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1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4,\"start_container_index\":1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7071200596837010446]}],\"17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8,\"start_container_index\":17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4},\"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4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9,\"start_container_index\":4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4},\"quote_content\":\"《菜根譚》reference_book_ids\":[6857436090370886663,7109046350297189383,7236253131019914292,7225560265360673804,6838936263853083655,6992952061541223454,725487361545417836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三 生活要留有餘地
有人說過:“生活就是藝術。”是的,生活要過得好是需要精心經營的。太多的雞毛蒜皮充滿於整個生活當中是大多數人所煩惱的根源所在,而生活上留有餘地是生活當中的智慧體現,是生活過得好的保證。也許很多人不理解,但這卻是被生活本身所證明了的。
1.幫助他人等於幫助自己
人的一生,總是會遭遇一些失敗與挫折,比如學業,比如愛情,比如事業,等等。當我們在遇到失敗時,都會渴望得到別人的幫助。相反,當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也要去幫助別人,因為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己。
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
有一個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幾下。他繼續向前走,看見有人提著燈籠向他走過來,這時候旁邊有人說:“這個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見,卻每天晚上打著燈籠!”僧人被那個人的話吸引了,等那個打燈籠的人走過來的時候,他便上前問道:“你真的是盲人嗎?”
那個人說:“是的,我從生下來就沒有見到過一絲光亮,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我甚至不知道燈光是什麼樣的!”
僧人更迷惑了,問道:“既然這樣你為什麼還要打燈籠呢?是為了迷惑別人,不讓別人說你是盲人嗎?”
盲人說:“不是的,我聽別人說,每到晚上,人們都成了和我一樣的盲人,因為夜晚沒有燈光,所以我晚上就打著燈籠出來。”
僧人感歎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來你是為了別人!”
盲人回答說:“不是,我為的是自己!”
僧人越發地迷惑了,問道:“為什麼呢?”
盲人答道:“你剛才過來有沒有被人碰撞過?”
僧人說:“有呀,就在剛才,我被兩個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說:“我是盲人,什麼也看不見,但我從來沒有被人碰撞過。因為我的燈籠既為別人照了亮,也讓別人看到了我,這樣他們就不會因為看不見而碰撞我了。”
僧人頓悟:“我辛苦奔波就是為了找佛,其實佛就在我身邊啊!”
點燈照亮別人更照亮自己。由此可以參悟,在生活中與人方便,其實就是與己方便;幫助別人,實際上也就是幫助了自己。
“真正的美德如河流,愈深愈無聲。”這句哈利克斯的至理名言,真可謂充滿人生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曲折、坎坷,怎樣使自己的生命之路平坦而順利地到達終端?怎樣使自己的人生歲月過得如流金般地有價值?善待人生,淨化靈魂,至關重要。
一隻小螞蟻因為一陣風被吹進了一條河流裏,雖然河流平緩地向前流動,可對小螞蟻來說可謂力量巨大。幾經掙紮,還是不能爬上來,幾乎快要喪命。此時一隻小鳥從水麵飛過,看到此情景,叼了一塊朽木扔在小螞蟻身旁,小螞蟻借助朽木爬上了岸。鳥兒在草叢中尋找食物,此時來了一位獵人,發現鳥兒,舉槍瞄準,就在獵人要擊發的一刹那,獵人的腳突然被一隻小螞蟻猛咬了一下,因此獵人的手抖了,槍也響了,子彈射向了他處,鳥兒飛走了。獵人彎下腰的同時,小螞蟻也鑽進了草叢。這個小小的故事,真正體現了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道理。你真誠地幫助了他人,也許在某個關鍵時刻,你就會被別人幫助,此時的你方能感覺到幫助人的價值。
與同事在一起工作,講究的是互幫互助,共同進步。但也會有一些瑣事需要相互幫助,遇有這類事我們都應愉快地予以幫助。試想:如果你的態度冷淡,遇到你有事、有電話時,而他人也和你一樣,結局又該如何呢?
其實,幫助他人等於幫助自己。很多事情都在無聲中得到了回報。珍惜自我,善待人生,是我們生活的平衡點。隻有這樣,才能讓你感到生活的絢麗多彩。子曰:“人之初,性本善。”這流傳了兩千多年的《三字經》開首句,含義頗深。它深深教育著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怎樣體味以人為本、以善為本、辨別善惡、善待人生、開闊胸懷、幫人即幫己的生活哲理。
有一位商人驅趕著一頭毛驢和一頭騾子運送貨物。
商人把貨物放到驢與騾子的背上,命令它們馱好,接著吆喝一聲就趕路了。
驢與騾子走在前邊,背上都馱著沉重的貨物。商人走在後邊,手裏還拿著一根長鞭子。當商人看見誰走得慢時,就揮舞鞭子向誰抽去,而且,嘴裏還罵著:“不懂事的畜生,快點趕路,難道就知道吃我的草料呀!”
每當這時,驢與騾子都會趕緊跑幾步,免得主人的皮鞭再抽到身上。
和騾子比起來,驢的個子相當小,身體很弱,可是商人一點都不愛惜驢,驢背上的貨物並不比騾子背上的貨物少。
走在大路上的時候,因為路很平,驢子還勉強應付,可是,當走完了大路來到山上的時候,驢在坑坑窪窪的山路上就有些吃不消了。
越過了一個小山頭以後,驢就累得上氣不接下氣了,兩條腿也壓得直發軟。因此,驢跟騾子說:“騾子大哥,我求求你,快把我背上的貨物放在你背上一點吧。看你身高體壯的,就算多放些貨物也無所謂。可是我再這樣走下去一定會累死的!”
騾子聽了驢的話以後,連理都不理,隻顧著自己趕路。驢看見騾子不理睬自己,又強忍著走了幾步,跟騾子說:“騾子大哥呀,隻要你分擔點貨物,我不僅累不死,而且還可以把剩下的貨物運走,這樣一來不是挺好嗎?”
可是,騾子仍然不理驢。
過了一會兒,驢累得從山坡上滾了下去,摔死了。
商人看見驢摔死了,馬上把驢背上的貨物卸了下來,放到騾子背上。不但這樣,還把死驢也一起放在上麵了。
商人拍了拍騾子的腦袋說:“沒有辦法呀,驢摔死了,貨物都得由你來馱了,你辛苦一下吧。”
聽了主人的話,騾子掂了掂背上的分量,真沉啊!騾子忍不住對自己說:“我真傻呀,如果在驢請求減輕負擔的時候,我聽從它的勸告,現在也不至於馱著它的貨物,還要馱著它啊!”
由於騾子的自私導致了驢的死亡,但同時騾子也害了自己。騾子不知道幫助他人就等於幫助自己,他以為幫助了驢子就得自己吃虧,小善在於他來說是不為的,於是他得到了一個十分可憐的下場。許多事情雖然是舉手之勞,但卻能免去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煩。關鍵時候,我們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
美國石油大王哈默成名前,曾經過了一段流離失所的日子。有一年冬天,年輕的哈默隨著一群同伴流浪到美國南加州,在那裏認識了威爾遜鎮的傑克遜鎮長,其中有段故事讓哈默獲益良多。
因為是冬季,到處陰雨綿綿,傑克遜鎮長家門前的小路成了一片泥地,路過的行人為了避開泥地。紛紛穿越鎮長家的花圃。如此一來,原本幹淨美麗的花圃便被人們踐踏得一片狼藉。哈默看了非常心疼,隻見他不顧寒冷,一個人站在雨中守護花園,阻止行人從此穿越。這時,出外辦事的鎮長滿臉笑意地回來,肩上還挑了一擔爐渣。哈默不解地看著鎮長,鎮長則揮著手,請他過來幫忙。隻見他們將籃子裏的爐渣,均勻地鋪在泥地上,讓行走的人們不再陷入泥淖中,也不會被激起的泥漿所濺濕,這樣,就不再有人借道鎮長的花圃。鎮長站在屋簷下,笑著對哈默說:“你看,關照別人,就能關照自己,這不是挺好的嗎?”哈默看著鎮長,點頭認同,而這段話也給了哈默走向成功的重要啟發!
我們的人生不僅需要規劃,也要有所付出。就像鎮長鋪在路上的爐渣,因為你的付出,自然而然地,人們便不再踐踏你的花圃,也不會被濺起的泥漿所沾濕。所以,你願意關心別人,別人自然也會關心你,一切都從自己開始。在你付出的同時,你已經獲得了回報!
在我們人生的大道上,肯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但我們是不是都知道,在前進的道路上,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有時恰恰是為自己鋪路?
恰到好處地幫助他人
古時候,有一個農民正在田地裏忙碌著。烈日下,大汗淋漓,汗水一滴滴打落在田地上。皮膚已被曬得黝黑,額頭上那頂有幾個小洞的草帽也被炙烤得無精打采,耷拉著頭。小苗已長出一尺多高。老農希望自己的辛苦能換來豐富的收獲。而恰在此時,老農有事,放下鋤頭,離開了田地。
這時,有一個進京趕考的秀才路經此地,看著放在田地的鋤頭以及那鬱鬱蔥蔥的草,他歎了一口氣,心裏責怪農人的不負責任。他放下肩上的行囊,脫下長衫,拿起了鋤頭,鏟起了田中的草。十幾分鍾後,老農回來,看見一個陌生人把自家田地裏的草鏟倒了一小片,氣憤地指責這位秀才。秀才說:“我看你田地裏的草多,便給你幫忙,你還蠻不講理。”老農說:“我田地裏種的這些,不是你眼中的草,而是我喂馬的料。”秀才一片好心,卻沒有得到好報,卻幫了倒忙。可見,幫助別人也是要幫到點兒上。
恰到好處的安慰和鼓勵,像清冽的泉水、和煦的春風,能驅走人煩躁的心緒,讓人慢慢地舒解自己的心情;恰到好處的安慰和鼓勵,像晴朗的天空中明媚的陽光,能驅散人心頭的陰霾,給人以溫暖的同時還在他的心頭點亮了一盞燈,讓人更清楚地看到自我,從中反省自己,在深思中讓自己走出消極失落的困境,邁向光明熱情的天地;恰到好處的安慰和鼓勵,能幫助失敗者重新樹立起對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會讓人抖擻起精神,從憂傷走向愉快,在失望後再次扯起希望的風帆,升騰起理想的火花和夢想的翅膀。
當你的朋友或親人遇到挫折的時候,你適當的安慰和鼓勵,會讓人覺得溫暖,會讓人的心靈得到滋潤,會讓人清醒,會讓人重塑信心,會讓人再次振奮。總之,會有那種枯木逢春的蓬勃生氣,久旱逢雨的甘甜通暢。
2.讓別人也占點便宜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多得好處,因此,有很多人都想把便宜事占完。其實,這樣的人是最笨的人,或許到最後什麼也沒得到,甚至會失去很多東西。凡事都有一個用兵之法:限製,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絕。有時,留一點好處給別人,自己也就得到好處了。所以說,一個真正聰明的人會讓給別人點便宜。
孫子曰:“高陵勿向,背丘勿迎,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貪……窮寇勿迫……”意思是敵人從高地衝下來,不可以正麵迎擊,以避擊鋒銳;敵人偽裝退卻,不要去跟蹤追擊,以免中了埋伏;當敵人士氣正旺的時候不要進攻;當敵人用小部隊引誘的時候,不要去理睬;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過分迫近,以免其拚死反撲,這些都是用兵應當把握的原則。在現代社會大家都很關心的股票市場也是如此,投資者若能順勢操作則會事半功倍,逆勢操作就會自取滅亡。賺錢的時候,隻吃八分便行。其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不要事事都想把好處占完,不給自己留有任何餘地,到最後卻什麼也沒得到。
古人陸機說:為別人不如厚待自己,為外物不如為自身謀算;要使上級安樂就在於使下麵的人滿意,為了自己打算就得先讓別人占點便宜。國家治理得好時足以正風氣,衰微時也可以抵禦強暴。所以強大有力的國家不能專據一時的優勢,雄才大略的人也不能得償王霸野心。其實,讓別人也占點便宜,自己會得到更多的好處。
不要把好處占完
在蒲鬆齡的《聊齋誌異·阿霞》中,講了一個人由於喜新厭舊,休了結發妻子,最後落得個舊好新歡皆離去的故事。最後不得不讓人感慨道:“人之無良,舍其舊而新是謀,卒之卵覆而鳥亦飛,天之所報亦慘亦!”《菜根譚》雲:“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樂法。”給別人留點好處,等於給自己留有回旋的空間。留有餘地,是做人的道理,也是生活中的一個哲理。
有兩個異曲同工的小故事就能說明這個道理,這兩個故事是這樣的:
故事一:有一個電視台每隔半小時就發布一則啟示:有狗丟失,歸還者,付酬金1萬元。一時之間,各家各戶的電視和商場路邊的大屏幕都充斥著一條小狗的大型彩照。一位窮漢看到了這則啟事,高興得跳了起來:我要發財了!這不是昨天跟他一起在公園打盹的那隻小狗嗎?它現在正在他的四麵漏風的“家”裏呆著呢,他心裏總是想著自己真是太走運了。第二天,他稍稍抖了抖衣服上的灰就抱狗出門了,準備去領那1萬元酬金。當他經過大百貨公司的大屏幕時,又看到了這則啟事,不過賞金已經變成了3萬元。一夜之間就漲了2萬,窮漢趕緊把狗抱回了“家”,他得等待更高的出價。第四天,懸賞額又漲了2萬。接下來幾天,賞金不斷攀升,窮漢一刻也沒有離開過這幅大屏幕。直到酬金漲到了全城的市民都感到驚訝時,窮漢興衝衝地返回“家”。可是那隻狗已經直挺挺地躺在了地上了,麵前的罐頭也原封不動待在那兒。原來這是一隻純種愛爾蘭名犬,隻吃高級鮮牛奶和燒牛肉,根本不會吃那些撿來的東西。這個窮漢本來想占盡所有的好處,他總是等著賞金不斷攀升,可是,那隻狗卻因為吃不慣撿來的食物而死去。最終,那個窮漢什麼也沒得到。
故事二:有個人小時候和祖父進林子去捕野雞。祖父教他用一種捕獵機,它像一隻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係著的繩子一直接到隱蔽的灌木叢中。隻要野雞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誘惑,一路啄食,就會進入箱子。這時,隻要一拉繩子就可以大功告成。支好箱子不久,就飛來一群野雞,共有9隻,大概是餓久了,不一會兒就有6隻野雞進了箱子。他正要拉繩子,又想,那3隻也會進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3隻非但沒有進去,反而走出來3隻。他後悔了,對自己說,哪怕再有一隻走進去就拉繩子。接著,又有兩隻走了出來。如果這時拉繩子,還能套住1隻,但他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心想,總該回去吧。最後連剩下的那一隻也走出來了。那一次,他連一隻野雞也沒能捕捉到,卻捕捉到一個受益終生的道理:人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而機會卻稍縱即逝;貪欲不僅讓人難以得到更多,甚至連原本可以得到的也將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