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部分 幽默,人人學得會(2)(1 / 3)

幽默千萬不能太過火

培養起一定的幽默感並不是很難,但是要做到能夠恰當地把握好幽默的尺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過分的幽默往往會使人產生古怪的感覺,尤其麵對剛開始交往的人,你滔滔不絕,笑話連篇,表現出很風趣、很有才華的樣子,隻會讓人反感,使人覺得你過於油嘴滑舌、輕飄虛偽,喜好賣弄自己。

凡事均要講適度,幽默亦如此。在生活中,適時適地運用幽默,才能使相互之間的關係更加和諧、親密。這在那些旨在糾正他人的幽默技巧中表現得更為明顯。這裏就幽默的使用,有三個忠告。

首先是:幽默勿以譏刺他人為樂事。

苛刻的幽默很容易陷入殘忍,使他人受到傷害、陷於焦慮之中。通常,譏諷、攻擊、責怪他人的幽默,也能引人發笑,但是它卻常常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使本應歡樂的場麵變得十分難堪。

一位中學教師到某地出差時,拎了一兜香蕉去看望一個多年未見、新近升為副處長的老同學。老同學心寬體胖,雍容富態,開門見是同窗好友,一邊讓進屋,一邊指著他手中的提兜戲謔道:“你何時落魄到走門子了?本處長清正廉明,拒絕歪風邪氣腐蝕賄賂。”

一句譏諷的調侃,使教師自尊心受了傷,他頓生反感,扭頭就走了。

顯而易見,幽默既不等同於一般的嘲笑、譏諷,也不是為笑而笑,輕佻造作地貧嘴耍滑。幽默是修養的體現,它與中傷截然不同。幽默笑談是美德,惡語中傷是醜行,真正好的幽默是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是嚴肅和趣味間的平衡,它以一種古怪的方式激發出來,卻經常表現出心靈的慷慨仁慈。

帶有嘲諷意味的幽默極易冒攻擊他人的危險,而有所斬獲的機會又很小,下麵就有一個例子:

某飯店服務員小王不愛刮胡子,多次被批評,但積習難改,於是主管找他談話。這位主管劈頭就問道:“小王,想一想,你身上最鋒利的是什麼呀?”小王愣了一下,掏出水果刀說:“就這把水果刀了。”經理搖頭:“不見得,我看倒是你的胡子。”小王不解:“為什麼?”“因為它的穿透力特別強。”(潛台詞:你的臉皮特別厚。)小王反應過來以後,臉氣得通紅。

由於譏諷幽默的嚴重負效應,我們在使用幽默對別人進行批評時就要進行嚴格的推敲,以免使接受者產生被嘲笑、被捉弄的感覺。

第二個忠告是:惡作劇有時可以產生幽默效果,但使用時要注意分寸。

惡作劇在乍見之下,似乎並不是什麼犯罪的事,但隻要分析其潛在意識,就可以發現其中包含著憎惡及攻擊性的心理,有時回想自己所做過的惡作劇難免冷汗直流。例如:

有個男的,有一次,他在某位女同事的抽屜內悄悄地放進避孕器具。或許他隻是想開開玩笑,但深刻剖析他的潛意識,他的行為卻詮釋出所謂的“強奸意欲”。

還有一次,他在公司內一位稍過適婚年齡的小姐所坐的椅背上貼了一張小學生常用的貼紙,上頭寫了三個字:有空間。

這個惡作劇確實是太過分了。他並沒有想到對方的心理上可能受到多大的傷害,而且以潛意識心理學的觀點來看,他本人內心潛在的強烈欲望是“想”進入那“空間”裏麵。

過火的惡作劇很傷人。所以,惡作劇一定要止於天真無邪的玩笑才行,也隻有如此才不會傷害到他人的自尊。善意的惡作劇,幽默情趣很濃,自然能給平淡的生活帶來清新的空氣,讓人開心;但捉弄人的不懷好意的惡作劇,不但令人生厭,而且影響人際關係。

好萊塢有一批專愛捉弄人的演員,開起玩笑來無所顧忌,令人瞠目結舌。時常有人用裝有火藥的雪茄請朋友抽,嚇得對方魂飛魄散,這樣的惡作劇雖然能讓他們在緊張繁亂的工作中解脫出來,放肆地大笑一場,卻使被戲弄的對象十分不快。

笑有愉悅功能,也有懲罰功能。嘲諷的笑是典型的懲罰的笑,而惡作劇的笑正是懲罰的笑的一種形態。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說,惡作劇就是平時壓抑的情感與欲望得到了發泄。

第三個忠告是:幽默可能會產生良好的效果,但前提是要把握好幽默的投施量。

一句幽默的妙語可以為溝通帶來契機和輕鬆的氣氛,但是川流不息的妙語、笑語、警句、諷喻,卻隻能阻塞溝通。因為“幽默轟炸”通常都會導致思維緊張,使人不知如何是好。試問有誰能不間斷地承受強烈的幽默呢?

幽默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在我們運用時機、地點乃至言辭不當時,都可能傷害別人的自尊與情感。如果幽默不能為人釀出歡娛,卻強加給人怨憤、痛苦,這是令人遺憾惋惜的事情。我們應該學會怎樣避開幽默的禁區。

幽默的社會心理價值並不意味著它的普遍隨意性,幽默的文化功用也不說明它具備了萬能的效應。這是一朵帶刺的玫瑰,是一片風光旖旎的雷區,任何輕率、莽撞的行為都將飽嚐苦果,使瀟灑輕鬆走向它的反麵。

運用幽默表達真正意圖

在一家食品店裏出現了下麵這幅情景:

一個小男孩站在低低的櫃台前麵,凝視著一盒打開了的巧克力餅幹。

“喂,小孩,你想幹啥?”食品店老板跟他打趣問道。

“哦,沒什麼。”

“沒什麼?我看你好像是想拿一塊餅幹。”老板說。

“不,你錯了!先生,我是想盡量不拿。”小男孩頑皮地回答。

老板不禁被他的機智和可愛逗得哈哈大笑,於是送給他一盒餅幹作為“嘉獎”。

這位聰明的小男孩也正是利用了這種異曲同工的幽默技巧。本來他對美味望眼欲穿,饞得直流口水,但並不直說,而是直話曲說,“實話”巧說,表麵上看去似乎是否定了老板的話,實際上等於將自己的意圖變了個方式表達出來而已。

小孩子似乎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以幽默力量來溝通,或借此達到目的。例如,小孩可能向父母要求一樣他並不想得到的東西,以期得到他真正想要的東西。如下麵這段對話:

瑪麗:“媽媽說不準我養狗。”

朋友:“你不該這樣直截了當地要。向你媽媽要個小弟弟,她就會買隻狗來給你了!”

另外,從孩子的新觀點上,也可以獲得幽默力量。例如:

父親責罵女兒太吵:“你不是答應我要安靜的嗎?我不是跟你說好,你不安靜的話就要挨打嗎?”

“是啊,爸爸,”女兒表示同意,“但是我沒遵守我的諾言,因此你如果不遵守你的諾言的話,也沒關係!”

有時通過孩子,可以幫助我們看見自己的缺點,從而學到如何輕鬆麵對自己。

周末,父子兩人結伴到森林裏露營。

“好了,很有趣吧?”父親問。

“我想是吧,”兒子說,“隻是下次,我們是不是可以帶媽媽和西紅柿醬來。”

有時候,小孩的幽默力量比大人們更早預見先機。

有一位父親把自己當年的結婚照片拿給小女兒看。

小女孩看著照片,先是疑惑不解,繼而突然眼睛一亮。“我明白了,”她說,“就是這個時期你把媽媽帶回家來,幫我們做家務的。”

避開正麵衝突,巧借他物,加以發揮,實質上是旁敲側擊。當事人巧妙利用某一事件或場景為基點,將自己的觀點用常規的邏輯順序推導出來,從而在諷刺、挖苦中叫人感受愉悅的幽默方法。

孩子們可以借助幽默來看父母的臉色。

小孩:“爸爸,我長大了要當一名北極探險家。”

爸爸:“好極了。”

孩子:“可是我想立刻開始訓練自己。”

爸爸:“怎麼個訓練法?”

孩子:“我每天要買一英鎊的冰淇淋,這樣我將來就能適應寒冷的天氣了。”

突破常規式樣,達到幽默目的,一個人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采用了一種有別於常規的方式或方法而達到了完全相同的目的。不僅僅生活中是這樣,就是我們日常所離不了的交流工具——語言也有類似的情況。

再如下麵這個幽默故事:

媽媽上完夜班回家,拉開燈時,發現地毯上灑滿了瓜皮果殼,並有一張醒目的字條。媽媽撿起來一看,隻見上麵寫著——“媽媽,對不起,我困了,明天一定打掃。”

媽媽忍受不了髒,便拖過吸塵器忙亂了一陣。

打掃完後,媽媽上床睡覺,隻見枕頭上又放著一張紙條,上麵寫著——“媽媽,謝謝您!”

做奶奶的也有發揮諷刺性的幽默力量的時候。例如,某女士有四個孫兒,來與她同住了一個月。

她告訴朋友說:“孫兒們來,帶給我雙重的歡樂!”

“怎麼說呢?”

“他們來了,我很快樂;他們走了,我也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