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開口說話的時候,一開始你可能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觀點,更談不上什麼文采和修飾了,但這不是什麼大事。最重要的是你已經成功地開口說話了。不論你有多麼淵博的知識、多麼睿智的大腦,你都不要期望一開始就能清晰明白地向別人表達出來。都不要擔心出醜。
任何成功的說話高手都是從這一步走過來的。
當蕭伯納被問及他是如何學會聲勢奪人地進行演講時,他答道:“我是以自己學會溜冰的方法來做的,我使勁讓自己出醜,直到我習以為常。”年輕時,蕭伯納是倫敦最膽怯的人之一,有人看見他在防波堤上走上二十分鍾或更多的時間,最後才壯起膽子去敲人屋門。他承認:“很少有人像我這樣為膽小而痛苦,或極度地為它感到羞恥。”
後來,他無意間用了最好、最快、最有把握的方法來克服羞怯、膽小和恐懼。他決心把弱點變成自己最有力的資本。他加入了一個辯論學會。倫敦一有公眾討論的聚會,他必定參加。蕭伯納全心投入社會主義運動,並四處為該運動演講。結果,他把自己變成20世紀上半葉裏最自信、最出色的演說家之一。
每個人都會有理想的自我形象,希望別人以讚許的目光來看待自己。
但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當他跟某個陌生人接觸、與異性交往、與權威人士交談或是當眾說話的時候,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意識到自我形象麵臨著某種威脅,擔心自己一說話就錯誤百出、當眾出醜,害怕別人說自己“笨蛋”、“沒水平”或者“愛出風頭”、“好表現”等。
很多人由於對說話可能產生的結果的不確定性感到擔心,因此不願意開口。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即使你沒有說好,天也塌不下來,沒有人會責怪你的。
所以,你應該學會抓住每一次鍛煉說話的機會。
進步是一次一次慢慢得來的。每發表一次當眾說話,你就朝成功的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當你錯過一次說話的機會,你應該感到非常後悔。
開始學習說話時,你的過度緊張是可以原諒的。
如果不開口,你永遠提高不了你的說話能力,而別人將得到這個鍛煉的機會。
傾聽是對別人最好的尊敬。
專心地聽別人講話,是你所能給予別人的最有效,也是最好的讚美。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
人人都希望能勇於開口,大膽說話。但凡事都有個分寸,如果我們不會把握這個分寸,那就隻能適得其反,弄巧成拙。
生活中有許多是非之爭是因為談話多了;話說得愈多,出毛病的機會也就愈多。
所以,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用什麼方式說,都值得注意。真正有見識的人,會在腦中把眾人的論點分析、整理出來,而當座談會進行到中段以後,才提出他歸納後的要點,讓大家有個一致的方向。然後,再說出自己的意見,使整個討論的方向更為明確,這種人才是最會表達的人。
善於傾聽,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素質。耐心傾聽他人說話,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行為,也是一個人有良好修養和謙遜美德的體現。因此,我們要從小養成耐心傾聽別人講話的好習慣。
傾聽是對別人最好的尊敬。專心地聽別人講話,是你所能給予別人的最有效,也是最好的讚美。不管說話者是上司、下屬、親人或者朋友,或者是其他人,傾聽的功效都是同樣的。人們總是更關注自己的問題和興趣,同樣,如果有人願意聽你談論自己,你也會馬上有一種被重視的感覺。
在小說《傲慢與偏見》中,麗萃在一次茶會上專注地聽著一位剛剛從非洲旅行回來的男士講非洲的所見所聞,幾乎沒有說什麼話,但分手時那位紳士卻對別人說,麗萃是個多麼善言談的姑娘啊!看,這就是傾聽別人說話的效果。它能讓你更快地交到朋友,贏得別人的喜歡。當然,傾聽不僅僅是保持沉默,用耳朵聽聽而已。
如果我們隻用眼睛或耳朵來接收文字,而不用心去洞察發現對方的心意,就沒有實現讀或聽所希望達到的目的,結果隻是浪費時間,並不能達到有效溝通的目的。
真正的傾聽,是要用心、用眼睛、用耳朵去聽。女人不但要學會用耳朵傾聽,還要學會用心去傾聽。
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要注意6個規則。
規則一:對講話的人表示稱讚。這樣做會造成良好的交往氣氛。對方聽到你的稱讚越多,他就越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思想。相反,如果你在聽話中表現出消極態度,就會引起對方的警惕,對你產生不信任感。
規則二:全身注意傾聽。你可以這樣做:麵向說話者,同他保持目光的親密接觸,同時配合標準的姿勢和手勢。無論你是坐著還是站著,與對方要保持在對於雙方都最適宜的距離上。我們親身的經曆是,隻願意與認真傾聽、舉止活潑的人交往,而不願意與推一下轉一下的石磨打交道。
規則三:以相應的行動回答對方的問題。對方和你交談的目的,是想得到某種可感覺到的信息,或者迫使你做某件事情,或者使你改變觀點,等等。這時,你采取適當的行動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回答方式。
規則四:別逃避交談的責任。作為一個聽話者,不管在什麼情況下,如果你不明白對方說出的話是什麼意思,你就應該用各種方法使他知道這一點。
比如,你可以向他提出問題,或者積極地表達出你聽到了什麼,或者讓對方糾正你聽錯之處。如果你什麼都不說,誰又能知道你是否聽懂了?
規則五:對對方表示理解。這包括理解對方的語言和情感。有個工作人員這樣說:“謝天謝地,我終於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這就比他簡單說一句“我把這些信件處理完了”充滿情感。
規則六:要觀察對方的表情。交談很多時候是通過非語言方式進行的,那麼,就不僅要聽對方的語言,而且要注意對方的表情,比如看對方如何同你保持目光接觸、說話的語氣及音調和語速等,同時還要注意對方站著或坐著時與你的距離,從中發現對方的言外之意。
在傾聽對方說話的同時,還有幾個方麵需要努力避免。
第一,別提太多的問題。問題提得太多,容易造成對方思維混亂,談話精力難以集中。
第二,別走神。有的人聽別人說話時,習慣考慮與談話無關的事情,對方的話其實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這樣做不利於交往。
第三,別匆忙下結論。不少人喜歡對談話的主題作出判斷和評價,表示讚許和反對。這些判斷和評價,容易讓對方陷入防禦地位,造成交際的障礙。
大膽地跟他說:“我一直想跟你說話,但是我很怕接近你。”此語單刀直入,會令對方無法拒絕你。
說好第一句話
有些人膽子非常小,不敢主動向對方問好。其實,這並不是一件難事。
你為何不拋棄自己膽怯的心理,大膽地跟他說:“我一直想跟你說話,但是我很怕接近你。”此語單刀直入,會令對方無法拒絕你。這不僅讓你能開始以下的談話,而且還是種最有效率的溝通方式,省了一堆繁文縟節。
可以說,初次見麵的第一句話,說好說壞,關係重大。總的原則是:親熱、貼心、消除陌生感。
常見的有這麼三種方式:
1.攀認式。
赤壁之戰中,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就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他是魯肅的摯友,短短的一句話就定下了魯肅跟諸葛亮之間的交情。
其實,任何兩個人,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親”、“友”關係。例如:
“你是複旦大學畢業生,我曾在複旦進修過兩年。說起來,我們還是校友呢!”
“您是體育界老前輩了,我愛人可是個體育迷,咱們也算得上是‘近親’啊!”
“你是湖南的,我是湖北的,兩地近在咫尺。今天能碰巧遇見,也算很有緣!”
2.敬慕式。
對初次見麵者表示敬重、仰慕,這是熱情有禮的表現。用這種方式必須注意,要掌握分寸,恰到好處,不能亂吹捧,不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
一類的過頭話。表示敬慕的內容應因時因地而異。例如:“您的大作我讀過多遍了,受益匪淺。想不到今天竟能在這裏一睹作者風采!”
“今天是教師節,在這光輝的節日裏,我能見到您這頗有名望的教師,不勝榮幸!”
3.問候式。
“您好”是向對方問候致意的常用語。如能因對象、時間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問候語,效果則更好。
對德高望重的長者,宜說“您老人家好”,以示敬意;對年齡跟自己相仿者,稱“老某(姓),您好”,顯得親切;對方是醫生、教師,說“李醫師,您好”、“王老師,您好”,有尊重意味;節日期間,說“節日好”、“新年好”,給人以祝賀節日之感;早晨說“您早”、“早上好”則比“您好”更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