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生活要留有餘地(3 / 3)

孔子曾說過:“小不忍則亂大謀。”要做成大事,須統觀全局,不可糾纏在小事之中,擺脫不出。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不可一味強調細枝末節,以偏概全,這樣就會抓不住要害問題。因此,無論用人還是做事,都應注重主流,不要因為一點小事而妨礙了事業的發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這樣,我們要求的是一個人是否對我們有所幫助,而不是他的過失,為什麼總把眼光盯在他的過失上呢?

顧全大局的人,不拘泥於區區的小節;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細碎的小事;觀賞大玉圭的人,不細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樂。因為一點瑕疵就扔掉玉圭,還是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為一點蠹蛀就扔掉巨材,天下還是沒有完美的良材。

北宋名將狄青和猛士劉易之間有一段這樣的故事:有一年,狄青要出守邊塞,他的好朋友韓將軍向他推薦了一名猛士,這名猛士叫劉易。劉易熟知兵法,善打惡仗,對狄青守衛的那段邊境的情況非常熟悉,狄青帶他一起到邊境去十分必要。但是劉易有個很不好的嗜好,就是特別愛吃苦蕒菜,一頓飯吃不到苦莢菜就會呼天喊地,罵不絕口,甚至還會動手打人,士兵、將領都有點怕他。

劉易和狄青一起到邊塞後,忙於軍務,每天早起晚睡,從內地帶的苦莢菜很快就吃完了,而邊塞又見不到這種野菜。這天,士兵送來的菜裏缺少了苦蕒菜,劉易便把盛飯菜的器皿扔到地上,並在軍營中大鬧不止。士兵將此事情報告給狄青,狄青聽了非常生氣。

對於這種情況而言,劉易這樣的人是絕不能留在戍邊軍隊中的。但劉易又確實與眾不同。狄青考慮,與這種性格剛烈的人發生正麵衝突,不僅破壞了自己與韓將軍的朋友關係,而且會影響劉易的情緒;如果放任不管,勢必會動搖其他士兵的軍心,影響戍邊大業。

於是,狄青出麵好言安撫劉易,並立即派人回內地去取苦莢菜。一部分將領見這種情況,非常不服氣,說狄將軍驍勇善戰,屢建奇功,而劉易何德何能,卻要狄將軍放下軍務派人去給他弄苦莢菜吃。特別氣盛的將領還想去與劉易比一比武藝,殺一殺劉易的威風。狄將軍急忙勸阻眾將說:“劉易原來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們與他計較,爭強鬥勝,傳出去勢必會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我們現在要加強團結,決不能爭一時之短長。”

當這些話傳到劉易的耳中時,他非常感動。狄將軍派人專程去弄苦莢菜,劉易覺得自己得到了別人的同情和理解;狄將軍勸阻將領勿爭強鬥勝,劉易覺得是真正顧全大局,寬宏大量。在這種情況下,自己不該再給非常忙碌的狄將軍添麻煩。

過了幾天,劉易懊悔地去找狄青,說:“狄將軍,您治軍嚴整,我在韓將軍手下時就有耳聞。這次我因這麼點小事就大鬧,您不僅不責怪我,還原諒了我,我一定會報答您。”從此,劉易再也沒為苦蕒菜鬧過事,並且逢人便誇狄將軍的寬闊胸懷。

其實,這也正是狄青為人處世的智慧之處。假如他要與劉易斤斤計較的話,在劉易大鬧軍營時處治他,不但很難收到最終的預期效果,當然還會影響到自己負責的邊防事業。他現在這樣做,不僅僅收服了劉易,而且收服了其他將領、士兵。狄青的處世方法,不管是誰,都會被他的寬容的胸懷所折服的。

有句古話說得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告誡人們不要過於逞強。爭強好勝、得理不饒人,往往容易激怒對方。表現上看,你似乎比別人強,而實際上是缺少智慧,把對方推到了與你完全對立的位置上。這樣,你做事就會遇到比別人更多的困難。而善於處世的人,他們常常更多地體諒別人,巧妙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並給人留有餘地。假如不與別人計較一時之短長,那麼這樣就可以團結大多數的人,在大家的幫助下實現自己的目標。

切莫斤斤計較

我們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先抓住問題的核心,其他問題可列為次要。

我們應該做到下麵的幾點。

把著眼點放在較大的目標上。一個沒有做成生意的售貨員向經理報告說:“買賣沒做成,但我和那位客人吵嘴贏了。”這樣的售貨員是沒有人會喜歡的。因為在銷售中,重要的是做成生意,而不是分辯誰對誰錯。同樣地,在與員工一起工作中,重要的是發揮他的潛力,而不是就他們犯的小錯誤大做文章。在與鄰居相處時,重要的是互相尊重與友好相處,而不是總盯著他們是否在說別人的閑話。如果用部隊裏的術語來說,我們寧願失去一場戰鬥,而贏得一場戰爭,也不願意贏得一場戰鬥而失去一場戰爭。

不要掉進瑣事的圈套中。在解決問題時,多想那些重要的事,不要為一些表象、膚淺的事情所淹沒。

要切記一點,報複是受製於人的另一種方式,會招致你和他人的共同不幸。不管怎樣都不要使用報複的方法,隻要做你應該做的事就可以了。

把你日常生活中認為不公平的事情通通都列出來,仔細地考慮一下,假如你為某件事不公平而傷心難過的話,那麼這種不公平是否可以轉變成公平呢?你是否果斷地向要求公平的心理挑戰呢?

一個心胸寬闊之人,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與他人之間的差別。不然他就會自輕自賤、崇拜英雄或偶像,把任何人都看的比自己優越;但也不要盲目自信、無謂地貶低他人;更不要因別人的權力、財富、地位而憤憤不平。他願意以自己的實力戰勝對手,而不願因對手的缺陷使自己輕易獲勝。他沒有時間幸災樂禍,沒有時間評論別人,他隻是忙於自己所追求的事業。他不會計較在每件事上是不是公平,隻要自己的內心快活與充實。這才體現出一個人的健康心理。

總而言之,在現代的生活當中,一個成功的人,從不會為一點小事而斤斤計較,他也不會把事情做得太絕,因為他懂得為自己留有一定的餘地。

5.小不忍則亂大謀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許多不如意的事情需要去忍讓一下。忍讓是通向幸福的鑰匙,忍讓更是一段悠揚的行板、一曲優美的讚歌。當你麵對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對手,有時采用什麼樣的手段已不太關鍵,而怎樣保持良好的情緒才是至關重要的。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而情緒是一種讓人捉摸不到的東西。隻要你能充分地認識到“小不忍則亂大謀”,你就會很好地控製自己的情緒。

小不忍則亂大謀

生活中,有許多人都可以把情緒收放自如,這個時候,情緒已不僅是一種感情上的表達,而且成了攻防中使用的武器。有時候,掌控不住情緒,不管三七二十一發泄一通,結果搞得場麵十分難堪。在生活當中,也許每一個人都難免會碰到這種擦槍走火的狀況。然而,聰明人有將不良的情緒立刻收回來的本事。

自古以來,評價人的標準,要看一個人的涵養和行事的能力與風格。那樣就可以明白是否可以成為可塑之才,是否有大將之風。要成為人上人,除了常識與能力之外,還要視其能否將情緒操控得當。一個人的涵養來源於他的修養,有修養之人都懂得控製情緒。遇事不能冷靜,並且以極端手段處世的人,肯定不是一個有修養之人。

情緒處理得好,可以將阻力化為助力,幫你解危化險、政通人和。情緒若處理得不好,便容易失去控製,產生一些非理性的言行舉止,輕則誤事受挫,重則違法亂紀。

隋朝時,隋煬帝是個暴君,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隋朝的許多官員也紛紛倒戈,轉向幫助農民起義軍。因此,隋煬帝的疑心越來越重,對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國公李淵曾多次擔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處,悉心結納當地的英雄豪傑,多方樹立恩德,因而聲望很高,許多人都來歸附。這樣,大家都替他擔心,怕遭到隋煬帝的猜忌。正在這時,隋煬帝下詔讓李淵到他的行宮去晉見。李淵因病未能前往,隋煬帝很不高興,多少產生了猜疑之心。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煬帝的妃子,隋煬帝向她問起李淵未來朝見的原因,王氏回答說是因為病了,隋煬帝又問道:“會死嗎?”

王氏把這消息傳給了李淵,李淵更加謹慎起來,他知道遲早為隋煬帝所不容,但過早起事又力量不足,隻好隱忍等待。於是,他故意敗壞自己的名聲,整天沉湎於聲色犬馬之中,而且大肆張揚。隋煬帝聽到這些,果然放鬆了對他的警惕。這樣,才有後來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國的建立。

控製好情緒需要理性的克製。克製,乃為人的一大智慧,它有助於人們在攀登理想境界的征途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潛在危機。因而,對於一個成功的開拓者來說,它既是實現既定目標的保證,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點。假如李淵當初聽了隋煬帝的話,怒火中燒馬上與之理論或采取兵變,很可能會因為準備不足,時機不成熟而失敗。一旦失敗,則可能永無機會從頭再來了。

所謂的忍,是一種等待。為圖大業等待時機成熟,忍之有道。這種忍,不是性格軟弱,不是忍氣吞聲、含淚度日之舉,而是高明人的一種謀略,是為人處世的上上之策。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需要你去忍。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有一對人人羨慕的恩愛夫妻,一起走過了50個春秋,彼此感情依舊。50年的時光竟不能讓他們的愛情有一絲的褪色。有人問:50年的相隨歲月,如何走過來?她答一個字:忍。問他,他答一個字:讓。

這樣的不可思議,如此忍讓度過一生,人生還有什麼樂趣?生命還有什麼意義呢?再說,忍字頭上一把刀,難呀!她慢慢地說,一點都不難嘛!凡事多為他想想,不就沒怨氣了嗎?問他如何讓,他說,很簡單呀,她喜歡的事,就讓她去做,總得給她一片自己的天空。

我們每天都在生活,每天都和各種人打交道,適度的忍讓對我們保持愉快心情大有好處。適度的忍讓才是善讓。無限度、無原則的忍讓是惡讓。善讓,可以以柔克剛,避免因惡爭而發生錯誤:惡讓是無用者的別名,是對惡爭者的放縱。

所以,適度的忍讓,是文明人的禮讓,是虛心者的謙讓,是識時務者的急流勇退。

大文豪蘇軾曾指出:“君子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他又說:“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朱袞也曾談過:“君子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現實生活中血與火凝結而成的至理。

善於忍讓,有助於愛情的美好;善於忍讓,有助於事業的成功;善於忍讓,更有助於社會的進步。

“用爭鬥的方法,你決不會得到滿意的結果。但用讓步的方法,收獲會比預期的高出許多。”不要忘了這句古話。

忍得屈辱,成就大事

守端禪師的師父是茶陵鬱山主,有一天騎驢子過橋,驢子的腳陷入橋的裂縫。禪師摔下驢背,忽然感悟,吟了一首詩:“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巨勞羈鎖。今朝塵盡光生,照見山河萬朵。”

守端很喜歡這首詩,牢牢地背下來。有一天,他去拜訪方會禪師。

方會問他:“你的師父過橋時跌下驢背突然開悟,我聽說他做了一首詩很奇妙,你記得嗎?”

守端不假思索,完整地背誦出來。等他背完了,方會大笑一陣,就起身走了。守端愕然,想不出什麼原因。第二天一大早,他又趕去見方會,問他為什麼大笑。

方會問:“你見到昨天那個為了驅邪演出的小醜了嗎?”

“我見到了。”

方會說:“你連他們的一點點都比不上呀。”

守端聽了嚇了一跳說:“師父什麼意思?”方會說:“他們喜歡人家笑,你卻怕人家笑。”守端聽了,當場就開竅了。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次嘲笑,將會受到別人更多的挑剔和攻擊。人生中如果你不能忍一時之痛,那麼你的痛苦很可能是長久的。

一位先哲說過,無論怎樣學習,都不如他在受到屈辱時學得迅速、深刻、持久。屈辱使人學會思考,體驗到順境中無法體會到的東西;它使人更深入地去接觸實際,去了解社會,促使人的思想得以升華,並由此開辟出一條寬廣的成功之路。

善於從屈辱中學習,實在是成就業績的一個重要因素。

古往今來,由於忍辱負重而值得人們去大書一筆的事例多得不勝枚舉,單是司馬遷《報任安書》中就一口氣羅列了一大串。他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雖然司馬遷的某些說法不見得十分準確,但至少可以反映出司馬遷對於“左丘無目,孫子斷足,終不可用,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思垂空文以自見”之類的做法所持的讚賞態度。

人們或許要問,司馬遷為什麼要盛讚這樣的古人呢?

原來,司馬遷本人也是這樣的一個人,甚至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忍辱負重的典型代表。

眾所周知,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卓越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之一,他不僅開創了史書紀傳體的先河,而且還樹立了我國傳記文學的一座豐碑。雖然他一貫以為“詬莫大於宮刑”,但就是他,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了完成他那“上計軒轅,下至於茲,為十表,本紀十二,書八章,世家三十,列傳七十,凡百三十篇”的鴻文巨著《史記》的寫作,竟然“就極刑而無慍色”。他在“身殘處穢,動而見尤,欲益反損”的極端困境之中還念念不忘“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略考其行事,綜其終始,稽其成敗興壞之紀”。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

司馬遷雖然對自己所蒙受的奇恥大辱無比地激憤和痛苦,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有絲毫的退卻。他不但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還堅持完成了《史記》的寫作,實現了他那“隱忍苟活”的最初目的。他的大名也終於被列於了“君子之林”而流芳千古。像司馬遷這樣的成功範例,正是孔子所謂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的生動體現。

生活中,要想成功就要學會“忍”。比如說高深的學問、恢弘的誌氣、寬闊的心胸、忍耐的修養等,這些都是艱難人生旅途中最大的助力。其中“忍耐”更是不可少的修養。忍耐並不是退縮,而是用平常心去對待人間一些不平的境況。我們應當學會以下四點“忍耐之道”:

第一,忍一句,要記住禍根從此無生處。有這樣一句諺語:“天燥有雨,人燥有禍。”人在生氣嗔怒的時候,往往容易失去理智而闖禍。如何不生氣?除了懂得排解之外,要“忍”,先忍之於口,再忍之於麵,進而忍之於心。

忍耐可以激發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會煩惱、不會動心、不會起嗔。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反之,“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能忍自安”,忍一句,自然禍根從此無生處。

第二,饒一句,要記住切莫與人爭強弱。做人“得理而能饒人,是謂厚道,厚道則路寬;無理而又損人,是謂霸道,霸道則路窄。”有的人好在言語上跟人爭強鬥勝,常常得理不饒人。一句話,非要把人打倒不可。其實,“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盡管別人有種種的對不起你,饒他一下,放他一馬,或許日後你會有需要他幫忙的時候。所以原諒別人,就是自留餘地。切莫與人爭強勝,爭強勝也不一定是在語言上分高下。

第三,耐一時,火坑變成白蓮池。正所謂“山有崎嶇,海有浪濤”,人間不如意事之常八九。要想成功立業,不能要求凡事順遂。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能夠經得起橫逆挫折、堅持到底的人,才能成功,就如荷花愈是炎熱的氣候,開得愈是清香。所以做人要經得起寒天冰雪,酷暑炎熱也要耐得住。

第四,退一步,便是人間修行路。農夫插秧,一定要一步一步向後退,才能把一田的青秧插滿。我們在人間修行、做事,也要懂得退一步的哲學。所謂“進步哪有退步高”,說的就是有時候退一步想,就會海闊天空。能夠退一步,回頭是岸;能夠退一步,懂得回頭。不一定要等到碰壁,撞得鼻青臉腫了。才來後悔。這就是人間修行的道路。

人都有順逆境,順境時要淡,逆境時要忍,隻要忍得過,再怎麼不順遂的事都會過去。所以,一個人如果懷抱理想,想要創造自己的前途,一定要學習忍耐,如此才能達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