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遇到失敗之後常會怪環境和別人,也有人成功後會感謝很多人。其實,最後真正影響我們成敗的人是我們自己。基督徒常把十字架看成是痛苦的標記。很少能體會它所蘊涵光榮恩寵的真諦。坦白地說:如果把十字架看成痛苦來背,那確實是痛苦又沉重,背起來就比較心不甘情不願。但是如果能洞悉它那光榮恩寵的“結果”,而用另一種態度去麵對,其所結出來的果子自然大不相同。“人生”這一棵樹是很奇妙的,我們給“他”不同的思想(養分),他就會結出不同的果實。經上說得好:“你怎麼想,你就會變成怎麼樣的人”。
所以,凡事往好處想的人,好事就會從凡事來。
生活本來也是這樣:有挫折,有艱辛,有苦惱,有困惑,我們必定遭受挫折,但美好的心態讓我們平靜讓我們豁達讓我們自信。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淡化功名利祿。粉黛香豔,倚紅弄綠,那是瀟灑明星,我笑而避之,黃金富貴,肥食輕裘,那是巨富大款,我敬而遠之。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寬容地待人。對他人的批評與指責,“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他人的吹捧與奉承橫眉冷對馬屁聲,俯首甘為銅豆人。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能理智地對待自己,把握年輕的含義:一份幼稚,一份成熟,一份癡迷,一份自信,一份清純,一份熱情。
凡事要往好處想,就可能成為一個大度瀟灑的人,一個善解人意的人,一個寬厚豁達的人,一個自信快樂的人,一個會愛護自己懂得尊重別人的人,一個重事業感情喜歡四季風景的人。
任何事都需要留有餘地,凡事也要往好處想,我們就能像貝多芬一樣對著漫漫人流喊出那充滿驕傲的話語:“生活這樣美好,活它一千輩子吧!”
4.以寬容心處世
法國19世紀的文學大師維克多·雨果有段名言說道:“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同樣,胸懷博大,源於一顆寬容之心。成功處事的人,往往都會有一顆寬容心。他們處世最大的特點就是給別人留下餘地,他們從不會把事情做絕。
換句話說,為人處世要有一顆寬容心。
做人要有一顆寬容心
有的人說:“我可以寬容任何人,但不能寬容你。”其實,他誰也不會寬容。
也有的人說:“我不會寬容任何人,但可以寬容你。”其實,到時候他連你也不會寬容。
一個人能否寬容,取決於一個人在生活中的心態是否平衡。如果你擁有寬容,那麼你就會輕鬆地生活,就不會被狹隘的心理所折磨。
對他人的不足、缺陷,采取寬容態度似乎比較容易。而另一種寬容則更難能可貴,這就是容人之長,這就是所謂的“宰相肚裏能撐船”。容人之長比容人之短更進步更明智,但難度更大。因為容人之短,是大度;而容人之長,是超脫,有時會顯出自己的不足,相形見絀。但是,真正的寬容,應該包含容人之短和容人之長兩方麵。顯然,對比自己落後的人能寬容,而對比自己技高一籌的人不能容忍,那還實現不了寬容的全部價值。隻有既容人之短又容人之長,方顯人格的崇高。
寬容,是一種博大,它能包容人世間的喜怒哀樂;寬容,是一種境界,它能使自我躍上大方磊落的台階。
寬容,並非是忍讓缺點和錯誤,而是一種無言的教誨。寬容屬於那些具有豁達的胸襟的人,而心胸狹窄,小肚雞腸的人根本談不上寬容。
在馬克·吐溫傳記中有一段記述了一位寬容的老人。
在馬克·吐溫35歲時,愛上紐約的年輕的奧利維亞·L.蘭登小姐,並且贏得了她的芳心。不過,結婚還有個條件:必須取得女方父母的同意。老蘭登先生是一個有社會地位的人,他說他對這個來自遙遠西部的小作家的為人一無所知,他不能答應這門婚事,除非馬克·吐溫能夠提出幾份由西部知名人士寫的證明他品行端正的材料。
於是,馬克·吐溫就寫信到加利福尼亞州,請求六位他認識的知名人士給他寫材料。也許是因為馬克·吐溫的作品諷刺抨擊了美國社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或許是因為這些先生們的妒忌心作怪,他們寄來的材料對馬克·吐溫極為不利。有一位牧師竟預言:“我確信,這個年輕人不久就會爛醉而死,進入醉鬼之墳。”盡管是這樣,馬克·吐溫還是把六份材料如數地交給老蘭登先生了。
老人看完材料後,目光嚴厲地問道:“看來,你在這個世界上是一個朋友也沒有的了?”
馬克·吐溫老老實實地答道:“顯然是一個也沒有了。”
老人的神色突然變得十分溫和,說道:“不過,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能把這樣的材料送給我,這種道德證明了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這又證明了你是一個勇敢的人:竟敢在求婚的場合亮出對自己不利的材料。別管它,把這些材料丟到一邊去吧!我比他們更了解你,既然你沒有朋友,我就來做你的朋友!和我的女兒結婚吧!”
蘭登先生的寬容也使得女兒得到一個好丈夫。他的女兒在婚後生活得十分幸福。人與人之間,如果缺乏寬容心,那麼將來永遠處於積怨難消,疑慮叢生、猜忌報複的惡性循環之中,永遠無法和諧相處,無法凝聚;缺乏寬容心,幸福之花就沒有生長的土壤和綻放的空間。所以,百年哈佛的人生哲學,總結這樣的成功人生理念:缺乏寬容心的人,難以贏得歡樂與幸福;缺乏理智的人,常常會品嚐悔恨與痛苦的滋味。
寬容心的力量
寬容能得人心,能獲得發展壯大的機會。領導寬容,就可以使近者悅、遠者來,天下歸心;就可以融四方才、八方智,智慧無窮。
美國總統林肯在別人批評他與敵人做朋友,而不是去消滅他們時,十分溫和地說:“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時,難道我不是消滅了敵人嗎?”曹操之所以能從僅有幾個子弟兵,到剿滅北方群雄,占據中原,擁有百萬大軍,與他“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胸懷有著密切的聯係。唐朝諫議大夫魏征,常常犯顏苦諫,屢逆龍鱗,可唐太宗寬容為懷,把魏征看作是照見自己得失的“鏡子”,終於開創了史稱“貞觀之治”的太平盛世。諸葛亮初出茅廬,劉備稱之為“如魚得水”,而關、張兄弟卻未然。在曹兵突然來犯時,兄弟倆便“魚”呀“水”呀地對諸葛亮冷嘲熱諷,諸葛亮胸懷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們。結果新野一戰大獲全勝,使關、張兄弟佩服得五體投地。如果諸葛亮當初跟他們一般見識,爭論糾纏,勢必造成將帥不和,人心分離,哪能有新野之戰和以後更多的勝利呢?
這些成功人士的成功離不開寬容心的作用,如果他們沒有寬容心,或許就沒有那麼大的成功,或許甚至就不會成功。
寬容也可以說是智者成熟與自信的宣言。俗話說“大人不計小人過”,這是一種力量懸殊的寬容。而同行相處,同處一地,同為一級,相輕相對立的已屢見不鮮。那些善於寬容,能夠寬容,懂得寬容的人總是給人以成熟與自信的力量。
“將相和”就是這方麵的一個典型的曆史典故。戰國之際,藺相如自薦攜璧赴秦,臨危不懼,斥責秦王,完璧歸趙。在澠池之宴,又智鬥秦王,保得趙王安然回國。出身卑微的相如連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老將廉頗自恃功高,心裏不服,在大街上三次有意擋住藺相如人馬的過道,有意羞辱藺相如,藺相如都命左右改道而行,主動避開。後來,廉頗得知相如以國事為重,不與他爭鬥,深感慚愧,於是負荊請罪,將相和睦。藺相如智勇雙全,才華出眾,拜為上卿理所當然,是眾望所歸。當廉頗輕視並有意為難藺相如時,他沒有以牙還牙,而是以大局為重,寬容為懷,自信而成熟地以退避,並智借傭人傳話,贏得了廉頗的理解,寫就了“將相和睦”的千古佳話,用寬容贏得了自己的尊嚴。這難道不是一種智慧嗎?
但有人以為,寬容是懦弱的表現;也有人覺得,寬容是一種無奈之舉;還有人由衷地告誡,寬容會讓其他人瞧不起,甚至會感到軟弱可欺而得寸進尺。然而,隻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寬容之中,其實有著豐富的內涵和震撼力。也就是說,“寬容”二字看似簡單,其實也是要具備許多可貴的、實實在在的素質,才能做到這一點。
寬容證明了一種實力。換句話說,那種蠢笨無能、外強中幹、虛張聲勢、庸俗之輩,是做不到真正的寬容的。
寬容證明了一種胸襟。換句話說,那種斤斤計較、小肚雞腸、鼠目寸光者,通常是與寬容難以相提並論的。
寬容證明了一種修養。換句話說,粗俗不堪、不學無術、酒囊飯袋、妄自尊大者,能做出寬厚待人的豪舉又談何容易?
寬容也是一種美德。換句話說,缺少家教、道德敗壞、不懂禮儀、貪功竊賞者,是不會與寬容結緣的。
寬容證明了心態健康。換句話說,那種整天疑神疑鬼、恨有笑無、鼠竊狗偷、貪心無度、欲壑難填之類的人,又如何在心靈中騰出空間來寬容別人呢?
總的來說,具有寬容心的人,往往是那些謙恭的、不計較小是小非的人;都是高瞻遠矚、能做大事的人;都是閱曆豐富、知書達理的人。換句話說,他們的路往往都會越走越寬;他們的威望會越來越高;他們的心態也會越來越平和。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也就會相對有效地避開一些不必要的糾纏、煩惱,使自己能盡量地處於散淡、放鬆之中,從而能從宏觀的角度上掌握著事情的主動權,以便有機會逢凶化吉、遇難成祥。因此,也就能相對地延年益壽,至少在一定意義上能保證的生命質量。
當然,寬容同時也意味著有時會失去某些東西,有時也會遭到別人的嘲弄、侮辱、變本加厲。對於這些,有的就隻能一笑了之;但有的也必須針鋒相對、以牙還牙!也就是說,既然能做到寬容或者說想做一個有寬容心的人,首先就不能想著占便宜,怕吃虧;也不能為撈取某種資本而去沽名釣譽。
有句俗話說得好,“有得必有失”。如果你既想給人一種寬容的形象,又處處放不下那些“蠅頭小利”、“壇壇罐罐”,或者說為圖虛榮,處處與人家爭個麵紅耳赤、死去活來,那麼,這頂寬容的桂冠,還是不要罷了;但對於那些卑鄙小人、那些居心叵測、那些不回擊不足以震撼的邪惡者,就該用寬容所孕育出的正義、尊嚴的剛烈與謀略,對其進行狠狠地回擊!好給那些具有寬容心的人掃清路麵、打開局麵,讓其創造出一個有利於更多的寬容者施展魅力的空間!
寬容心做事的智慧
有時,寬容也可以說是一個智者深沉而無聲的教育。相傳,古代有位老禪師,有一天晚上他在禪院裏散步,突然看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他一想便知有人違犯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但是,老禪師並沒有聲張,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而蹲。少頃,果真有一小和尚翻牆,黑暗中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傅。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老禪師寬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寬容是一種無聲的教育。
有時,寬容也是一種力量,力量大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靈魂。雨果《悲慘世界》中的主人公叫冉阿讓,是一個流浪漢,他坐了19年牢。剛被釋放的時候,在天主教堂被年老的主教收留,給他吃飯並讓他晚上睡自己的床邊。冉阿讓趁著主教熟睡的時候,偷走教堂的六套銀餐具並逃跑。當冉阿讓被警察逮個正著帶回到主教麵前對質時,主教卻告訴警察那六套銀餐具是自己送給他的,在警察走後,主教對快要昏倒的冉阿讓說“我的兄弟,您現在已不屬於惡一方麵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方麵了。我贖的是您的靈魂,我把它從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棄的精神裏救出來,交還給上帝。”從此,這個對自己已經喪失了信心並決定用惡行報複社會的流浪漢真的洗心革麵,拚命努力工作,後來成了一個廣施善心的工廠主,去救助更多貧窮和需要幫助的人。
這個世界上還有比懲罰更有力的一種力量,那就是寬容。因為懲罰隻能讓主教找回六套餐具,而寬容卻挽救了一個人的靈魂。
有時,寬容可以說是一種最美麗的情感。寬容別人的人,是無私大度的人,他們懂得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把別人的感受當作自己的去感同身受。他們會替別人著想,容忍別人和自己不同的地方,容忍別人的缺點和過失,不追究不計較自己的利害得失,積極地幫助對方改正缺點和過失,慢慢地趨向完美。
相反,那些極度自私狹隘的人,他們很難做到寬容別人的,他們像守財奴一樣處心積慮看護著自己的所有,對自己寬容大度,對別人嚴厲苛刻。就如《聖經》中所說的:他們永遠隻看見別人眼中有根刺,卻看不到自己眼裏有梁木,一旦受到些許損害,便錙銖必較,睚眥必報。仇恨是一把雙刃劍,報複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同樣會受到傷害,所以冤冤相報的結果就是兩敗俱傷。心中裝著仇恨的人生是痛苦而不幸的人生,隻有放下仇恨選擇寬容,糾纏在心中的死結才會豁然解開,心中才會出現安詳喜樂純淨的愛之天空。就如《箴言書》中所說:恨能挑起事端,愛能征服一切。
寬容還能化解仇恨。仇恨與敵意如同一麵不斷增長的牆,寬容與善良則好像不斷拓寬的路。你在心底種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有什麼樣的收獲。寬容是一個人良好的品性,一個不懂寬容的人,同時也無法得到別人的尊重。寬容是相互的,尊重亦是相互的。以寬容待人,亦給自己留下一方純淨的天空,給別人一個台階,就是給自己留一條退路。
寬容是一種良好的心態,是超乎物質表象之上的寬廣平靜的心態。有寬容心的人,心胸像天空一樣廣闊透明,像大海一樣廣浩深沉。有一個顆寬廣的心,才能容下天地萬物,人倫萬情,世間萬事。有一顆平靜的心,才能鑒別人性中的弱點,洞察人內心的波譎雲詭,才能具有清濁並蓄,化濁為清的能力。就像《菜根潭》中所說的: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古君子當存涵垢納汙的力量。
做人要學會給他人留下餘地,任何事都不能做得太絕了。有一顆寬容的心,就可以使人修煉性情,磨礪意誌,可以讓人自成一種從容淡定的超然氣度。更重要的是,寬容就像一根接力棒,被寬容的人被感動和改變後,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寬容其他人,這樣整個社會就會形成一種良好的循環機製,也許有一天我們無意中損傷了別人的時候,也會得到別人同樣的寬容。就像古語中所說,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我們要始終記住這句話,並且還要做一個有寬容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