設紛紛移到陳列櫃上,玻璃窗被擦得鋥明瓦亮。打開床頭櫃裏的抽屜,小雨的臉都紅了,裏麵的A片光碟和避孕套盒子都經過了重新的“排列組合”;婆婆還對小雨說:“水晶球放到東北角的窗台上,才能使你們夫妻吉星高照。”
小雨沒想到婆婆還信這個,到廚房一看,更是不得了,瓶瓶罐罐們另立門戶,鋁鍋都擦得能當鏡子照,灶台幹淨得像待嫁的新娘。灶上,婆婆正在為兒子煲白果甲魚湯,說兒子聲稱很久沒喝滋補湯了,要喝,都得上飯店喝。婆婆跟小雨算賬:“出去喝一個甲魚湯58元,甲魚還沒有茶杯口大。我這個甲魚一斤半重,買來才28元,可做兩頓喝。”延伸下去,就是“錢不是掙出的,而是省出來的”一套理論。婆婆也沒注意到小雨的笑容已經越來越僵了。
過了一段時間,小雨覺得自己越來越不自由。本來他們倆收入不錯,又沒什麼後顧之憂,生活過得浪漫而有滋有味,每個周末都會在外麵吃一頓情調晚餐,然後瀟灑到深夜,第二天再睡個大懶覺。可婆婆對他們的行動似乎了如指掌。“吃飯又花了多少錢?” “這件衣服多少錢,怎麼這麼貴?”每次買衣服吃飯,婆婆總會關切地這樣詢問小雨,弄得有時買了東西都不敢告訴她。還有,一到周末,還在夢鄉中的我們就被婆婆的此起彼伏的“鬧鈴”吵醒了,我和丈夫索性裝睡,可“冬冬冬”的敲門聲又來了,有時甚至推門而入。
次日,小雨向女友Lily訴苦說:“再開明的婆婆都認為,媳婦總歸是外人。她說來說去,無非是心疼她兒子,什麼外麵吃開銷大,曉陽又有脂肪肝,哪有自家吃得幹淨清素;還有,別忘了房車貸著款呢,做清潔還等著周末鍾點工上門?手腳勤快點,省了這份錢,曉陽也不至於那麼玩命地工作。”小雨又委屈又好笑:“我為了還房貸也在到處找第二份工作,她怎麼都沒看見?北京的交通狀況你知道,晚八點之前能進家門都算正點,我怎麼可能煲一個費三小時的甲魚湯來慰勞她兒子?還有,婆婆畢竟是客,她不知道平時不能亂翻兒子媳婦的抽屜?”小雨迷茫道:“這等以勤儉持家自詡的婆婆,我如何既遂得了她的願,又不至於太委屈自己?”
小雨婆婆的幹涉無處不在!其實,在我們看來,小雨婆婆的幹預並無惡意,能一放下行李就幫小輩大掃除的婆婆,基本上屬於心直口快、無城府的那種。她絕對認為兒子的家就是她的家,所以她在這個家中的活動,是沒有什麼禁忌的。
以後的生活中,就隻要看小雨的想法與她們之間的相互協調了,不迷茫不怪罪就一定能建立心理上的親近感。如果做不到,衝突就成必然了!
兩代人的價值觀
兩代人,能奢求一致的價值觀念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正是這種不同的價值觀念引發了婆媳相處之間的不和諧噪音。
婆婆很守舊很節儉。她的思想,好像是永遠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現在的一些東西,她根本就一概排斥,像下崗,她說那是人家不正經幹,好好的誰會讓你下崗啊!然後舉出實例,像她那樣幾十年如一日的掃大街,沒有一句怨言,不管是夏日炎炎還是凜冽寒冬,沒有偷過一次懶。現在好了吧,退休金領著,孩子看著。多好。我要是跟她說,那是經濟發展的趨勢,像你那樣的兢兢業業未必是好事,要是有別的工作誰會去掃大街呀。那樣必然又會引起抬杠,爭論就會無休無止,接著,“商人傷人”、“無商不奸”等詞可就等著我了,這樣我就得牽連我一家人,我家基本都是婆婆所說的“奸商”。所以,婆婆到現在還對我離開穩定的鐵飯碗耿耿於懷,別人問她我在哪上班,她都是說我原來的單位。我嫁過去後才發現婆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連羽絨服都是在小攤上買的,一摘下套洗的時候夾雜著莫名其妙的怪味,不知是雞毛還是鵝毛便飛得滿屋子都是。又不是沒有錢,幹嗎這樣跟自己過不去啊!羊毛衫、羽絨服、鞋子,等等都是我給她買的,你給她錢她也舍不得,一看見價格她就不能接受,她總拿三十年前的價格跟現在比,能接受嗎?還總說:“還是小王會買東西,老了,以後買東西的事情都交給你了。”我心裏偷偷樂,哪次問起價
格,我都得打個一折,要不又該絮叨半天。
有一條毛巾,現在還掛在婆婆屋裏,它的年齡比我兒子還大。那是我剛結婚的時候在家畫油畫擦筆用的,用過就扔了。沒想到婆婆撿起來洗幹淨又用上了,油畫顏料很難洗,上麵斑斑駁駁的顏料清晰可見。我說洗衣粉、水費、加上工夫費都能買塊新的了。可人家根本不聽,虧那塊毛巾不是純棉的。要不說什麼也撐不到現在,早洗爛了。
還有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我剛結婚把洗過的內衣晾出來後,婆婆發現了,驚呼:,怎麼穿這麼小的短褲!還建議我們去門市部去買那種大褲頭。她穿的基本是自己做的,還有就是那種大褲頭。後來還是我給她買了內衣,她穿了也確實比她的舒服,才不逼我們了。但是幾十年的老習慣她還是沒法改掉,自己仍穿自己做的。
愛的爭奪
縱觀婆媳之間這場持續了幾千年的持久戰,我們會發現一些規律,比如丈夫越愛妻子,婆媳之間越容易起衝突,這是母親本能的一種嫉妒。
在潛意識裏,母親是男孩親近的第一個女性,也是他愛的第一個女性,男孩依戀母親,需要一個和母親具有類似特點的女性來結成伴侶,度過一生。於是,“小小子,坐門墩:哭著喊著要媳婦”,人類也就一代代繁衍下去。男孩長大,真的娶了媳婦,兒媳也就常常具有某些和婆婆類似的特點。俗話說,“同性相斥”,婆婆和兒媳都是女人,又有某些類似之處,婆婆和兒媳相互排斥就不奇怪了。
為什麼婆媳關係總難以協調好?除了這些,還有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愛”的爭奪:一種是親情的愛,一種是愛情的愛。“母愛”和“情愛”原本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愛,但作為妻子和母親,卻往往混淆這個問題。對她們而言,這種衝突並不是愛的本質的類別差異,而是“愛的對象”被掠奪的問題,兩個女人的愛指向了一個共同對象,這才會產生“妻子和母親同時掉進河裏,是先救哪個”?的千古無解難題。而且妻子和母親衝突的焦點是這個“男人”必須屬於自己,並下意識地期待這個“男人”能夠忽視甚至敵視對方,隻有這樣,這個“男人”才更加地屬於自己。母親想回到從前兒子隻對她一人依戀的局麵;妻子則想證明老公在熱戀中說一不二的情景。在內心深處,婆婆想得到兒子的愛,媳婦想獨占丈夫的愛,於是兩個人競爭著想要得到愛,誰也不想喪失被愛的幸福,遇到家庭結構本來就有一定問題的時候,婆媳也就不能不吵架了,一場愛的爭奪戰就此上演了。
細細想來,愛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珍貴而稀有的資源,對愛的爭奪無處不在。家庭有,單位有,社會裏也有。在家庭,除了最引古今注目的婆媳不和,其實就是一種愛的爭奪(婆婆想和媳婦爭奪兒子的愛,媳婦要和婆婆爭奪丈夫的愛,這種爭奪有生物屬性,很難調和,有時很是激烈,也很殘酷)之外,還有孩子爭奪父母的寵愛等。在單位,我們爭奪領導的愛,有時不惜造謠中傷,致他人於死地而後快。在社會上,人們常常玩三角戀愛的遊戲,也屬於對愛的爭奪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世上有資源的地方就會有爭奪,資源越是稀缺,爭奪就越是無情,越是殘酷。現實所在,衝突就來了!
城鄉結合的刺痛
“城鄉結合、婆媳關係和貧富差距”曾經一度號稱中國三大社會問題。有沒有發現,婆媳關係不好的多半是城鄉結合的。城鄉結合的婆媳關係中三大社會問題占了兩個。
城鄉的矛盾主要是錢上的,還有一些是感覺上的:像老人不管帶孩子;嫌媳婦不會幹活:嫌媳婦浪費,太小資情調;認為媳婦不疼自己的兒子;媳婦嫌婆婆太小氣,太摳門,太多封建老土意識。
請大家看看下麵這則故事,城鄉觀念的差距帶來的老媽老婆之間的矛盾可以說是刻畫得再細致不過的了:
接婆婆來家安度晚年,結果卻背離我們的初衷。結婚二年後,先生跟我商量把婆婆從鄉下接來安度晚年。先生很小時父親就過世了,他是婆婆唯一的寄托,婆婆一個人扶養他長大,供他讀完大學。“含辛茹苦”這四個字用在婆婆的身上,絕對不為過!我連連說好,馬上給婆婆收拾出一間朝南帶陽台的房間,可以曬太陽、養花草什麼的。先生站在陽光充足的房間,一句話沒說,卻突然舉起我在房間裏轉圈,在我張牙舞爪地求饒時,先生說: “接咱媽去。”
先生身材高大,我喜歡貼著他的胸口,感覺嬌小的身體隨時可被他抓起來塞進口袋。當我和先生發生爭執而又不肯屈服時,先生就把我舉起來,在腦袋上方搖搖晃晃,一直到我嚇得求饒。這種驚恐的快樂讓我迷戀。
婆婆在鄉下的習慣一時改不掉。我習慣買束鮮花擺在客廳裏,婆婆後來實在忍不住了:“你們娃娃就不知道節約嗎?”我笑著說:“媽,家裏有鮮花盛開,人的心情會好。”婆婆低著頭嘟噥,先生就笑:“媽,這是城裏人的習慣,慢慢地,你就習慣了。”
婆婆不再說什麼,但每次見我買了鮮花回來,依舊忍不住問花了多少錢,我說了,他就“嘖嘖”咂嘴。有時,見我買大包小包的東西回家,她就這個多少錢那個多少錢,我一一如實回答,她的嘴就咂得更響了。先生擰著我的鼻子說:“小傻瓜,你別告訴她真實價錢不就行了嗎?”
快樂的生活漸漸有了不和諧音調。婆婆最看不慣我先生起來做早餐。在她看來,大男人給老婆燒飯,哪有這個道理?早餐桌上,婆婆的臉經常陰著,我裝作看不見。婆婆便把筷子弄得叮當亂響,這是她無聲的抗議。
我在少年宮做舞蹈老師,跳來跳去已夠累的了,早晨暖洋洋的被窩,我不想扔掉這唯一的享受,於是,我對婆婆的抗議裝聾作啞。婆婆偶爾幫我做一些家務,她一做我就更忙了。比如,她把垃圾袋通通收集起來,說等攢夠了賣廢塑料,搞得家裏到處都是廢塑料袋;她不舍得用洗潔精洗碗,為了不傷她的自尊,我隻好偷偷再洗一遍。
一次,我晚上偷偷洗碗被婆婆看見了,她“啪”的一聲摔上門,趴在自己的房間裏放聲大哭。先生左右為難,事後,先生一晚上沒跟我說話,我撒嬌,耍賴,他也不理我。我火了,問他:“我究竟哪裏做錯了?”先生瞪著我說:“你就不能遷就一下,碗再不幹淨也吃不死人吧?”
後來,好長一段時間,婆婆不跟我說話,家裏的氣氛開始逐漸尷尬。那日子,先生活得很累,不知道要先逗誰開心好。
婆婆為了不讓兒子做早餐,義無反顧地承擔起燒早飯的“重任”。婆婆看著先生吃得快樂,再看看我,用眼神譴責我沒有盡到做妻子的責任。為了逃避尷尬,我隻好在上班的路上買包奶打發自己。睡覺時,先生有點生氣地問我:“蘆荻,是不是嫌棄我媽做飯不幹淨才不在家吃?”翻了一個身,他扔給我冷冷的脊背任憑我委屈地流淚。最後,先生歎氣:“蘆荻,就當是為了我,你在家吃早餐行不行?”我隻好回到尷尬的早餐桌上。
兒子是她最大的驕傲和自豪,兒子對她也是無比的孝順,言聽計從,但我總認為做人做事都要客觀,不能因為她是母親,她的一些落後的迷信的東西也要聽從,我們的分歧因此而起。婆婆總認為自己是功臣,喜歡誇耀自己,還重男輕女,在我麵前毫不掩飾,可我生的是女兒。本來不少婆婆在有了兒媳婦以後,認為在家中的地位已躍了一級,從此以後家中的苦差事應有人代勞。而家中的大小事也應理所當然地由長輩說了算。但在婆媳關係已基本成為一種平等的人際關係的今天,兒媳婦作為現代女性卻很少保留“權威”思想。媳婦們有獨立的社會政治經濟地位,因此很少有人能經得起這種“傳統”的任務與挑戰。兩個不同時代、不同生活方式和觀念且相互並不了解的女人生活在一起,婆媳問題也就難免會產生。這種隔輩人的觀念的不一樣,加上現在城鄉觀念的不一樣,等於是給相互間衝突的火焰加了一把幹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