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消極才有積極。
消極是等待的、懼怕的、逃避的、悲觀的。如果生活態度是消極的,那麼煩惱就會滿簍滿筐。等待的人就會錯過機會,懼怕的人就會焦慮不安,逃避的人最會累積難題,悲觀的人更是沮喪乏力。
有人說,積極是往好處想,肯上進;消極是往壞處想,所以畏首畏尾。我認為積極和消極並非取決於樂觀或悲觀,而是決定於能否麵對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行動,不是正對著解決問題而發,那就是消極,能麵對它而設法予以克服或解決就是積極。
父母親都希望子女用功,絞盡腦汁來鼓勵,送他去補習班補習,然而如未能真正了解成績低落的原因,設法予以補救,那麼任何措施都是消極的。反之,如果能協助他克服困難,提升學習效果,那麼給他一頓訓斥,也不失為積極。
有些人企圖心旺盛,看來似乎很積極,但他拈輕怕重,不肯吃苦,不肯用功學習,這就形成欲望和實踐之間的矛盾,這矛盾往往加速了消極態度的形成。因為不滿、憎恨、嫉妒和逃避的意念,很快就顯現出來。因此,人必須先把自心中的驕誑、嫉妒和種種愚迷加以淨洗;要把野心和貪婪放下,這才能夠接納自己,了解自己,活個現成,展現自己的潛能。唐朝黃檗大師說: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升於虛空,照遍十方更無障礙。能夠實實在在展現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光明積極的生活態度。
消極的人活在虛偽和狂妄的蘊識世界裏。他的行動不是為了豐富或光明生活的本身,而是為了虛妄的意圖。他們是疏離的,是痛苦的,是掙紮的。
解脫色心的我,才看到真我。
一般人對於色心的我是很執著的,從心理谘詢的觀點來看,人們為了維護“色心的我”,真是用盡腦筋。許多人在心中經常這樣自我對話:我有我的尊嚴,這麵子是要撐的。”然後又自己回答:“我的顏麵受到傷害,害得我無地自容。”
結果許多虛幻的意念,鑽牛角尖的想法,不停地在心中浮現盤旋著。時而想要超越,當個強人;時而絕望,自卑彷徨;時而不平,嫉妒憤怒。這些都是圍繞著“色心的我”而發出的情緒作用。許多情緒性的衝動和行為,都是在“我相”被侵犯時才出現的。
禪家指出,色心所形成的我相,是過去生活經驗中,搜集別人或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形成的。它不是與生俱來,不是本來就有的。對於過度執著我相的人,要時時參透它的本質,不要讓它成為不斷指責自己的壓力。也不要為了“死要麵子”,不顧是非曲直,而陷入錯誤的泥淖。
禪家的參禪,就是要幫助人,從參透中解脫色心和我相的羈絆,而成為真正的自由人。以下是一段谘詢式的參禪,用來幫助人看出那我相的非實在性。首先,禪者大略說明了真我和我相的本質,他要幫助人參透我相,去接觸真我。
禪法最重要的就是解脫,有解脫就能開悟,能展露自性如來,就能福慧增長。
當一個人被指引到能看清自己的“他”或真我時,他慢慢從“我相”的執著中解脫出來。他知道得失、是非都隻是一個名相的表層。人生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如來,而生活的關鍵就在於有沒有去披露自己,去實現和布施,去悲智雙運,去證入無餘涅。
當一個人能從是非心中解脫出來,就能看清是非,且外於是非;能從毀譽中解脫出來,就能不被毀譽所動,而真正過清醒光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