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滑稽名家王汝剛也看金星的脫口秀。他覺得金星的有趣,在於把舞台上遺失很久的“諷刺”這招用足了,她說話不帶惡意,不帶情緒,就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東北女人在看世界。
南都娛樂:有一個網友評論說他覺得在節目裏你太真了,什麼東西都掏了說,這其實對你來說是不安全的,怎麼看他這觀點?
金星:真實和真誠是我的價值所在,我連這個都不拿出來,你幹嗎啊?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金星秀》,因為很多結合我看到的、我經曆的,然後我有感而發,這是金星的特點。
南都娛樂:比方說太過直白,太坦誠曝光自己,會引來一些不好的非議。
金星:還好吧,金星足夠強大。如果沒那麼強大的內心,我也不會站在公眾麵前,我太清楚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
當一個人說的話和他平時的表現對等起來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感受到他的真誠。而生活中有很多人在準備演講稿或者與別人做某些交談時,提前總是準備一份華麗的“稿子”,甚至要背誦下來,就算當時講得非常順暢流利,那也是虛偽的。滔滔不絕、一瀉千裏的講話雖然流暢優美,但是如果缺少了誠意,那就失去了吸引力,如同一束假花,缺少活力。
大詩人白居易說過:“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這裏的推心置腹就是講說話要真誠,真誠地說到別人心坎裏。隻有這樣,別人才能感受到我們的誠意,然後才會打開心門,進而接受我們講話的內容,彼此之間才能實現共鳴。
真誠就是不虛假,不造作,讓別人真正地感受到我們的情感和道理。當然,感情必須得是真實的。有個著名作家說過:“說話的人裝著對自己所說的話毫無情感,把自己隱藏在背後,也不理睬聽眾是誰,不偏不倚,不痛不癢地背誦一些冷冰冰的條條,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者羅列一些幹巴巴的事實,沒有一絲絲的人情味,怎能叫人發生興趣呢?”
中國有個成語叫作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我們懂得了其中的道理,並且用以表達我們的想法,哪怕我們說出來的話沒有經過語言錘煉,沒有用到多少動人詞彙,言語之間依然能夠充滿魅力。一個人隻要態度真誠,隻要短短幾句話,就能引起別人的認可或者共鳴。諺語說:“真誠貴於珍珠。”說話是傳遞信息的過程,而隻有輔以真誠地說話,才能達到我們說話想要的效果。
有一次,孟非接受山東某個媒體的采訪。記者問他:相對於你所主持的這麼多期節目中的嘉賓來講,山東人,尤其是山東男人,比較拙於言辭,性格偏於忠厚內向,您感覺適合《非誠勿擾》嗎?
孟非對此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我們要的是真誠,《非誠勿擾》是一期婚戀交友節目,真心尋找緣分,真誠表達自己的婚戀觀,即使不太會表達,隻要能夠讓別人感受到他的真誠,也能夠打動別人。去年有一期來了一位煙台的男嘉賓,號稱能夠一口吃出是不是煙台蘋果,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還有一個山東的男嘉賓,在西藏開酒吧,妻子為了他出車禍去世了。他決定一輩子贍養嶽父母,讓我很感動,雖然沒有牽手成功,但他是真漢子,值得欽佩。”
在與人交談中,空話、大話、套話都能讓別人感到我們是一個非常不真誠的人,虛假地掩飾自己的缺點往往能讓別人一眼識破。以誠待人,首先要做到講真話,“真心實意”是一個人很自然的表現,坦率的表達最能體現真誠。達爾文曾經坦誠自己的各種缺點:“不懂數學和新的語言,缺乏觀察力,不善於合乎邏輯地思維。”在他的講真話中,人們感受到了他的真誠。
真誠往往能夠帶給人們心與心的溝通,從真誠的人身上,我們往往能夠看到更多的樸實。有人說:“任何對立與衝突,都能在真誠的言行中化解;任何怨恨不滿,都能在真誠的關懷中消融;任何困頓厭倦,都能在真誠的互愛中消逝;任何猜忌誤會,都能在真誠的交流中圓解。”很多時候,就算對方對自己有所不滿和指責,我們也不能丟掉真誠的態度,隻有真誠相待,才能獲得別人的理解和原諒,用真誠的態度才能換來真誠。
5從自己的角度切入
在節目中談留學,金星頗有趣味地講起了自己留學美國的經曆,好笑之餘又透著辛酸。在國外留學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問題,金星表示自己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連二十六個字母也背不全,她笑稱“現在的孩子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姐姐小時候都在背炸藥包、扔手榴彈呢!”為了學習英語,金星也是想了各種辦法。找外國人練口語、去上英語補習班、看英語電影等,最後她蹦出第一句英語還是“You see no see,you no see you go !”由此金星談到了國內的英語教育體製,她稱現在很多孩子學的都是啞巴英語:“真的一到需要講英語的場合呢,傻了,一不會聽,二不會說。包括一些號稱外語專業畢業的學生也都是這個德行。”
順著留學的話題,金星又講到自己在國外留學時端過盤子、賣過包,她說:“哪好意思問家裏要錢啊,他們最多給你準備一缸辣白菜。”金星在美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賣皮包,憑著她的三寸不爛之舌,皮包店當時銷量翻倍。金星坦言,“任何時候,我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特別準確。白天,我就是打工仔,是伺候人的。到了晚上,我就是舞者,回到我藝術家的夢想。”
卡耐基曾經說過:“在精彩的演講中,你所講的內容,一定要跟你經曆的事、你讀過的書、你聽到的話有關,談你自己熟悉而確信的東西,演講就不會失敗。”
卡耐基訓練的演講班上,曾經有一位名叫佛萊恩的學生。某天晚上,佛萊恩上台演講,主題是華盛頓這個城市,整場演講,所說的內容都是一些枯燥的資料,不但他自己講得難受,底下聽眾也聽得昏昏欲睡。
兩個星期後,他在演講中再一次提到了華盛頓市,卻整個人都不一樣了。原來,他剛買的新車,在市中心讓某個不知名的駕駛人給撞壞了,肇事者還逃之夭夭,佛萊恩一提到這件事,就怒火中燒,語氣激昂了,表情也豐富了,最後聽眾給了他如雷的掌聲。
為什麼佛萊恩前後兩個星期,聽眾的反應會如此不同?不是因為他的演講技巧更加高明了,而是因為他說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曆,自然而然,話語中就會產生熱度,讓人聽了感覺更加真實,更加生動。
日常生活中,如若我們想要講話能打動人心,不妨現身說法,用自己的親身經曆或遭遇為例,來對他人進行講解或勸導,以增加可信度,從而達到說服對方的目的。用自身經曆打動別人的講話方式在人際交往中頗為常見,例如在趙本山小品《賣拐》中,趙本山對範偉說:“拄上拐之後,你的兩條腿逐漸就平衡了,一點一點也就好了,我當初,一個老頭看出我腿有病,她就心疼錢,不讓我看病,最後,殘了。”這個現身說法的事例令範偉無比動容,於是更加願意與他談論,直到後來不顧別人勸阻心甘情願地買了這雙對自己並無任何用的拐。雖然小品以娛樂為“主料”,但同時也說明這種現身說法的談話方式於人際關係的重要作用。
2008年4月16日,有著“當代福爾摩斯”“華裔神探”美譽的著名國際刑偵專家李昌鈺博士,來到南京某院校為學子們做了一次演講,演講的內容便是講述自己的經曆:
“1965年,我剛到美國時,隻有50美元,隻會講幾句簡單的英文,但想到隻要自己努力就有成功的機會。於是每天努力工作,我一直堅信要知難而上,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才能夠成功,才能夠使不可能變成可能。
“後來,我便一邊打工一邊讀書,在兼職3份工作的情況下,我以兩年半時間修完了四年大學課程。今天很多朋友為什麼要去念書呢?我說人生就好像搭火車一樣,進大學的訓練就等於取得一個火車的月台票,拿了月台票並不能保證你就成功了。最後上哪一班車,往哪一個方向,今後自己的發展還是要靠自己做決定。但是假如你沒有一個學校的文憑,你連上車的機會都沒有。”
李昌鈺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通過自己的經曆娓娓道來,最後揭示出演講的主題,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演講方式。用這種方式容易走進他人的心裏,是因為它使兩人站在了同一問題點上,就如同兩個老朋友坐在一起講述自己的經曆、見聞、感受等,這種推心置腹的感覺令雙方不由得放下心理芥蒂,相互之間變得親切自然無話不談。講述自己的經曆,從自己的角度切入,帶給人可信賴之感,也增加了說話的魅力。
6聊聊家常,讓氣氛更活躍
《金星秀》某期嘉賓是著名實力派演員王千源,王千源和金星都是沈陽人,而且王千源也學過舞蹈,所以金星跟他也不用套近乎,直接就聊起了家常,聊了王千源的成長經曆,還聊了王千源曾經考藝術院校的事。
金星:“你那陣考形體都考什麼了?”
王千源:“考形體時我都忘了,好像就是……”
金星:“廣播體操。”
王千源:“對,就是這些……我還考過芭蕾。”
金星:“別嚇我吧。”
王千源:“你看我一說就覺得我專業了,看你父母的時候都量你比例,量完比例之後呢,說你腰長腿短,你以後沒有發展空間,就這樣我下來了。”
金星:“我不知道現在孩子們考什麼,現在信息也多了,我們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考藝術院校的時候,有一半都是做廣播體操進去的。”
“拉家常”往往是拉開話題的第一步,同樣也是拉開人際關係的第一步。當然,我們第一次與陌生人談話,還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經驗。畢竟當你麵對著各式各樣的場合,麵對著各式各樣的人物,要能做到恰到好處,絕非易事。倘若交談開始得不好,就不能繼續發展彼此之間的交往,而且還會使得對方感到不快,給對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因此,在交談的過程中,自然、親切有禮、言詞得體是最重要的。然而做到這一點,也不能說就一定會收到良好的效果。所以,平時除了你所最關心、最感興趣的問題之外,你要多儲備一些和別人“閑聊”的資料。這些資料往往會輕鬆、有趣,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
在氣氛輕鬆的時候,聊聊家常可以讓兩個人的距離迅速拉近,因為家常話題就像兩個朋友一樣,聊天之間沒有利益,也沒有沉重的話題,隻有一些輕鬆有趣的話題。當交談開始的時候,我們不妨談談天氣,而天氣幾乎是中外人士最常用的普遍的話題。天氣對於人生活的影響太密切了,天氣很好,不妨同聲讚美;天氣太熱,也不妨交換一下彼此的苦惱;如果有什麼台風、暴雨或是季節流行病的消息,更應該拿出來談談,因為這是每個人非常關注的。
平實的語言,真情實感的流露,更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反,生硬的語言,盛氣淩人的“拷問”,隻會增加彼此間的隔閡。“拉家常”是加強彼此之間關係的擺渡船,平淡普通的話語,平等親切的溝通,再大的矛盾也能消除,再遠的距離也能拉近。
不善於拉家常的人,算不上是一個口才好的人,習慣性的說教訓導,很容易激發了反感和抵觸情緒。滿嘴空話、套話,教條化的說教,根本沒人愛聽。反之,隻有善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善用平常語言交流,才更容易被對方接受,說出的話才更容易讓對方心悅誠服。
在2006年兩會期間的《小崔會客》節目中,崔永元采訪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周鐵農,兩個人一開始的對話如下:
崔永元:現在我特別放鬆,我就想跟您聊家常,我就想問問您那個名字是誰起的?
周鐵農:名字肯定是老人起的,或者是父親,或者是母親,但是我這個名字起得稍微有點特殊,是我外祖父給起的。
崔永元:有什麼含義嗎?
周鐵農:含義嘛,當時我生在1938年,那個時候中國的傳統思想就是重農輕商,就是以農為本,所以他可能是希望我將來能夠和農業有點關係吧,做個農民。
崔永元:覺得這是最踏實的職業是吧?
周鐵農:那個時候如果家裏頭沒有點田,在農村沒有個根的話,不管幹什麼都是覺得沒有根基的。
會說話的人,不僅僅是賣弄華麗的語言,還要具有真情實感,讓聽眾產生共鳴。拉家常可以使對方覺得你說的是身邊的事,從而對你放下抵觸的心理。因此,要與對方拉好家常,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放下架子,先從身份上拉近彼此的距離。這就要求我們要“回位”,原來從群眾中來,現在重新到群眾中去,得“複歸還原”,調整好心態,設身處地,把自己當作群眾中的一員,放下架子,端正位子,把聽眾當朋友,當親人。
其次,巧用對方的方言土語,少說“高水平”的話。對方一口方言,我們卻一口標準的普通話,這樣顯然是不合拍的,也說不到一塊兒去。說得上話,才有話可說,才能互相傾吐“拉家常”,發自肺腑地說心裏話。
再次,說話切忌嘩眾取寵,信口開河。“拉家常”,就是說家常事,說百姓的事,不論對誰,是貧是富,是好是差,都應該一視同仁,不能談得來就多談,談不來的就少談或者不談,選擇性談。把自己置於群眾之中“拉家常”,說得來,談得攏,越談越親近,越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