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叫《放棄》的文章,在文中有一句這樣的話:廣廈千間,夜眠七尺;弱水三千,不過隻能取一瓢飲。人呀,應該滿足於既得,適可而止。不可既已得嚐鮮魚,又想暴食熊掌,最後導致“為貪天邊月,失卻手中珠”的可悲結局。世人之所以不懂得在人生旅程中要經常“放棄”一些東西,就是因為人性過於貪婪的緣故。過於貪婪,人便成為物欲的奴隸,便沒有了清明的心境和睿智的眼光。“身後有餘忘縮手”,明知魚與熊掌不可兼得而非要兩者都占有不可,以至於鬧得雞飛蛋打,一無所獲,甚至身敗名裂,貽笑後人。
這幾個故事都能說明一個道理:有時為了得到更多的好處,而過於貪婪,反而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因此說,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度,不要想著把所有的好處占完。事實上,這樣做到最後什麼都不會得到的。
一個猶太人走進紐約的一家銀行,來到貸款部,大模大樣地坐了下來。
“請問先生,我可以為你做點什麼?”貸款經理一邊問一邊打量著這個穿著名牌西裝的來者。
“我想借些錢。”
“好啊,你要借多少?”
“l美元。”
“隻要l美元?”
“不錯,隻借l美元,不可以嗎?”
“噢,當然,隻要你有足夠的保險,再多點也無妨。”經理聳了聳肩,漫不經心地說。
“好吧,這些做擔保可以嗎?”
猶太人接著從豪華的皮包裏取出一攤股票、國債,等等,放在經理的寫字台上。
“總共55萬美元,夠了吧?”
“當然,當然!不過,你真的隻要1美元嗎?”經理疑惑地看著眼前的怪人。
“是的。”說著,猶太人接過l美元。
“年息為6%,隻要你付出6%的利息,一年後歸還,我們就可以把這些股票退還給你。”
“謝謝。”
猶太人說完準備離開銀行。
一直站在旁邊冷眼觀看的分行長,怎麼也弄不明白:擁有55萬的人,怎麼會來銀行借1美元?於是他慌慌張張地追上去,對猶太人說:“啊,這位先生……”
“有什麼事?”
“我實在弄不清楚,你擁有55萬美元,為什麼隻借1美元呢?你不認為這樣做你很吃虧嗎?要是你借三四十萬美元的話,我們也很樂意。”
“請不要為我操心,在我來貴行之前,問過了幾家金庫,他們保險箱的租金都很昂貴。所以嘛,我就準備寄存這些東西,一年隻需要花6美分,租金簡直是太便宜了。”
這個猶太商人非常聰明,他讓別人占了點便宜,同時,他也得到了更大的好處。其實,生活中也應該是如此,隻要你也讓別人得到點好處,那麼你就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3.得饒人處且饒人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吭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度。前者,往往是生活中的不安定因素,後者則具有一種天然的向心力;一個活得嘰嘰喳喳,一個活得自然瀟灑。有理,沒理,饒人不饒人,一般都在是非場上、論辯之中。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當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往往是一些非原則問題,為小小不然的皮毛問題爭得不亦樂乎,非得說上點兒,誰也不肯甘拜下風,這樣就不值得了。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謙下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淡,更不消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根本不值得為此“雄辯”,越是你有理,越表現得謙下,往往越能顯示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之深厚。
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女子在行路中吐口痰,因風的作用把痰刮到一個小夥子的褲子上了,該女子看到後慌忙道歉,並從包裏掏出麵巾紙要擦去小夥子褲上的痰,但小夥子惱怒得不肯讓她擦去痰,並聲言:“你給我舔去!”女子再三賠禮:“對不起!對不起!讓我給你擦去好嗎”?但小夥子執意不讓她擦,就是讓她給舔去,這樣爭執下去,街上圍上看熱鬧的人越來越多,有的跟著起哄打哨鬧著、笑著,無論女子怎麼說“對不起!’’也無法使小夥子原諒她,非讓她舔去不可。最後惹得女子大怒,從包裏掏出一遝錢來,大約有一兩千元,當場喊到:“大家聽著,誰能把這個家夥當場擺平了這些錢就歸誰!”話音剛落,人群中閃出兩個健壯的男人,對著那不依不饒的小夥子就是一陣拳腳,剛剛還非常神氣的小夥子被踢翻在地不知東南西北,等站起來找那女子時,那女子也揚長而去。可見,得饒人處且饒人,凡事不可過分,不然,吃虧的最後還會是你自己。
做了對不住人的事,心裏有愧疚,能向人家賠禮道歉,人家氣不順說幾句,這是理所當然的。反過來,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人家賠禮道歉了,隻要無大礙,就不要得理不饒人,非掰扯不可,甚至故意報複。真要是那樣,反而沒了理,也許會因“防衛過當”而違法犯罪!
待人寬厚是一種美德。事情本來不大,就要得饒人處且饒人,而且是得理也要讓三分。中國傳統美德講恕道,講究“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能原諒人也是一種美德。
有一次,眼見一位老大爺騎車被從路旁小胡同中衝出來的一個騎車女孩子撞倒了。那個女孩子對著倒在馬路上的老人大聲埋怨:“你騎車也不瞅著點兒!”路旁行人看不慣,紛紛指責那女孩子:“別說是你把老大爺撞倒了,就是你沒責任,也該先扶起老大爺看撞著哪兒了吧?”說得那女孩子不得不過去扶起老大爺,小聲說:“對不起。”那老人站起身,活動活動,說:“疼點沒事兒,你下回可得小心了!你要沒撞著哪兒就快走吧!”看看,和氣多好。
現在,社會節奏加快了,有人心生浮躁,沒點修養便說話帶氣帶刺,他們得理不饒人,無理也攪三分!其實,原諒人不等於窩囊,是有意為之的高尚。懂得這些,也就沒有什麼氣可生了。
人要能站到高處,往開處想,便能理解別人,寬恕別人。看著像是“窩囊”,其實那是人格的完美高尚!帶來的那種崇高美感,是一種千金難買的精神享受。
一頭大象,在森林裏漫步,無意中,踏壞了老鼠的家。大象很慚愧地向老鼠道歉,可是,老鼠卻對此耿耿於懷,不肯原諒大象。
一天,老鼠看見大象躺在地上睡覺,心想到:機會來了,我要報複大象,至少,這個龐然大物,我可以咬它一口。
但是,大象的皮特別厚,老鼠根本咬不動。這時,老鼠圍著大象轉了幾圈,發現大象的鼻子是個進攻點。
老鼠鑽進大象的鼻子裏,狠勁地咬了一口大象的鼻腔粘膜。
大象感覺鼻子裏一陣刺激,它猛烈地打了一個噴嚏,將老鼠射出好遠,老鼠被摔個半死。
半天,老鼠才從地上爬起來,它忍著渾身劇烈的傷痛,對前來探望它的同類們說:要記住我的慘痛教訓,得饒人處且饒人!
一個人走入社會之後常常感到人與人之間很難相處,有不少時候你會被同事說三道四,你會和同事產生誤會。不可如何處理好這種事件,不少朋友會勸你:得饒人處且饒人。但是有些人卻要問,我饒了他而我心中不舒服怎麼辦?是的,如果每個人都想自己怎樣開心舒服,那麼你看到的將是一群自私的人。為了各自的利益你爭我搶,讓人感受不到生活的溫馨。
生活中,人都會犯錯誤,犯了錯誤倘若不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會激化矛盾,造成不良後果。寬以待人是門藝術,掌握了這門藝術,你也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獲。麵對別人的錯誤,有時,寬容比懲罰更有力量。
古時有一人因築牆和鄰居發生糾紛。於是給朝中做大官的哥哥寫信,希望其兄用權勢擺平這事。其兄見信後給弟回書日:“千裏寄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其弟見信後,幡然醒悟,主動禮讓對方三尺;對方也禮尚往來讓出三尺地方,兩家從此和睦相處。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六尺巷的故事。
這個故事當是古代禮讓三分、睦鄰友好的典範。
禮讓三分是一種美德。常見一些人,因爭一塊磚兩塊瓦三塊煤的地方,鬧得麵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結果一方滿臉是血,另一方滿地找牙,兩敗俱傷!何苦呢?
有人說,禮讓三分,吃虧。其實不然。遇事禮讓三分,這正是一個人成熟、睿智的表現。不管怎麼說,禮讓總比爭鬥好,笑容司掬總比怒發衝冠好。吃虧是福,便宜是當。世上常無理,得理也得讓人。假如人人遇事都能禮讓三分,我們這個社會將是非常和諧美好的社會!
得理也饒人
曾經有位留美歸國的碩士應聘到一家貿易公司上班,他不但學曆高,且口才極佳,業務能力也強,在會議中屢展頭角。可每當他聽到其他同事提出一些較不成熟的企劃案,或是某些時候得罪到他時,他總會毫不客氣地破口大罵。在他的觀念裏,這樣並無不妥!因為這一切都是“師出有名”,如果不是別人有誤在先,也輪不到自己開炮。
然而,他的態度卻讓他在同事間成了隻孤鳥。沒過多久,他選擇離開了公司。當然,並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欠佳,而是因為人際的壓力。一直在他離職前,他仍不斷地問自己:“難道我的觀點錯了嗎?難道我發的脾氣是沒有道理的嗎?”
有一句名言:“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說得多好啊!在日常生活當中,給對方一個台階下,少講兩句,得理饒人,否則,不但消減不了眼前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因而膽怯,疏遠您。值得嗎?相信聰明的您心中已有了答案。留一點餘地給那些得罪了我們的人,是我們該學習的美德,該培養的“習慣”。
如果得理不讓人,那麼就會讓對方走投無路,有時甚至會激起對方“求生”的意誌。而既然是“求生”,或許就會“不擇手段”,這樣將會對你造成一定的傷害。
曆史上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成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的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蓋的仍是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因為他這樣,就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裝模作樣、沽名釣譽,目的就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真的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一種智慧。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人為主地認為他也許是在繼續“使詐”。正因為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分量,因此他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就是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其實,這是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分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是不是沽名釣譽了,因為自己的行為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可見,得理能讓人對人對己都是有好處的。
當對方無理,自知吃虧時,你的“理”明顯占過對方,不妨給他留一點餘地,他就會心存感激,來日也許還會報答你。就算不會圖報於你,也不太可能再度與你為敵。
如果你得理不讓人,反而會傷害到對方,甚至毀了對方,這有失厚道。得理讓人,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情積蓄。
記住:得饒人處且饒人,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絕了,為人也為己。
4.不為小事斤斤計較
人生應當寬宏大度,凡事都斤斤計較,隻會給人帶來煩惱,美事兒反為不美,好事反為不好。事事計較,吹毛求疵,惹人發煩,久而久之,朋友遠之,親人疏之。因此,在生活中,我們不要把事情做絕,要學會不為小事斤斤計較。這樣不但會給別人留有餘地,也會給自己留有後路。
不計較小事
人生於世,宜當有情有趣,宜當親人近之、朋友敬之,宜當寬宏大度些,凡事不計較。其實也是,何苦總是計較來計較去,煩人又煩己,大事辦不成,小事辦不好,還不如不計較。
幽默大師威爾·羅吉士曾說:“我從來沒遇見過不喜歡的人。”那你呢?也和羅吉士一樣,每天都開心地與人交往嗎,還是一早起來,看見任何人、事、物都感到不快?
1898年冬天,威爾·羅吉士繼承了一個牧場。有一天,他養的一頭牛為了偷吃玉米而衝破附近一戶農家的籬笆,最後被農夫殺死。依當地牧場的共同約定,農夫應該通知羅吉士並說明原因,但是農夫沒這樣做。
羅吉士知道這件事後,非常生氣,於是帶著傭人一起去找農夫論理。此時,正值寒流來襲,他們走到一半兒,人與馬車全都掛滿了冰霜,兩人也幾乎要凍僵了。好不容易抵達木屋,農夫卻不在家,農夫的妻子熱情地邀請他們進屋等待。
羅吉士進屋取暖時,看見婦人十分消瘦憔悴,而且桌椅後還躲著5個瘦得像猴子的孩子。不久,農夫回來了,妻子告訴他:“他們可是頂著狂風嚴寒而來的。”羅吉士本想開口與農夫理論,忽然又打住了,隻是伸出了手。農夫完全不知道羅吉士的來意,便開心地與他握手、擁抱,並熱情邀請他們共進晚餐。
這時,農夫滿臉歉意地說:“不好意思,委屈你們吃這些豆子,原本有牛肉可以吃的,但是忽然刮起了風,還沒準備好。”孩子們聽見有牛肉可以吃,高興得眼睛都發亮了。吃飯時,傭人一直等著羅吉士開口談正事,以便處理殺牛的事,但是,羅吉士看起來似乎忘記了,隻見他與這家人開心地有說有笑。
飯後,天氣仍然相當差,農夫一定要兩個人住下,等轉天再回去。於是,羅吉士與傭人在那裏過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早餐後,就告辭回去了。在寒流中走了這麼一趟,羅吉士對此行的目的卻閉口不提。在回家的路上,傭人忍不住問他:“我以為,你準備去為那頭牛討個公道呢!”羅吉士微笑著說:“是啊,我本來是抱著這個念頭的,但是,後來我又盤算了一下,決定不再追究了。你知道嗎?我並沒有白白失去一頭牛啊!因為,我得到了一點人情味。畢竟,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獲得,然而人情味,卻並不是很容易得到。”
生活中,大多數的人都在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表現在言行上便是為了小事斤斤計較,然而當物質需要得到滿足之後,我們的心是否真的充實了?人與物之間是無從比較的,真正的無價必定表現於無形,就像大師的雕刻作品,它的價值不在價格與實體上,而是創作者對作品付出的情感與附在作品身上的生命感悟。故事中的羅吉士,盡管失去了一頭牛,卻換得農夫一家人的笑容和幸福以及難得遇見的人情味。這段經曆,更讓他懂得生命中哪些才是無價的。
小事麵前不斤斤計較
鬥量有多有少,秤有頭高頭低,天平有毫厘之差,絕對的平衡和平均是沒有的,所以絕對的公平也是沒有的。既然沒有公平的絕對,那麼人生也就不應該因區區小事而斤斤計較,苛求絕對。計較往往使事情複雜化和矛盾激化。凡不愉快的事情大都由斤斤計較而生。凡事宜大的方方麵麵把握住,小的方麵不錯大格,這應當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原則。正所謂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大事看不到,小事窮計較,小人是也!小人是每個人都不屑做的,所以,計較大可不必。
狗熊媽媽生了兩隻小狗熊,大黑和小黑。哥倆是要好的朋友,有一天,大黑和小黑一同出去玩,拾到一塊麵包,大黑把麵包分成了兩塊,可是一塊大些,一塊小些。哥倆都想吃大的一塊,互不相讓,於是爭執起來。這時狐狸大嬸走過來,了解情況後,眼睛骨碌碌一轉,說:“這塊麵包大些,我咬它一口不就變小了嗎?”於是狐狸咬了一大口,大的變成了小的,哥倆又爭吵要吃另一塊大的麵包,狐狸大嬸又咬了一口,大的又變成小的了。這樣,狐狸大嬸東咬一口,西咬一口,左咬一口,右咬一口,不一會兩塊麵包就隻剩下一點點了。“好啦,現在兩塊麵包都一樣大了,你們吃吧。”狐狸大嬸說著將麵包給了大黑和小黑,哥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說不出話來。可見,兩隻小狗熊因為麵包大小不一樣而計較,結果上了狐狸的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