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十歲之前靠腿,三十歲之後靠嘴(3 / 3)

善於利用自己口才優勢的人,是能夠正視自己的人,他們可以把優勢轉化為勝勢,為自己鋪平道路。像金星一樣,本來以舞蹈見長,卻發現自己說話的天賦,為她帶來了事業的新高度。我們作為普通人也可以運用口才的優勢,別讓自己的能力被埋沒,突破因為沉默寡言帶來的冷遇,走上自己的成功之路。

7把別人的批評當鏡子

記者問金星:“現在碰到一些居心叵測的人或者不尊重你,還會那麼生氣嗎?”

金星回答道:“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正反麵的,所以讚美和詆毀都一定是正常會出現的。你脆弱時,鼓勵會是強心劑,但膨脹時,不知天高地厚時,詆毀反而會提醒你:你沒那麼好。這是把雙刃劍。所以真正成功的人,一定不能缺少這兩麵。詆毀也是一種必需品,詆毀你的人也許正是看到了你的問題,就算是因為出於嫉妒,也能鞭策你做得更好。所以我一直在嫉妒的眼光中長大的,但是這也正好證明,你的成功是令人嫉妒的。一開始我會覺得委屈,但後來會覺得:你不努力,那就嫉妒去唄。所以對我來說,這些都像是鏡子。”

以別人的批評做鏡子,對於我們是有益的。有很多人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大為惱火,他們覺得自己並沒有錯誤,是批評者無中生有,但正如金星所說,把這些批評當作鏡子,時刻勉勵自己不也是挺好的。

正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高低各不同”,人的認知水平不同,看問題角度不同,會產生“智者見智,愚者見愚”的見解,因表現修辭的方式不同,有直抒胸臆,痛陳是非的尖銳型,有含糊說辭,無關痛癢的籠統型,泥沙俱下,往往讓人不知所從。

我們在麵對批評的時候,閉目塞聽,或是立即反駁自然是不對的,那樣就容易脫離實際,變得固執己見,但囫圇吞棗式地接受,卻會讓我們感到無所適從,失去了自己的方向。

有一次,作戰部長愛德華·史丹頓生氣地稱林肯是“一個笨蛋”。愛德華·史丹頓之所以生氣是因為林肯幹涉了他的業務,武斷地簽發了一項命令,調動了某些軍隊。當林肯聽到史丹頓的話後,他很平靜地說:“如果史丹頓說我是笨蛋,那我一定就是一個笨蛋,因為他幾乎從來就沒出過錯,我得親自去看看。”

林肯匆忙趕去了史丹頓那裏。與他進行了一番交流之後,林肯知道自己簽發了一項錯誤的命令,於是趕緊收回了該命令。麵對史丹頓的批評,林肯沒有拒絕,而是反求諸己,虛心接受。而能夠反求諸己的林肯為推動美國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受到美國人民的崇敬,在美國人的心目中,他的威望甚至超過了華盛頓。

如果有人批評我們,這時不要先替自己辯護。我們要謙虛,要明理,我們必須要拿出剝竹筍的精神來麵對批評,首先看對方的批評是否有斷章取義,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剝去其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再看批評是否帶有情緒化、憤慨的成分,剝掉其感情用事的重傷之言,最後要看批評者與自身的價值追求是否相同,揭去其不同意識形態的本位觀念,最後才能吃到批評最營養的那部分。

2013年,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岩鬆出版新書,結果遭到了著名作家王朔的批評,隨後在一個新書見麵會上,有記者便采訪白岩鬆,問他對此事的看法。

白岩鬆回答說:“你可以不同意別人說話的觀點,但要維護別人說話的權利。不過王朔是認真對待了,他也是到書店裏買了去看。我覺得任何東西都會有它的優點與缺點,如果沒有缺點,那太可怕了,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吧。當然我不會因為王朔批評了一下,我就格外看重,其他的批評就不看,我也更希望大家把表揚縮小,把批評擴大,因為我還有改正的機會。”

白岩鬆很坦率地說:“王朔的書我在1990年左右狂讀過一陣,沒死的人就出文集了,以前很少有這樣的事,於是我買了一套他的文集看了,一段時間裏麵也撫慰過我,雖然後來的感受漸漸不同了,但感動過已經很不錯了,因為王朔裏麵有很多很真的東西,包括對我的批評,有些是值得我思考的。”

有時別人的批評不是對我們個人本身的不滿,而是對我們做事或是對人態度的不滿,他們的批評是對我們做事的建議,並不是無中生有的挑剔。善意的批評可以讓我們知道自己存在著哪些不足和缺點,以便能逐步彌補和改掉它們,去完善自己。

李特爾是18世紀德國地理學開創人之一,他慷慨地提拔年青的批評者--弗勒貝爾的故事是感人至深的。李特爾非但不嫉恨和打擊這位魯莽的批評者,反而把他的批評文章推薦給一個著名的學術刊物,而且他本人還在公開發表的評論裏,對這位青年學者的“敏銳頭腦”和“真摯思想”大加讚揚。後來弗勒貝爾來到柏林,李特爾還熱情接待,為他安排當時他極為需要的工作。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術權威,如此對待一位毫不客氣地批評他的後生,是否會使那些害怕甚至敵視批評的人覺得汗顏呢?

西方諺語說:“恭維是蓋著鮮花的深淵,批評是防止你跌倒的拐杖。”聽慣了諛辭的人常常狂妄自大,隻有虛心接受批評的人,才能改正缺點,提升自己。所以,我們必須養成虛心接受批評的習慣。

8底氣源自引以為傲的舞者身份

金星有“舞者”和“名嘴”雙重身份,最為廣大觀眾熟悉的是她在電視節目上做評委、做脫口秀,但正如金星所說的,隻有去劇場看金星的舞蹈才知道她是一個什麼人。金星也最認可她舞蹈家的身份,金星說:“我一直到外麵說我還是個舞蹈家,其他事情我可以做,我也做得很認真,但是我從來沒有把我自己標榜成一個什麼,我是一個話劇演員,我是一個主持人,我是個什麼什麼,沒有,我的主業是舞蹈。”

可能很多人並不了解金星的舞蹈成就,事實上金星是中國最傑出的現代舞蹈家之一,中國現代舞的拓荒者,獲得國際榮譽無數,同時也是“上海金星現代舞蹈團”團長兼藝術總監。

金星早期曾在北美與歐洲遊學,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美國藝術研究院獎學金的中國舞蹈演員。1995年回國,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獨立現代舞蹈團,並引領其走向國際舞台獲得極高的榮譽。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曾授予她“榮譽藝術博士學位”,法國政府授予她“法蘭西共和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可以說她在舞蹈上的造詣和藝術上的追求遠遠超過你所了解的其他身份的金星。

金星更喜歡跳舞,跳舞對她來說,是充電。她一個月裏麵,脫口秀占10~15天,整理資料加錄像,剩下的時間她就出去跳舞演出,金星說:“我一到劇場就滿血複活,我先生特納悶,說你特別絕,人家下了舞台都特疲憊,可你上舞台就跟去充電似的。”

1988年,金星獲美國亞細亞文化基金會和美國舞蹈節獎學金,赴紐約學習現代舞,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美國藝術研究院獎學金的中國舞蹈演員。17歲榮獲全國首屆“桃李杯”舞蹈大賽少年組第一名,在全國第二屆舞蹈比賽中獲“最佳優秀演員獎”。20歲成為國家公派赴美國紐約學習現代舞的第一位中國舞蹈演員。

在美深造現代舞期間,被聘為1991年美國舞蹈節編舞,同年,她的作品“半夢”榮獲美國舞蹈節“最佳編舞獎”。不論你是不是舞迷,看《海上探戈》都會被觸及心靈,你會發現金星準備了一麵透亮的鏡子,舞者優雅的舞步,其實是你靈魂深處的舞步。《海上探戈》由《腳步》、《舞02》、《紅葡萄酒》、《海上探戈》等十個獨立劇目組成。這些作品,就像金星1991年至2000年的創作日記,而《半夢》是最特別的一篇。這是金星為1991年美國舞蹈節所編的獲獎作品,“這個作品隻有我能跳,真的是看一場,少一場。”

舞蹈對金星脫口秀的幫助也很大,她說:“在中國的脫口秀領域,沒有一個主持人擁有我的肢體功力。”金星自信地表示,中國語言文化中,很多時候講究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當無法用語言表達時,肢體動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舞蹈功底與語言魅力的結合,讓自己的脫口秀更具特色。

金星說:“我現在的成就和個性、氣質的養成都要歸功於舞蹈,而且我的價值觀、審美還是舞蹈的。我現在每個月還會跳兩次舞。我的舞蹈團今年在全國有13場巡演,票價從不打折,但票房成績很好。在我看來,舞蹈是不能打折的,推動中國舞蹈發展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同時,金星還坦言不介意觀眾們隻注重她的娛樂性,忽視她舞蹈家的身份,金星說:“他們通過娛樂節目認識我,增加了對我的關注度,也許就會走進劇院,觀看我的舞蹈。我有信心,他們一旦進了劇場就會喜歡上我的舞蹈,為我的舞蹈鼓掌。”這就是金星,一生摯愛舞蹈,並一直在為舞蹈默默奉獻,而舞蹈也讓她的口才更加傳神和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