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曾聲稱,他們在研究一些有警戒色並有刺的植物時,發現了植物能自動模仿動物的現象。這種植物能夠自己生長出一些假刺,看起來像真的硬刺一樣,讓食草動物不感興趣,從而保護自己。
有些植物用豔麗的色彩作“廣告”,炫耀“我是有刺的,千萬別碰我”。而有些植物則會“炫耀”它們葉子兩側的像牙齒一樣的刺,意思是告訴想吃它的動物,“別吃我,我是不好惹的”。這些像刺一樣的東西實際上是軟的,研究人員猜測;這些植物可能認為模仿假刺付出的代價較小,因為孕育真正的硬刺需要更多的養料。
類似的現象在蘆薈和棕櫚樹一類的植物中就可看到,它們的葉子兩側的刺就是軟的假刺。研究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植物有豔麗色彩“牙齒”,而這種“牙齒”其實很軟,它們也是用來保護自己的。研究人員正計劃進一步進行試驗,看看動物是否真的會被植物的偽裝蒙騙。
植物尚有自我保護意識,何況人呢?
電話行銷人員在電話行銷過程中,會對客戶進行行銷推薦工作,這難免會讓客戶產生一些懷疑的成分,會自然而然地產生一種自我保護的意識。對於這點,電話行銷人員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數,合理引導客戶,打消客戶心中的疑慮。
作為電話行銷人員的你,有沒有經曆過這種事情:當電話溝通剛剛開始的時候,你甚至還沒有來得及介紹自己所行銷的產品,客戶便告訴你“暫時不需要,等有需要時會打電話給你”或者“現在正好很忙,馬上要開一個重要的會議”;當你試圖了解一些比較關鍵的背景資料時,客戶總是顧左右而言他,模棱兩可地告訴你“不好意思,碰巧不是很清楚”,或者“是這樣的,這件事情不是我負責……”
如果你經常遇見類似的問題,並為此深感疑惑和苦惱,那麼你應該好好地靜下心來,認真地思考一番:為什麼客戶總是視電話行銷人員如洪水猛獸一般,避之唯恐不及?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客戶總是想辦法“創造”出千萬種理由,巴不得馬上將電話行銷人員拒之於千裏之外呢?
電話行銷人員:“早上好,請問您是孫經理嗎?”
客戶:“是的,我是,請問哪位?”
電話行銷人員:“我是××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的田燕,我們是一家非常專業的從事獵頭服務以及高端人才培訓的機構,請問孫經理現在講電話方便嗎?”
客戶:“還好,有一點點忙。對了,田小姐,有什麼事情?”
電話行銷人員:“是這樣的,孫經理。最近我們公司推出了一項針對新客戶的特別服務,就是第一次使用我們獵頭服務和專業內訓的客戶,可以享受到正常價格的八折優惠,不知道孫經理覺得怎麼樣?”
客戶:“哦,原來是這樣。不如這樣吧,田小姐,你先發一份傳真給我看看,如果有需要我會打電話給你的,好嗎?”
電話行銷人員:“好的,待會我就把傳真給您發過去。順便問一下,孫經理,不知道您這邊最近有什麼新的高端人才空缺嗎?同時新的一年又有什麼培訓計劃呢?我看看我們這邊有沒有可以幫到您的。”
客戶:“……”
這是是一個相當普遍的行銷對話場景,也是現場調研中許多電話行銷人員的實際做法,當然最後的結果是立刻“觸發”了客戶的“自我保護”。於是,客戶便隨便找了個理由來拒絕電話行銷人員。
古人雲:“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已成為行銷戰爭的“心經”,攻心為上,對行銷來說關鍵就在於抓住客戶的心。消除客戶的疑慮,讓客戶相信你,喜歡你,才能最終促成訂單的成交。
11.3 尊重客戶的麵子心理,堅持“客戶永遠是對的”
中國人有很強的麵子情結,在麵子心理的驅動下,中國人的消費會超過甚至大大超過自己的購買或者支付能力。行銷人員可以利用消費者的這種麵子心理,找到市場、獲取溢價、達成行銷。
腦白金就是利用了國人在送禮時的麵子心理,在城市甚至是廣大農村找到了市場;當年的TCL憑借在手機上鑲嵌寶石,在高端手機市場獲取了一席之地,從而獲取了溢價收益;終端行銷中,店員往往通過誇獎客戶的眼光獨到,並且產品如何與客戶相配,讓客戶感覺大有臉麵,從而達成行銷。
“客戶永遠是對的”。沒錯,做電話行銷就要秉承這個理念。曾有人對這個理念提出質疑,如果真的是客戶錯,也要認定客戶是對的嗎?這難道不是顛倒是非嗎?
管理學上有一個很著名的案例,講等待上車的人和坐在車上的人的想法是不一樣的。那些等車的人,因為著急上車,每見到一輛公交車就恨不得趕緊擠上去,哪怕車裏已經滿員了,也拚命地往上擠,如果看到有的車不靠站就想高聲叫罵。
而那些坐在車上的人呢?他們恨不得公交車每一站都不要停(除了自己下車的那一站),對於那些明明看見車滿員了還往上擠的人還會心生不滿,甚至要對他們叫:擠什麼擠,不會等下一班啊!
事實上,這隻是角色在不同的時間點上做了一些轉換,可其心態相差就那麼大!所以,對於“客戶永遠是對的”的理解,應該首先轉換自己的角色,然後就會發現,這種說法並沒有錯。
一天,一個老太太帶著一個輪胎,來到諾茲特勞姆連鎖店要求退貨,她堅持說這隻輪胎是在這裏買的,其實這家店從來就沒有銷售過這種輪胎。
售貨員很有禮貌地向她解釋說:“我們店裏麵從來就沒有銷售過這種輪胎,你肯定是搞錯了。”
“不。”老太太堅持說,“我肯定是在這裏買的,隻要我不滿意你們就得退貨。”
最後,銷售人員和主管商量後,他們決定接受“自己的輪胎”,並以非常好的態度將錢款退還給了她,老太太很滿意地離開了。
從那以後,這位老太太成了諾茲特勞姆連鎖店的忠實客戶。
諾茲特勞姆連鎖店的服務宗旨是“客戶永遠是對的,我們要為客戶做一切可能做到的事情”。在這個令人回味的故事中,事件的價值在於當顧客的確是“錯的”的時候,諾茲特勞姆還是用一種新的方式解決了客戶的問題。
換到電話行銷人員的角度,試想顧客錯了的時候你仍據理力爭,把顧客說得啞口無言,即便顧客意識到是自己的錯誤,心裏會舒服嗎?心中不悅以後便不會再來光顧,其結果是你做得再對,最終失去的是顧客,與商場最終的目的——通過創造顧客獲得經濟效益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