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說話上留有餘地(2 / 3)

第三,不用開口法:有時開口拒絕對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往往在心中演練N次該怎麼去說,一旦麵對對方又下不了決心,卻總是無法啟齒。那麼在這時,肢體語言就派上用場了。一般而言,搖頭代表否定,別人一看你搖頭,就會明白你的意思,之後你就不用再多說了。麵對推銷員時,這是最好的方法。另外,微笑中斷也是一種掩體的暗示,當麵對笑容的談話,突然中斷笑容,便暗示著無法認同和拒絕。其類似的肢體語言還包括,采取身體傾斜的姿勢,目光遊移不定,頻頻看表,心不在焉等。然而一定要記住不要傷了對方的自尊心。

第四,一拖再拖法:假如早已承諾的事,還一拖再拖顯然是不理智的做法,這裏的一拖再拖法指的就是暫不給予答複。也就是說,是你遲遲沒有答應對方的要求,隻是一再表示要研究研究或考慮考慮,那麼聰明的對方馬上就能了解你是不太願意答應的。其實,有能力幫助他人不是一件壞事,當別人拜托你為他分擔事情的時候,表示他對你的信任,隻是自己由於某些理由無法相助罷了。但無論如何,仍要以謙虛的態度,別急著拒絕對方,在你細心地聽完對方的要求之後,假如真的沒辦法幫忙了,千萬不要忘了說一聲“非常抱歉”。

拒絕的藝術

你求別人一件事,對方不願意,往往是最令你難堪的。其實並非是事情辦不成,而是自己遭到了拒絕,丟失了麵子。別人求你一件事,你不好意思拒絕,其最主要的原因也往往是怕傷了人家的自尊。曆史上很多成功的領導人都精通拒絕的藝術,在說“不”的同時,還可以給對方足夠的麵子。在19世紀始英國首相狄斯雷利的一次拒絕就是其中的一例。

有一位野心勃勃的軍官一再地請求狄斯雷利加封他為男爵。首相知道此人才能超群,也非常地想與他搞好關係。然而這位軍官不夠加封條件,狄斯雷利難以滿足他的需求。一天首相把軍官單獨請到辦公室,告訴他說:“親愛的朋友,很抱歉我不能給你男爵的封號,但我可以給你一件更好的東西。”

狄斯雷利把聲音放低說道:“我會告訴所有人,我曾多次請你接受男爵的封號,然而都被你拒絕了。”

這個消息一旦傳出之後,眾人都稱讚軍官謙虛無私、淡泊名利,對他的禮遇和尊敬遠遠超過了任何一位男爵。軍官由衷地感激狄斯雷利,最終成了他最忠實的夥伴和軍事後盾。

拒絕是令人很難堪的,不得已要拒絕的時候,要注意拒絕的藝術:

第一,不要馬上就拒絕:馬上拒絕,會讓人認為你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甚至覺得你對他有一些成見。

第二,不要輕易地說拒絕:有時,輕易地拒絕別人,會失去許多幫助別人、獲得友誼的機會。

第三,不要在盛怒下拒絕:在盛怒之下拒絕別人,很容易在言語中傷害別人,讓人感到你沒一點同情心。

第四,不要隨便地拒絕:太隨便地拒絕,反而會讓人認為你並不太重視他,很容易造成他的反感。

第五,不要無情地拒絕:無情地拒絕就是表情非常的冷漠,語氣又很嚴峻,毫無通融的餘地,則會令人非常難堪,甚至會反目成仇。

第六,不要傲慢地拒絕:一個盛氣淩人、態度傲慢不恭的人,也許誰都不喜歡親近他。更何況當他有求於你時,而你以一種傲慢的態度拒絕,別人更是不能接受。

第七,要能婉轉地拒絕:真正有不得已的時候,如能委婉地說明一下,以婉轉的態度拒絕,那麼別人還是會感動於你的誠懇。

第八,要有笑容地拒絕:拒絕的時候,要能麵帶微笑,態度要誠懇莊重,讓別人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禮貌,就算被你拒絕了,也能欣然接受。

第九,要有代替地拒絕:比如,可以這樣說,你跟我要求的這一點我真的幫不上忙,我用另外一個方法來幫助你,由此一來,他依然還會很感激你的。

第十,要有出路地拒絕:在你拒絕的同時,假如可以提供其他的方法,那麼就幫他想出另外一條出路,事實上還是幫了他的大忙。

第十一,要有幫助地拒絕:雖然你拒絕了,然而卻在其他方麵給他一些幫助,這是一種慈悲而有智能的拒絕。

不要輕易地拒絕,隻要是善事、好事,何必拒絕呢?即使事出有因,不得不拒絕,也要解釋得讓別人歡喜,讓別人了解,隻有這樣才可以達到拒絕的效果。

拒絕要有替代,因為被拒絕是件很難堪的事情!例如部屬要求安裝冷氣,至少你可以給他一台電風扇;朋友都希望你送她一盆玫瑰花,至少你可以送她一盆薔薇。能夠有替代、有出路、有幫助地拒絕,必然就會獲得對方的諒解。

人與人之間,如果可以做到凡事多為他人著想,多給別人留一些餘地、一些包容、一些方便,少一份拒絕、讓人少一點難堪,必定能贏得別人的愛護。反之,一個人如果總是輕易地拒絕一些機會,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失去一切。所以,做人不要輕易地去拒絕別人,而要能隨順因緣,這樣必定能擁有更多學習以及成長的機會。

說話時要學會給對方留下餘地,不要輕易地拒絕別人,自己會獲益更多!

3.不要把話說絕

說話之難,古今皆然。因此,我們要始終記住:不要把話說絕了。

話到嘴邊留餘地

人活在世上,最多的行為大概便是說話了。人活一輩子總共要說多少話,沒有誰統計過,大概也很難統計出來。話說得多,其分類也就特別多:真話、假話、好話、壞話、大話、小話、實話、虛話、空話、閑話、廢話、神話、鬼話、官話、套話、笑話、胡話、瞎話、黑話、行話、夢話、謊話、醜話、怪話、反話、戲話、情話

然而話的種類雖多,屬於褒義的卻並不多。這也從一個方麵說明了雖然人整天都說話,然而真正有用的話卻不是很多,無用的和有害的話倒是不少。

說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有人常以“有口無心”求別人原諒。“有口無心”固然可以原諒,然而傷人難免會令人不快,甚至會影響到與他人的關係。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更要注意。

靜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就被家裏人護著寵著慣著,因而說話的時候,從來都不知為別人考慮,常常不假思索,衝口而出。談戀愛時,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她就衝男朋友喊,分手吧。開始,男友笑著哄她,容忍她,到最後她再說這句話時,男友就看她幾眼,然後轉身離開。靜更加惱火,衝著他的背影大聲喊:你再也別來見我,我不想看到你。幾次三番,等靜發覺到不對勁時,男友已經有了新的女友,而靜還不知男友的離去究竟為何。她找上門去“興師問罪”,昔日男友疼惜地望著她,對她說:“以後再談戀愛,別動不動就說‘分手’二字了,太傷人心了,要珍視你們之間的感情。”靜瞪大了眼睛:我隻是說說而已,心裏並未真地想分手。男友看著她:假作真時假亦真,誰知道你心裏到底是怎麼想的?到這份上,靜真是百口難辯,隻有流著淚悵然地離開。

下麵有一則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琴的丈夫下崗一個多月了,到處找工作都無著落,心情鬱悶,恰好這時嶽父又有了病。琴回到家看到躺在床上一聲不響的丈夫就來氣了:你就知道吃飽飯躺在床上,簡直成了造糞機器,還不如死了,我也落個眼淨。說者無意,昕者有心,丈夫猛地坐起來:怎麼,嫌棄我了,看我掙不到錢養家了是不是?我不吃你的飯還不成!說完拔腳出了門,好幾天不見人影。琴也害了怕,到處打電話尋找,差點報了警。最後還是丈夫的一位朋友告訴了她丈夫已外出打工的消息。琴又急又悔,他連一分錢一件衣服都沒帶,到那兒可怎麼生活呀!

中國曾有“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的古訓。出言不遜,舌頭也能殺死人。不管戀人還是夫妻,在心情欠佳時,特別要注意話到嘴邊留三分,所謂三思而後說,決不能圖一時解氣,不顧前思後地隨口就說,過後又後悔莫及。為了兩人的感情、家庭,還得處處做個有心人——有口,更得有心。

逢人說話要三思

戴高樂將軍曾經說過一句話:“真正的領袖人物要幽居,偉大和超脫,要神秘,有時則要沉默寡言。”

無獨有偶,在戴高樂之前也就是幾百年之前,我國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曾經總結聖人的處世經驗說過這樣一句話:獨處看不破,忽處看不破,勞倦時看不破,急遽倉猝時看不破,驚擾驟感時看不破,重大獨當時看不破,吾必以為聖人。

在這裏所說的聖人,是一個有懸念的人而已。我們也許做不了聖人,然而我們卻可以做“部分的聖人”——個有懸念的人。為此,首先要求我們在必要時一定要學會免開尊口。

例如,在交際的過程中,一定不要問對方“你是做哪一行的”,直奔主題而去,這樣,才能顯示出我們的風範。我們可以在交談中去求證這個問題的答案,隻不過千萬不要說出這幾個字。否則的話,對方馬上會把我們看作是急功近利的淘金者,或者從來都沒有享受過自由和優裕生活的小角色。

現實生活中,是是非非的人情世故,大部分人都在說話中演繹著。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弱點和缺點,然而這些弱點和缺點,一旦從別人的嘴裏說出來的時候,就很快成了一個人的短處和隱私。這也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局外人也往往難以真正知道事情的真相,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並非可靠,何況另外還有許多隱衷非外人所知?

所以說,我們對任何問題都不宜憑主觀猜測去亂說,更不可因片麵的觀察就在背後評論別人,除非這是一個好的評語。把一個人說得天花亂墜,假如對方恰巧不認可這個人,那麼聽了以後不是以為我們別有用心,和這個人穿一條褲子,就是認為我們幼稚無知。而把一個人說得一無是處,而對方偏偏就是那個人的朋友,那麼就會惹下大麻煩的,甚至會被人認為是道德問題。

古人教導我們: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也就是告訴大家在說話時一定要小心謹慎。可是要我們事事、回回緘口不言顯然是做不到的,那就唯有小心謹慎而已。這也是對自己的安全和品行的一種自我保護。

在社會上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亂,每一天都在興風作浪,把別人的短處和隱私,把人際間的是是非非編排得有聲有色,誇大其詞地逢人就說,不知由此種下了多少怨恨的種子。假如遇到這樣的人說某某人的短處時,我們唯一的辦法是聽了就算,像別人告訴我們的秘密一樣,三緘其口,不可做傳聲筒,並且不要深信這片麵之詞,更不必記在心上。如果貿然把聽到的片麵之言宣揚出去,十有八九是顛倒是非、混淆黑白。說出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來。當我們明白自己說錯時,難道我們還能把話從別人的耳朵裏掏出來嗎?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許多的秘密,或許我們會一時衝動去找人傾訴一番。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很有可能會把自己的秘密泄漏出去,而自取其辱,自找倒黴。世界是複雜的,我們“拋出一片心”說不定正好落入別人的陷阱。

我們也許以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無不可對人言,何必隻說三分話呢?其實,做人的策略和光明磊落是沒有關聯的,關鍵的是我們要做到問心無愧。

某甲與某乙是同級,而且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隻有一個晉級的機會。如甲升了官乙沒有升,兩個人就會處於一種十分難堪的境地:如繼續與甲友好,也許被認為是趨炎附勢;甲主動與乙友好,對方也許會認為是一種假惺惺或者顯示優越感。

世界上到處都充滿了鬥爭與矛盾,社會上處處都有小人,當然也就充滿了陷阱,君子又防不過小人,說話稍有不慎,便有被套進去任人宰割的危險。

其實說話必須要看清對方是怎樣的一個人,如果對方不是能盡言的人,你說三分真話已經夠多了。

孔子日:“不得其人而言,謂之失言。”但事無不可對人言,也就是指你所做的事,並不是非要盡情的向別人宣布。成熟的人是不是可以對人言是另一問題,他的隻說“三分話”是不必說、不該說的,更不是不誠實,更不是狡猾。說話本來有三種限製,一是人,二是時,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說。非其時,雖得其人,也不必說;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說。非其人,你說“三分話”,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時,你說“三分話”,正給他一個暗示,看看他的反應;得其人,得其時,而非其地,你說“三分話”,正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果有必要的話,不妨擇地作長談,這就叫做世故通達。

因此,說“三分話”並不是狡猾和不誠實,而是一種修養。我們說話必須看對方是什麼人,對方不是可以盡言的人,我們說“三分話”,已經很不少了。

一生當中,總有一些話是本不想說而又違心說的,總有一些話是十分想說卻又終於沒說出的。對於每一個人來說,能淋漓酣暢地說出自己想說的話是一種技巧;把想說的話扼死在心底,去說一些言不由衷的話是一種莫大的痛苦。因此,每個人都要學會逢人隻說“三分話”,千萬不要把話說絕了。

4.把話說得恰到好處

俗話說:“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中國人自古就講究“度”,這個“度”就是恰到好處。尤其是說話,要把握好這個度,就要把話說得恰到好處。

成功人士之所以會成功,就是因為他們說話時把握好了分寸,就是因為他們能夠把話說得恰到好處。比如說,建國初期,敬愛的周總理,多次在國際上的外交場合,樹立了中國人的光輝形象。尤其是在印尼的萬隆會議上,以他那高雅瀟灑的氣質、和藹可親的魅力、不卑不亢的風度、語言分寸的掌握、擊中“要害”的技巧,粉碎了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汙蔑,廣交了國際朋友,增進了友誼,贏得了世人的讚譽,建立了新中國的外交格局。

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在收回香港、行使國家主權的問題上與英國當時的首相號稱“鐵娘子”的撒切爾夫人的談判,表現出偉人的風度和柔中有剛的講話藝術,真正讓國人自豪,讓世人敬佩,在中國外交史上留下了光輝一頁。

因此,我們要學會把話說得恰到好處。

說話要把握準時機

要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卡耐基強調最重要的一點是把握住說話的時機。孔子在《論語·季氏篇》裏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該說時說叫急躁,該說時卻不說叫隱瞞,不看對方臉色變化便貿然開口,叫做閉著眼睛瞎說。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住說話的時機。

說話時機是由說話的時境提供的,即由說話時的自然、社會、心理、語言等諸多環境提供的。要把握準說話的時機,就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麵:

時境的客觀性。人的說話行為隻能在具體的時境中發生、進行,誰也無法隨著自己的主觀意誌去擺脫它、超越它。說話行為也隻有與具體的時境結合並保持統一,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要說的意思。“說話要注意場合”,就是提醒你注意說話時所處的時間、地點和周圍的情況,不要違背、超越它對你的限製。有位商人受同事妻子委托,勸說該同事戒酒。一天,這位商人正在酒館裏喝酒,剛好那個同事進來,於是這位商人馬上勸告說:“你不能喝酒,一喝就耍酒瘋,誰也受不了!”那個同事聽了氣憤地說:“好啊,你瞧不起我!我有錢,我就喝,誰也管不著!”說著便掏錢買了菜和酒,賭氣地大喝起來。這位商人勸告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所選的時間、地點不對,造成了說話內容與說話時機之間的尖銳矛盾。如果換個場合相勸,也許會成功,至少不會使對方誤解或反感。

我們再來看一種情況,那就是時境的變化性。某研究所的兩位研究員,休息時坐在研究室裏邊喝茶邊議論現任所長的毛病,並商量如何調動工作的事。突然,所長推門而入,兩人急忙住口,都感到很尷尬。這時,一位研究員倒了一杯茶,遞給所長說:“這是我新買的龍井,你嚐嚐,我們正在品茶呢。”所長接過茶一起品茗起來。這位研究員的隨機應變恰到好處,不露一點破綻,這就使說話時境與說話行為之間的變化同向發展,同步同趨。

什麼是時境的整體性呢?構成說話時境的各種因素是相互聯係的有機體,是以其整體性對說話行為發生作用的。因此,說話時要顧及時境構成的各種因素,從全局出發,切不可顧此失彼。有時從時境構成的這個方麵看是相適應的,而從另一方麵看又是不相容的。清朝初年大興文學獄,有位秀才讀書時書頁被風翻動了,他信口吟道:“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這從自然環境看是相適應的,但從政治環境看,卻觸犯了清朝的禁忌,因而被殺了頭。

如何把話說得恰到好處

1.要對話,不要獨白,避免“一言堂”

對話是交際的基礎,有對話才有交流,有交流才能產生情感。其實一次成功的交談,也應像一場接力賽,每個人都是集體接力的一員,既要接好棒,也要交好棒。棒在自己手上時,要盡心盡力跑好;棒在他人手上時,不妨為之加油、為之喝彩。如果把交談變成一個人的獨白,盡管你講得眉飛色舞,口幹舌燥,也沒有人為你鼓掌喝彩。所以能說善侃者切忌把自己扮演成“一言堂主”的角色。

2.要寬容,不要排斥,避免狹隘偏激

交談中,由於各人的閱曆不同,對事物的認識也不盡一致,因而觀點的分歧、碰撞、交鋒不可避免,這本是很正常的現象。如果一聽到對方提出不同的意見,就急迫地插話或打斷他人的話,欲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這樣必然給人留下狹隘偏激的印象。明智的做法應該是大度寬容,不要盲目排斥,人家的觀點與你不一致,你可以說服或被說服,可以妥協,也可以求同存異。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集思廣益,取長補短,才能使我們既長智慧,又得人心。

3.要讚賞,不要炫耀,避免自我吹噓

在交談過程中,每個人都有表現的欲望,同時也有被發現、‘被承認、被讚賞的內在心理需求。如果隻熱衷於表現自己,而輕視他人的表現,對自己的一切津津樂道,而對他人的一切不屑一顧,就勢必給人造成自吹自擂、自我陶醉的不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