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留有餘地是一種智慧(2 / 3)

民間有很多俗語:養兒防老,囤穀防饑;晴帶雨具,飽帶幹糧,等等。說的都是為明天留出一點後路,留出一些餘地。閩南話中也有一句俗語: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處。意思是說與人相處,凡事不可做絕,要記得彼此留有餘地,以後不管在什麼場合見麵,都不會難堪,不會陷入尷尬境地。

狡兔三窟,留有餘地逃生;得勢不忘失勢,留有後退的餘地。強盛而不忘衰敗,富有而不忘破落。甚至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需要留有餘地。樹與樹之間,留有間隔,才能長得茂盛粗壯;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才能避免雙方之間的摩擦與糾紛。製定計劃,須留出點餘地;享受人生,也要留出點餘地……還是俗話說得好:家有餘糧,日子好過;日有餘用,生活安逸。

人在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學會留有餘地。話不可說滿,事不能做絕。留出一定的餘地,才有足夠的回旋空間。所謂天無絕人之路,就是說上天都會為每個人留有一定的轉機,留有選擇的餘地。

彈琴唱歌,餘音繞梁;贈人玫瑰,手留餘香。流水有回旋的餘地,才會減少災難;江河有漲落的餘地,才不至泛濫成災。

留有餘地,才能萬事做到均衡,對稱與和諧。留有餘地,才能做到進退自如,從容且任意。

3.做事恰如其分有好處

在人的一生當中,最難把握的兩個字是分寸。做人做事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做到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看看我們周圍的人們,因為有一個人生的分寸,才使我們的人生不僅有失敗的懊惱,還有成功的歡欣。把握好人生的分寸,也就等於自己掌握了人生的命運。

做事恰到好處

無論做事還是做人,太剛則缺,太銳則折。因此,我們做人做事都要做到恰如其分。把握好了做人做事的分寸,在一定程度上講,也就是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做人做事像時鍾一樣,並非走得快就好,而在於走得是否準。

顓孫師和卜商君是子僵平時最敬重的人,有時競分不出哪個更令自己敬佩一些。有一天,子僵向老師孔子求教,他問:“顓孫師和卜商君哪個更好些呢?”孔子說:“顓孫師做事好過分,卜商君做事常常達不到本來的要求。”子僵說:“您這麼說,是顓孫師好些了?”孔子說:“過分和達不到是一樣的。做事恰到好處,才是最好。”

做事情,不是做過了頭,就是做得不到位,而且不明白自己究竟錯在了哪裏,這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

其實,這裏的全部奧妙就在一個“度”字上。“度”是事物合理存在的內部規定性,人的想法隻有符合了它的要求,才是正確的。

要達到“度”的要求並不是件難事,隻要在掌握必要知識的基礎上反複實踐,“度”也就在你的手中了。

古人說過一段話,譯成現代語言是這樣的:做任何事情都應該為自己留下幾分餘地,不要把事情做絕,這樣造物主就不會嫉恨我,鬼神也不會傷害我;如果事業上過度要求完美,功業上要求登峰造極,那麼即使不會發生內亂,也必然為此而招來禍患。

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三思而後行,考慮周全之後再行動。做到如此才算是恰如其分,否則就有可能引來麻煩或後患。古人雲:“滿招損,謙受益。”一個高潮的到來預示著一個低潮的即將開始,在追求事業與功業盡善完美的同時,你就有可能會發現許多不足與遺憾。從另一個角度講,功業不求滿盈,留有餘地,也是一種處世的方法。比如錢財的積累,求多求盡,有可能使自己成為守財奴。對於名譽和地位求盛求高,不知急流勇退,有可能私欲膨脹或使自己遭受算計,最終落個身敗名裂。因此我們在成功的麵前千萬不要忘記失敗的教訓,在春風得意的時候莫忘記失意時的痛苦,做到時常能夠使自己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使自己少受損傷或者不受損傷,從而立於不敗之地。

一百多年以前,西方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帶有幾分幽默但給人以啟示的故事。

一艘輪船觸礁後在海上漂泊了很長一段時間,供給馬上就要耗盡,仍然不見其他船隻的蹤影。眼看著得救無望,人們不免著急。這時一個悲觀的船員陷人絕望之中,他驚恐萬分,總是高聲叫嚷:這一下子我們大家全完了,誰也活不成了,我們早晚都要被魚吃掉。這樣的話,一之謂甚,其可再乎?這個悲觀者一天要嘮叨好幾次,終於引起了公憤,被惹怒的眾船員七手八腳地把他丟進了大海,丟的時候還對他說,你先去被魚吃掉吧!悲觀者死後,這個麵臨危難的輪船並未得到預期的平靜,這時又出現了一位樂觀者,重拾起喋喋不休的鼓噪,隻不過他叫嚷的全是樂觀的話題,比如他說,我們一定會得救的,因為我們還有幾十塊餅幹,而一塊餅幹可以維持一個人一周的生命……眾船員發現,聽這種樂觀的鼓噪心情顯得更加的糟糕,因此一起動手,把這位樂觀者也同前一位一樣丟進了大海。這樣,輪船才恢複了寧靜。沒有了那兩個討厭的家夥,到了後來輪船終於得救了。

這個故事,睽隔了多年卻仍然在人們的心中鐫銘不滅,主要的原因是這個故事通過幽默的誇張講出一個聽後人人皆能接受、而不聽則很難詮察的道理。這個道理就是,生活中存在一個把握分寸的問題,處理得好,能使生活和諧圓融,處理得不好縱然不至於被“丟進大海”,也一定會導致不良的結果,輕則受到誚罵,重則自毀口碑或者使之功敗垂成。尋求這方麵的實例根本無須在紙堆中鉤沉,在現實的社會當中這樣的實例可謂數不勝數。

分寸,通常就是生命長河之中的一個分水嶺。超越了它,好與壞、善與惡、愛與恨、喜劇與悲劇就自然發生一係列的轉化。比如,酗酒能導致肝硬化,大塊朵頤能導致為腸胃疾病,超強度體育運動能導致為筋骨損傷,民事糾紛能導致為刑事案件,狂歡能導致為災禍……

“分寸”潛伏於如此一係列的“轉化”之中,鬼使神差般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質量與複雜的生活節奏。即便在瑣碎的日常生活當中,“分寸”也是無所不在的。比如,炒菜,鹽多了謂之鹹,鹽少了謂之淡;裁衣,尺寸大了謂之肥,尺寸小了謂之瘦;在工作方麵,做得太少了謂之懶,做得太多了謂之“狂”;給孩子的愛,少了謂之無情,多了謂之溺愛……

在人的一生當中所碰到的最多的問題恐怕就是“將事情做到何種程度”。然而人們卻不一定能夠自發性地產生一些高度重視“分寸”問題的自覺。在很多場合當中,人們總是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準則率性而為的,也由此而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想要改之也是非常難的。率性而為時,一般都隻顧做,忽視了大腦應該適時發出中止命令的問題。從本質上看,在生活中掌握分寸是一個自律問題。自律者,自我約束也。不善於自我約束的人一定是不懂生活的人,至少不懂生活的真諦。這樣的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總是多多益善,完全由生理機製指揮與調節自己的生活,他們忘記了人是有意誌與意識的,憑借意誌與意識同樣可以對生活進行自我調節。將生理調節與自我調節結合起來,才能構築完美的人生,才能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

愛因斯坦就是個自我意識極度強烈的人。他有利用科學成果與名望聚財的條件,然而卻沒有那樣做。他說,人世間的每一件財富都是一個絆腳石。他被許多國民推薦為總統候選人,也許他真的有當選總統的機會,可是他卻婉言拒絕了。他很好地把握住了自己人生的分寸,老老實實地蹲踞在“科學家”的角色之中,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身生命的價值。

失意時不灰心氣餒,得意時不忘形,不做過分之事情,分外之事,雖有利而不為,分內之事,雖無利亦為之——這的確是一般人完全能夠做到的。

把握尺寸,適度處事

這裏說的度是指限度。做事情雖然要講原則,要丁是丁卯是卯,但是太講原則、太教條辦起事來反而往往會碰釘子,而處事靈活一些、風趣一點,可以幫助我們辦成許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做事不留幾分餘地,過為已甚,把事情做絕或者說超出一定限度,那麼必然會適得其反,會遭到眾口的譴責,嚴重者把人逼上絕路。

做人處事要掌握分寸,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許多事情事先沒有標尺測定,都是憑著雙方的接收能力、承受能力來把握的。一個人謹慎過了頭就顯得膽小;處事果斷過了頭就變得輕率;認真過了頭就顯得呆板;聰明過了頭就顯得油滑。對人做事要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就要在實踐中多多磨煉,要下番工夫。

在科學史上有一個“黃金分割”定律,德國科學家科卜勒把它稱之為“神聖的分割”,因為這是最具美學價值的比例。世間完美的事物都擁有其自身的分割率,我們人類的生活也是同樣的道理。對於生活之中的黃金分割,所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在做事的時候要做到恰如其分。然而要想做到這一點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我們自己所擁有的智慧。

人們對球星喬丹可以說是十分的熟悉,喬丹在小的時候就長得人高馬大,身強體壯,他母親害怕他成為學校的“小霸王”,便要求他與人為善,學會忍耐,而這卻使他成為別的同學欺負的對象,他為此事感到十分的苦惱。最後他父親教給了他一個方法,即讓他不再如此去強忍耐,而是叫欺負他的同學停止,當對方仍然不聽他的勸阻的時候,這時他就用他有力的雙手將對方摁在地上,但並不擊打對方。如此做他不僅維護了自己的自尊,還給對方以警告,同時又不觸犯紀律,可以說是一舉三得的好辦法。

其實這就是把握好分寸而達到完美效果的一種體現。從來就沒有什麼人會因此而懷疑喬丹的力量,卻不會在他的忍讓下,懷疑他的血性,從而肆意地欺負他。其父的一招就很好地處理了這個問題。人與人來說,重要的不是忍讓,不是爭鬥,重要的是維護雙方利益的和諧。喬丹把欺負自己的人“摁倒在地”,也正是喬丹的父親幫助他尋找到的那個人際關係的黃金分割點。

麵對自己占有絕對優勢的對方,我們應該把握好自己的分寸,這樣我們才能夠贏得對方的尊重。這其中的關鍵點就在於一定要有自己的優勢。

清朝年間,曾國藩帶領著他的湘軍攻克了天京,因功勳卓著而被授予一等爵位。湘軍,這一支完全聽命於曾國藩的私人軍隊,在當時已發展到了30萬人,這對於清朝統治者來說,可是一個功高震主的敏感數字。曾國藩也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主動自削兵權,解除了清朝的顧慮,不僅逃脫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慘命運,還繼續得到信任與重用。從某個角度上來說,他比功成引退的範蠡要更加高明一些,也比早年能受胯下之辱而後擁兵難保自身的韓信明智得多。曾國藩沒有曹孟德的野心,他隻想做個利國利民的好臣子。因此“自削兵權”也就成了他自身與皇帝之間的一個最佳分割點。

一些人的成功往往是因為黃金分割點把握得當,而失敗也因為分割點的偏移。人們常說“真理與謬誤之間,文明與野蠻之間,差距往往就是一步之遙”。每一個人都想追求成功的喜悅,那就讓我們運用智慧、正確的心態去尋找這個“黃金點”吧。

在尋找分割點的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需要借助於父母的幫助,像喬丹;也需要從書本和實踐當中去學習通達的智慧,就像曾國藩。

做人做事的“分寸之間”

世間從來就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之分,凡事隻要能夠把握好分寸,拿得起放得下就好,這是一種智慧。就如做人,讚美別人是美德,但是不恰當的讚美很容易成為阿諛,難免會遭人輕視;布施是善事,但是如果大肆喧嚷,以別人的苦難來凸顯自己的善心,也會招惹出別人的非議。關於做人做事的“分寸之間”,有以下四點說明:

第一,讚美能贏得他人的友誼:讚美就如同花香,芬芳宜人。能以讚美之言予人者,必得人緣。所以我們和人相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讚美。基督教唱讚美詩、佛教唱爐香讚,說明佛、神也要人讚美,何況一般人更希望獲得別人的讚美、欣賞。尤其當一個人灰心的時候,一句鼓勵的話,能令人絕處逢生;當別人失望的時候,說出一句讚美的話,常常能使人重見光明。因此我們如果要想獲得別人的友誼,那麼就一定要做到誠心地去讚美別人。

第二,阿諛會遭人輕視:做人要“日行一善”。其實日行一善並不難,讚美別人也是一善。但讚美不同於阿諛,阿諛是一種虛偽的奉承。所以做人寧容諫諍之友,勿交阿諛之人。被人批評不可怕,受人阿諛才可畏。有的人讚美不當,成了逢迎拍馬、阿諛奉承,也會受人輕視。因此做人不要學阿諛諂媚那一套,不當的讚美也要避免。

第三,快樂要懂得與別人一起分享:關於做人,有的人能同甘卻不能共苦,有的人能共患難卻不能共同去分享富貴。對於真正的好朋友,必須要做到同甘共苦,自己有了快樂,要懂得分享給對方,當對方獲得了功名、財富、榮譽,成就了好事,我們也要真心地祝福,同享所獲取的榮耀,千萬不要去嫉妒、設置障礙。懂得分享才能夠享受人間的快樂,才能感受到人生是何等的美好。

第四,報酬應藏於無形當中:古人曾有“為善不欲人知”的美德,其實做善事不必害怕別人知道,在我們的社會當中需要有很多的善行美事來帶動社會的風氣,因此對於那些真心“樂善好施”的人,不必刻意隱藏。怕的是有的人以偽善來沽名釣譽,例如捐了一點錢給慈善團體,自己馬上大肆宣揚,要人感謝、回報,甚至講話不當,讓接受救濟的人感覺尊嚴受損,這就失去了布施的美意。因此,報酬要用之於無形,能夠“無相布施”,做到這樣才可稱得上是一種真正的慈善。

人世間,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做事風格與做人處世之道,做人一定要厚道,要給別人留有一定的空間,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這樣才能讓他人有轉圜的餘地。

世間萬事做得適中,即能成功立業。物用之得適即物物皆良,人用之得適即人盡其才。時、地、人都恰到好處,即事事皆通,否則事事都障礙。世間事事物物皆須靠我們的智慧去運用。

4.不要聰明過頭

任何事情都要有度,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聰明也是如此。聰明過頭反而成為一種愚蠢。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一句警世良言,它時刻告誡著人們:不要聰明過頭。

往往過於聰明的人並非是快樂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於同樣的事情,這些人常常會考慮得更多一些。通常那些具有過目不忘本領的人,他們在做決定那一刻往往顯得無所適從。因為在這個瞬間,他們腦子裏至少已經考慮到了幾十種不同的情況,然後又要同時在這幾十種信息裏權衡利弊以期望得到一個最佳方案,大腦不得不進行超負荷運轉。這就好似隨著計算機硬件的不斷升級,相應軟件消耗係統資源的本事也與日俱增。

聰明人之所以不快樂,另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常常能夠更加透徹地發現自身的缺點。雖然他們也毫不諱言自己的優點,但由於聰明人對自身的高標準、嚴要求使得他們傾向於更加苛刻地對待這些缺點。你想讓聰明人打消這些念頭,簡直比登天還要難。

如此看來,掌握好聰明的限度(如果我們能夠掌握的話)至關重要。

聰明過頭就是愚蠢

蘇軾是曠世奇才,學究無人,筆參造化。其文汪洋恣肆,如行雲流水;其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其詞雄渾豪放,開創北宋一代詞風。他的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大江東去”,氣魄宏偉,成千古絕唱。至於琴棋書畫,也無一不通,無一不精。以才氣而論,譽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亦不為過。可是這位聰明絕頂的奇才,卻終生坎坷,屢遭貶謫,平生抱負盡付東流。他的遭遇固然與其政見不合於當道有關,但何嚐不是他聰明自誤?

蘇軾在總結自己坎坷一生的教訓時,很懊喪地歎息說:“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蘇軾不能不說是一個聰明的天才人物,曾被歐陽修稱之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大文豪。他在詩詞、散文創作上的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但是如果說他事事聰明、一生都聰明,卻不敢苟同。特別是他在政治上、官場上的表現,不僅不能說是聰明,反而應該說是愚蠢。史書上記載,蘇軾有一天下朝後,兩手撫摸著自己的便便大腹問家人:這裏麵是什麼呢?有的說是滿腹文章,有的說是滿腹機關,隻有他的愛妾王朝雲一語破的:“一肚子不合時宜。”蘇軾長歎一聲:“知我者,朝雲也。”就是說,連他自己也明白,“不合時宜”是他一生坎坷的主要症結。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蘇軾在政治上一輩子都不識時務,實在算不上聰明。且看他的表現:蘇軾一貫自恃聰明,誰當權他就反對誰。不分主次,不分環境,不管上下,隻要不符合他的意思,就堅決反對。王安石推行變法,他反對;司馬光上台複舊,他也反對;程頤、程顥提出新的理學觀念,他也反對……當然,他反對人家自有他的理由,有些意見也是正確的。然而,不分青紅皂白,為表現自己與眾不同,有獨到的見解,鑽牛角尖,便積怨眾多,四處樹敵,一生多有波折和磨難。你能說,他的人生厄運與他處世方麵過於自信沒關係嗎?盡管他為國為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往往因為方法上過於簡單直白,則欲速不達,甚至適得其反。他後來遭人嫉妒、陷害,幾度入朝,反複被貶,都與此很有關係。

由此可見,蘇軾自譽為聰明一生,其實,他有時在具體事上是聰明的,而在一些原則上是糊塗的。古今中外一些有點才氣的人物,所以懷才不遇,其誌難展,除了客觀原因之外,很大的因素在於其自身的問題。他們有的恃才傲物,唯我獨尊;有的脫離實際,脫離人民,“世人皆醉我獨醒”;有的自以為滿腹才學,其實隻會紙上談兵。如果上述這些屬有才可恃、使蠻耍傲有資本的話,值得警惕的倒是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胸無點墨,以敢於跟上司唱對台戲為榮,不管上頭是對是錯,是上就反,以為老子天下第一,目無領導,無法無天。讓這類人逞一時之威,自然有礙實現社會和諧。

曆史上,因為恃才傲物而斷送性命的人並不罕見。更可悲的是這些人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死在自己手裏。才子紀曉嵐在他的《閱微草堂筆記》裏寫了這樣一個人物:此人讀了一本兵法書,便以為自己能當將軍,真叫他領兵去剿滅一股土匪時,卻被土匪打得一敗塗地;他又讀了一本水利方麵的書,便吹噓自己是治水專家,當真叫他負責去治理洪水時,他自己差點被洪水淹死……後來上司震怒,綁赴法場,此人歎曰:“古人誤我。”試看蘇軾的自歎和這人是否相似?“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可以說是對“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最佳寫照。聰明人如果聰明過頭了反而成了一種愚蠢。

聰明反被聰明誤

有這樣一個笑話:某吝嗇鬼去酒吧喝酒,掏出事先準備好的錢叫了一杯啤酒。喝到一半,他覺得內急,想上洗手間,但是又怕酒被別人喝掉,於是,他向服務生借了筆和紙。在紙上寫了:我在杯裏吐了一口痰。然後,他放心地走了。一會兒,他回來,發現酒還在那裏,他很高興。但是,他又發現紙條上多了幾個字:我也吐了一口!

知其可為而為之,是聰明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則是愚蠢的。生活中一再重演的所謂機智悲劇,難道還少嗎?

在古代曆史中,很多聰明的人都是由於聰明過頭而招來殺身之禍。他們共同其特點是:自恃聰明,又愛賣弄,且又執迷不悟。有才華的人有些愛顯示自己有才華,越愛顯示,結果往往就應了中國那句老話:聰明反被聰明誤。比如說最後成為荒丘野鬼的漢末楊修,也算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突出典型。

據史記載,楊修是曹操門下掌庫的主簿。此人生得單眉細眼,貌白神清,博學能言,智慧過人。但他自恃其才,競小覷天下之士。

有一次,曹操派人建一座花園。當快要完工時,監造花園的官員請曹操來驗收察看。曹操參觀花園之後,無論是好是壞,是褒還是貶,一句話也沒有說,隻是拿起筆來,在花園大門上寫了一個“活”字,便揚長而去。見到這情形,每個人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怎麼猜也猜不透曹操的意思。楊修卻笑著說道:“門內添“活”字,就是一個“闊”字,丞相的意思是園門太闊了。”官員們覺得楊修說得非常有道理,就立即重建了園門。改造停當後,又請曹操來觀看。曹操一見重建後的園門,不禁大喜,問道:“誰明白了我的意思?”左右答道:“是楊修主簿”。雖然曹操表麵上稱讚楊修的聰明,但是其內心開始忌諱楊修了。

還有一次,塞北給曹操送來一盒酥,曹操沒有吃,隻是在禮盒上親筆寫了“一合酥”,然後把它放在案頭上,自己徑直出去了。屋裏其他人有的沒有理會這件事,有的不明白曹丞相的意思,不敢妄動。這時正好楊修進來看見了,便堂而皇之地走向案頭,打開禮盒,把酥餅一人一口地分吃了。曹操進來見大家正在吃他案頭的酥餅,臉色漸變,問:“為何吃掉了酥餅?”楊修上前答道:“我們是按丞相的吩咐吃的。”“此話怎講?”曹操反問道。楊修從容地應道:“丞相在酥盒上寫著“一人一口酥”,分明是賞給大家吃的,難道我們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嗎?”曹操見又是這個楊修識破了他的心意,表麵上樂哈哈地說:“講得好,吃得對,吃得對!”其實內心對楊修早已產生厭惡之情。可楊修還以為曹操是真的欣賞他,因此,不但沒有任何收斂,反而把心智都用在捉摸曹操的言行上,並不分場合地賣弄自己的小聰明。從而,不斷地給自己埋下禍根。

最終,楊修在又一次的聰明中惹來了殺身之禍。在曹操自封為魏王後,曹操親自引兵與蜀軍作戰,戰事失利,進退不能。曹操多次進攻蜀軍總得不到奏效,長期拖下去,不僅耗費錢糧,而且挫傷士氣;如果撤兵無功而歸,那麼會遭人笑話。

當時曹操心中猶豫不決,不知道是進還是退。就在這時,廚子呈進一碗雞湯,曹操看到碗中的雞肋就有感於懷,覺得眼下的戰事,有如碗中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他正沉吟間,夏侯惇走進帳裏,稟請夜間號令。曹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夏侯惇就傳令眾官,都稱“雞肋”。楊修聽見傳“雞肋”二字,就讓隨行的軍士各自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惇,夏侯惇大驚失色,立即請楊修到帳中問他:“為什麼叫人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便知道魏王很快就要退兵回去了。”“你怎麼知道?”夏侯惇又問。楊修笑道:“雞肋者,吃著沒有肉,丟了吧又覺得它味道不錯。魏王的意思是現在進不能勝,退了又怕人笑話,但在這沒有任何好處,還不如早歸,明天魏王一定會下令班師回朝的。所以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夏侯惇說:“您可算魏王肚裏的蛔蟲,知道魏王的心思啊!”他不但沒有責怪楊修,反而也命令軍士收拾行裝。因此,寨中各位將領都在準備歸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