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傳遞巨大的價值能量(3 / 3)

楊震雖然官至宰相,卻沒有為自己購置什麼產業,他認為祖輩被譽為清官就是給子孫最好的財產。楊震的後代為此感到驕傲,現在洛陽楊震後代還將“四知堂”作為店名呢。

拒收無人知曉的禮金,這樣的人其實心裏給自己設置了一個底線,無論是十兩金子還是十斤金子,對他來說都是不能收的。

在溝通和談判的過程中,有底線的人是非常有原則的,觸碰到原則的事情他們就不會去做。而在底線之上的空間,被稱為“商量空間”。不要輕易讓人知曉你的底線,更不要輕易地告訴別人你的底線。談判和其他時候不同,一方如果先亮出底牌,那麼對方可能會把條件抬高,這樣你就很被動,當你的承受範圍超過了底線,生意就談不成了。同樣的,我們在談判的過程中,也要習慣預測一下對方的底線,不要在談判中把對方的彈簧壓過底線。

有形與無形底線的差異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他將某個小空間用一根細線圍繞起來,然後在旁邊立了一塊牌子,上麵寫著:請勿入內。

他在一旁觀察發現,人們走到牌子跟前看看,然後就繞行了,很少有人會抬腿跨越這根細線,走進這個“禁區”。

於是他就把繩子拆掉,隻留下了那塊標注“請勿入內”的廣告牌。

這次情況截然不同,很多人都會不自覺地走到這個“禁區”的中心,甚至左右張望,疑惑地看這裏有什麼值得“禁止入內”的東西。

這個實驗說明人遵守那些有形的規矩是很容易的事,但是要自覺遵守無形的規矩並不容易。這就是人們的心理底線。

運用底線思維來溝通,談判,做事,就要想好無形底線在哪裏,有形的底線何時表現。人都有這樣那樣的欲望,碰到各種各樣的誘惑,我們先要給自己一個適當的範圍,設置合理的底線,讓自己時刻在合理的空間發展,能做到什麼,不能做什麼,都要心裏有數。堅守底線的人犯錯的幾率要小很多,而具有“彈性底線”的人,最容易出現失誤。因為彈性其實是很難把握的,在小利麵前可能不會出現問題,但是大的利益麵前可能會不動搖。所以堅守底線並非易事。

人之所以能突破底線,是因為每個人都有薄弱的地方,突破底線都是從那些小事情開始的。我們說有些事情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就是因為不能堅守底線,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影響。

對手的底線思維

坐在談判桌上的人和你我一樣,都有著一定的讓步空間,也有自己的底線。為了能夠促成合作,我們需要做充分的準備,給共贏創造條件。談判自始至終要尊重對手,在和氣的情況下進行商談,談完雙方有了一定的了解,願意合作,可能會成為朋友。職場上關係沒有一成不變的,盡量給自己和對方空間。想要一口氣吃成胖子,那麼對方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失,即使現在合作成功,長遠而言可能會因為談判風格的原因,雙方無法深入合作。如果將對方的彈簧壓過底線,對方也隻能就犯,這樣做會損壞雙方的利益,而對方也會感覺你太苛刻。盡量秉承“生意不成仁義在”的原則,畢竟合作是一件長久的事情,不能有一單成了下次就不見麵了的想法。

當然有時顧客,合作方,競爭對手都會打“感情牌”,在價格和合作條件上訴苦,這樣的事屢見不鮮。究竟是讓步還是不讓步?對方的話可信度有幾分?究竟自己最後做的決定是正確的判斷嗎?

心理如此打鼓的人大有人在,人與人的智商相差並不大,出奇製勝的幾率非常低。這時我們如果有大量信息和數據的支持,就不會讓自己陷入這樣為難的境地了。所謂“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在與顧客商談或者談判之前,我們要盡量搜集對方的信息和資料,全麵地掌握情報,然後與團隊進行討論,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分析。經過信息的這個搜集整理,篩選討論的過程,我們就基本能做到心裏有數了。

雖然我們設定了底線,但是在實際的交談中要靈活運用。不要讓顧客或者談判方感覺你“隻能這樣,隻能那樣”。除非這樣,否則其他的就沒什麼好談的,這樣的溝通會直接陷入僵局。而談判過程中不把握度,隻想製造好的氛圍,而不堅守底線,又會導致過多的讓步。我們需要把底線和靈活性結合起來,不要讓自己的思維陷入僵化的境地。

有了合理的底線,你便可攻可守,在溝通過程中靈活運用自己的各種談判技巧。

5分享帶來的人氣

卡耐基說過:“對於成功來說,專業知識所起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反思這句話,說的無非是不管你幹什麼,隻要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你就已經成功了85%!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說過,願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我們想要成功,不僅是要有資金、技術,更要上好人際關係這一課。

今日職場上越來越重視團隊的合作精神,這甚至成了衡量員工的標準。在勞動分工日趨精細的今天,那種“獨行俠”式的員工即使能力非常出眾,但是為了大局,老板們也往往不得不忍痛割愛。這樣,企業的協調性、工作效率和效益才有保障。

職場中同事之間要有好的合作,那些自己創業的人,更需要與他人良好的合作。俗話說得好,一個好漢三個幫,更何況我們還不是好漢,是血肉之軀。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人人都在學習與人合作,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我們的生存和成功,說到底離不開團隊的力量。

回到大眾視線

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曾經問十大弟子:“一滴水怎樣才能不幹涸?”弟子們麵麵相覷,唯有傳法第一的阿樓那回答道:“把它放到大海裏。”

一滴水脫離了大海,遲早都會蒸發、滲透、幹涸。同樣的道理,茫茫人海,一個人之於社會,也就好比一滴水之於大海一樣重要,如果不投入大海的懷抱,那麼他遲早會幹涸。

汪蘋被“指點江山”服務公司聘用,為公司開發一套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培訓教材。

工作了一段時間,汪蘋的表現卻讓總經理大失所望。原來汪蘋是個完美主義者,甚至達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有時她需要一個數據,打個電話查詢一下就能解決了,可她非要派人進行實地調查。更糟糕的是,汪蘋非常缺乏合作精神和容人之量,導致兩個新招來的員工被她氣跑了,其餘的老員工對她也頗有意見,公司裏總有股火藥味兒。

總經理看在眼裏,急在心上,私下裏找她談了好幾次,勸說她以公司為重,讓她發揚風格,多與下屬溝通。汪蘋答應得很好,但是一到做事的時候,就把總經理的話忘了。有一次總經理委婉地開導汪蘋要搞好人際關係,汪蘋卻認為自己的工作沒得到肯定,第二天便離開了公司。

職場中像汪蘋這樣的人不少。他們技高一籌,敬業精神值得我們敬佩,但是隻有樹立團隊意識,發揮團隊精神,才能把個人的力量發揮出來,才能實現個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汪蘋身為領導,協調能力和組織能力欠缺,她自己也忽略了這一點。因此,即使你已經修煉成為了“白骨精”,也千萬不要自以為是地認為你是不可或缺的。當今社會,特別是那些立誌開拓的企業,不僅僅需要個體精英,更需要精英層的高度集結。這一方麵是為了企業發展考慮,另一方麵有助於我們團隊意識的培養,在注重個人能力的同時注意整體的協調。

如果你不能獨自成功,你便不能獨自享有成功。感謝周圍人的幫助,是大多數成功人士常掛在嘴邊的話。這句看似普通卻至關重要的一句話,顯示了他們思維的智慧,這實在是一句非常聰明的話,這話現實了他們的素質又讓聽者心理平衡。

經濟複蘇後很多公司都增設了崗位,而業內的競爭可謂激烈。有一家跨國公司正在選聘新崗位的部門經理,競爭者很多,有位能力強的員工卻未能如願似償。

按照他的預計,自己升任部門經理是板上釘釘的事兒。因為他的工作業績有目共睹,而且經常拿獎金,在銷售部是一員大將。部門經理升職時還向人力總監推薦過他。

但人力部門在任命前搞了一次民意測驗,大多數同事都認為他既孤傲又自私。結果一個工作業績遠不如他,但人緣極好的同事登上了部門經理的位子。

他為什麼不受大家歡迎呢?這還要從他的工作業績說起。原來,他不僅工作能力非常突出,而且非常能吃苦,因此經常被評為優秀員工,數次獲得精神及物質獎勵。得了大獎請客,基本上是一些公司的慣例,但他認為這是自己的勞動所得,請不請在自已,所以就推說有事,最後,自己淡忘了。

最讓大家不快的是每次開會他的發言內容,不外乎某某不行,自己很棒,並把自己的功勞刻意誇大,對同事們的幫助和配合則隻字不提。結果,他引起了全部門的公憤。就這樣他與經理的職位失之交臂。

他的缺點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也確實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我自己的勞動所得,請不請在自己。然而舍不得一頓飯錢,最後招致所有同事的公憤,以至與晉升失之交臂,這中間到底哪頭輕哪頭重呢?

由此可見,學會分享不但能聚攏人氣還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分享一顆種子,你將收獲一樹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