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留有餘地是一種智慧(3 / 3)

當夜曹操心亂,不能入睡,就手按寶劍,繞著軍寨獨自行走。隻見夏侯惇寨內軍士,各自準備行裝。曹操大驚,我沒有下達撤軍命令,誰竟敢如此大膽,作撤軍的準備?他急忙回帳召夏侯惇入帳,夏侯惇說:“主簿楊修已經知道大王想歸回的意思。”曹操叫來楊修問他怎麼知道,楊修就以雞肋的含意對答。曹操一聽大怒,說:“你怎敢造謠亂我軍心!”不由分說,叫來刀斧手將楊修推出去斬了,把首級懸在轅門外。曹操尋得這個機會,殺掉了楊修,楊修也結束了自己聰明的一生。

從上述三次事件中,可以看出楊修是非常聰明的,聰明得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許多東西,能猜透別人猜不透的許多事情。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又是十分愚蠢的,愚蠢到不知如何保護自己的地步。終於,他表麵的聰明使他不可避免地走上了絕路。他到死都不明白,正是他的過分外露的聰明使他成了刀下鬼。雖然他的聰明使他招人喜歡,招人讚賞,但是他濫用了自己的聰明。最糟糕的是,他又特別自恃聰明,動不動就表現出來,終究被曹操抓住了把柄,殺了。處在一個明爭暗鬥的官場,這樣的人是注定成不了大氣候的,注定會被人扔棄在權力的道路上而成為一個“荒野孤魂”。

有句俗話說,“是金子總會發光”,如果你是真正的聰明,那麼就不要總是在別人麵前過於地“賣弄”聰明。那樣,不但使你的聰明變得“廉價”,有時還會給你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耍小聰明的人頭頂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劍”,而這把劍隨時都會落到聰明者的頭上,斬下他的頭顱。因此說,過於耍小聰明是一種極其危險的遊戲。雖然說每個人都想表現得很聰明,但是如果一個人總是耍小聰明,那麼就成了一種愚蠢的行為了。

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曾經對他的朋友們說,分析研究筆跡是他的絕活兒,他可以根據一個人的筆跡準確無誤地判斷他的性格特征。有一天,一位女士把一個男孩的筆跡交給巴爾紮克,想聽聽他對這個男孩的評價。巴爾紮克認真看過筆跡後,臉上露出奇怪的神情。女士告訴他,這個男孩與自己非親非故,有什麼話隻管說。“那我就實話實說了。”巴爾紮克說,“這個孩子不僅粗心大意,做事馬虎,而且好吃懶做,吊兒郎當。如果不嚴加管教,說不定將來會幹出傷風敗俗的事來,給家人和祖上丟臉。”女士聽了大笑:“你知道這筆跡是哪兒來的嗎?”巴爾紮克茫然地搖搖頭。女士說:“這是從你小時候的作業本上弄來的。”

巴爾紮克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法國文學大師,怎麼會和一個吊兒郎當的不良少年扯在一起呢?可話又說回來,這也怪不得別人,是巴爾紮克自己“招認”的。巴爾紮克是個聰明人,這是毫無疑問的。聰明不是錯誤,但不能過頭,免得被它所誤。

學會把“聰明”轉化成“智慧”

“知易行難”意思就是說懂得道理非常容易,付諸行動卻十分困難。許多聰明人喜歡“眉頭一皺計上心來”的瀟灑,但是,他們通常隻限於“頭腦風暴”,而不善於與人打交道,最終聰明反被聰明誤。對於一個真正聰明的人來說,他會把“聰明”轉化成“智慧”。

眾所周知,曆史上的周瑜是非常聰明的,但卻是以一個悲劇結束。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無數次商場上的起起落落,似乎都證明了這個普遍的真理:很多人,他們有著最聰明的頭腦,有著最敏銳的商業嗅覺,一拍腦子,點子就來……但是,有了這樣素質的人,卻往往不是最後的成功者。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但事實確是如此。有人曾這麼界定“聰明”的含義——一個人的智商高出普通人的正常值,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生活中我們常說的聰明人。但是順著這個邏輯,我們會發現大部分成功的企業家並不是那些聰明人,相反,他們有很多曾經還是一個差生。有個統計數字顯示,他們中最多隻有不超過10%的人智商超群,其餘90%的智商絕對隻是普通人水平。但是,他們成功了。我們或許還能夠回想起中國企業界一些流星般的人物,他們嗅覺靈敏,腦筋活絡,甚至可能是中國改革開放後企業界最聰明的一撥人,比如說,他們能夠在美國的某種商口尚未進入中國市場之前率先搶注中文商標並推出號稱功能相似的產品,以此贏得市場轟動;他們能夠迅速洞察中國消費者的心理,精心包裝各種概念性的保健產品並迅速形成市場規模,然後又迅速消失;可今天他們這些人又在哪裏呢?有的失敗了,有的很失意。

雖然說聰明不是什麼壞事情,但不會用、用不好,它也有可能變成壞事。一個人的聰明隻是基礎,我們必須通過實踐去把聰明轉變成智慧。在智慧的基礎上行動,才能夠事半功倍。轉變的前提是,你必須身體力行,做最踏實的事情。

成功要有阿甘精神

有一個名叫阿甘的美國青年,他的智商僅有75,連上小學都顯得十分困難。但是在平時,他可以說是做什麼都成功:長跑、打乒乓球、捕蝦,甚至愛情。最後,他成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而那些比他聰明的同學、戰友卻沒有獲得成功。這或許是對聰明的一種嘲弄。阿甘經常會說這樣一句話:“我媽媽說,要將上帝給你的恩賜發揮到極限。”這說明了一種成功的理念:成功就是將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限。

阿甘之所以會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拜賜於他的輕度弱智、不懂得計算輸贏得失。他唯一做到的就是簡單堅持,認真地做、傻傻地執行。比如說,一般情況下,企業裏缺的不是“聰明人”,而是像阿甘那樣的“傻子”。聰明人遇到問題總是怨公司、罵上司,算計著要有一分收獲才肯一分耕耘,沒多少收獲便不肯耕耘了。每個決策,每個命令,都要看自己有多少得益,有多少損失,如果不劃算,便“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殊不知,很多事情前期是十分耕耘,三分收獲,後期才是三分耕耘,十分收獲。阿甘並不是真的愚者,真的愚者是欺負他的人。他成功的方法隻有一個,那就是不計成本地努力。他成功的秘訣就在於他的“單純”或者說“執著”。

很多人往往以智商來決定一個人聰明與否,但再聰明的人也有其短處,再笨的人也有其特長。例如阿甘雖然智商低,可他跑得很快、會吹口琴、會打桌球、會養蝦,可見凡事都是學習而來的,隻要肯花工夫學,一定會在某一領域有所發揮。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麵臨到許多選擇,我們在摸索中學習到許多可貴的經驗,並且吸收了別人累積的智能。智能才是帶領我們走向幸福人生的關鍵,這與智商似乎無關。我們或許都比阿甘聰明,可是我們卻往往不能夠專注於一件事上,雖然做了很多事,卻常常失敗。阿甘知道自己的不足,但是他比別人專心,因此他成功了。

話說回來,聰明不是錯,更不是罪,關鍵是利用好自己的聰明。這樣,才能為自己的人生錦上添花,而不會讓它成為美麗的包袱。

聰明反被聰明誤是一句金玉良言。謹慎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品質。聰明人具有超人的智慧,但有時他們反而不能把握住事情的關鍵,其出現的許多失誤往往應該是心智平庸的人犯的。聰明的人也應該重視常識,那些不在意的疏忽可能會造成大錯。雖然聰明不錯,但是不應該有書呆子氣。不要進行過多的不必要的推理,因為這會引發大家的不同意見,隻要能夠做出正確的基本判斷,就已經足夠了。因此說,就算聰明也不要過頭,如果把事情做得太絕,反而被聰明誤。

5.吃虧也是種做事的智慧

有位哲人曾說過:“吃虧並非是損失,吃虧是一種謙讓;吃虧是一種犧牲;吃虧是一種成全;吃虧更是一種人生的至高境界。”無數事實證明,吃虧是成大事者的處事智慧。

吃虧是種大智若愚的智慧

在人世間,往往會有那麼一些人做事怕自己吃虧,因此他們總是喜歡和別人斤斤計較,處處較勁;即使是蠅頭小利,也要與人爭得麵紅耳赤,吵鬧不休。他們若占了別人一點便宜,心裏就會像吃了蜜一樣格外舒服。其實,做人是不能怕吃虧的,更不能損人不利己。做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樂於虧己。事實就是這樣,自己適當主動地吃點虧,就常常能夠把棘手的事情做好,能夠把很多困難的問題解決得妥妥當當。

但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總以為吃虧的人是傻瓜笨蛋,不吃虧占了便宜的人就是聰明好漢。事實上,在許多事情上總會有人吃虧,總會有人占便宜。

有些人暫時是占了便宜,但是長久下去,最終還是會吃虧的;有些人暫時是吃了一些虧,但最終他卻占了便宜。這也是生活中常見的。

比如說:有些人上班時不好好工作,經常早退、遲到,工作也不努力,自認為是占了便宜,可是一旦進行按勞分配,進行嚴格管理時,他最終因業務不熟悉,或者表現不好而被排除出局。雖然從前麵一段時間來看,他可能是占了便宜,少做了一些工作,也領到了與同事一樣的工資,但是從長久發展的眼光想想,因為少做工作,而丟掉了飯碗,他就吃一大虧。

而他的同事們呢,雖說從前麵一段時間來看,多做了一些工作,似乎是吃了虧,但因為工作表現出色,而一直繼續在工作崗位上,從而卻占了便宜。所以說,吃虧和占便宜並不是通過一件事兩件事就能夠得到證明的。對於前麵一種人來說,是先占了便宜,後吃了虧,而且吃了大虧;但對於後一種人來說,原先是吃了虧但後來卻占了便宜,而且是占了大便宜。

人們用“偷雞蝕米”來說明偷雞必定要付出的代價:要想偷雞必須先給雞吃米,然後再趁其不備逮住雞。還有用“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這樣一句話來說明要想幹什麼事情都必須付出一定的代價,如果想不付出任何代價就幹成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在吃虧和占便宜方麵,人們常用的一句話是吃小虧占大便宜。也就是小虧可以吃,但是不能白吃,吃了虧以後的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大的便宜。換一句話來說就是暫時的吃小虧是為了以後的大便宜。

某日,在一個自助餐廳裏,那裏的餐費是30元,甲君是一個不願吃虧的人,在吃飯的時候也要進行計算是否吃虧了。在餐廳花了30元,就要吃回30元的本錢來,吃多了就等於是賺了,吃少了就認為是賠了。於是邊吃邊算,喝了多少瓶啤酒?吃了多少盤海鮮?為了不吃虧,一直到吃了50多元才放手,還美其名曰:今天賺了20元,讓商家賠了20元,心裏麵特別的高興,卻不料肚子負擔太重,回到家中又是吐又是瀉,到最後又花了幾十元醫藥費才了事。

商人最重利,商人靠進出商品的差價來賺取利潤,賺取生活的資本,如果賠本吃虧,那麼商人將無法生存。俗話說,賠本的買賣沒有人做,也就是這個道理。不過現代的商場如同戰場,有賺錢的人在,也有賠本的人在。對於一個商人來說,能否賺錢全靠眼力、智慧和運氣。

我們平常生活中還有很多與吃虧和占便宜的事情有關。比如說,有人罵人了,被罵的人為了不吃虧,進而回罵之,這樣你來我往,你一句,我一句,大家都是為了不吃虧,互相罵,罵無盡頭,到最後,罵贏了也沒有占到多大便宜,罵輸了也沒有見到吃了多大虧。還有人不小心碰了其他人一下,被碰的人就認為自己吃了虧,非要還過來不可,這樣,你來我往地吵或者打起來就會沒完沒了。到最後打傷了還要付醫藥費,反而得不償失。

有些人非常要強,為了不吃虧,永遠保持著一顆戒心,什麼時候都算計著,什麼時候都生怕吃虧,這樣的人活得很累。為了不吃虧,今天和張三鬥,明天和李四鬥,鬥來鬥去,把自己的情緒鬥壞了,把自己的身體鬥壞了,到最後表麵上來看是沒有吃虧,但是實際上把本錢都給鬥完了,最後還是吃了大虧。

古人對於吃虧的理解,很讓我們回味,那就是“吃虧是福”。能夠做到“吃虧是福”那是一種非常崇高的境界,是一種處事的智慧。這種不在乎一時一刻的吃虧,著眼長遠,正是一種大智若愚的表現!

吃虧是福

對於“吃虧是福”這句話,如今許多人認為已經過時了,有點不合時宜的感覺。在他們看來,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為某事而吃虧,無論是吃小虧或是吃大虧。其實,小虧者,眼前隻是一時的失去,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的損失;而大虧者,乃是長遠的,在今後的發展中會慢慢凸顯的,或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小虧,我們往往能一目了然;大虧,如果不是靜下心來我們常常就不能夠看到。因此“吃虧是福”裏麵所說的虧指的就是小虧,眼前的一點點小損失,小代價。雖然付出不一定會有回報,但是不付出是絕對不會有回報的。在有些時候,有些收獲似乎從天而降,但如果仔細想想,其實是以前付出的一種回報。相對於那種從收獲中得到的從天而降的喜悅,對於眼前的付出,損失又算得了什麼呢?

西漢時期,有一次在快要過年的時候,皇帝一高興,便下令賞賜給每位大臣一頭羊。羊有大有小,有肥有瘦,一名負責分羊的大臣看著這群羊不由得犯了難,不知道如何去分才能讓每一位都滿意。正在他束手無策的時候,其中的一名大臣從人群裏走了出來,說:“這批羊很好分。”說完,他就牽了一隻瘦羊,高高興興地回了家。眾位大臣見了,也都紛紛仿效,不加挑剔地牽了一頭羊就走,擺在大臣們麵前的一道難題一下子就迎刃而解了。這名大臣不僅得到了眾大臣的尊敬,同時也得到了皇帝的器重。對於這名大臣來說,吃虧難道不正是福嗎?

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年輕的時候在一家汽水廠當勤雜工。除了洗瓶子外,老板還要他擦地板,搞廠裏清潔衛生。鮑威爾幹這些活時十分認真,也十分爽快,從不出差錯,從不發牢騷。一次,有人在搬運產品時打碎了50瓶汽水,弄得車間一地都是玻璃碎片和團團泡沫。按照常規,老板應讓打碎瓶子的工人把這塊地打掃幹淨。為了節省人工,老板卻指令幹活麻利的鮑威爾去清掃。鮑威爾本可申述理由加以拒絕,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盡心盡力地把滿地的髒物抹得幹幹淨淨,弄得渾身是汗。過了兩天,廠負責人便晉升他為廠裝瓶部主管。這一切對鮑威爾來說,吃虧難道不是種福氣嗎?

虧己者,能夠讓人們覺得他有肚量而加以敬重。做到如此,虧己者的人際關係自然就比別人好。當他遇到困難時,別人也樂於向他伸出援救之手;當他幹事業之時,別人也願意給予支持,給予更多的幫助。他的事業自然就容易獲得成功。隻要我們留心一下曆史和身邊的人,就不難發現,大凡那些取得了成就的人,尤其是那些有傑出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胸懷寬廣又能虧己的人。與此相反,再看看我們周圍的那些一生無所作為、無所建樹的人,哪一個不是心胸狹窄、愛計較、不肯虧己之輩?

吃虧是一種風度

由於種種原因,不少的好朋友,或者事業上的合作夥伴,到後來卻反目成仇了,雙方搞得很不愉快。起初相互你好我好大家好地走到一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然而結果是大打出手地分手,前後的反差實在太大了。

有個人卻不一樣,他與朋友合夥做生意,幾年後一筆生意讓他們所賺的錢又賠了進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錢的設備,他對朋友說,全歸你吧,你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留下這句話後,他就與朋友分手了。顯得極有風度啊,沒有相互埋怨,這叫“好合好散”,生意沒了,人情還在。

有人曾這樣問小巨人李澤楷:“你父親教了你成功賺錢的秘訣嗎?”李澤楷說,父親什麼賺錢的方法也沒有教,隻教了我一些為人的道理。李嘉誠是這樣跟李澤楷說的,和別人合作,假如自己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麼自己拿六分就行了。

李嘉誠的意思就是,他吃虧可以爭取更多人願意與他合作。你想想看,雖然他隻拿了六分,但現在多了100個合作人,他現在能拿多少個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話,100個人會變成5個人,結果是虧是賺可想而知。李嘉誠一生與很多人進行過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時候,他總是願意自己少分一點錢。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麼也不要了,願意吃虧。這是一種風度,也是一種氣量。其實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風度與氣量,才有人樂於與他合作,他也就越做越大。因此對於李嘉誠的成功更得力於他恰到好處的處世交友之經驗。

吃虧是福,這是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是生意場上的夥伴也罷,手下的人跟著你有好日子過、有奔頭,他才會一心一意與你合作,跟著你幹,因為他知道老板生意好了他也會好。生意場上的夥伴同你做生意不能賺錢,才會朝三暮四。好分好合,你要讓他人覺得你是個值得共事的人,這才是真正成功的處世。

有的人一旦與朋友分手之後,就會翻臉不認人,一點虧也不肯吃,這種人是否聰明不敢說,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點虧都不想吃的人,隻會讓他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讓步、吃虧是一種必要的投資,也是朋友交往中的必要前提。為什麼呢?在生活中,人們對處處搶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都沒有什麼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虧,因為他處處搶先,從來就不會為別人考慮,眼睛總是盯著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來占有它。他周圍的人對他很反感,合作幾個來回就不想再與他合作下去了。合作夥伴一個個離他而去,他難以再找到願意與他重新合作的人,最後他自己還不是吃了個大虧?

分手,情分不能踐踏。主動吃虧,山不轉路轉,也許以後還會有合作的機會,又走到一起。如果你與人分手時,狠狠地撈一把,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東西,拿上手就是自己的東西,那麼就是忘恩負義,不仁不義。

從心態發展上來看,如果你老不願吃虧,老占別人的便宜,那麼會把自己弄得很猥瑣。因為當便宜被你占盡的時候,你也就會覺得自己總在吃虧,心中就會積存不滿和憤怒,這對自己也是很大的傷害。再者,撈朋友東西的人絕不會有什麼出息,因為,他的眼光都集中到收集和占有眼前的每一點微小的利益上,勢必影響自己的境界,缺乏向遠處、高處看的意識和能力。“戴盆何以望天”說的就是這種人。這種人除非是摸彩票中了獎,否則是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功和利益的。

吃明虧是福

世界上通常來說有三種人一點虧也不肯吃。一種人度量太差,吃了虧就要想不開,茶不思飯不想,好像被剜了肉一樣;一種人火氣太大,吃了虧就要雙腳跳,輕則破口大罵,重則大打出手,從而把事情弄得一發不可收拾;還有一種人心眼太小,吃了虧就要睚眥必報,常常讓別人怨聲載道,讓自己因小失大。與之相反,如果一個人還能經常地、平心靜氣地吃那麼一點虧,那麼至少能夠說明這個人的度量不算太差、火氣也不算太大、心眼也不算太小,如果能夠做到如此的話,那麼他的人際關係一定處得不錯,朋友不少、心情也不壞,這其實就是福氣。

我們並不去講所謂的因果報應之佛家思想,也不去談禍福相倚的道家思想,僅僅用辯證法把“吃虧”這件事情掰開了揉碎了講,就會發現“吃虧”總是局限於某一階段、某一方麵講的。比如“千金買骨”的故事,涓人用千金買千裏馬而不可得,竟然花五百金買了千裏馬的骨頭,可是不滿一年,天下罕見的“千裏之馬至者三”。這是先吃小虧,再得大便宜的例子。曆史上這樣的故事屢見不鮮,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也時有所聞。可見隻要平心靜氣、全麵地考慮問題,我們就不難發現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白吃的虧,所有的付出總會有一天能夠得到應有的回報。

但是,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大聲張揚的時代,所以吃了虧也不必“打落牙齒和血吞”,吃悶虧、吃暗虧隻有自己甘認倒黴。吃虧應吃在明處,大家都心知肚明,才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通常我們所講的“吃虧是福”是指“吃明虧是福”。

古人曾經說過:用爭奪的方法,你永遠得不到應有的滿足;然而如果用讓步的辦法,你非常容易就能夠得到比期盼的更多的東西。換句話說:吃虧是福!

雖然從表麵來看吃虧意味著舍棄與犧牲,然而也不失為一種胸懷、一種品質、一種風度。更何況,一個人如果不擇手段地斂錢財,追名逐利,他在失去了做人的從容的同時也把自己的人格與尊嚴給失去了。

貪心的人,總是費盡心機去算計別人,在其熱情、仗義與關切的偽裝之下,其更多的是肆無忌憚地對別人進行攻擊與傷害。

那些不害怕吃虧的人,往往是把別人往好的地方去想,在其天真甚至是迂腐、軟弱的背後,是一個闊大、寬容的不設防的世界。

也正因為這樣,許多時候好人鬥不過壞人,一次又一次地遭到壞人的算計與偷襲。盡管這樣,貪圖蠅頭小利者最終將“聰明反被聰明誤”,必然吃大虧。不怕吃虧的人,不但不會真的吃虧,反而還會換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結果,並且還會生活在輕鬆、自在、愉快之中。

世上無論是哪個人都不願意選擇那些斤斤計較的人作為自己的朋友,沒有人願意與唯利是圖的人共事。隻有不怕吃虧的人,才能夠在一種平和而自由的心境當中去感受人生的幸福。吃虧就是一種放棄的藝術,是一種大智慧。擁有這種智慧的人,他的行為在外人看來是吃虧了,然而對於他本人來說卻沒有這種感覺,很有可能他還沉浸在意外的收獲之中!吃虧是一種做事的智慧,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吃虧”的處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