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要適度,不要過火,避免低級庸俗
幾對青年夫婦同桌吃飯,說到“妻管嚴”的話題,小何對小劉的妻子說:“聽說你老公是典型的‘妻管嚴’,你可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你老公的痛苦之上。”小劉接過話頭,一本正經地說:“在現代社會,怕老婆是一種美德,我自願把自己的痛苦墊在我老婆的幸福之下。”一番話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妻子也對小劉報以幸福滿足的笑容。
怎樣說話才不失“分寸”?
如果要想說話不失“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思想修養之外,當然還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說話時要認清自己的身份。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說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特定的身份。這種身份,也就是自己當時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裏,對子女來說你是父親或母親,對父母來說你又成了兒子或女兒。如用對小孩子說話的語氣對老人或長輩說話就不合適了,這是不禮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二是說話要盡量的客觀。這裏說的客觀,就是要尊重客觀事實。事實是如何就如何,應該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實際。有些人喜歡主觀臆測,信口開河,這樣往往會把事情辦糟。當然,客觀地反映事實,也應視場合、對象,注意一些表達方式。
三是說話要有善意。所謂的善意,指與人為善。說話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思想與感情。俗話說:“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在人際交往中,如果把握好這個“分寸”的話,那麼你也就掌握了禮貌說話的真諦。
在中國曆史上,也有不少會說話的例子。為人們熟知的《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舌戰群儒,使蜀吳聯盟,大敗曹兵,從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麵。
話為心聲,也是情聲。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溝通感情的基礎。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日常生活中,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的禮尚往來,是常有之事。老同學、老朋友、老戰友聚在一起,回憶過去,談古論今、聊天談地,是人們的必然話題。在這種場合因為彼此知心,談多談少都可隨意。而在帶有工作性質,或為某種關係的往來,聚會吃飯等場合,說話就要慎重,因為在餐廳飯桌上談話,往往有很大的隨意性,有些話容易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話多了難免有失偏頗。尤其是對單位人與事的評論,閑話傳開,對上對下對人對己都不好,容易造成誤解與煩惱。身為領導更應慎言,應保持清醒的頭腦,涉及政治言論,要與黨中央保持一致。談到單位的大事,要與單位的口徑保持一致。要嚴守組織紀律,不要人雲亦雲,該說的則說,不該說的不說。議論人與事,要多談人長,少談人短。因為談論人非,容易造成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有時輕易的一句話,就能使被說者背上思想包袱,影響情緒,影響團結。
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個性,也都具有不同的優點與缺點。抓住每個人的個性,讚美每個人的優點,是協調人際關係的有效手段。當然,讚美別人要真心,要恰如其分,不要言過其實,說得天花亂墜,過了頭就不是讚美,而是“拍馬屁”了。因人、因時、因地、因場合適當地讚美人,是對別人的鼓勵和鞭策。比方說,年輕人愛聽風華正茂,有風度;中年人愛聽幽默風趣,成熟穩健;老年人愛聽經驗豐富,老當益壯,德高望重;女同誌愛聽年輕漂亮,衣服合體,身材美;少年兒童愛聽活潑可愛,聰明伶俐;病人愛聽病見好,精神不錯。
話要說到冷暖之處、喜痛之處、要害之處。有時話不在多,關鍵在於要說好。對人要關懷備至,真正的關懷根本不需要很多,一個無言的動作,一個心領神會的表情,一句刻骨銘心的話,就能使人感動。對窘迫的人,說一句解圍的話;對頹喪的人,說一句鼓勵的話;對迷途的人,說一句提醒的話;對自卑的人,說一句振作的話;對痛苦的人,說一句安慰的話;對受了挫折的人,講一句重新堅強起來的話;對頭腦發熱的人,講一句降溫的話;對高傲的人,講一句“滿招損”、“謙受益”的話;對私欲之心重容易受誘惑的人,講一句潔身自好的話;對容貌長相一般的人,講一句良好的個性和氣質遠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貴的話。對需要幫助者而言,如同旱之甘霖、雪中送炭,將會使人一生難忘。
人處在社會上,無論處於何種地位、何種情況下,都需要聽真誠的話,聽發自內心的讚揚。因此,與人交往要熱情周到,說話既不要冷言冷語,也不要虛偽誇張。有道是做人莫張狂,做事莫張揚,想表功時少說一句,想顯示時少說一句。不少時候是“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切記言多語失,凡事多說,“說破”就沒意思。生活中有好些事,即使看破,不到時候也不必點破,這叫看破不說破,依然做朋友。不要譏諷別人,隨意貶低別人。因為貶低別人,並不會抬高自己。做人處事,用言要慎,說話不當,輕者得罪人,重者招來是非。一句得體的好話,能讓人追隨前後,無怨無悔。
5.說話要留有餘地
說話是一門藝術。俗話說:“會說話的令人笑,不會說話的令人跳。”如果說話不講究藝術,有時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因此,說話時要留有餘地,這樣才能進退自如。
不要把話說得太滿
每個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射箭用的弓如果被拉得太滿,就容易折斷;水缸裏的水被注入得太滿就會往外溢。把這個道理用在說話上,就是一個人要謙虛謹慎,留有餘地就會避免很多尷尬。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滿招損,謙受益”。
一個人在很多場合,尤其是在職場上,如果總是把話說得太滿,一旦出現意外而沒有達到預期目的,就很可能會給人留下好浮誇、做事不靠譜兒的壞印象。不僅造成老板不敢重用,同事不敢信任的糟糕結局,而且還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精神壓力,為自己的人際關係設置下重重障礙。
對此,有一個企業老板說過一段發人深省的話:“我不怕他懂得少些,就怕他不懂裝懂地說自己是萬事通;也不怕他的能力有限,就怕什麼事都保證沒問題,結果到處是問題。這樣的人注定會耽誤大事的。對於這種人啊,職場的大門恐怕永遠也不會向他打開的。”
一個年輕人前來應聘司機,這個老板問:“小夥子,你能告訴我駕齡幾年了嗎,我要招的可是經驗豐富的人啊?”
年輕人答:“都開了五年啦。您放心吧,連一次違章都沒有過。”
老板又問:“咱們駕駛的可是大貨車,你以前真的開過嗎?”
年輕人把胸脯拍得山響,很自信地答:“老板您就放一百個心吧。我在這五年的駕駛生涯中,天天開大貨從山西大同拉煤跑北京,一幹就是三年半,絕對沒問題!”
老板聽說他經驗豐富很高興地點頭。
應聘成功後,第一天上路,他駕的車就像一個醉漢在馬路上歪歪斜斜地劃龍。
那天老板多了一個心眼,坐在副駕上。見他那樣,老板有些提心吊膽,問他:“你真的行嗎?不行可別逞強,駕車這活兒可不是鬧著玩的。”
“坐我車什麼事都沒有,就兩個字——踏實。”那個司機美美地吹著口哨,很神氣地道。可是開了沒一會兒,這條“醉龍”就連竄帶蹦地衝向一個地攤兒。這時,隻見開車的年輕人眼也直了,臉也白了,連刹車都忘了踩。
老板連忙猛打方向再拉手刹車,總算避免了一場重大交通事故。
事後老板一打聽才知道,他考完駕照根本就沒摸過車。他之所以在應聘時什麼都敢答應,就是怕不被錄取。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那個老板沒有坐在副駕駛座上,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因此,無論麵對什麼樣的情況,都不要把話說得太滿。
說話要留有餘地
別把話講到盡頭,到了完全沒有轉圜的地步,這是下屬與上司交手的大忌。
把話講盡了,等於不給自己留有餘地,不但自撤下台階梯,萬一預測、建議錯誤,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
自己尷尬還在其次,最不好的是給老板一個壞印象。
凡是把話說得太滿的人,一定會表現出極端性格。凡是極端的人,壓根兒就不願妥協,很容易失掉靈活變通的機會。即使不在與上司相處上出問題,上司也很容易聯想到,這麼一個職員與別的同事、客戶交手,一定會產生很多負麵效應。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麵是會瞬息萬變的,不把這種情況預計在自己的說話與行動裏頭,很多時候就會令自己尷尬,也令對手為難,不可不防。
能夠學習在言語行動上處處多留餘地,可以轉圜,可以變通,是現代商業環境內最需要具備的條件之一。
要是有某職員對老板說:“肯定這隻牌子不會在我們的百貨店內暢銷,否則我辭職不幹。”結果貨如輪轉,豈不為難了自己,也嚇怕了老板。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因為把話說絕,而使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一個年輕人去拜訪大發明家愛迪生。
“我一定會發明出一種萬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質。”年輕人自信地說。
“那麼,您想用什麼器皿來盛放這種萬能溶液呢?”愛迪生反問道,“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嗎?”
這個年輕人正是把話說絕了,才讓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尷尬處境。如果他把“一切”換成“大部分”,愛迪生肯定不會去反詰他了。
說話要留有餘地,就要慎重選擇一些限製性的詞語。開口“絕對”,閉口“當然”,很容易把交談者嚇退;把“部分”說成“一切”,把“可能”說成“肯定”,這很容易招致別人的反感。要知道,任何事情總是處於發展的過程中,誰也不敢保證絕對不變。把話說絕,很容易讓自己陷入被動。
說話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死,才能進退自如。比如,人家問你“烏鴉是什麼顏色的啊?”你千萬別望文生義,或者憑借見過幾隻黑鳥的有限經驗而武斷地回答“烏鴉嘛,絕對是黑色的!”給自己留條後路的答法是:“天下烏鴉一般黑!”如此,保管你立於不敗之地。
因此,在與人交談時,要注意說話留有餘地。交談中,遇有需要讚美對方時,應措辭得當,注意分寸,讚美的目的在於使對方感覺到你真的對他(她)欽佩,用空洞不切實際的溢美之詞,反會使對方感到你缺乏誠意。比如,一名公關人員熱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客人之後,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熱情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評價,顯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熱情的人”的讚譽要入耳得多。所以,即使是人們普遍樂意聽的稱讚也要適度,過分的討好、諂媚則近於肉麻。特別是對上級領導,在社交場合更不宜畢恭畢敬地說些奉承話。對晚輩或地位比較低的人,也不要用輕視、冷淡的口吻說話。
要使談話得以繼續,並且產生較好的效果,可適度地選用一些幽默風趣的語言,或講一些笑話。幽默的語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長,如能在談話中適當加以運用,不僅能夠活躍氣氛,而且能夠啟人心智,吸引聽眾,更好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個限度,使用幽默語言,講笑話也要因人而異,要分時間、地點、場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歡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處,特別是對男女之間的話題更是津津樂道。其實,這不但不能表現自己的風趣和幽默,反而說明了自己的輕薄與無聊。要知道,優雅的舉止風度是以友善和為他人著想這兩項原則為基礎。這種揭短的“幽默”傷人太深,不但不道德,於己也未必有益。所以,一定要注意把握好分寸,把話說得留有餘地。
在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不求人,也很難不被人求。所以,無論求別人辦事,答應為別人辦事,還是拒絕他人,都要注意把話說得留有餘地。另外,表揚人,批評人,調解事端,解決衝突,應付尷尬局麵,調息不滿情緒,乃至布置任務,彙報工作等,都應當留有餘地。唯有留有餘地,方能進退自如。
不說過頭話
古人說一句話:“寧吃過頭飯,莫說過頭話。”可見,說話要說得恰當,說得合時,說得合宜。不需要說而說就成了多說,該說時不說則顯得不誠,不明事理而說是瞎說,亂傳是非是胡說。所以,處世切忌亂開口,說出口的話要合乎於情理。宋代朱熹有這樣一句話:“辭達則止,不貴多言。”這裏說的就是話要說得合適才行。怎麼樣才能說得合適,不過頭呢?
一是要為受窘的人說上一句解危的話語。幫助別人當然不是隻有在金錢、勞力、時間上的付出,“說話”也能幫助別人。比如,有一些人麵對尷尬、不知該怎樣下台的窘境時,你及時說出一句,可以幫他解危。像圓瑛大師的“不用打了,我自己走”,化解維那大師的尷尬;團長一句:“我很重的,你提不動”,解除小兵“報告鴨子”的窘狀。當然這也正是助人功德的一件。
二是要為沮喪的人說上一句鼓勵的話語。西方有一句諺語說得好:“言語所賦予我們的功用,就是在我們之間做悅耳之辭。”什麼是悅耳之辭,就是說好話。說好話讓人如沐春風,讓人產生信心。遇到受挫、心情沮喪的人,我們能給他一些鼓勵,給他一些信心的話語,當然這也正是以話語給他人力量的助力。
三是要為疑惑的人說上一句點醒的話語。孫子說過一句話:“贈人以言,重於珠玉。”遇到徘徊在人生路口上的人,遇到在生活關卡左右為難的人,遇到對生命產生疑惑的人,一定要及時的給予一句有用的話來提醒,有可能影響到他的一生,甚至撿回一條生命。
四是要為無助的人說上一句支持的話語。無助的人,對自我信心不足;無助的人,需要他人給予肯定,這樣才會有力量。這種人經常生活在別人的善惡語言之中,一句言語,可以決定他心情的好壞。麵對一些無助之人,我們應當多多給予支持的語言,讓他對自己產生自信心,肯定自我的能力。
《說苑》:“君子之言寡而實,小人之言多而虛。”話語並不在多,重在於貼切與恰當,這正如孟子說過的一句話:“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如果說話非常淺近,但用意深遠,那麼這就是說一句好話。所以,說話一定要小心謹慎,這樣才不會讓人認為輕薄,甚至招怨。
莫逞一時口頭之快
人與人之間發生一些小誤會或者小摩擦是在所難免的,在日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本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胸懷寬廣的人大致會過而即忘。但並非人人都有這般的胸懷。在人際交往當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爭吵源於一件雞毛蒜皮的事,但由於一方逞一時口舌之快,說了帶情緒的話,傷害了對方的自尊心;而另一方也不願意做省油的燈,受辱後也勃然大怒,反唇相譏,從而導致雙方你來我往,把口水仗打得如火如荼,甚至大打出手,小事變成了大事,釀成禍端。
愛逞一時口舌之快者大多數是心浮氣躁、又習慣指責他人的人,在他們的心靈世界裏根本就沒有“忍”字。隻要不順心,見事罵事,見人罵人,為的是排遣胸中的憂煩,僅此而已。然而,他們根本就沒有想到的是:自己焦躁的情緒得到了發泄,被罵者的心裏感受又是怎樣呢?
當然,逞一時口舌之快也並非像上麵所說的那樣可怕。平常在社會活動當中,正常人也有時來這麼一兩下,但此“快”字必也是一閃而過,接下來的便是“不快”了。舉個淺顯的例子。當你在超市排隊付款時,隊伍前進的速度非常緩慢,前麵有一個老太太“霸”在收款台前用了很長時間數著收款員找給她的零錢,你一邊心疼浪費掉的時間,一邊強耐著性子等了好久,最後終於按捺不住歇斯底裏吼了一聲。就這麼一句衝動的話剛一出口,你很可能立馬就會感到後悔、臉紅。就像人打完噴嚏會豎起一陣毛孔一樣,逞一時口舌之快也是生理快感的宣泄形式。所不同的是,打噴嚏的快感是純生理的,而逞一時口舌之快卻摻有極濃的心理色彩。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要想克服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毛病,就要從平常的自我心理調節上下一番工夫。
這就好比圍觀、看熱鬧者的心情,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方式。像A公司起訴B公司侵犯其知識產權,看熱鬧的也分好幾派。有希望A公司輸的,有希望A公司贏的。最終A公司放棄起訴,雙方和平解決問題。而那些喜歡湊熱鬧的人因沒熱鬧可看了,那種莫名的快感也就消失了。
假如你知道自己有逞一時口舌之快的毛病,而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是非常難以克服的,那麼,你就應常備相應的補救措施。有個朋友,見什麼不舒服都習慣逞一時口舌之快。言多必失,這道理人人都明白,然而他就是打死也不信這個邪。
有一次他負責招聘,一個應聘者說自己是北師大畢業的,然而沒有具體說是師大哪一所學院的,這位朋友脫口而出就是一句讓人大感不恭的話:“北師大有一流的也有末流的。”這話的意思不就是懷疑那人有點兒徒有虛名嗎?他的這句話讓那人逮個正著,非讓他說出北師大到底哪所學院是末流。眾所周知,雖然北師大幾所學院水平有高有低,然而哪一所也不至於末流。朋友的話其實是趕出來的,被逼到這份上,隻好承認自己是逞一時口舌之快。
在現代的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我們都無法預料到它的發展態勢,有時也無法了解事情的發生背景,為此,千萬不可以輕易地下斷言。如果不留餘地,就會使自己一點回旋的空間都沒有。
P君與同事有了點摩擦,心情非常的不開心,便告訴同事:“從今天起,我們斷絕所有關係,彼此毫無瓜葛……”這話說完還不到兩個月,這位同事就成了他的頂頭上司,P君因講一句過重的話非常尷尬,隻好自動辭職了,另謀他就。
我們在做事時講求留有餘地,在說話時也同樣要留有餘地,不能把話說得太滿,要容納一些意外事情,以免自己下不了台。因把話講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到處可見。把話說得太滿,就像把杯子倒滿了水一樣,再也倒不進一滴水,反倒就會溢出來;也像把氣球打滿了氣,再充就要爆炸了。因此,我們在說話時,千萬不可把話說得太滿,要學會給自己留有餘地才會進退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