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我們心智的成長和健全的活動,就像維持身體的體能一樣,必須不斷地添補養料。人為了適應環境,必須不斷求知和學習,消化與創新,要讓自己從舊適應中解脫出來,然後才有新適應能力。情性的生活也是一樣,如果不能從過去的情感和情緒中解脫出來,就會沉迷於過去而發生情感生活上的困擾。不過,如果沒有用功的學習和豐富的經驗,便談不上解脫;缺乏努力和磨煉,也談不上成長。
解脫成見才有真知。
人如果把過去主觀經驗所得到的片麵意見,用作響應新情境的決策指導,就會墜入成見的陷阱。對別人觀感不佳,就會排擠他,批評他的美意;對別人觀感好,就會一廂情願地接納他的欺騙。人世間,有許多難以彌補的錯誤,都是在成見中鑄成的。成見不一定隻是主觀的片麵觀感;過去所獲得的見聞或知識,不分青紅皂白,頑固地用來處理新的問題,也是一種成見。外表是“現代”而思想帶著“古代”情結的人,往往在適應上發生很大的困難。
有一位母親,在女兒結婚時,傳授了許多馴夫術;女兒把它奉作圭臬。母親賜予的這份幸福秘笈,竟然成為破壞女兒婚姻的利器。成見通常是不知不覺的,所以它常被形容為一種心魔。它破壞人的正知正見,而自己卻認為它是必然的真理。這位女士,一直到家庭破碎之後,才向我訴苦說:過去她與先生的誤會和衝突,有許多是母親一手造成的。不過,就這件事而言,成見不僅來自她的母親,也同時源自她自己的觀念。因為她不能認清母親的話,她完全順從母親,不肯檢審明辨,這是她婚姻生活的致命傷。人一旦缺乏“了了分明”的思考能力,就很容易走入邪惡和迷信。
決定事情,最忌用道聽途說的意見,或根據一己之見作孤注一擲的決策;必須客觀無私、清醒地搜集資料,審慎研判,才能作最好的判斷。請注意,意見的來源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支持意見的理由是什麼。
解脫障礙才有創意。
佛經告訴我們,創意不能開展的原因是心中有了障礙。這就好像視野被阻擋一樣,看不清前景,道路被堵塞,無法通行似的。在精神世界裏,有三種障礙會破壞生活,阻礙心智的開展:所知障,煩惱障,業障。
絕大部分的人都深信知識是重要的,我們隻讚美飽學,卻很少注意飽學之後,更需要清醒和自由。古人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指的就是食古不化,會阻礙清醒的獨立思考。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記憶知識,缺乏良好的思考訓練,在創意上無法突破,研究發展無法達到應有的水準。
在心意活動方麵,社會上通常的習俗、價值觀念和宗教文化現象,往往以“所知障”的方式,束縛個人思想,發生刻板或狹隘的思考。比如說,宗教的規範和真義就很容易被迷信的觀念所束縛,以致教義被曲解,而產生迷信的心理情結。許多不幸的宗教災難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多年前,美國曾經發生過某宗教團體集體自殺的慘事,那是由於障礙所致。佛法闡揚的是覺。覺必須建立在免除障礙和解脫上,這就是空的本義之一。
其次,煩惱是一種情緒和情感的紊亂或亢奮,它可以使人亂性,可以使人消沉痛苦,可以令人緊張焦慮。它是一種情性的障礙,會幹擾思想,影響生活態度,破壞人際適應。煩惱是從貪婪、憤怒的脾氣、無知的執著、傲慢和自卑中延伸來的。諸多煩惱中,以貪婪為核心。也就是說,貪婪能演化為一切煩惱。所以嗜欲越深,煩惱就越重,生活的創意和喜悅就越少。
生活的智慧必須以破除障礙為前提,要懂得解脫和善巧。然而這樣的解脫,是不是很容易被認為一無所有呢?大珠的弟子在聽完他對解脫和空的解釋之後說:“我知道了,空的要義就是畢竟一無所有。”大珠解釋道:“畢竟是你自己,不是畢竟一無所有。”這位弟子恍然大悟,很高興地離去。從大珠的談話中,我們知道空和解脫,是要歸到實實在在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的本質或真我也否定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