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上出現了一雙穿著長筒女絲襪的美腿。然後,一個很動聽的女性、聲音響起來:“讓我們來證明,‘美的思’絲襪可以使任何形狀的腿都變得非常美麗,它是美國一流的女性用品。”
鏡頭往上移——這是一個十分緩慢的過程。觀眾順著鏡頭往上看,猜想擁有如此美腿的是怎樣一位美麗的女子或者是哪位迷人的女明星。
但是結果卻出人意料,擁有這雙美腿的原來是一位著名的男性棒球運動員。那位棒球明星笑容可掬地對觀眾們說道:“我當然並不穿長筒絲襪,但是我想,‘美的思’絲襪既然可以使我這樣一雙變形的腿變得如此漂亮,相信也一定能夠使女性的腿變得更加美麗吧!”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這則廣告換成是一個婦女穿著“美的思”絲襪的話,會不會收到這麼好的效果呢?或者,隻憑著一般的廣告,會不會說服人們相信“美的思”絲襪的作用確實非常明顯呢?
戲劇化的表現——包括行為和語言——不僅適合於商業運作。如果你並不從事商業,你也可以把這種方法用於工作和生活的很多方麵。
以前,男人們在向心愛的女子求婚的時候,往往不僅說一些山盟海誓的話,還要配合自己的動作——正像我們在電視裏看到的那樣——單膝跪地,以表達自己的誠意。這種招式雖然古老,但是卻非常有效。現在,男人們雖然不再單膝跪地了,但是在求婚之前一般都會做一些事情,以營造一個濃重而有情調的氛圍,然後再向女子求婚。
瑪麗小姐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她很想找老板談談。但是老板卻一直沒有時間,所以把約見她的時間一直往後推。瑪麗認為這些問題應該盡早得以解決,於是就采取了一個戲劇性的辦法。她給老板寫了一封信,在信裏詳細地說明了這些問題的重要性,並且附上了一個寫有自己名字的回信信封和一張回複單。
她在回複單上這麼寫道:瑪麗小姐:擬定於一月一日一點抽出一分鍾與你麵談。
這一做法確實很有效果,第二天瑪麗就收到了老板的回信。他們約好談十分鍾,結果卻談了一個小時,直到把問題徹底解決。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你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采取了戲劇性的表達方法,那麼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有的時候,如果我們有一些不便直接說出的想法,也可以用行動或者語言戲劇性地表達出來。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出色的戲劇家,隻是要看不同的方麵而已。千萬不要懷疑自己戲劇性地表達意見的能力。
如果你想要別人相信你的觀點,你必須想辦法讓對方以為這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不是你的命令或者強迫,這樣他才會欣然接受。
讓對方覺得那是他的主意
沒有人願意被強迫或者被命令去做一件事情,除非他認為那是自己的想法,是自己覺得必須或者應該這麼做的。相對於別人的意願而言,人們通常更加關心自己的意願和需要。
因此,如果你打算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意見塞進別人的耳朵的話,你不妨先考慮一下這樣做的後果會是怎樣的。
羅斯福總統對這一方法運用自如。還是在他當紐約州州長的時候,他就跟州內的那些政界要人相處得十分融洽。我們知道,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究竟使用了什麼妙方呢?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當他想要別人同意某一件事情、某一項決定的時候,他會讓對方覺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誰會不同意自己的主意呢?
比如,羅斯福曾經成功地推行了一些這些政要本來不喜歡因此也不會讓其通過的方案。他是怎麼做到的呢?我們不得不佩服羅斯福的領導才能。當一個重要的職位空缺的時候,羅斯福會請那些政界要人推薦合適的人選。一開始,他們推薦的是一個不受歡迎、需要被照顧的人選,但是羅斯福告訴他們,這樣的人選公眾肯定不會喜歡;接著,他們推薦了一個沒有多大本事但是也沒有多大缺點的人,羅斯福同樣告訴他們,這樣的人公眾也不會喜歡;然後,他們推薦了相對來說比前兩次好的人選,但還是不理想——實際上,他根本不符合羅斯福的要求。
但是羅斯福並沒有說出來,而是對那些政界要人表示感謝,因為推薦人選確實是很麻煩的事情。他請他們再次慎重考慮,以求達到一個完美的結果。他們也覺得,這樣的人選確實不理想,於是就推薦了第四個人,這個人同時也是羅斯福理想的人選。羅斯福任命了這個人,並把功勞算在了那些政界要人的頭上,這樣就取得了皆大歡喜的結果。這時候,羅斯福趁機說:“各位先生,剛才我做了讓你們高興的事情,而現在,我想該是你們讓我高興的時候了吧?”
接著,他就提出了自己的方案,而那些反對者也表示支持這個方案。
這個方法即使在羅斯福做了總統以後,也一直在使用。凡事他都盡可能多地征詢其他人的意見,並對他們的建議表示理解和尊重。當羅斯福需要別人同意自己的意見的時候,也往往想辦法讓對方覺得那是他自己的主意,而羅斯福隻是聽從了他的建議而已。
如果你想要別人相信你的觀點,你必須想辦法讓對方以為這是他自己的主意,而不是你的命令或者強迫,這樣他才會欣然接受。
讓別人以為那是他的主意——這可以算是逆向思維的一種。當你不能輕易地說服別人的時候,何不讓他自己說服自己呢?影響一個人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不經意間將一種意見移植到他的腦海中,從而變成他自己的意見。你隻需適當提示,讓他主動地思考下去,他就會得出跟你一樣的意見。但是如果你這麼做的意圖過於明顯,他就會采取抵抗的心理。
如果話題選擇得好,可使人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之感;處理得不好,便會導致四目相對,局促無言。
找到產生共鳴的話題
共同話題的最大困難就在於不了解對方,因此同他人交談首先要解決好的問題便是盡快熟悉對方,消除陌生。
你可以設法在短時間裏,通過敏銳的觀察初步地了解他:他的發型,他的服飾,他的領帶,他的煙盒、打火機,他隨身帶的提包,他說話時的聲調及他的眼神等等,都可以給你提供了解他的線索。如果他是屋子的主人,了解他便會有更多的依據。牆上掛的畫,櫥子裏放的擺設,台板下的照片,書櫥裏的書等等,這一切都會自然地向你袒露關於主人的情趣、愛好和修養等等。
如果你事先就知道將要同一個陌生者見麵,就要在見麵之前通過別人打聽一下這位陌生者的情況,這對於就要開始的彼此交談是十分有利的。
和對方找到共同話題達到“共鳴”,讓你也輕鬆,他也高興,可以說是皆大歡喜。
那麼,怎麼找到話題呢?要從如下幾個方麵著手:1.選擇眾人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大家的興奮中心。
這類話題是大家想談、愛談、又能談的,人人有話,自然就能說個不停了,以至引起許多人的議論和發言,導致“語花”飛濺。
2.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
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取得較好的效果。關鍵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達到由此及彼的聯想。
3.投石問路。
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如在乘火車時見到陌生的鄰座,便可先“投石”詢問:“你老兄是哪裏人呀?”這就有了和對方“共鳴”的機會。
4.抓住陌生人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
例如對方喜愛撲克,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打撲克的情趣。如果你對撲克略通一二,那肯定談得投機;如果你對撲克不太了解,那也正是個學習的機會,可靜心傾聽,適時提問,借此大開眼界。
5.在縮短距離上下工夫。
力求在短時間內對對方了解得多些,縮短彼此的距離,力求在感情上融洽起來。孔子說:“道不同,不相謀。”誌同道合才能談得來,才能夠發生“共鳴”。要想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麵做文章,變“生”為“故”。
交談要有味道,要談得投機,談得其樂融融,雙方就要有一個共同感興趣的話題,要能夠引起雙方的“共鳴”。隻有雙方有了“共鳴”,才能夠溝通得深入、愉快。其實隻要雙方留意,就不難發現彼此對某一問題有相同的觀點,在某一方麵有共同的愛好和興趣,有某一類大家都關心的事情。
抓住和陌生人的相似點,表達自己對於巧合的喜悅,給對方造成“誌趣相投”的印象,鼓勵其衝破互不相識的隔膜,樂意與自己談話。
打開對方的話匣子
當你說話時,如果能使對方談他感興趣的事情,就表示你已經很巧妙地吸引了對方。此時,我們再以問答的方式誘導對方談論有關他個人的生活習慣、願望、興趣等問題。
一般來說,對於陌生人,人們總會下意識地存有戒備和疏遠心理。此時,我們要善於察言觀色,推斷出對方的興趣所在或引以為豪之處。因為這些話題,會在對方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產生知音感,從而願意向你傾吐自己的心聲。話匣子一打開,陌生人就會逐漸變得熟悉了。
假如你在車站、碼頭上與人初識,一時沒有話說,這時最方便的辦法就是從眼前你與對方同時看到、聽到或感到的事物中找出幾件來談。
如果你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張女孩子的照片,你就可以和她談談這女孩子的事;如果朋友買了一件新衣服,你就可以和她談談衣服的色彩、款式;如果窗台上擺著一個盆景,你就可以談談盆景的栽植和裝點……凡是這一類眼前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也最容易發展成為談話的內容。
如果你參加一個多數都是陌生人的聚會,不妨也利用一下你的觀察力。
先坐在一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對在場的人有一個初步的判斷,再決定自己接近的對象,並選擇合適的接近方式。
觀察之後,就要主動出擊了,此時,成功的關鍵在於找準話題。
倘若你不想東談一點兒西談一點兒,而想抓住一個主題把它談得詳盡些,那麼,你就提出一個題材作為中心展開。這種談話,能把題材分解出許多細節,而每個細節都可以用來發展、豐富你們的談話內容。
一個人的心理狀態、精神追求,生活愛好等,都會或多或少地在他的表情、服飾、談吐、舉止等方麵有所表現,隻要你善於觀察,就會發現你們的共同點。
當然,通過察言觀色發現的東西,還要同自己的情趣愛好相結合,自己對此也感興趣,打破沉寂的氣氛才有可能。否則,即使發現了共同點,也還會無話可講,或講一兩句就“卡殼”。
俗話說,“話不投機半句多”。兩個素昧平生的人隻有在感覺比較投緣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溝通,而所謂投緣,經常是由於兩人之間有一些共同之處。
因此,我們可以抓住和陌生人的相似點,表達自己對於巧合的喜悅,給對方造成“誌趣相投”的印象,鼓勵其衝破互不相識的隔膜,樂意與自己談話。
沒話找話說的關鍵是要善於找話題,或者根據某事引出話題。
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
沒話找話說避免冷場
不善言談在交際場中很容易陷入尷尬局麵。要想成為求人辦事的高手,首先必須掌握善於沒話找話說的訣竅。
沒話找話說的關鍵是要善於找話題,或者根據某事引出話題。因為話題是初步交談的媒介,是深入細談的基礎,是縱情暢談的開端。沒有話題,談話是很難順利進行下去的。
好話題的標準是:至少有一方熟悉,能談;大家感興趣,愛談;有展開探討的餘地,好談。
那麼,怎麼找到話題呢?
1.眾人都關心的話題。
麵對所求的對象,要選擇人家關心的事件為話題,把話題對準他的興奮中心。這類話題是他想談、愛談、又能談的,自然能說個不停了。
2.借用新聞或身邊的材料。
巧妙地借用彼時、彼地、彼人的某些材料為題,借此引發交談。有人善於借助對方的姓名、籍貫、年齡、服飾、居室等,即興引出話題,常常會收到很好的效果。“即興引人”法的優點是靈活自然,就地取材,其關鍵是要思維敏捷,能做由此及彼的聯想。
3.講究提問的方式。
向河水中投塊石子,探明水的深淺再前進,就能有把握地過河。與陌生人交談,先提一些“投石”式的問題,在略有了解後再有目的地交談,便能談得更為自如。例如“老兄在哪兒發財?”“您孩子多大了?”等等。
4.找到共同愛好。
問明對方的興趣,循趣發問,能順利地進入話題。如果對方喜愛足球,便可以此為話題,談最近的精彩賽事、某球星在場上的表現以及中國隊與外國隊的差距等,這都可以作為話題而引起對方的談興。引發話題,類似“抽線頭”、“插路標”,重點在引,目的在導出對方的話茬兒。
5.搭上關係,由淺入深。
孔子說,“道不同,不相為謀”,隻有誌同道合,才能談得攏。我國有許多“一見如故”的美談。陌生人要能談得投機,要在“故”字上做文章,變“生”為“故”。下麵是變“生”為“故”的幾個方法:(1)適時切入。
看準情勢,不放過應當說話的機會,適時插入交談,適時地“自我表現”,能讓對方充分了解自己。
交談是雙方活動,隻了解對方,不讓對方了解自己,同樣難以深談。陌生人如果能從你“切入”式的談話中獲取教益,雙方會更親近。適時切入,能把你的知識主動有效地展示給對方,實際上符合“互補”原則,奠定了“情投意合”的基礎。
(2)借用媒介。
尋找自己與對方之間的媒介物,以此找出共同語言,縮短雙方距離。如見一位陌生人手裏拿著一件什麼東西,可問:“這是什麼?……看來你在這方麵一定是個行家。正巧我有個問題想向你請教。”對別人的一切顯出濃厚興趣,通過媒介物表露自我,交談也會順利進行。
(3)留有餘地。
留些空缺讓對方接口,使對方感到雙方的心是相通的,交談是和諧的,進而縮短距離,因此,和對方交談,千萬不要把話講完,把自己的觀點講死,而應是虛懷若穀,歡迎探討。
麵對內向的人,你就應該擔當起主角的重任,用他感興趣的事激起他的熱情。當他把你當作知心人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他狂熱的一麵。
跟內向型的人說話
內向型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寡言少語,他處理事情都是以低姿態進入。
他外表溫柔,文靜,雖然不善言辭,但說出來的話卻條理清楚,邏輯嚴密,很富有說服力。
內向型的人有點像一個隱士,他把自己的一切深深地掩藏起來,要了解看透他真不容易,因為他對外界懷有強烈的警惕心,不輕易相信人,不輕易的讚美和抨擊別人。
內向的人可以說是一個“溫柔殺手”,他會謀殺你交流的激情,他不會輕易地表明自己的立場。對於你來說,他倒可能成了一個傾聽者。如果此時你不考慮進行一下角色轉換,讓他繼續擔任主角,那你們的交流肯定是沉悶的。
由於內向型的人不如外向型的人善於交際應酬,當麵對陌生人時,常令他發窘。並且由於他的敏感,該拿主意的時候總是猶豫不決。
但他卻喜歡思考,內向型對頭皮發麻的數字、理論等枯燥無味的東西卻可能會感興趣。雖然他不喜歡被人指揮和吩咐,但他卻喜歡別人讚美自己,欣賞自己的長處,談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麵對內向的人,你就應該擔當起主角的重任,用他感興趣的事激起他的熱情。當他把你當作知心人的時候,就會表現出他狂熱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