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是童言無忌,敢於異想天開;青年時期被迫適應現實,但還有闖勁;中年時期包袱越來越重,暮氣越來越深,開始排斥開放和冒險,開始得過且過;晚年,開始放棄任何冒險和努力。於是,最終我們也隻會感歎:“他沒有什麼了不起,我這麼做也一定能成功”“我過去膽子要是再大一點的話,就會……”這個過程就是膽量在我們一生中的發展過程,從逐步壯大,再到逐步衰退,正如我們的生命規律一樣。
莎士比亞指出,勇氣是在偶然的機會中激發出來的。除非我們讓自己時刻保持一種培養勇氣的態度,否則,我們不要指望膽量會有所提高。
那麼,怎樣才能訓練自己的勇氣與膽量呢?
一、樹立目標
人都有巨大的潛能,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目標。為什麼有些人能夠為了目標發奮進取、不惜冒險;而有些人卻在現實中把這些潛能磨滅,把目標當成一種自我安慰的幻想,最終庸庸碌碌一生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後者缺少能使自己持續產生動力和雄心的使命感。
目標能夠引導我們渴望成功。可是,單有理想和目標,還不足以讓我們獲得不怕犧牲一切的勇氣,使命感才能讓我們無所畏懼。隻有具有強烈的使命感,才能使自己爆發巨大的能量,一路克服困難,不怕挫折,不怕冒險,堅持到底。
完整的人生應有使命感、失落感、危機感。一個具有使命感的人通
常非常執著、認真、熱情,也通常會爆發驚人的膽量,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因為他把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看作自己的宗教和信仰,神聖、重要、不可放棄。
由於每個人的追求和信仰不同,有的人視金錢和權力重過生命,有的人把名譽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有的人則家庭至上。因此,每個人內心神聖的“宗教”完全不同,所激發出來的動力、活力、精神狀態也肯定不一樣。所以,使命感還必須有正確的方向,才能給人帶來健康的膽量。
換句話說,能讓目標產生使命感的不是目標本身,而是這個目標的導向必須指向責任、誌向、信仰、高尚,隻有不違背社會在法律、道德雙方麵認可的底線,才能讓人不惜為此赴湯蹈火,犧牲一切。
神聖的使命感能激勵我們不怕困難,采取積極的行動,奔向崇高的目標,並因此獲得成功。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都需要弄清自己的使命和目標是什麼。
每個人都需要弄清楚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包括事業的使命、生活的使命、專業的使命,這些使命決定了我們要努力成為什麼角色,以及擁有多大的勇氣。正如梭羅所說:“光勤勞是不夠的,螞蟻也是勤勞的。還要看你為什麼而勤勞。”
二、爭強好勝的個性
對於“爭強好勝”,人們有很多誤解。一個謙讓的人,不一定內心不爭強好勝;一個爭強好勝的人,做的未必不是有意義的事情。如果不“爭強好勝”,我們為什麼要在社會中提倡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是自然界永恒的生存規律。
人們通常誤解“爭強好勝”,其實有兩方麵原因。一是文化的傳統,東方人崇尚無為和性格內斂:“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別人搶也搶不走;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自己搶也沒有用。”二是以前的社會大環境處於相對保守狀態,使人們不習慣冒險和競爭。所以,我們過去的教育把團隊的爭強好勝當作集體主義加以讚美,而把個人的爭強好勝當作個人主義至上加以批評。
其實,爭強好勝不等於惡性競爭。我們需要提倡的是良性的爭強好勝,而非劣性競爭。良性的爭強好勝,有助於提升一個人的勇氣,也使人心胸開闊,關注身邊的人和事。
三、創新精神
羅伯特·舒曼在《舒曼論音樂與音樂家》中說:“人才進行工作,而天才進行創造。”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認為,人類的進化就來源於人們總是在試圖創造代表主流方向的新事物,譬如科學家通過發明創造來推動技術革新,藝術家們“蔑視任何形式的模仿,歌頌一切形式的創新”來推動風氣和觀念的革新。
萬無一失意味著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險。當然,盲目地不斷求新也並不是一件好事。這個“新”必須建立在合拍、合適、合宜的基礎之上,如果還沒有舊事物實用,就失去了創新的價值。
四、保持危機感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無論從事何種職業,人們都會感受到危機感所帶來的壓力。許多人因為壓力而焦慮不安,許多人甚至在壓力下崩潰。可是,如果我們假設一下沒有危機感的情形,便會發現,危機感不能不存在。沒有危機感,就沒有壓力,我們就會成為失重的人。如果失去了事業和生活的重量感,我們就會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不敢開拓和冒險。
哈佛商學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爾有一句名言:“21世紀,沒有危機感是最大的危機。”內心的危機感,通常能夠使人爆發驚人的膽量,是勇氣的重要來源之一。危機感迫使我們做出改變,進行冒險。要麼在沉默中死亡,要麼在沉默中爆發,這也是危機在心理上給人的暗示。尤其是事關生存的危機感,能激發人最大的潛力,使人的勇氣激增到無所畏懼的地步。所以,人們把“置之死地而後生”當作兵法的精髓之一。當然,我們還需要注意的是:危機感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不一定是現實中的逆境和困境。
幾乎所有勇敢的人,就算已經度過人生的艱難時期,身處順境,但他們心底依然有著強烈的危機意識,並且因為這種意識,能夠更好地保持繼續奮鬥的激情。比如,比爾·蓋茨總是感到緊迫的危機感,他說:“微軟離破產永遠隻有18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