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甘嶺戰役中,“聯合國軍”先後投入進攻的兵力有:美七師、美空降一八七團、南朝鮮二師、南朝鮮九師以及埃塞俄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共11個團兩個營,戰役中補充新兵9000餘人,另有一個炮兵營10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300餘門,坦克170餘輛,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6萬餘人。
誌願軍在戰役中出動的部隊有:第十五軍之第四十五師、第二十九師,第十二軍之第三十一師及第三十四師一個團,榴彈炮兵第二、第七師,火箭炮兵第二〇九團,第六十軍炮兵團,高射炮兵第六〇一、第六一〇團各一部,共山、野、榴炮115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另有工兵第二十二團第三營、擔架營,總兵力約4萬餘人。
戰役中對方共發射炮彈190萬發,投擲炸彈5000餘枚,我兩個高地的土石被炸鬆一至兩米。我方發射炮彈40餘萬發,亦屬空前。
這次戰役的炮兵火力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上甘嶺戰役中,誌願軍共斃、傷、俘對方軍隊25萬餘人,誌願軍傷亡115萬餘人,傷亡比例221:1。誌願軍擊落擊傷對方飛機300餘架,擊毀擊傷對方大口徑炮61門、坦克40輛。
據對方所公布的資料顯示,“聯合國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物資損失僅次於1950年全年的消耗。
“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評述誌願軍坑道鬥爭時,他說:
“‘血嶺’戰鬥和毗鄰的‘傷心嶺’上的戰鬥也許是迄今為止最為殘酷、最為緊張的戰鬥。這些戰鬥需要我們消耗極大的體力,需要我們具有無限的耐心和勇氣。步兵象印第安人那樣作戰,他們在山坡上匍匐前進,吃力地拖帶著自己的步槍、彈藥以及迫擊炮彈。有時,他們還被迫抵近敵人進行爆破,迫使敵人鑽出地下工事。”
“敵人以東方人所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他們依靠人力來挖掘從山下的反斜麵一直通到正斜麵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襲和炮擊時能撤離正斜麵陣地,躲進空襲火力或重型榴彈炮火力難以打擊的反斜麵工事內。敵人構築的坑道有時長達3000英尺。這樣,他們既能迅速躲避轟炸,又能很快向前運動抗擊地麵進攻。通常,前斜麵的坑道出口都經過精心巧妙的偽裝,必須很仔細地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出口。”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在他的回憶錄中沮喪地說:“金化攻勢”是“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回麵子的惡性賭博”,“我們死傷的人數在8000以上,大部分為大南朝鮮民國之官兵,得不償失……我認為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美國新聞界評論說:
這次戰役實際上變成了朝鮮戰爭中的“凡爾登”……即使用原子彈也不能把狙擊兵嶺,即5377高地北山和五聖山上的共軍部隊全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