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一個有心眼的人,在看對方眼色行事的時候,總會注意場合,並時時在頭腦中裝著這根弦。因此,在說話、辦事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結合周圍實際情況看人行事,這樣我們才能更加順利。
5眉毛傳遞心理信息
金星在說高興了時候總會“眉飛色舞”,她的麵部表情之豐富,連眉毛都特別出彩,金星生氣的時候,她的眉毛可以劍眉豎立,高興的時候,她的眉毛也會變得舒展,金星是典型的臉上都是“戲”。
被人們稱之為“讀臉專家”的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琳·克拉森,曾經在對人的性格與麵部神情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大量的相關試驗之後發現,人們很難隱藏或改變麵部的細微變化,而這些變化往往能透露我們的所思所想,其中眉毛最能表露一個人的心理。
很多人都明白,一個人心裏麵的想法,往往在不經意間便通過眼睛傳遞出來,然而眼睛之上眉宇之間所透露的信息含量其實也是十分大的。通過眉宇之間的神情,人們能夠細微地觀察出他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是否能夠做到實話實說等。
在某期《非誠勿擾》中,有一位擔當聲樂教師的男嘉賓,這位男嘉賓不僅取得了碩士學位,而且還在苦攻博士學位。登台後,他分別用德語、意大利語、日語三國語言演唱了三首美聲歌曲,天籟之音驚豔全場。尤其是當他用美聲唱法演唱流行歌曲後,一旁的樂嘉聽完後可愛地調侃道,“他是一個用眉毛唱歌的人。”
原來,這位男嘉賓用美聲演唱周傑倫的歌曲時,其眉毛上揚,不時抖動的姿態讓人實在忍俊不禁,也讓人覺得這為男嘉賓不僅和藹可親,而且十分讓人親近,就連樂嘉聽完男嘉賓的演唱後,都拍手叫好,現場不少的女嘉賓更是對這位用“眉毛唱歌”的男嘉賓產生了好印象。
宋代詞人周邦彥有一句詞:“一段傷春,都在眉間。”這是因為一個人眉間的肌肉皺紋較為典型地體現出他的焦慮和憂鬱,即眉頭緊鎖,而一旦眉間放開、舒展,則是心情變得輕鬆明朗的標誌。而在漢語中,也有很多形容眉目的常用詞語:“柳眉倒豎”(發怒),“橫眉冷對”(輕蔑),“擠眉弄眼”(戲謔),“低眉順眼”(順從)。
當我們與他人溝通時,如果我們想要了解一個人的心境,其實並不一定要與之交談。事實上,一個人的眉毛即代表了這個人的心,如果一個人心平氣和、愉快開朗,他便會顯得眉飛色舞;相反,如果一個人困難重重,他就會眉頭緊鎖。許多精明的人能在第一次見麵時就把對方的性格猜個八九不離十,很多時候他們就是從對方的眉毛特征及變化上捕捉到了這些近乎準確的信息。
心理學家曾經通過研究表明,眉毛一般有二十多種動態,分別表示不同感情。例如,眉毛先揚起,停留片刻後又下降,而臉上其他部位卻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這表示的情緒是不愉快的驚奇或無可奈何;眉毛閃動,眉毛先上揚,然後在瞬間下降,表示一種友善;眉毛完全抬高是表示完全不可置信;眉毛半抬高表示“大吃一驚”;眉毛半降低是很不理解的姿態;眉毛完全放下則表示非常生氣。單眉上挑表示有不理解的情緒,或者對你的話表示疑問;壓低眉毛,說明對方感受到了侵略;深皺眉毛,說明對方心事沉重,想擺脫自身的處境,但遲遲不能掙脫,或者此人心事敏感;聳眉,說明對方是一個習慣性的抱怨者。
由此看來,其實人的眉毛所傳遞的信息同樣與眼睛一樣是豐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這個小部位的一舉一動,來幫助我們成為一個善於察言觀色、懂得別人心理的人。因為這樣一來,更好地辨別他人的心理活動,為自己打造出一條高效的人脈之路。
6手部動作洞察心理
金星最經典的手部動作就是雙手攤開於胸前,雙手食指伸出並同時向外向下畫一個八字,嘴裏說著:“完美。”還有,手背拍手掌,一攤開交叉抱胸,加她那嫌棄不削般的表情,十分好玩。金星是這樣看待自己的:“在中國的脫口秀領域,沒有一個主持人擁有我的肢體功力。”她認為中國語言文化中,很多時候講究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當無法用語言表達時,肢體動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舞蹈功底與語言魅力的結合,讓自己的脫口秀更具特色。
郭德綱曾經講解過扇子的妙用,他說這把扇子在相聲舞台上是萬能的,既能當刀劍等道具,也能扇風,他還說古代不同的人扇扇子的姿勢也不盡相同。
郭德綱拿起扇子,說道:“過去有講究嘛,說這個文胸武肚僧道領,書口役袖媒扇肩。”
於謙道:“你給我們講講。”
郭德綱擺弄扇子:“文胸武肚。文人這扇子不能打開了,這樣,這,這都不行。”郭德綱把扇子打開做了幾個普通的扇扇子動作,表示這都不是文人的扇法,郭德綱又把扇子隻打開一點,扇自己的胸口:“倆念書人這兒遇見了。哦,仁兄你好。賢弟你好。請問這個字念什麼呀?”
郭德綱:“練武的人扇肚子。”展開扇麵,張開雙臂做挺胸狀,然後用扇子扇自己挺起來的肚子,說這是古代將軍,將軍們身穿鎧甲多有不便,隻能扇到肚皮,另外這樣也顯得霸氣。
郭德綱:“和尚老道扇著領子這。”郭德綱扇著領子。
郭德綱繼續說道:“說書的先生扇嘴。”郭德綱拿起扇子表示說書容易嘴熱,所以扇嘴,他又開始扇袖子,說道:“役袖,過去那差人、差役、衙役,袖口,小扇子倍兒精致。”
郭德綱最後又學古代媒婆模樣,扭動身軀,滿臉壞笑,用扇子扇肩膀,講解媒扇肩:“喲……這不是於大財主嗎?聽說你家大少爺於謙可不小了,該結婚了,聽說一個姑娘可漂亮了,就是沒鼻子。”
美國心理學家桑·費德曼博士曾在研究中指出,手上的小動作欺騙性很小,就像一麵鏡子把你的心意照了個底朝天。而在行為心理學中,有時候無須經過語言,手部的動作往往就能夠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感情和欲望。
人在說話或者心裏緊張時手部通常都會不由自主地做上述小動作,而這些小動作往往可以透露我們心中的秘密。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場合中,如若我們想要通過觀察他人手勢來確定對方此刻心理狀態,那麼就應該學會一些基本的行為心理洞察術。那麼,實際溝通中,我們怎樣通過手部動作來探究他人心理呢?
經常喜歡背手。喜好做這個動作的人對生活充滿自信心,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美好的憧憬。這種人心態比較成熟,遇到事情之後異常的冷靜,不慌不忙,經常給人一種鎮定自若的感覺。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應視具體情況而定。如果一個人的雙手背於身後,並且用一隻手抓住另一隻手的手腕或胳膊,則表示此人心理比較緊張,采用的姿勢,隻是想控製一下自己的緊張情緒。
經常喜歡搓手。喜好做這個動作的人表明此刻他們的無措與緊張。尤其是在一些商業場合中,當討論陷入僵局,雙方對峙不下時,有人可能就會通過搓手來表達此刻心情的猶豫不定:一方麵可能事關全局,一方麵要做的事情阻力很大,他正在考慮要不要去做這個事情。
當然,美國心理學家費德曼曾經認為,搓手掌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心理密碼就是,對某些事物抱有期待,而且這種期待是飽含自信的。如果一個人非常快速地搓動手掌,那麼則表明他對對方所說的事情躍躍欲試,而且在這中間還夾雜著一點急切的情感。
由此看來,手勢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反應,通過手勢語言,我們可以洞察他人的心理活動。例如,當我們說“捏一把汗”時,緊張的情緒就不僅表現在臉上,還會在手中顯現出來,甚至“手的表情”比“臉的表情”表現得更真實。
某電視節目中有一位男選手可能因為從小跟著奶奶長大,所以看上去十分柔弱。節目嘉賓樂嘉卻將之劃分為好強的黃色性格,這樣的判斷並非空穴來風,樂嘉以舞台上的細節說明了他這一判斷的依據。
樂嘉評價說:“小夥子看上去很瘦弱、柔弱,但不管女嘉賓講什麼,他有強烈的說明、證明我是對的欲望。”除了分析了小夥子這一細節之外,樂嘉還注意到這位男嘉賓把相依為命的奶奶請上台之後的一個手部小動作,“當奶奶拿著麥克風在講的時候,他就站在旁邊,一下把奶奶的手給抓住了,把他奶奶的麥克風拿過去,讓他來控製麥克風。動作是很簡單、很小的一個動作,但這個動作的背後說明,他希望奶奶整個說話的節奏是由他來控製的,而這也是黃色性格中非常重要的特點。”
一個人的手勢代表著一種習慣,隻要用心分析,就能夠從中得出這個人心理活動上的一些端倪。當然,上麵隻是典型的幾個手部小動作。實際生活中大家不妨多一些心眼,通過發現來尋找更多的手部動作,這樣不僅可以用來判斷人的心理,對自己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