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誰說了算
這是一則在孩子問題上一兒媳婦與老媽發生了矛盾的實例:
親愛的你慢慢飛小心前麵帶刺的玫瑰……小蘭一聽熟悉的音樂鈴聲,就知道有電話進來了,趕忙從手提包裏把手機拿出來打開,一看那熟悉的號碼,就知道什麼事情了。小蘭急忙站起身來,邊接電話邊踱步到無人的檔案室。 “喂……新平,你有什麼事情?我在忙。”小蘭盡量使自己的心不再激動。 “小蘭,你聽我說,你給媽個台階吧,晚上把萌萌從她姥姥家接回來吧,就算給我個麵子,還不行嗎?”在電話那頭的丈夫哀求著小蘭。 “新平,我不是沒給你媽台階,可你媽太欺負人了,我不能軟在她手裏,否則以後還讓我怎麼在家做人?”小蘭那委屈的淚水瞬間如同開閘的洪水,傾瀉而下。 “小蘭,你別哭,容易傷身體的,媽媽已經知道錯了,早上你們走後,她出去給萌萌買了她愛吃的橘子和蛋糕,等萌萌回來呢,她是老太太,你別跟她一般計較,成嗎?”男人最見不得女人的眼淚,我聽著電話那頭小蘭的哭泣,我的心猶如針紮,我知道小蘭的委屈,也知道母親倔強的性格,現在我如同風箱中的老鼠,兩頭受氣,卻無人訴說,有的隻是兩頭遊說。
“新平,看在你的麵子上,我會再給媽台階下的,但不是今天,你給我兩天的時間行嗎,兩天後我會把萌萌帶回去的。到月底了,我還有工作要做,先這樣吧,掛掉吧。”聽著安慰的話語,小蘭的心情漸漸平靜。
小蘭不想立刻回辦公室,俗話說三個女人一台戲,十多個女人那是多少台戲,小蘭不想讓同事看出臉上的淚痕,使勁抹了兩把臉,呆呆地坐在檔案室的角落裏,想慢慢理順自己的思緒。
其實,小蘭跟我媽媽之間根本沒什麼大矛盾,隻是誤會而已。
前段時間,小蘭的弟弟從北京出差回來,有些想萌萌,小蘭便把萌萌帶到娘家,同萌萌在媽媽家待了半個月時間。弟弟走後,上禮拜六,小蘭帶萌萌回自己家。家裏空蕩蕩的,我上班忙,晚上一般不回家,婆婆也不見人影。小蘭懷萌萌那年,公公由於車禍去世了,萌萌出生後,婆婆便順其自然地搬來與小蘭一家同住,照顧萌萌的起居。小蘭知道婆婆倔強的性格,格外小心翼翼地與之相處,唯恐自己的不小心,引發家庭戰爭。萌萌這段時間看到舅舅,有些興奮,每天晚上跟舅舅玩到很晚才肯睡覺,回到自己家後,寧靜的環境讓萌萌很早便有了睡意,小蘭把女兒哄睡後,看看時間已是將近八點,丈夫和婆婆都還沒有回來的痕跡,小蘭感覺這幾天也有些乏,便也昏昏沉沉睡著了。
禮拜天早上,小蘭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是婆婆。
“萌萌醒了沒有?我跟你去給萌萌洗個澡吧?”其實臥室門沒鎖,我不在家的時間,小蘭也不習慣鎖臥室門的。媽媽沒有進來,隻是隔著門征求著小蘭的意見。
“媽,天氣預報說今天降溫,今天不去給萌萌洗澡吧。”小蘭考慮到去外麵浴室去給孩子洗澡,來回走路容易著涼。
萌萌被小蘭跟婆婆的對話驚醒。睜開惺忪的眼睛,盯著小蘭看。小蘭也來不及下床給婆婆開門,忙把痰盂拿來,在床上把孩子撒尿。
婆婆聽到臥室裏有動靜,但感覺小蘭並沒有給她開門的意思,有些生氣,摔門便走出家門。
小蘭聽到婆婆關防盜門的聲音夾雜著生氣的味道,也沒太在意,婆婆的性格她太了解了。小蘭起床,把萌萌收拾完畢,給萌萌弄了點早飯吃,丈夫不在家,婆婆出門便是一天不著家,小蘭感覺帶萌萌守著空蕩蕩的家也沒什麼意思,便給萌萌穿戴整齊,帶著萌萌找同事家的孩子玩。同事家的孩子芯茹,比萌萌大一個月,正是牙牙學語的時間,兩個孩子湊一起,玩得不亦樂乎。還不到中午吃飯時間,我打電話給小蘭,禮拜一要出差,讓小蘭回家給他準備一下出差的東西。小蘭想想婆婆不在家,萌萌在旁邊搗亂,根本沒法給丈夫去收拾出用的東西,想了想,還是把萌萌送到她姥姥家吧。
小蘭回到家,媽媽正在準備包水餃。
“媽,您在包水餃?”小蘭一進門就發現媽媽一臉寒霜,主動跟婆婆打了聲招呼。 “我愛包什麼包什麼,不管你事。”媽媽頭也沒抬,顧自包著水餃,恨恨地回敬小蘭。小蘭一臉的尷尬。轉身回自己的臥室,給我準備著出差的東西。剛收拾完畢,我回來了,走
進臥室,把臥室的門順手關上。
“小蘭,我跟你說件事,你怎麼惹媽生氣了?你是不是不想讓萌萌認她的奶奶了?”我一臉嚴肅地跟小蘭說。
“新平,說話要憑良心,我怎麼會不讓萌萌認她奶奶?”小蘭著實感覺委屈。
“那你半個多月不讓萌萌見她奶奶的麵什麼意思呀?”
“新平,如果媽不知道,那是因為我沒告訴她,你不可能不知道吧。萌萌的舅舅出差回來了,想孩子,讓把孩子帶過去,在她姥姥家住了半個月,我也打電話告訴過你了,你為什麼還這麼理解?讓萌萌在她姥姥家多住些日子,也是為了讓你媽歇歇,我也知道看孩子不容易。”
“那你早上起來,還不開門,不讓她奶奶見萌萌?”
“早上媽是在門外喊我要給萌萌洗澡,門沒鎖,我在給孩子把尿,怎麼給她開門?”
我聽了小蘭的話,知道是場誤會,趕忙出來給媽媽解釋。小蘭躲在臥室裏,不想見到尷尬的場麵。還是讓新平去處理這件事情吧。
“新平,我告訴你,你如果想讓你媽多活兩年,以後就別讓我給你看孩子了,我受不來你們的氣。”小蘭聽得最清楚的就是婆婆這最後一句話了。然後,“砰”的一聲是婆婆關上她自己臥室門的聲音。
我一臉沮喪地走進臥室。想說什麼,還沒張口,手機響起,是單位來的電話,通知他暫時不用出差了。我拽著小蘭的胳膊,拖出門,商量著一起把萌萌從她姥姥家接回來,想緩和一下家裏僵持的局麵。
萌萌回來後,我抱著萌萌,想敲開媽媽的臥室門,媽媽的臥室門卻始終是緊閉的。
禮拜一,我早早到單位去了,小蘭給萌萌穿好衣服後,看到婆婆在做早飯,小蘭不知道如何開口跟婆婆說話,喊萌萌跟奶奶再見,小蘭早上還要上班,前思後想,還是把萌萌送她姥姥家吧。媽媽並不理會萌萌打的招呼,顧自準備著早飯,小蘭忍了忍眼中的淚水,默默地牽著萌萌手走出家門。辦公室剛坐下想工作,我的電話便跟著打來了。
婆婆媳婦,媳婦婆婆,永遠是難解的冤家。
小蘭不想傷了我,更不想傷了這個家。理順思緒,小蘭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婆媳雙方產生矛盾和隔閡的原因很多,其中對第三代的生育撫養和教育是引起矛盾的焦點之一。
衝突一:老媽氣兒媳不續香火
這是一對新婚不久的夫婦提供的事實:
由於工作和個人生活習慣等原因,我和老婆結婚後經過考慮,不準備要小孩。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婚後都沒有要孩子,照樣生活得很不錯。但是我老媽聽到這個消息後覺得簡直不可思議,認為不要孩子是不孝、是絕後,每天展開攻勢在我們耳朵邊上嘮叨,希望我們回心轉意。見我們無動於衷後便開始找茬兒吵架,弄得我家每天像戰場一樣硝煙彌漫,家庭氣氛緊張。新婚不久,我們就被此問題弄得一臉疲憊。
《中國婚姻家庭法律網》還登公平一則“兒媳不續香火,婆婆索賠5萬”的案例:
兒子去世後,趙婆婆為續“香火”,與已經懷孕的兒媳簽訂“香火協議”,要求兒媳將孩子生下來,否則將支付5萬元的違約金。後兒媳違約,趙婆婆便將兒媳告上法庭。6月14日,山東省利津縣人民法院認定原、被告簽訂的“香火協議”無效,駁回了原告趙婆婆的訴訟請求。
趙婆婆早年喪夫,其兒子趙宏又於2005年2月3日因交通事故意外身亡。趙婆婆的兒媳陳某在承受失去丈夫的巨大痛苦的同時,被醫生告知已懷有近兩個月的身孕,這一喜訊給深陷喪子之痛的趙婆婆帶來了些許安慰。但趙婆婆一直擔心兒媳陳某會將孩子“做掉”,雖然陳某一再保證會把孩子生下來,可趙婆婆的顧慮卻無法消除。陳某遂與婆婆簽訂一份“香火協議”,保證將與丈夫趙宏的孩子生下來,如有違約,自己願意承擔5萬元的違約金。後來,陳某經過深思熟慮,瞞著婆婆,於2月26日將腹中的孩子“做掉”。得知這一“噩耗”的趙婆婆將兒媳陳某訴至法院,要求其賠償違約金5萬元。法院經審理認為,法律明確規定保護婦女的生育權,原、被告之間簽訂的“香火協議”違反了這一強製性規定,因而是無效的。陳某“做掉”孩子的行為是其合法行使生育權的表現,原告的訴訟請求無事實和法律依據,依法予以駁回。
衝突二:“帶小孩”疙瘩
很多婆媳衝突,發生在“帶小孩”這件事上。下麵這則兒媳婦的控訴,太典型了:
2000年6月末,酷暑難耐,我在家裏坐月子。婆婆來照顧我,可能是因為公公剛去逝不久,婆婆心情不好,再加上房間擁擠,又不讓開門開窗,婆婆難免就沒有好臉色,說些難聽的話。滿月後,我拖著滿是傷痛的身體回了娘家,發高燒,打吊瓶,兩個月也沒起來床。
我的奶水太少,婆婆說忌了吧,誰知我媽糊塗地給我吃錯了藥.婆婆又天生嗜肉,每日油水不斷,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根本沒把她那點奶當回事”,結果我的奶水全都憋在了乳房裏,結成了大大小小的腫塊,得了乳腺炎,現在稍一負重就會從胸一直疼到手脖,連著吃了兩年多的藥也沒有什麼效果。孩子三個月時,婆婆把孩子帶走了,我本來不同意,可丈丈夫一再堅持,我也沒有辦法。
我每周都去探望孩子。有時看到孩子哇哇大哭,婆婆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的心裏真不是滋味,可婆婆說小孩哭就是消化食兒,哪有不哭的?孩子有病的時候,婆婆喜歡給孩子吃過量的藥,她認為多吃就能好得快。有一次我清楚地看著說明書上寫著一次一片,可婆婆偏給孩子吃兩片,我讓丈夫去勸勸她,丈夫試探著說那就吃一片半吧,婆婆二話沒說,抓起藥片“啪”的一聲摔在一邊,說那就別吃了。婆婆不識字,對書上說的一概不信,我給孩子買的補鈣補鋅的藥,她認為沒有用的就不給孩子吃。
孩子快一歲的時候,婆婆要回老家,把孩子哄睡後扔到我家就走了。孩子醒來找不到奶奶,放聲大哭起來,我怎麼哄也不行,畢竟孩子跟我分開的時間太長了,根本就不認我。孩子不吃不喝也不睡,不住地哭了一天一夜,第二天開始發高燒,滿嘴起泡,等婆婆從農村趕回來,孩子已哭成氣肚臍。
孩子十四個月的時候,發高燒,我們把孩子送到醫院打吊瓶的時候,孩子突然抽了,幸虧大夫都在,搶救了十多分鍾,孩子才緩過一口氣來。
大夫說燒抽了隻有兩種可能:高燒過久或腦炎。我們一再追問,可婆婆一口咬定是才發燒不久。我咬了咬牙答應給孩子做腦炎化驗,打麻醉針、抽骨髓,孩子撕心裂肺的哭聲折磨著我的心。.化驗結果證實:是高燒過久。大夫說幸虧你的孩子在醫院裏,如果換在別的地方,五分鍾之內趕不到醫院就沒命了。七天後孩子出院了,我打了九天吊瓶。
衝突三:教育孩子起衝突
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兩者間更是有可能達到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現在的社會競爭太激烈,孩子一定要從小開始學習各種技能,自己原本打算將孩子送往雙語幼兒園,讓孩子從小接受專業的教育,但遭到了婆婆的強烈反對。婆婆執意要自己將孫子帶大,認為自己教育孩子更在行,而花費大量金錢將孩子送到雙語幼兒園既浪費,自己又不放心。孩子眼看就到了要上幼兒園的年齡,看來我是沒有希望說服婆婆了,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隻好先斬後奏了。今後,婆婆的臉色估計不會好看了。
家中添了孩子以後,上下兩代人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不同會一起集中在孩子身上,碰撞摩擦往往在所難免。中國流傳著一句俗話叫“隔代親”,爺爺奶奶對孫子的鍾愛,視為“掌上明珠”,比對待自己親生子女有過之而無不及。對陔子百依百順,哪怕“天上星星,海底月亮”也要千方百計去滿足他,生怕餓著、凍著。到了五六歲還得去喂飯,出了一點汗得趕緊去換衣裳,哪怕碰破一點皮,也會心疼不已。媳婦不僅沒有體驗到“家有老人便是福”的好處,反而對老媽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讓孩子嬌生慣養,不以為然,嗤之以鼻。還自有一套“理論”:“餓了不會吃飯,那是傻瓜”,“外國人不吃大米飯,照樣長得棒”。氣候稍有變化,一個要給孩子多穿點,一個要少穿點;一有頭痛腦熱,傷風感冒,一個要趕緊去打針喂藥,一個要讓孩抗一抗,還說:“感冒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媳婦不讓喂藥,老媽就偷偷地喂。抗過去了,媳婦覺得做得對;沒有抗過去,老媽認為有理。誰也不買誰的賬,誰也說不服誰,真是無助又無奈。
國際障礙
跨國婚姻引發的老婆老媽的衝突,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國際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障礙!
綾部伸(日本)在“中國媳婦和日本婆婆”一文中將國際障礙帶來的衝突寫得淋漓盡致:
我的中國老婆剛到日本時,一切都好得不能再好。她不僅能幹,而且還有現在的日本女孩少的和長輩相處的能力及耐性。我以為自己是幸運兒,娶了巧媳婦,一下子越過了國際障礙。可是兒子的出世立刻把我拉到現實生活中。我的中國嶽父寧願自己煮飯洗衣,早早地打發嶽母來南方支援我們。我的嶽母為了保證我上班的精力,還自己晚上帶著外孫睡覺,在她的精心照料之下,不出一個月,我們一家三口都長得白白胖胖。由於嶽母的安撫,晚上出去應酬,老婆也會笑眯眯地送我出門,.當時的老婆就像“小熊維尼的媽媽”。
可是好景不長,我們一家三口回到日本,情況就和原來大不一樣了——“國際障礙”出現了。不出三天老婆就開始天天找我談話,每天數落我媽的不是,而且我一不能還嘴,二不能說NO,因為那是她仔細觀察得出的結論。
媳婦首先給我洗腦的就是,日本婆婆不疼孩子。證據就是孩子晚上哭得不正常,我媽也居然睡得安然無恙。要知道她是第一次做母親沒經驗,孩子萬一出事怎麼辦?我說你想要我媽幫忙,直接說不就得了。老婆說這種事做婆婆的得主動關心,要媳婦來懇求多沒意思。
第二條就是日本婆婆沒有責任感,把孫子當玩具,玩完了就幹自己的事,很少照顧孩子的起居生活。這一點我並不支持,那是我兒子,又不是我媽的孩子,幹嗎期待我媽給孩子洗澡、喂飯,就因為兒子的中國外婆做了這些嗎?但媳婦不依不饒,當孩子的出現讓她娘家人心甘情願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時,日本婆婆依然在種草插花,搞小資情調,全不顧媳婦已經焦頭爛額,疲憊不堪。老婆說孩子應該姓她娘家的姓才公平。
第三條,也就是我老婆最傷心的一條,就是日本婆婆對待兒子、兒媳標準不一,兒子再怎麼玩也不製止,而兒媳睡個午覺也要四處打鑼,弄得路人皆知。其實老婆平日很少家長裏短,我以為她不會為這種俗事斤斤計較,看著她火力凶猛的嘴巴,我以為自己走錯了門。
漸漸地,回日本對我來說成了一個精神負擔。我們每次回日本,湖北老婆的臉大概要經過這樣三個階段的變化。剛開始笑眯眯,積極主動地幫我應酬各方親戚。這時候我求她讓我單獨出去玩,她沒有不同意的,常常還讓我有一種“被趕出門”的錯覺,好像我在礙事。接著,當我和昔日好友輪番見過之後,她的臉已經很難看了,但還是忍著。結果憋到回中國之前的一兩天,老婆終於忍住大發雷霆,要把這段時間的鬱悶用她響亮的聲音爆發出來。“已經是30歲的人了,我們說什麼你也不聽!”遇到這種情況,日本婆婆開口了,通常是不成不淡地說上這麼一句,他出去玩不是你自己答應的嗎,既然答應了為什麼事後還要生氣。
作為丈夫,我很不理解,我們之間發生不愉快,老婆總愛找我媽評理。我們的事把我媽攪進來於什麼,可是老婆說:“再難聽的話:如果是父母說,孩子絕不會怪罪。本來嘛,30歲又怎麼樣,不懂事還是家長教育失職。再說,家醜不可外揚,說給父母聽最保險。”
可是,到底要我媽說什麼呢?像多數中國父母那樣挺身而出,把犯錯的孩子數落一番,批評得越深刻越好嗎?在日本,結婚就是小鳥出巢了,自己覓食、自己哺育後代是理所應當的。雖然我自己也很感謝嶽父嶽母對我兒子的照顧,但中國的孩子臍帶好像一輩子也跟父母剪不斷似的。當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婆時,她甩出一句“將來女兒什麼人都可以嫁,就是不能嫁給日本男人,因為日本是一個讓每個人都沒有喘息機會的國家。”按她的話就是日本是一個男人在外麵孤軍奮戰、女人在家裏單打獨鬥、老人自己管自己的國家.日本人用獨立衡量一切,讓每一個人生活在隻有自己的孤島上。
而被我指責的中國式的家庭生活,被老婆認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生活方式。老人不用寂寞,小孩不愁關愛,,年輕人也有時間工作。而且有難時有人主動幫助,會讓人覺得世界很美好,從而引發助人為樂之心。人累到極點會孤獨,而孤獨的極致就是變態。,所以老婆在我家大力弘揚中國文化的精神。
可是,我隻想對老婆說,結婚了,別指望我媽為你撐腰。這才是和日本婆婆相處的正常心態。
一肚子委屈的婆婆和無奈的“苦媳婦”
這是一個婆婆和一個媳婦親口講述的兩個真實的故事:
一肚子委屈的婆婆
我是一個生於50年代的女人,現在在一所學校教書,老公是本市某知名企業老總的司機,我們有一個兒子,他很爭氣,從小到大可以說沒有讓我們多操心,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從師範學校畢業以後就被分配到一所學校當起了老師。兒子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就有很多好心的人紛紛上門來做媒,兒子在我的勸說下也看了不少女孩,結果和一個售樓小姐走到了一起,大概這就是緣分吧,戀愛了半年以後,因為女孩的家裏離我兒子的學校很近,所以兒子就從學校的宿舍搬了出來,和女孩同居了。隻要兒子喜歡,我也就不反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