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為了光榮和自豪而流淚,但不能為了害怕和恐懼而哭泣──這是西點軍校的宣言。當我們遭受挫折和失敗的時候,讓自己勇敢一些,因為世界隻給勇敢者讓路。

要有從零開始的勇氣

入校後,西點軍校就要求學員具備“一切從零開始”的心態。凡是進入西點軍校的學員,一律會被平等對待。學員過去的成績與輝煌,在西點軍校隻代表過去。對此,戴夫·麥考梅克回憶說:“西點軍校是一個特別能打消驕傲之氣的地方。我來自一個小鎮,在那裏我是一個優等生,而且還是一個運動隊的領袖。但是到了西點軍校後,我發現,同學中60%的人曾是運動隊的核心,20%的人在以前的學校是尖子生。昨天你還是一個地方的明星,今天你就隻是眾多強者中微不足道的一個。”西點軍校對新學員而言,是一個新的開始,每個學員都必須具備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著名的“二戰”名將巴頓就在西點軍校經曆了“一切從零開始”的心路曆程。1904年6月,巴頓步入了夢寐以求的西點軍校。但他的勃勃雄心在入學不久就受到了嚴峻的考驗。由於在文化知識方麵基礎不紮實,他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成績落後同學一大截。這令巴頓煩躁不安,他惶惑、恐懼,甚至說自己是“一個平凡、懶惰、愚笨而又雄心勃勃的幻想家”。再這樣下去,前途無望,如何麵對父母和家族的期待?巴頓陷入了深深的焦慮之中。

不但如此,巴頓還嚴重偏科。他隻看重軍事科目,尤其偏愛戰術理論和隊列訓練。戰術係的教員們十分讚賞巴頓的獨到見解,認為他具有超常的軍事天賦。巴頓對於隊列訓練的愛好更是達到癡迷的程度。他的隊列動作漂亮、利落,在全班出盡了風頭。可是巴頓的數學成績卻是倒數第一。盡管好友勸他擠出隊列訓練的時間多看看數學書,但巴頓置之不理。

第一學年結束時,西點軍校決定讓巴頓留級。這就意味著他要重新上一次一年級,重新經曆一次“獸營”訓練,重新挑戰高年級學員的百般“刁難”。巴頓原來當下士學員的計劃破滅了。但他很快調整了自己,他想:一切從零開始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巴頓又重新振作起來。

在家庭教師的輔導下,巴頓利用一個暑期,係統地掌握了全部功課。

他告誡自己:“重新開始需要勇氣,要始終不渝地竭盡全力。”新的一年級生活又開始了,巴頓成熟了許多,他以火一般的熱情和嶄新的精神麵貌,腳踏實地地去爭取自己的成績並獲得了成功和榮譽。

升入二年級後,巴頓嶄露頭角,成為全校注目的人物。他成了運動場上一名衝鋒陷陣的勇士,而且他沒有荒廢學業,各科成績都很優秀。勤奮和勇敢使巴頓獲得了巨大成功,他逐一實現了自己的目標──隊列訓練名列榜首,幾次刷新運動項目紀錄,四年級時被任命為副官……如果沒有一年級的“一切從零開始”的勇氣和心態,或許巴頓會被西點軍校淘汰,從此與軍旅無緣。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這與“一切從零開始”的心態是相同的。對此,美國考皮爾公司前總裁比倫說:“失敗也是一種機會,若是你在一年中不曾有過失敗的記載,你就未曾勇於嚐試各種應該把握的機會。”生活中很多人都懷有夢想,夢想有一天能夠成功。可是,隻有經過了反複的失敗和思考,才會最終獲得成功。曆史上但凡有所成就之人,都非常善於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比如,居裏夫人經曆了無數次的重新開始,才發現了鐳的存在,為人類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14年12月,愛迪生的實驗室燃起大火。那個晚上,愛迪生一生的心血和成果就在熊熊大火中化為了灰燼。大火燒得最凶猛的時候,愛迪生24歲的兒子查裏斯在濃煙和廢墟中發瘋似地尋找著父親。最後,他見愛迪生平靜地看著火勢,他的臉在火光搖曳中閃亮,他的白發在寒風中飄動著。那時候,愛迪生已不再年輕,他已經67歲了,在這樣的年紀遇到這樣的打擊,一般人是承受不了的。所以,人們以為愛迪生會被這場災難擊垮。但是大火後的第二天早上,愛迪生看著一片廢墟說:“災難自有它的價值。瞧,我們以前所有的謬誤、過失都被大火燒得一幹二淨。感謝上帝,這下我們又可以一切從零開始了。”

大火並沒有燒掉愛迪生的發明熱情,火災剛過去三個星期,愛迪生就開始著手推出他的第一部留聲機。然而這隻是愛迪生發明創造的新的開始。在接下來的十幾年中,一項又一項發明在他手中誕生,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麵的發明和貢獻以外,他在礦業、建築業、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造和真知灼見。

在實現夢想的道路上,一個麵對困難仍然滿懷信念、充滿勇氣的人,一定能夠重新開始,就如同愛迪生一樣,能夠在一場大火之後,很快就讓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問世。同樣麵對挫折,你是否也能夠微笑應對呢?可以說愛迪生懂得堅持,也不得不說他有足夠的勇氣和聰明。但在諸多要素中,我們不能忽略最為重要的一項,那就是失敗帶給愛迪生的觸動並使其奮發。正是失敗,讓愛迪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正是失敗,給了愛迪生想證明自己的動力;也正是失敗,讓愛迪生有了獲得成功的渴望,所以最終愛迪生真的獲得了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成功並不是失敗的簡單累積,而是對失敗的一種總結與超越。假如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走進“失敗越多離成功越近”的誤區。所以,要對失敗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識,弄清楚失敗的原因何在,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還是一開始整個方向就出現了問題?經過仔細、反複的思量,從中汲取有益的東西,應用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避免犯同樣的錯誤,取得最後的成功。

膽量是怎樣練就的

其實,膽量貫穿人的一生:在嬰兒期,沒有誰逼著我們走路,可我們嚐試著不斷站立,不斷前行,跌倒又爬起,終於從爬行階段進入步行時代。之後,我們對於走路還不滿足,於是開始奔跑。然後,我們發現兩條腿奔跑的效率很低,於是,我們開始發明和借用自行車、摩托車、轎車、飛機等交通工具。這個階段,是膽量的上升期。但是,隨著遭遇的挫折越來越多、日漸形成的習慣越來越根深蒂固,以及年齡的日漸增長,同時我們已經有了些收獲,我們越來越傾向於穩定,從而導致人的膽量逐步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