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善心誠意,說話要暖到對方心坎裏(3 / 3)

7溫柔的鼓勵,貼心又受用

金星給網友們留下的印象是犀利而毒舌,但是金星並非如此。在《舞林大會》節目中,美女舞蹈老師廖智在地震中失去了雙腿,金星對她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同時還鼓勵廖智要堅持自己的舞蹈夢想,也詢問了廖智家裏的情況。

對於“毒舌”之說,金星滿腹委屈:“任何人都有跳舞的權利,但是你說在台上唱歌、跳舞,觀眾花那麼一個多小時來看你,你總要對得起大家的時間吧。你的表演確實有問題,還不讓我說,那請我來當評委幹嗎?我就是說話比較直接。而且電視台把我好多溫柔的點評都剪掉了,就留那些尖酸的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瑟拉博士曾經頗富成效地幫助過許多人,使他們走出低穀,步入佳境。有人問道:“卡瑟拉博士,你幫助別人,你最倚重的是什麼?”卡瑟拉博士毫無遮掩地公開了她的秘訣:“我使用一種奇妙無比的方法,它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使我能夠讓啞巴講出話來,讓灰心失望的人展露笑容,讓婚姻遭遇不幸的夫妻重新和睦。接受我診治的人,無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還是正常人,這種力量都是我所知道的所有力量中最富效果的。我把這種力量叫作‘真誠鼓勵的力量’。”

在卡耐基9歲的時候,他父親就把繼母娶進家門。出身貧苦人家的卡耐基是一個公認的非常淘氣的壞男孩,而繼母則來自較好的家庭,有很好的修養。

父親一邊向繼母介紹卡耐基,一邊說:“親愛的,希望你注意這個全社區最壞的男孩,他可讓我頭疼死了,說不定會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頭扔向你,或者做出別的什麼壞事,總之讓你防不勝防。”

隻見繼母微笑著走到這個“壞男孩”麵前,用纖細的手憐愛地輕輕撫摸卡耐基的頭,然後扭頭對丈夫說:“你錯了,他不是全社區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泄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卡耐基聽見繼母的一番話,感動得差點掉下眼淚,因為在他繼母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聰明,就連父親也認為他是壞男孩。就是憑著這一句話,他開始和繼母建立友誼。後來繼母不斷地鼓勵他,在分析他如何比別人更優秀的同時,還不忘給予他生母般的愛的支持。

在卡耐基14歲的時候,繼母給他買了一部二手打字機,說相信他會成為一位作家。受到了繼母的鼓勵,卡耐基開始寫作,並開始向當地的一家報紙投稿。來自繼母的這股力量,激發了他的想象力,激勵了他的創造力, 使他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一句話可以毀掉一個人的信心,一句話也可以鼓勵一個人從失落中走出來,或讓人從新的角度認識自己,從此改變他的人生。關鍵就在於說話的人采用的是何種方式,我們說話時,一定要懂得情理結合,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打動人心。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中,一個成功的、春風得意的人,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自我價值的展現,但也還是需要鼓勵的,尤其需要別人對他有信心。所以,學會及時地給予他人鼓勵,讓他人覺得你是他真正的朋友是非常有必要的。

日本著名女作家的佐藤愛子曾經說:在她的少女時代,幾乎沒讀過什麼小說。她在二十七歲和丈夫離婚後,有一次,她那當作家的父親讀她的信時說:“這孩子可以寫書。”後來正是這句話,成了鼓舞佐藤愛子在逆境中涉足文壇的精神支柱,她發憤圖強寫作,最後獲得了“直木獎”。因此,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學會鼓勵他人,多為那些尚未取得成功者、暫時困難者、失意者甚至失敗者送去一份讚美和鼓勵,因為他們比那些成功者更需要讚美。

在《非誠勿擾》中,當男嘉賓失意時,主持人孟非給予這樣的開導:“我非常喜歡你的那種特別有定見的感覺,而且顯示出了在這個社會的年輕人當中特別少有的、特別律己的特點。這個舞台是你人生當中一個小的體驗。我真的覺得你的性格和語言適合往語言方麵發展,這個可能比玩魔術會有更大的發展。給你一個小小的建議,不妨在這個方麵多塑造一下自己。”而當女嘉賓輕信朋友采訪的時候,孟非給予這樣的建議:“我給各位一個建議,我們女嘉賓特別容易受那個朋友采訪的影響。為什麼別人說什麼你們都信呢?很多人的品質特點,你們為什麼不想通過自己去了解呢?相信自己不好嗎?”

生活有一些喜歡抱怨的人,從來都不說積極正麵的話,我們要以人為鑒,就要避免做這樣讓人“不舒服”的人,每天都能給周圍的人帶來正能量才是我們受歡迎的基本原則。

我們可以用以下的方法來達到這一點。

1.如果是公司的領導者,就千萬不要忘記隨時對員工的鼓勵,時常地說 “你的努力我全看在眼裏”、“今天你的工作是最出色的”,這樣的話會讓員工們產生被認可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會激發員工更大的潛能,每天都能帶著一種積極的心情工作。

2.在職場中也不要忘了給予同事們肯定,運用我們的語言將人際關係做得順風順水,同事完成了一筆很大的生意,我們要說:“你做得太棒了,教教我是怎麼做的好嗎?”除此之外在他沮喪時的鼓勵更能讓同事重新振作起來,而你作為鼓勵他振作的人也一定會得到他的感激的。

8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最動人

在《奇葩說》的節目中,金星講到自己由男變女的經曆,她用飽含深情的話語講述了這麼多年遭受的艱辛,她說:“如果異性戀是一個大陸的話,同性戀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個小島,從男人到女人做變性是海上的一塊石頭,我選擇了更小的,但當時我和我的父母說是因為我不可以在乎全世界所有的人,但我必須在乎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創造和塑造了我,如果我不跟他們真實的話,我怎麼能夠有力量麵對周圍的一切。我要改變自己的身體,我要征得他們的同意。”觀點陳述鏗鏘有力,現場觀眾和辯手也早已淚奔。

在人際交往中,要學會使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一是為了讓自己的語言更生動,二是更加容易打動別人。人是有感情的高級生物,所謂“通情達理”,即“通情”在先,“達理”在後。在與人進行交談並勸說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或者是在尋求幫助的時候,也同樣是這個道理,動之以情更能加大成功的砝碼。就像亞裏士多德說的:“說服是通過演講使聽眾動感情而產生效果的。”很多說服者在說服他人時,往往能在催人淚下的同時,不露痕跡地對聽眾施加影響,使人不知不覺地接受,這就是情感的力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人往往容易被別人的情感所影響,接著自己的思想觀點也會受到情感的感染而發生變化,進而無聲無息地開始向別人的觀點靠近。如此,就能贏得別人的支持,從而取得最佳的效果。

楊振寧從美國回到清華大學,水均益采訪時,問楊為什麼你要回要清華園。他說:“這裏每一棵老樹,我小時候都爬過。”這就是感性的語言,他對清華園的情感呼之欲出,遠比“報效祖國”、“為了理想”要更打動人心。

我們再來看2005年,台灣連戰先生在北大演講,其演講可謂感性十足,打動了很多人。他說道:“看到斯草、斯木、斯事、斯人,想到我母親在這兒年輕的歲月,在這個校園接受教育、進修成長,心裏麵實在是非常親切。她老人家今年已經96歲了,我告訴她我要到這邊來,她還是笑眯眯的很高興。台灣的媒體說我今天回‘母’校,母親的學校。這是一個非常正確的報道。”

2009年,在一次演講大賽中,央視主持人柴靜以《認識的人,了解的事》為題演講,榮獲特等獎。她的演講裏沒有慷慨激昂,也沒有豪言壯語,甚至連表決心喊口號的話也沒有,她隻是娓娓道來一些事情,便足以打動人心。

開篇她講道:“10年前在拉薩飛回北京的飛機上,我的身邊坐了一個50多歲的女人。”這個女人患有重病,柴靜繼續說道:“下了飛機下著很大的雨,我把她送到北京的一個旅店裏頭,過了一個星期我去看她,她說她的病已經確診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後她指了一下床頭的箱子,她說,如果我回不去的話,你幫我保存這個。”

那個箱子裏麵裝的是這個女人幾十年間走遍青藏各地,跟各種人交談的記錄,“她隻是說100年之後如果有人看到的話,會知道今天的西藏發生了什麼。”

有人曾問柴靜:“如果讓你做新聞,你關心的是什麼?”柴靜答道:“我關心的是新聞中的人。”

所謂“感性”其實就是在敘述的時候加入自己的觀點、自己的感想,這會讓聽者產生一種親切之感:對方不是打好了草稿演講,也不是平鋪直敘對事情毫無感覺,他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並且把這些情感分享給我們。這樣就產生了一種很奇妙的效果,能夠一瞬間拉近說者與聽者之間的距離,更好地讓溝通變成一種心靈的交彙。

美國著名演講大師卡耐基曾經說:“假如一個演講者用堅信的語氣,誠懇地訴說,那他就不可能失敗,隻要他確實有將心中所想告知與你的衝動,那麼他的演講就會有強大的感染力,足以打動你的心。無論對方的堅信使用什麼形式表達出來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帶有感情。擁有熱情的演講者,他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也許他在修辭上存在錯誤。”由此可見,演講中富於激情、熱忱是多麼重要,當你想要讓演講的感染力更上一層樓的時候,你可以添加一些具有激勵性的語言或者句子。

如羅斯福在第四任就任總統的“就職演說”中說:“今天我站在這裏,在我的同胞麵前,在上帝麵前,莊嚴地宣誓就職。我知道,美國的目標就是:永不言敗!”這段話很簡單,但是力量十足,原因就在於羅斯福抓的關鍵點特別好,這段話不長,但是有很多個強有力的詞彙,比如“同胞”“上帝”“莊嚴”“美國”“永不言敗”。

以充滿感情的語言說話,總能夠為語言賦予一層情感的力量,使我們的語言更加打動人心。

9不找借口,少抱怨

金星在節目中多次談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她說:“說起時代,我們老是抱怨教育體製有問題。時代變了,人的要求變了,但原有的教育觀念和體製沒變。一個孩子成功了,考上重點中學或重點大學,或到美國留學,大人間就會談論:‘哎呀,看我們對孩子付出了多少,教育有多成功!’仿佛一切歸功於父母。很少會說起:‘我們學校培養得太好了!’最多說一句:‘孩子碰到了好老師。’如果孩子不好或失敗了,大家統統說:‘應試教育不對!高考不對!教育體製不對!’中國的教育體製成了靶子是不?是,我讚同。如果我們將這個靶子當借口,任意埋怨,雖說人人都有權如此,但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已經來不及了。”

金星強調不找借口,少一點抱怨。抱怨是一種消極的負麵情緒,當某件事情出現問題的時候,不停地抱怨別人為什麼做得這麼差,這是毫無用處的,既不能將問題解決,也會把消極情緒傳遞給別人。所以說,脫口而出的抱怨對於解決事情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會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生活中常見很多人習慣抱怨,“太累了”“怎麼又加班”“霧霾好重”等,沒有一個人即便是你的親人也不喜歡聽到負麵的話。再說,太多的抱怨隻能證明你缺少能力,無法解決問題,才會將一切的不順利歸於客觀因素。

魯迅筆下的阿Q有“精神勝利法”,被人打了自我安慰“是兒子打老子”,所以他“總是得意的”。這種“精神勝利法”在生活裏也是普遍存在的:找借口。很多人擔心事情搞砸之後承擔後果、被人嘲笑,所以總要找個借口將責任推脫出去,遲到了推給堵車、升不了職推給老板太苛刻、業績差推給客戶太挑剔……

美國作家威爾·鮑溫寫了一部超級暢銷書,叫作《不抱怨的世界》,在美國《時代周刊》與《紐約時報》發起的“影響你一生最重要的一本書”投票中高居第二,全書隻有一個主旨:“抱怨不如改變。”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無益舉動,是一種可以傳播的負麵消極情緒,當一個人抱怨連連時,身邊的人也會受其感染,最後導致周圍的人都變得情緒低落,毫無鬥誌,習慣抱怨的人總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不抱怨的世界》中講了一個老故事。

兩個建築工人坐下來一起吃午餐,其中一個打開飯盒就抱怨:“天啊,肉卷三明治,我討厭它。”他的朋友什麼也沒說。第二天他更火大了,對著飯盒喊:“怎麼又是肉卷三明治?我痛恨它!”朋友仍然保持沉默。第三天,這個人再次怒吼:“我受夠了日複一日都是一樣的東西!”朋友便問他:“為什麼不叫你太太做點別的?”他滿臉疑惑:“你在講什麼啊?我都是自己做午餐。”

這個人厭倦了自己做的午餐,每天大為惱火卻不改做點別的,隻會抱怨。抱怨有兩大害處,一是浪費時間,每抱怨一句就浪費一點點時間,常常因此錯失補救的機會。二是讓人越來越消極,消磨掉一個人的積極性,最後變得對所有事情都失去耐心。

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說:“把壞事當好事辦,人生就隻有快樂、沒有抱怨。”人是需要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引導自己的,時刻沉浸在消極抱怨的情緒中是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的,我們要自己學會改變心態,生活中遭遇一些如堵車這樣的小麻煩,與其拍打著方向盤抱怨遲到會被扣錢,不如放上一張CD,或許這早已聽過無數遍的CD中,會發現一些從未曾注意到的動人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