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留有餘地是一種智慧(1 / 3)

《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55203659015785531,7267077385848097832,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7455404240604215,6838936275928484877,7012517992130939934]}],\"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0982705167,6838936263853083655,7236253131019914292,7109046350297189383,6857436090370886663,7254873615454178367,7225560265360673804,699295206154122345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一 留有餘地是一種智慧

智慧有很多種,不管是哪一種都能夠使人順利地完成相應的目的。這些智慧中有很多都是隱蔽的,而留有餘地就是其中很隱蔽的一種。適當地留有餘地不但能使自己容易把事辦成,還可以使對方心存感激,甚至可以化敵為友。可見,不把事情做絕是一種很高的智慧。

1.不把事情做絕是一種美德

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蘇格拉底曾經說過:“一顆完全理智的心,就像是一把鋒利的刀,會割傷使用它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完全絕對的事情,就像一枚硬幣一樣具有它的兩麵性。這就告誡我們做人做事都不要太絕對,要給自己和他人留有餘地。

民間俗話說得好:“內距宜小不宜大,切忌雕刻是減法”、“留的肥大能改小,唯愁瘠薄難厚加”。雕刻如此,做衣如此,做人做事也是如此。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不把事情做絕是一種美德,是一種智慧,是一份情懷。

鋪築路麵,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建築樓群,要留有一些空地給綠樹,給陽光,給花草,給空氣;書麵的“留白”,是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空間;含蓄表揚,是給人留下繼續進取的餘地;保護隱私,是給心靈留一份隱秘的田地;保守批評,是給人留下改過自新的機會……而如何留有餘地,不把事情做絕,使之有空間有時間讓人去領悟、去思索、去創新,這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美德。

三國時期,蜀軍大舉南征,孔明問馬謖怎樣才能平定南蠻造反。馬謖說蠻人反複無常,必須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覺得這話很有道理。諸葛亮七次生擒孟獲,最後卻又放了他。有人會說,他傻,費了那麼多的時間和精力才抓到了他,最後卻“放虎歸山”!但是,如果仔細想想,就會覺得他並不傻。諸葛亮不僅給自己留下了餘地,同時也給了孟獲一條退路。深諳用人之道的孔明知道,要想讓一個人才心甘情願地為國效力,就要讓他心悅誠服地降服。果然,在第八次擒住孟獲後,他終於甘心歸降,當最後一次諸葛亮要放孟獲回去時,孟獲便不肯走了,說:“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這樣一來,不但南中叛亂被很快平定,而且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會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獲其人在後來也擔任了蜀漢的禦史中丞,孟獲手下的一些將領還參加了諸葛亮領導的北伐。諸葛亮也留下了一段傳世的佳話。

對此,著名作家劉墉曾在他的書中寫道:“人們往往驚異於太陽的熱力,而腳下的大地卻有著更令人驚奇的熱量。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許多花才能破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內心先暖,所以我們能夠在塵世做一劑清流。”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往往能替別人考慮,因此也時常為他人留下餘地,也許他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一些名利或財物,但他卻獲得了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對方的感恩!

就像蘇格拉底所說的,太過理智反而不是一件好事。生存於這個世界,所追求的不僅僅是人生的價值、巨大的財富和美麗的容貌,還有更重要的家人、朋友和愛人。如果一個人總是過於理智地去處理他身邊的每一件事,縱使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同時他也會失去更為重要的。後者的價值顯然是無法與前者相提並論的。試著用感性一點的辦法去對待身邊的問題吧,這不會讓你損失掉什麼,相反地,你甚至有可能會收獲一份巨大的幸福!

留有餘地隻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往往能決定成敗。汪中求在《細節的魅力》中寫道:“一心渴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跡,而甘於平淡,認真地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這就是細節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後的驚喜!”給自己和別人留有一分餘地吧,不要總把事情做得太絕。

人生在世,不要試圖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該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冷靜地去判斷可能要發生的一些事情,以便能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急措施。

世界是複雜多變的,不論誰都不應該僅憑一家之言和一己之見,自以為是地為某件事做出決定。即便是某些自以為擁有科學頭腦的人,也應該為自己留下一片餘地,以供自己有回旋的可能。如若不然,就非常容易使別人抓住自己的把柄。

18世紀90年代的一天,在法國的一個小城儒裏亞克,一塊巨石從天而降,巨大的響聲把居住在這裏的加斯可尼人嚇了一大跳。尤其令人驚異的是,這塊石頭把加斯可尼人教堂旁邊的屋子砸了一個大窟窿。市民們都認為這塊來曆不明的怪石破壞了他們的寧靜。他們以為這塊石頭可能還會飛上天去,為了防止它“逃走”,就給巨石鑿了個洞,用鐵鏈鎖起來,然後把鐵鏈鎖在教堂門口的大圓柱上。最後市民們又通過決議,要寫一封信給法國科學院,請求派科學家來研究這塊怪石。儒裏亞克市市長證實了市民們在信上所寫的事實,並且還在上麵簽了自己的名字,同時還派專人把這封信送往巴黎。

當在巴黎的法國科學院裏宣讀儒裏亞克的這封來信的時候,突然在人群當中爆發出了一陣哄笑聲,有的人甚至笑得前仰後合,還有人連眼淚都笑出來了,有些科學家帶著嘲笑的口氣說:“哈哈,加斯可尼人是最愛吹牛皮的,今天他們向我們報告天上落下巨石,過幾天他們還會來報告天上又掉下5噸牛奶,外加1000塊美味的帶血的牛排……”在笑夠了之後,他們以科學院的名義做出了決定,對加斯可尼人的撒謊和儒裏亞克市市長的愚蠢表示遺憾,同時號召所有有頭腦的人,千萬不要被這樣荒誕不經的報告所迷惑。

後來,經過一些科學家們的認真而又謹慎的實地調查,最終確認那的確是一塊從太空中掉下來的隕石碎塊。

對於這樣的事情,到底誰更有科學頭腦,誰更愚蠢、可笑呢?曆史已經為我們做出了公正的答案。

對於那些不給自己留有餘地的人在嘲笑夠了別人之後,豈知也把自己的短見暴露給了別人——在伸手打了別人耳光的同時,也打了自己的耳光。

世上的事情總會有那麼一點意外,要學會留有餘地,就是為了去容納這些所謂的“意外”。杯子留有空間,就不會因為加進去液體而溢流出來;氣球留有空間便不會爆炸;人說話、做事留有餘地便不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下不了台,這樣就能夠使自己有回旋的機會。

總的來說,我們不論是說話還是辦事都要做到留有餘地,千萬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自己才會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收放自如,以便日後能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同時也要懂得給別人留有餘地,不論我們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要把別人往絕路上推。如果能夠做到如此,那麼事情的結果對雙方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在一個春天的早晨,米妮太太發現有3個人在後院裏東張西望,她便毫不猶豫地撥通了報警電話,就在小偷被押上警車的一瞬間,米妮太太發現他們都還是孩子,最小的僅有l4歲!他們本應該被判半年監禁,米妮太太認為不該將他們關進監獄,便向法官求情:“法官大人,我請求您,讓他們為我做半年的勞動作為對他們的懲罰吧。”

經過米妮太太的再三請求,法官最後終於答應了她。米妮太太把他們領到了自己家裏,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熱情地對待他們,和他們一起勞動,一起生活,還給他們講做人的道理。半年後,3個孩子不僅學會了各種技能,而且個個身強體壯,他們已不願離開米妮太太了。米妮太太說:“你們應該有更大的作為,而不是待在這兒,記住,孩子們,任何時候都要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吃飯。”

許多年後,3個孩子中一個成了一家工廠的主人,一個成了一家大公司的主管,而另一個則成了大學教授。每年的春天,他們都會從不同的地方趕來,與米妮太太相聚在一起。

《菜根譚》裏說“路留一步,味讓三分”,就是告訴我們: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嚐。要給人留有餘地,多為他人想想,這是一種美德,是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循的美德。

2.凡事要留有餘地

“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這句老話所說的就是我們在做人做事的時候要給自己留出一定的餘地,以備不時之需。在這個充滿風險、充滿挑戰的社會裏,我們的生活、職業、娛樂、思維方式都將發生很大變化。要想在這樣的環境裏很好地生存下去,那麼做事就必須要留有餘地。其實,每個人在給他人留有餘地的同時也為自己留下了餘地。

春秋時期,馮諼是齊國的孟嚐君門下的一個食客,很懂得深謀遠慮。一天,孟嚐君命他到自己的封地薛去收稅款。馮諼出發之前問孟嚐君:“收了稅款之後要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孟嚐君回答道:“看看家裏缺什麼隨便帶點什麼吧。”

馮諼到了薛地以後,對於能夠交得起稅款的人就讓其交,交不起稅款的人就當場免去了他的稅,借據也當場燒掉。老百姓非常高興,齊呼“孟嚐君萬歲”,發誓以後一定要好好效忠孟嚐君。馮諼回來以後,把事情的經過向孟嚐君如實稟報,並告訴孟嚐君他收回來的是老百姓的心,比稅款要高貴得多,希望孟嚐君不要生氣。孟嚐君聽了馮諼的話盡管十分的氣憤,然而木已成舟,也隻好作罷。

一年之後,孟嚐君被齊王罷免了職務,滿懷失意地回到薛地。令孟嚐君驚訝又感動的是,薛地的老百姓竟然夾道歡迎他回來,這使孟嚐君受傷的心靈得到了撫慰。他最後終於明白了當初馮諼的舉動是多麼的充滿智慧。因此,他就把馮諼叫到跟前,想好好地讚揚他一番。馮諼說:“公子,不要高興得太早。現在,薛地已經成了你的根據地,然而這遠遠不夠。俗語說‘狡兔三窟’才能保全性命。公子現在隻有一個巢穴,應該盡快挖掘出另外兩個方可稱得為上策。”

據說,那些狡猾的兔子總會準備三個洞窩。如果其中一個洞發生危險,那麼它就立即棲身到另外的洞裏去,這樣它才能夠活更長的時間。馮諼意在勸孟嚐君做事時多準備幾種方案,以防有意外不測。孟嚐君深深地感覺到馮諼說的有理,因此也就派他去辦這件事。

馮諼遂晉見了魏惠王,馮諼首先將孟嚐君大肆吹噓了一番:“如此傑出的人物,如果哪個國家能重用他,一定能夠馬上繁榮起來。”魏惠王相信了馮諼的話,決定任命孟嚐君做大將軍。齊王聽到消息後,覺得不能讓人才落到別國人的手裏,便馬上派使者把孟嚐君重新請回來,任命他做宰相。

同時,馮諼還勸孟嚐君:“現在請齊王把他祖先的宗廟建到薛地。”宗廟建好了之後,馮諼高興地對孟嚐君說:“公子現在擁有齊、魏、薛三個根據地,可以高枕無憂了。”後來,孟嚐君果然一生都過著十分安定的生活。

馮諼替孟嚐君所擘畫的“狡兔三窟”之策,其實際上就是為孟嚐君留了一條後路,也就是為孟嚐君預留了餘地。結果,孟嚐君失勢,但仍然可以退居封邑從而保住自己的財產性命。

馮諼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事情一定要有長遠打算,要做到未雨綢繆。人們常說“有時常思無時”、“有備無患”,指的是這樣的道理。我們仔細地想一想,你是否為自己的將來做過一些準備呢?如果你什麼也不去做,隻是一味地擔憂、抱怨的話,那麼可悲的命運就自然會降臨到你的頭頂上。相反,如果你一直在為自己今後的生活做準備,做長遠的打算,那麼你就不會為以後的生活而感到害怕了,因為你早已經準備好了應對的方法。

未來的社會並不是沒有機遇,也不是機遇變少了,而是人們對生活的品位提高了。過去,我們提倡要“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現在社會已經需要我們“幹一行,愛兩行,學三行”了。隻有多學習各方麵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在未來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著名生理學家弗裏奇說: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人。你準備好了嗎?當你選擇了一條路的時候,你是否還在為第二條路、第三條路做準備?

給別人留有餘地等於給自己留餘地

清末時期的重臣曾國藩是一位十分善於包容別人的人。他主張為人處世要“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在待人接物的時候多為對方留出一點兒餘地。

對於身處廟堂高位的曾國藩來說,其周圍趨炎附勢之徒一定不會少,也不乏有熱衷於宦途卻又故作清高的所謂“大儒”。然而曾國藩卻依然將他們接納下來倍加禮遇。

當時,許多人都對曾國藩如此的舉動感到十分的不理解,其中便有一個叫李鴻裔的年輕人。雖然他多次向曾國藩諫言,曾國藩卻依然如故,並不多加解釋。一日,李鴻裔在曾國藩的文案上看到一名大儒寫的一篇文章《不動心說》,文中為了標榜自己的清高,寫了這麼兩句:“將吾置於二八佳人之側,問吾動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動;又使吾置於紅藍大頂之旁,問吾動高爵利祿之心否乎?曰:不動。”李鴻裔為了譏諷這個言不由衷的大儒,信筆在文章的後麵題道:“二八佳人側,紅藍大頂旁,知心都不動,隻想見中堂。”題罷便揚長而去。

在當晚曾國藩就看到了這篇文章和李鴻裔所題的字,立刻命人將李鴻裔召來訓之:“雖然這些人多為欺世盜名之徒,言行不能坦白如一,但他們之所以還能夠獲得豐厚的待遇,憑借的正是這些虛名。可是你一定要揭露他們,使他們失去了衣食的來源,那麼他們對你的仇恨,絕不是言語之問就可以化解的,那麼這不是自取禍端麼?”李鴻裔聞聽此言之後不禁汗顏,終於明白了曾國藩如此做的意圖,從此之後便開始注重“內斂”。

人的腳所踩過的地方,不過幾寸大小,可是在咫尺寬的山路上行走時,很容易跌落於山崖之下;從碗口粗細的獨木橋上過河時,常常會墜入河中……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腳的旁邊已經沒有了餘地。人若想在社會上站穩腳跟,就必須使自己的腳底下寬闊一些。

對於喜歡“仰天大笑出門去”的年輕人來說,謹言慎行,多為對方留下一些餘地,於為人處世是很重要的。餘地是相互的,留給別人的同時,也留給了自己。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中有這樣一句話:“身後有餘望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意思是說人們風光時,凡事要留下餘地,否則,一旦身陷困境,想回頭就難了。

做事時給他人留下餘地,這樣不隻是為他們留下了餘地,更為自己留下了餘地。相反,如果我們做事不留餘地,那麼以後遭災的也許是我們自己。

每天上下班交通高峰時,公共汽車站總會出現混亂。車廂中間原本還有很大的空間,但先上車的人站在門口卻沒有為後麵的人留下餘地,不肯向裏挪動一步,後麵的人因為趕時間,緊抓車門,吃力地往裏擠,結果,車門關不上,大家誰也走不了。如果前麵的人多走一步,為後麵的人留點餘地,大家既可以很快地上車,也不會耽誤時間,豈不皆大歡喜?

當然,留有餘地也要講究分寸,餘地留得過多就是保守了。三國時的諸葛亮伐魏時,為了給自己萬一兵敗留下餘地而取道祁山,結果六次皆敗,最後飲恨五丈源。假如他能聽取魏延的意見,冒一次險取道四川,也許曆史上三國歸晉的說法將會被改寫。相反,秦朝末期項羽的楚軍滅秦時項羽沒有給自己留下一分餘地,渡河後破釜沉舟,燒廬舍持三日糧。結果這正激發了戰士們的鬥誌,大家奮力一搏,一舉將當時不可一世的秦帝國打得一敗塗地,最終宣布了秦朝殘酷統治的結束,楚霸王也就一戰成名。

由此可見,留有餘地就是一把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傷敵,若失手則會傷己。這個分寸的拿捏需要我們自己掌握。我們應凡事多思考,留一些餘地,這樣不僅是為他人留下餘地,同時也為自己留下餘地。

留有餘地才會進退自如

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要為自己留下一定的餘地,這樣才能立於不敗之地。而不留餘地,很輕描淡寫的四個字,卻透露出了一種殺機。

在美麗的大森林裏,居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狼是中間最狡猾的。在山腳下有個洞,各種動物都由此通過。狼非常高興,它想,守住山洞就可以捕獲到各種的獵物。於是,它堵上洞的另一端,單等動物們來送死。第一天,有一隻山羊經過,狼趕忙追上前去,山羊拚命逃竄。突然,山羊找到了一個可以逃生的小洞,從小洞倉皇逃竄。狼很生氣地把小洞堵死了,心想,這下就再也不會功敗垂成了!

第二天,有一隻兔子路過,狼連忙起身奮力追捕,結果,兔子找到了更小一點兒的洞,並從洞口逃生。於是,狼又把類似大小的洞都堵上。還心想,這下可就萬無一失了,別說羊,就是與兔子個頭接近的狐狸、雞、鴨等小動物也都跑不掉。

第三天,跑來了一隻鬆鼠,狼馬上飛奔過去,追得鬆鼠是上躥下跳。最終,鬆鼠還是從洞頂上的一個通道跑掉了。狼為此非常氣憤,於是它一氣之下堵塞了山洞裏的所有窟窿,把整個山洞堵得個水泄不通。幹完後,還對自己實施的“絕妙”措施非常滿意。

然而,第四天,突然來了一隻老虎,狼嚇壞了,拔腿就跑,老虎窮追不舍。狼在山洞裏麵跑來跑去,可是苦於沒有出口,無法逃脫,最終,這隻狼被老虎吃掉了。

對於這個例子,站在不同角度,說法卻大體相同。

哲學上來說:絕對化意味著謬誤。

宗教上來說:堵塞別人生路意味著自斷退路。

環境上來說:破壞原生態及平衡者必將自食其果。

經濟上來說:預算和計劃都須要留有餘地。

軍事上來說:除非你是百獸之王,否則,休想占有整個森林。

法學上來說:犯規則皆有例外,惡法非法。

政治上來說: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絕對的腐敗必然導致徹底的失敗。

漁民說:一網打盡,下一網打什麼?

農民說:不留種子就是絕種絕收。

總而言之,不給別人留有餘地,自己也將沒有了出路。人生最大的智慧就是凡事懂得留有餘地。

做事為自己留點餘地,也是解脫自己的一種方式。有些時候,為了一件毫無意義的小事,雙方爭論得麵紅耳赤,這個時候,隻要有一個人會解脫,說一句“開個玩笑嘛,何必當真?”這就完全可以熄滅“戰火”,從進攻的路上撤退下來。最後,誰也不會因此而受到傷害,大家依舊和以前一樣友好。

留有餘地也可稱作是一種修養,是完善自我的一種方式。把話講得有些彈性,讓別人聽起來感到舒服。做起事來有一個靈活的安排,進退空間更大。如果能做到這些,大家心裏麵都不會為沉重的負擔所累,從而輕輕鬆鬆地、坦誠地同別人相處。

麵前橫著一座大山,或是流著一條大河,阻擋了我們的路,隻要退一步能夠使自己更快地前進,那麼就應該當機立斷。如若碰到南牆也不回頭,那隻能算是愚蠢的執著,隻能說是笨拙地執迷不悟,是一種極其危險的行為。人注定是要走路的,路在哪個方向並不重要,隻要能夠靈活地使自己到達目的地就行了。

韓非子的《說林·下篇》中有這樣一句話: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小不可大也,目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

此段話的意思就是說,工藝木雕所需要注意的要領,首先在於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還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便給刻得小了,那麼以後就沒有什麼辦法補救了。同樣的道理,初刻眼睛的時候要小,小了還可以加大。如果剛開始雕刻時,就把眼睛弄得很大,那麼後麵也就無法縮小了。為人做事,也是同樣的道理,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隻有做到如此,才不至於使自己遭遇到大的失敗。

書畫家進行創作,必須要懂得“留白”;編輯進行版式設計,要懂得“留白”;印刷書籍,也要留有相應的空白。留白,也就是為後麵的路留出點餘地,給觀賞者或者讀者留“想象”的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