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條大綱主幹是詞的上闋,寫的是詞人在中秋之夜,對月抒懷。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裏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秋影”“飛鏡”都是對月亮的描述,作為同一層級詞性相同便於聯想記憶。作者由月亮很自然地想到與月有關的神話傳說,於是拿起酒杯問月宮中的嫦娥仙子:白發日多、欺我功業無成,如何是好?這裏化用了薛能《春日使府寓懷》“青春背我堂堂去,白發欺人故故生”詩意。“把酒問”為方便記憶可以轉換成手持酒杯的圖像,用對話框引出的問號代表“問”,“欺人奈何”中把奈何提前,用問號來表示。
第三條大綱主幹是詞的下闋,作者大膽想象,要乘風飛上萬裏長空,俯視祖國的大好山河。還要砍去月中搖曳的桂樹枝柯,據人們說,這將使月亮灑下人間的光輝更多。這裏化用了杜甫《一百五十日夜對月》詩中“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的句意,形象、委婉地表達了作者要掃清朝廷一切投降勢力,把光明帶給人民的報國理想和堅定信念。“乘”“斫”兩個動詞同一層級並列,都是作者想象中的事情:乘風看山河,砍去月中桂。“去”和“看”也是同級別屬性相同,“風”“好”“直下”分別用相應的圖標表示進行簡化。“人道是”進行了圖像化處理,用三個逐漸增大的“+”代表清光逐漸增多。
畫完了整幅導圖之後,可以在關鍵的、容易被遺忘的地方添加小圖標幫助記憶。
浣溪沙·身向雲山那畔行
[作者]納蘭性德 [朝代]清朝
浣溪沙,詞牌名。
身向雲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
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向著北方邊疆一路前行,凜冽的北風吹散了駿馬的嘶鳴,叫人聽不真切。在遙遠的邊塞,蕭瑟的深秋季節,該用怎樣的情懷去感受這情境呢?一抹煙霞,嫋然升起,飄蕩於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半竿殘陽,而關城依舊。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來金戈鐵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繪者:沈海亞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八月,納蘭性德受命與副都統郎談等出使覘梭龍打虎山,十二月還京途中所作。中心圖以卷軸作為背景,正是凸顯題目。
四條主幹分別是簡介、內容、手法和好詞四個方麵。
第一部分:簡介。對於納蘭性德,繪製者從他的字、朝代、著作和眾人的評價,進行較為全麵的了解。
第二部分:內容。詞作內容,繪製者抓住前句“身向雲山那畔行”,中間兩句“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和末尾句“古今幽恨幾時平”進行賞析。起句點明此行之目的地。這很容易聯想起同是納蘭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而“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以簡古疏墨之筆勾勒了一幅充滿蕭索之氣的戰地風光側麵。晚煙一抹,嫋然升起,飄蕩於天際,營壘荒涼而蕭瑟;時至黃昏,落日半斜,沒於旗杆,而關城依舊。詞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讓人想起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以及範仲淹的“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結尾“古今幽恨幾時平”,極寫出塞遠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於遣戍關外的流人淒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衛邊士卒萬裏懷鄉之浩歎,而是納蘭對浩渺的宇宙,紛繁的人生以及無常的世事的獨特感悟,雖可能囿於一己,然而其情不勝真誠,其感不勝拳摯。
第三部分:手法。整首詞全詞除結句外,均以寫景為主,景中含情,雖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發要表達的情感,但人們從字裏行間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第四部分:詞作中好詞頗多。這些詞語都寫出了塞外的荒涼。
“北風吹斷馬嘶聲”,引人入寒風凜冽之境,“斷”字,不僅生動描繪馬嘶聲在北風中被阻斷,更描繪了人被隔絕在荒涼地的感覺。
“深、遠、晚、荒、舊”一係列形容詞。深秋遠塞,揭示出時間處於深秋,給人以寒冷蕭瑟印象,空間處於偏遠荒涼之地。晚煙荒戍壘、舊關城,給人以暮色、黯淡、荒涼、殘破之感。
“一、半”這兩個量詞,實際上展示的也正是與豐富、繁多完全相反的兼疏、稀薄之感,映襯塞外空闊荒涼。
南安軍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南安,今江西大餘。軍,宋代行政區劃名,與府、州、監同屬於路。
梅花南北路,風雨濕征衣。
出嶺同誰出?歸鄉如此歸!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
餓死真吾誌,夢中行采薇。我經過梅嶺的南北路口,淒風冷雨打濕了征衣。越過梅嶺還有誰與我同路?回家卻是這樣(成為囚徒)回到家鄉!餓死確實是我的誌願,夢裏就可以做采薇的事了。
繪者:丁姿
這是南宋詩人文天祥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作者寫自己被俘後押解途中經過家鄉的思想感受,以祖國山河萬世永存與城郭一時淪陷進行對比,突出詩人對恢複大宋江山的信念和對元人的蔑視,表達了自己準備以死報國、取義成仁的心願。
這張思維導圖的中心圖,一個戴著枷鎖的人物形象映入眼簾,一旁的枯樹枝盡顯淒涼,整幅導圖傳遞出了悲苦和痛惜之情。
全詩分為四部分:地點、景色、心情和態度,整篇詩文略寫了行程中的地點和景色,抒寫了這次行程中的悲苦心情,以祖國山河萬世永存與城郭一時淪陷進行對比,突出作者對城郭淪陷、國破家亡的痛惜之情,最後表明自己的態度:決心餓死殉國,完成“采薇”之義的心願。詳細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地點。主幹上畫了個定位的圖標,作者至南安軍,正跨越了大庾嶺(梅嶺)的南北兩路。
第二部分:景色。主幹上畫了一個風景畫,在行程中,因梅嶺而說到梅花,借以和“風雨”對照,初步顯示了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嶺的梅花在風雨中搖曳,打濕了押著兵敗後就擒、往大都受審的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時,一陣悲涼襲上了他的心頭。
第三部分:心情。主幹上的心情二字,歸納出了這次行程中,作者的悲苦和痛惜之情。這次的北行,本來可以回到故鄉廬陵,但身係拘囚,不能自由,雖經故鄉而猶如不歸,同時兩個“出”字和兩個“歸”字的重複對照,更使得悲苦之情激蕩起來。其中第二個“歸”字,畫了隻小烏龜表示,突出重點,加深記憶。“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文天祥站在嶺上,遙望南安軍的西華山,以及章江,慨歎青山與江河是永遠存在的,而城郭則由出嶺時的宋軍城郭,變成元軍所占領的城郭了,所懸之旗也將隨之易幟了。突出作者對城郭淪陷、國破家亡的痛惜之情。
第四部分:態度。最後一個主幹,表明了作者的態度:決心餓死殉國。詩中用伯夷、叔齊指責周武王代商為“以暴易暴”,因而隱居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食,以至餓死的故事,表示了誓不投降的決心。“餓死真吾事”,說得斬釘截鐵,大義凜然,而且有實際行動,不是徒托空言,感人肺腑。
這首詩化用杜甫詩句,抒寫自己的胸懷,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感情,顯示出民族正氣。這首詩逐層遞進,聲情激蕩,不假雕飾,而自見功力。作者對杜甫的詩用力甚深,其風格亦頗相近,即於質樸之中見深厚之性情,可以說是用血和淚寫成的作品。
別雲間
[作者]夏完淳 [朝代]明朝
雲間,鬆江的古稱。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三年來,為抗清四處漂泊,今天兵敗被俘身陷牢房。無限美好的山河流下了淚水,誰還敢說天地寬廣。已經知道黃泉之路逼近,想到永別故鄉實在心中犯難。等到英雄歸來的那一日,靈旗在空中看故鄉山河。
繪者:丁姿
這是明代抗清英雄、著名詩人夏完淳的一首絕命詩,全詩追敘作者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涯,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深深眷戀,表現了作者誓死不屈的鬥爭精神和熾熱的愛國情感。
思維導圖的中心圖,人物的告別之情湧現出來,對故鄉流露出無限的依戀和深切的感歎,同時也表達出了作者此去誓死不屈的決心。
整幅導圖分為三個部分:敘事、抒情、明誌。作者起筆自敘抗清鬥爭經曆,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抒發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對故鄉、親人的依戀不舍之情。尾聯明誌,落地有聲的錚錚誓言,鮮明地昭示出作者堅貞不屈的戰鬥精神、精忠報國的赤子情懷,給後繼者以深情的勉勵。詳細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敘事。主幹上畫了紙筆的圖像,這一部分是作者的自敘,首句中“羈旅”一詞將詩人從父允彝、師陳子龍起兵抗清到身落敵手這三年輾轉飄零、艱苦卓絕的抗清鬥爭生活做了高度簡潔的概括,可讀出平靜的敘事之中深含著詩人滿腔辛酸與無限沉痛。
第二部分:抒情。主幹畫了一個豎琴,抒發了作者的滿腔悲憤和依戀不舍之情。“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身落敵手被囚禁的結局,使詩人壯誌難酬,複明理想終成泡影,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與哀慟,忍不住向上蒼發出“誰言天地寬”的質問與詰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無論怎樣失望、悲憤與哀慟,詩人終究對自己的人生結局非常清醒:原來,湧上他心頭的不僅有國恨,更兼有家仇。父起義兵敗,為國捐軀,而自己凶多吉少,難免一死,這樣家運不幸,恐無後嗣。新婚妻子在家孤守兩年,自己未能盡為夫之責任與義務。想起這一切的一切,詩人內心自然湧起對家人深深的愧疚與無限依戀。
第三部分:明誌主幹畫了飄起的氣球,氣球上寫的是夢想,代表詩人恢複之誌。盡管故鄉牽魂難別,但詩人終將複明大誌放在兒女私情之上,不以家運後嗣為念。
這首詩風格沉鬱頓挫,手法老到圓熟,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化入無痕,無一絲童稚氣,不像出自十七歲少年之手,這是家學淵源訓育和鬥爭實踐磨煉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全詩意脈流注貫通,語詞率真豪壯,雖作者無意求工,但他高度的愛國熱忱構成其詩作的內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結合。
山坡羊·驪山懷古
[作者]張養浩 [朝代]元代
山坡羊,曲牌名。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隻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站在驪山上我四處張望,阿房宮已被付之一炬,當年奢侈的場景如今在哪兒呢?隻見衰草蕭疏,水流回環曲折。到現在那些遺恨已消失在煙霧彌漫的樹林中了。周、齊、秦、漢、楚等國家,戰勝了的,都變成了塵土;戰敗了的,也都變成了塵土。
繪者:許家瑜
這首散曲寫作者從驪山上四顧,回憶當年的秦朝宮殿,目睹現在的情景,揭示了封建統治者因荒淫奢侈和爭權奪位而導致滅亡的曆史教訓,也抒發了世事無常,徒增悲歎的感歎。因此,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是詩人登上驪山,眺望遠處景象,想起了阿房宮被毀後一片廢墟的破敗場景。
第一部分:敘事。寫詩人登上“驪山”,畫了一個小人兒,站在山頂。“四顧”意思是向四麵看,用向四麵八方發散的箭頭表示。“阿房一炬”用熊熊燃燒的大火中的阿房宮來表示。“奢侈”用金銀珠寶來表示,用雲朵框表示“當時”,即過去。“何處”用問號和定位圖標表示。
第二部分:寫景。“隻見”用一隻眼睛表示,黃土地上稀疏的荒草表示“草蕭疏”,用回環曲折的溪流代表“水縈紆”,主要使用場景圖像加強記憶。用遺書上一個眼睛發紅的小人表示“遺恨”,煙霧彌漫的樹林表示“迷煙樹”,這句話含有諷刺意味,是說後人都已經遺忘了前朝敗亡的教訓。
第三部分:感慨。城牆上飄飛的旗子上寫著“周”“齊”“秦”“漢”“楚”,代表相應的國家,最後的結局就是不管是“贏”(手勢加上英文單詞win),還是“輸”(手勢加上英文單詞lose),都變作了“土”,畫了一個小土堆,上麵立了一個牌子。借以表達都回歸大地,變成泥土。這句話表明了作者對曆史的感悟,一針見血地揭示出功過成敗到最後終成一片塵土的結局。
朝天子·詠喇叭
[作者]王磐 [朝代]明朝
山坡羊,曲牌名。驪山,在今陝西臨潼東南。
喇叭,嗩呐,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哪裏去辨甚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隻吹的水盡鵝飛罷!喇叭、嗩呐,雖然吹的曲子短小,卻聲音響亮。官府的船來來往往,雜亂如麻,全靠你來抬高聲望和社會地位。軍人聽了軍人愁,百姓聽了百姓怕。哪裏去辨別什麼真和假?眼看著吹翻了這一家,又吹傷了那一家,隻吹得水幹了,鵝也飛光了!
繪者:許家瑜
作者借詠喇叭,活畫出明朝中後期宦官在運河沿岸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的社會現實,諷刺和揭露了宦官狐假虎威、殘害百姓的罪惡行徑,表達了人民對宦官的痛恨。這幅導圖的中心圖是一個滿臉橫肉,膘肥體壯,身著紫色衣衫,鼓起腮幫子吹嗩呐的宦官,表現出他們作威作福的醜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個小人兒,一個是士兵,一片愁怨;一個是百姓,一臉恐懼。一大一小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一部分:特征。寫喇叭和嗩呐的“特征”,曲調不長,聲音響亮,音譜表示“曲兒”,10秒說明“小”,高頻音波圖表示“腔兒大”。暗諷本事小來頭大的宦官。
第二部分:功用。畫的是“功用”,喇叭和嗩呐為官家所用,運河上豪華的“官船”來來往往,一堆混亂沒有頭緒的線條表示“亂如麻”。“全仗你抬聲價”畫了一個喇叭上麵是向上的箭頭,上麵頂著一頂官帽。“聲價”本應客觀評價,而這裏卻要“抬”,說明喇叭的品格是卑下的,諷刺宦官裝腔作勢,聲望和社會地位全靠喇叭來抬。所到之處怨聲載道,士兵愁緒滿懷,百姓驚慌失措。用放大鏡表示“辨”,是辨別、分辨的意思。T表示true,“真”的意思;F表示false,“假”的意思。
第三部分:惡果。寫“惡果”,用房子表示家,倒置的房子表示“吹翻了這家”,破敗的房子表示“吹傷了那家”。土坑裏隻剩下一丁點兒水表示“水盡”,鵝扇動翅膀飛畫出“鵝飛”的情境,表達出民窮財盡的狀況。