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部分 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起居(1 / 3)

自測題

回答下列問題:

(1)是否定時起床、定時進食、定時運動、定時睡眠?

(2)是否講究飲食衛生?

(3)是否經常洗澡、換衣?

(4)是否不吸煙也不喝酒?

(5)是否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

(6)是否經常與人交往?

如在上述幾個問題方麵給出的回答都是“是”,那麼在治療痛風疾病上你已經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唐代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臥起四時之早晚,興居有主和之常例。”“行不疾步,耳不極聽,目不久視,坐不久處,立不至疲,臥不至懵;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欲極饑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過多。”保持健康長壽,就應該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否則就會影響人體的生理功能,導致氣機逆亂或真精耗竭而疾病由生。同樣,得了痛風也要注意與之息息相關的生活起居。

一、創造一個良好的居家環境

人的一生大約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在住宅中度過的。居住的環境是否科學衛生,直接影響著人體的健康。

(一)光線適宜

陽光對人體健康十分重要。民間有句俗語:“陽光不到的地方,是醫生常到的地方。”在一切光照中與人體發育生長最密切相關的是太陽光,因為它除了可見光外,還有紅外線、紫外線。紅外線有著很強的穿透力,在陽光中占50%~70%,對人體的作用主要是熱刺激。

當人們的皮膚接受紅外線照射時,一部分透入肌肉為組織所吸收,並放出熱量使組織均勻加熱,局部血管因受熱刺激,引起反射性擴張,使血液流暢,皮膚溫度升高,從而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這樣有利於體內尿酸的代謝和排除,減少尿酸在體內堆積。

如何彌補光線不足

隨著城市中高樓大廈的不斷興建,建築物密集,光照不足的情況有所增加,可以下列方式得到補償:①打開門窗讓陽光得以側射或反射。②經常把被褥放到有陽光的地方曝曬,以達到殺菌、消毒目的,減少居室光照不足帶來的不利影響。③科學地利用非自然光,也可促進人體健康和防治某些疾病。如紫外線燈光可加速牛皮癬病人的康複,功率較小的白色熒光燈能治療皰疹,藍色燈光能幫助治愈早產嬰兒的黃疸等。④伏案工作者要多到室外散步,多接受陽光。⑤盡量采用光譜色較全麵的白色熒光燈,少用冷白色熒光燈,也可采用熒光燈與白熾燈相混合的裝置,使室內出現暖黃色的光照,增加白晝氣氛。

(二)保持室內最佳溫度和濕度

人體在室內感覺最舒適的溫度是15~18℃,如果室內空氣不流通或者相對濕度小於35%,且室內氣溫超過25℃以上時,人體就開始從外界吸收熱量,人就會有熱的感覺。若氣溫超過35℃,這時人體的汗腺開始啟動,通過出汗散發積蓄體溫,心跳加快,血液循環加速,就會感到頭昏腦漲,全身不適和疲勞,有昏昏欲睡的感覺,而且酷熱難熬。相反,當氣溫低於4℃以下,人會感到寒冷。當室溫在8~18℃時,人體就會向外界散熱,如室內微風流通,室內相對濕度在40%~60%之間,就會感到身體舒適愜意。濕度對人體的影響,在室內舒適溫度範圍內不太明顯。但在氣溫28℃、相對濕度達90%時,就會有氣溫達34℃的感覺。這是因為濕度大時,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高,蒸發量少,人體排泄的大量汗液難以蒸發,體內的熱量無法暢快地散發,因此人會感到悶熱。僅僅從相對濕度來講,人體最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是40%~50%,因為在這個濕度範圍內空氣中的細菌壽命最短,人體皮膚會感到舒適,呼吸均勻正常。根據氣象專家統計,當相對濕度達30%時,中暑的氣溫是38℃;當相對濕度達80%和氣溫在31℃,體質較弱的人有時也會引起中暑;如果冬天遇到低溫高濕天氣,人們就會感到陰濕寒冷。對痛風病人來說,室內最佳溫度是18~20℃,冬天室溫不應低於12℃,夏天不應高於30℃,相對濕度不應大於60%。

保溫措施

保持和防止室內熱量的散失以及室外寒氣入侵是保溫的目的。具體方法有三:一是選擇適當的建築結構和材料,以使房屋外部的熱傳導係數越小越好。二是堵塞熱損失的缺口,主要是提高門窗保溫性能和密閉程度。三是通過綠化調節室溫。

幾個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溫度你知道嗎

洗澡水的最佳溫度:35~38℃,是因為這一溫度與體溫近似。洗腳水的最佳溫度:40~45℃,因為這一溫度的熱水能促使足部和下肢的血管擴張,使大腦得以休息,有助於進入睡眠。

泡茶葉開水的最佳溫度;70~80℃,用這一溫度開水泡出的茶,可以說是色、香、味俱全。

儲糧的最佳溫度;8~15℃,這一溫度可以防止糧食生蟲。

(三)進行居室綠化

在室內種植一些花卉,可使滿室春意盎然,還可淨化室內空氣。

居室內最宜選植四季常青的花木,如吊蘭、文竹、龜背竹、萬年青、君子蘭、馬蹄蓮、綠蘿、四季海棠等。此外,還可根據各人的不同愛好選用不同的花木,其中有賞花型,如玫瑰、月季、山花杜鵑、大麗花;有賞葉型,如一品紅、文竹;有觀果型,如金橘、佛手、石榴、五色椒;有觀莖型,如觀音竹、仙人掌、湘妃茉莉、含笑、蘭花、白玉蘭等。還可考慮四季有別:一般春天以花為主,配以青綠;盛夏以芳香為主,配以盆景;晚秋以果為主,配以花葉,寒冬以看青為主,配以花果。遇上傳統佳節,點綴水仙或盆栽金橘尤佳。居室擺放花卉,在12~15平方米的室內放置三五盆為宜,夜間可移至室外過道、走廊等處。此外,濃鬱的夜來香等對人的嗅覺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夾竹桃會散發出有毒氣息,均不宜在室內栽種;萬年青應放在孩子不易接觸到的地方,因它的莖葉含有啞棒酶和草酸鈣,觸及皮膚會產生奇癢,誤嚐它,還會引起中毒。

(四)經常通風換氣

現代住宅的封閉日趨嚴密,新鮮空氣的補充應引起重視。為了確保室內有充足的新鮮空氣,必須及時通風換氣,這樣才能減少室內濁氣中的許多傳染病菌,使室外清新空氣與室內汙濁空氣進行交換,並排除不良氣味。

通風換氣應根據房間條件與環境氣溫情況靈活掌握,如夏天門窗要經常打開,冬天則應輪流開窗。由於熱空氣較冷空氣輕,可使進風口位於低處,出風口在高處,使空氣更易流動,不可因天冷怕風而長期關閉窗戶,尤其是人口較多的住宅,更應保持通風換氣,減少病菌。對自然通風不足的居室,宜加用風扇或機械通風。

在住宅中最易使人感到氣味不正的是臥室,在氣溫稍高的夜間,如在密閉房間睡覺,則異味更重,因此,要在淩晨打開窗戶,進行通風換氣。實踐證明,自然通風不亞於空調。

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一)把住入口關,遠離痛風

痛風的發病與不良飲食習慣有關,如在患病初期階段對病人進行飲食指導,對預防和控製疾病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故對於痛風病人來說,合理安排飲食對緩解病情、防止發作是至關重要的。要想不得痛風病,喜食海鮮、動物內髒和好酒的人要把把入口關了。否則說不定哪一天痛風就會找上門來。這可不是聳人聽聞,一旦體內的尿酸含量達到一定的水平,痛風就會“不期而至”,找上門來,而且難以治愈,嚴重的話還會導致關節畸形。

1.講究科學、合理飲水

養成多喝水的好習慣:堅持每日喝一定量的水,一般每日2000~3000毫升左右為宜,也就是250毫升的杯子10大杯左右。使24小時尿量不少於2000毫升。有些人會因為工作或是其他的忙碌常常忘記喝水,直到口渴的時候才抱起水杯大喝一頓,甚至有人認為這樣很痛快。

2.合理安排飲水時間

應在平時工作、休息之餘,運動前後均記住飲水。飲水最佳的時間是兩餐之間及晚上和清晨。不要在飯前半小時內和飽食後立即飲大量的水,這樣會衝淡消化液和胃酸,影響食欲和妨礙消化功能。

晚上是指晚餐後45分鍾至睡前這一段時間,清晨則指起床後至早餐前30分鍾。揮汗如雨的高溫季節,即使大量飲水,尿量還是很難達到2000毫升,臨睡前是飲水的好時機,因為運動量少,氣溫低,出汗少,有利於尿液生成,促進尿酸排除。

3.選擇適當的飲水種類

礦泉水、蘇打水、雪碧、可樂等幾乎不含嘌呤,可選用;茶葉中含少量的嘌呤,應限量飲用;咖啡含少量的嘌呤及大量咖啡因,最好不用。

有些人會問,注意飲水是不是說去購買超市裏那些貨架上的礦泉水喝呢?一般飲用水的pH是6.5~8.5,市場上供應的幾種品牌的礦泉水注明pH為7,故痛風病人的飲用水還是選擇普通自來水為好,也可適當選用礦泉水。純淨水是用反滲透法製取的,pH一般為6.0左右,略偏酸性的純水對痛風病人顯然不利。腎功能好的痛風病人可加用小蘇打片,每日3次,每次1克,以堿化尿液,尿液偏堿性時尿酸易於排出。尿液pH為6.5~7.0時,尿酸可變為可溶性尿酸鹽,溶解度增加10倍。

(二)合理飲食,掌握吃的學問

痛風的發作常常與大吃大喝有關,因此調節飲食構成是預防痛風發作的重要環節。

過去主張用無嘌呤或嚴格限製含嘌呤的食物,但也限製了蛋白質的進食量,長期這樣對營養攝取會帶來不良影響,所以,目前主張僅禁用含嘌呤高的食物,並根據病情決定膳食中嘌呤的含量。

1.主食與副食平衡

一般人們習慣上認為主食多指糧食類的供能食物,副食則多指肉類,禽,蛋及蔬菜,水果等食物。如今生活水平提高,有些人糧食越吃越少,甚至以肉當飯,植物性食物攝入過少。

這樣不僅打破了主食與副食的平衡,導致營養過剩,身體肥胖,而且打破了酸性食物與堿性食物的平衡,導致肉類、禽類、魚蝦類等酸性食物攝入過多,而蔬菜、水果、豆類及其製品等堿性食品攝入過少。對痛風病人來說,應該多吃堿性食品,這樣有利於尿酸的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