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把事做得耐看又有新意(2 / 3)

我們做事也是一樣,要常常打破常規,從常規中走出新路,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本來沒有希望的事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田忌賽馬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比賽開始的時候,齊國的大將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中等馬對中等馬,下等馬對下等馬,由於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馬強得多,所以,比賽了幾次,田忌都失敗了。田忌覺得很掃興,比賽還沒有結束,就垂頭喪氣地離開了賽馬場。

後來,田忌的好朋友孫臏打破常規,走出新路,幫助他贏得了比賽——孫臏先用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第一場田忌輸了;第二場比賽,孫臏拿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贏了;第三場比賽,孫臏拿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又贏了。比賽的結果是三局兩勝,田忌贏了齊威王。

馬還是原來的馬,隻是調換一下比賽的出場順序,就轉敗為勝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做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恰恰就在於此:總是按照慣用的方式出牌,總是按照老路去走,屢戰屢敗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了。許多時候,我們要敢於去想: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或者更好的途徑來做這件事情,改變原有的想法,從常規的思維和行動中獨辟蹊徑,這樣,我們想出的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做出的事情才有新意。

有一次,斯隆學院的圖書館的自來水設備出了故障,水溢得滿地都是,使得許多珍貴的圖書浸泡在積水中。

經過維修人員的努力,設備總算修好了,可如何挽救被水泡濕的書籍呢?

假如采取一般的吹幹的方式,那麼,這些珍貴的書籍就會被毀掉。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有一位曾經從事過罐頭生產的圖書管理員想出了這樣一個辦法:在製造罐頭時,為排除水果中多餘的水分,采用的是低溫存放和真空幹燥的方法。如果把那些濕透的圖書當成“水果”,能不能在同樣的條件下,既蒸幹濕書中的水分,又使圖書完整無損呢?

經過一番討論,大家決定按照這個方法試一試:先將濕書放入冰箱中冷凍,然後再放入真空幹燥箱中蒸幹水分。

經過幾天的奮戰,奇跡出現了:濕漉漉的書籍散盡了水分,這批珍貴的圖書終於完好無損地被保存了下來。

我們做事,不要讓常規牽製住了我們行動的腳步、成功的腳步,這樣我們才能超常規發揮。記得從上小學開始,無論是教科書還是老師們,都會列出許多偉人和成功者的事跡,供我們學習或者效仿。因此,我們從那個時候就學會了把那些偉人和成功者的成就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

雖然,學習偉人和成功者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人們總是需要看到成功的“希望”的。一旦一切向“成功者”看齊,就可能會使某些人墮入一種幻覺之中——自己一定會成功。然而一旦失敗,便會感覺到命運對自己的不公——為什麼他們可以成功,而我就不能呢?

其實,一個人的成功是由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而獲得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此外,某一位成功者的成功模式並不一定適合每個人,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主客觀條件不同。所以,以成功者為師,應該有選擇性——我們不可能學習每一位成功者,也並非所有成功者的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可以學習某人成功的一些方麵,但沒有必要全部照搬。更何況,有時候,向成功者學習反而可能會導致我們的失敗。

有的時候,我們換一個角度,“以失敗者為師”,研究一些失敗的案例,仔細探究失敗的原因,並以此作為自己的警示,往往會讓我們從常規中走出新路。

有一位企業家,從創業開始,就仔細研究同行以及其他行業的失敗案例,並分析其原因。他不斷地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因此,他不但創業順利,而且發展得迅速穩定。

細想一下,這位企業家的想法也不無道理:任何失敗都有其原因,經過多方收集資料,參考專家的分析、同行的看法,並歸納總結,最後和失敗者的一切作個對照比較,如果你的個性、能力和其他主客觀因素和某個失敗者具有相似之處,那就要提高警覺,弱的地方要加強,不好的地方要改善,這樣你就可以避免和該失敗者犯同樣的錯誤,成功的概率自然大大提高!

人,總是習慣遵循某一種習慣。有些人往往隻知道按部就班地聽從他人的吩咐,去做一些已經計劃妥當的事情,而且凡事都要別人詳細地指示。然而這樣的人在社會上並不是最受歡迎的人,最受歡迎的是那些有主見、有獨創性、肯研究問題、善經營管理、有準確的判斷力的人。隻要我們思考問題再深入一些,考慮事情再仔細一些,於“不可能”之處再追問一番,那麼,我們做起事情來就會得心應手,從常規中找出新意,從共識中發現創意。

如何提升創新能力

日本有一家味精公司,社長對全體員工下達了一道硬命令——每位員工必須提出一個建議,以保證公司的銷售量能成倍地增長。接到指示後,各個部門都行動起來,大家提出了各自的方案,比如推出富有創意的廣告、改變瓶體的形狀、獎勵銷售人員等。

就在大家積極行動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時候,有一位女工無論如何都想不出辦法。晚上,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這個女工想往菜上撒點調味粉,但是調味粉瓶卻由於受潮而撒不出來調味粉。她的兒子不自覺地將筷子捅進瓶口裏,用力往上攪,於是調味粉立即撒了下來。

這時,女工的母親說:“如果你實在提不出什麼建議的話,你就把這個方法拿去試試看。”

“這算什麼建議?”女工很不以為然,但她最後還是將“把瓶口開大一倍”這個建議報了上去。

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女工提出的這個建議竟進入了得獎作品之中,她因此獲得獎金3萬日元。

而且當她的建議被實施之後,銷售額竟然成倍地提高,女工又從社長那裏領取了特別獎。

讀完這個故事,我們是不是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呢?創新其實並不是什麼“高不可攀”的事情,正像拿破侖·希爾說過的:“創新並不隻是某些行業的專利,也不是超常智慧人才具有的特權,隻要我們願意,任何人都可以創新”。

然而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像那位女工一樣,把創新看成了高不可攀的事情,當然就不敢創新了。

事實上,創新隻不過是我們在做事的時候尋找改進方法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的某一種方法也許並不被他人所看重,但這種方法一旦付諸實施,可能就會產生巨大的創新效應。

怎樣提升我們的創新能力呢?

我們需要一種年輕的心態、足夠的好奇心和一定的想象力;同時我們也需要多留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每做一件事,都要請幾個人來為我們出謀劃策,我們需要見多識廣,所以,有時間的時候多出去走走,見一見外麵的世界,感受一下不同行業的不同特點,這樣將有利於開拓我們的思路。

創新並不神秘,人人具備創新能力。隻是這種能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參考以下幾點去發揮:

首先,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從個人心理上來說,有三大阻礙創新能力生成的絆腳石,那就是畏懼、過分的謙虛和懶惰。

畏懼是指對自己的想象不敢表達出來,怕遭到別人的嘲笑或惹來一些所謂“不必要”的麻煩。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有畏懼思想的人,總怕犯錯誤、惹麻煩,因而,如果有新的創意,不必擔心會遭到眾人的非議,而要大膽講出來。

過分謙虛其實是自信心不足的表現。過分謙虛和謙虛不一樣,前者完全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原則,在別人與自己共同提出某種設想時,總認為別人的比自己的強。有這種思想的人,做事就沒有活力,那麼,他們的創新能力就不能發揮出來,他們的創新能力也不會顯示出來。

懶惰,主要是指心理上的懶惰。很多人都會犯這種錯誤:因為原有事物的存在而失去了創新的興趣。“懶得動它,湊合著用吧”等類似的話,我們應該都聽過或說過,正是這種心理使我們個人的靈感得不到激發。而且懶惰與愚蠢有不解之緣,凡懶惰成性者多為愚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